于埠雹神庙旅游攻略-于埠雹神庙必玩景点

霞姐
于埠雹神庙

于埠雹神庙,位于河东区九曲街道办事处孟于埠村。

《财神庙外话古今》文/于学忠(辽宁盖州)

财神庙外话古今

文/于学忠(辽宁盖州)

财神信仰源远流长。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直告天下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财富和利益是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动因,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前提和动力。

财神文化是一种多元体系的文化信仰。财神不仅仅是满足信众对财富的愿望和心理需求,更重要的是从精神层面积极引导信众理性地认识“财”文化;祭拜财神,祈求财富,这些普遍的传统民俗文化现象,已悄然融入历代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题记

盖州城历史上有一座财神庙,现在位于古城东关外。盖州财神庙是历史上东北乃至全国规模最大的专祀财神的道教庙宇。为清代遗构,是古城重要的游览景点。不过,很少有人知道,财神庙曾是“名闻八闽,声达三江”对外贸易的重要场所,是东北的“财货通衢”的“根”与“魂”,是三江客商的祖庭。

据碑文记载:“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在原有的三间五圣祠西旁始建财神庙正殿三间。正殿前有甬道、山门和围墙。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重修,在正殿前增加卷棚三间、东西配殿各五间,重塑神像,正殿东原有的三间五圣祠保留未动。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又二次进行重修山门,高建台阶,重修东西两配殿,添旗杆等”。反映了清代盖州商业经济的繁荣。

清代时期,盖州商业快速发展,城内商铺鳞次栉比。据史料记载,自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开放“海禁”以来,三江客商便乘船渡海来到辽东经商贸易。当时的盖平(盖州)是东北地区首家贸易港口,更是辽南地区最主要的商业口岸,“名闻八闽,声达三江”,因而三江客商便首先到此驻足谋生。

作为一个财神庙的香火是非常鼎盛的,经常来此烧香拜佛求生意兴隆的商人非常多。

每年旧历正月初二日及九月十五至十七日,皆有庙会;尤以正月初二为盛,人们都要争烧头股香。据说,这样可以吉星高照,当年发财。因此,“天未明,即有候城者,终一日以千万人计。”进香的多系商贾、辰州书院子弟,还有络绎不绝的善男信女前来朝拜、进香……其后,“由因年湮岁远,金碧剥蚀,道去观空,经管无人,致使古庙残破不堪。

财神信仰作为中国民间信仰中最为流行的俗神信仰之一,在经历了从“土改”到“文革”的沉寂后,随着改革开放又出现了复兴的趋势。成为民俗传统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

我仿佛看到了人间烟火的生生不息,感叹似水流年终敌不过世间万变。

重修后的财神庙“庙貌巍峨,基宇壮丽,金碧辉煌”。2002年2月,财神庙被盖州市政府批准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对财神庙进行了第三次维修。重修后的财神庙占地面积为5000余平方米,其中庙前广场1800平方米。台基普遍拔高,建筑皆为花岗岩条石砌筑,墙壁为青砖磨石对缝砌筑。财神庙修复后的建筑十分精美,按清式营造方式建筑,木架精雕细刻。为座北朝南的一进院落,由正殿、东西配殿、五圣祠等组成。尤其正殿建筑、厅堂建筑等很有特点。正殿是建筑主体,建在高约1。2米的花岗岩条石台基上,筑有九级台阶通往其上。

进入景区,举目四望,这里殿堂玉阁,层楼叠榭,古香古色。

拾级而上,顿觉庭院宽敞,顾盼左右,为七架梁前后廊建筑结构,亦称“五架梁”,前后各出1米架,复合式硬山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五间,东西长约10。5米,南北宽约13。3米;高约6。18米。正脊两端施鸱吻,垂脊套兽;樨头饰行龙及云纹鎏金彩绘,额枋上绘有行龙、异兽、云纹、花卉彩画;殿内左右各有红漆抱柱3根,樟香木雕神像11尊,正中为文财神比干,左右立侍男侍女。在道教的神仙谱中,赵公明是五方诸神之一,就是阴阳之神。

另一侧为关公,左右为招财、招宝、纳珍、利市和关平、周仓。

殿前正中为四开四闭八扇仿古式通天门。门楣悬黑地金字楷书“财神殿”横匾一块。门金柱楹联,左“降福本无私执掌人间福禄”,右“生财凭有道开通天下财源”。殿前台阶前左右立小型石狮一对,石狮两侧立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二00二年重修石碑及捐资碑6通。

正殿与前面的厅堂间无任何隔断,墙壁把两个建筑包在一起,成为一座复合式建筑,只是在正殿前檐柱与厅堂后檐柱间有穿插枋连接,在穿插枋上安有荷叶墩,支撑两檐间的排水天沟。厅堂为梁式建筑,在前檐设有十攒斗拱,成为柱与屋顶间过渡部分,由于正殿与厅堂都为硬心式建筑,故无转角斗拱。斗拱为三昂,斗口为约0。07米;厅堂原檐柱间无隔断,现槛墙与门窗应是为了防盗和防寒而加的防护。纤细的木雕,具有南方建筑在北方的再现与结合,其主体建筑为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融汇了古代南北方建筑梁架结构的特点。

穿过庭院,来到正殿东后侧耳殿“五圣祠”前,只见门柱两边镶嵌着两块楹联,自左向右黑地金字“无使豺狼当道卧,能驱虎豹入山林”14个大字;殿内塑天后妈祖(海神娘娘)、斗姆、九天玄女。殿前门楣悬“斗姆殿”横匾。门柱楹联为:左“烂烂然七星默运中天之化”,右“煌煌然列宿拱朝北极之尊”。黑地金字行书,落款为“王德明题”。斗姆殿后增建护法殿民居式平房3楹,殿内塑黑妈妈、胡、黄、常、蟒等护法像,供信仰者拜谒。

正殿东配殿硬山式大木架结构,建在高0。66米的花岗岩条石台基上,开前门,有5级石阶通其上。殿面5楹,南北长15。06米,东西宽7米、高约5米。殿正脊两端鸱吻,两侧戗脊端皆有套兽一组。殿前有檐柱六根,金柱六根。皆有雀替装饰。殿内塑太乙救苦天尊、药王、观音(慈航道人)、吕祖、碧霞元君像。檐前有檐柱6根,金柱6根。门楣上悬魏书“神功圣德殿”横匾一块,门柱楹联草书:左为“随处现身祥瑞盈三界”,右为“寻声救苦慈恩济众生”。黑地金字,书款为“孙金龙书”。再两侧檐柱楹联草书:左为“法灭疾殃光圣德”,右为“心为灵药济苍生”。黑地金字,书款为“姜黎书”。殿前南北各栽塔松一棵。西配殿同东配殿建筑形式相同,殿内塑文昌帝君、福、禄、寿、喜四位道教神像。殿前门楣上悬板桥体“物阜民丰”横匾一块。门两侧檐柱楹联:左为“文运逢盛世即征国运”,右为“人才可济民便是天才”。匾、联皆黑地金字,书落款为“王一鸣书”。再两侧檐柱楹联:左为“求必应翰墨超群帅”,右为“拜则灵吉祥如意神”。黑地金字,落款为“朱长仁书”。

前殿为山门,山门建在约0。63米的花岗岩条石台基上,开前、后两门,有五级台阶通上。殿前后檐皆有雀替装饰,檐下有斗拱,额枋上绘有云龙、异兽、云纹、花卉等彩画。山门内左右为钟楼、鼓楼。钟、鼓楼建筑形式相同,分一、二楼,一楼呈正方形,长、宽皆为4。5米,高约3。2米。钟、鼓楼正梁上悬吊钟及竖鼓,钟鼓上镌“财神庙”铭文。

山门后门门楣上悬楷书“财神庙”横匾一块,门两侧楹联:左为“宝殿巍峨已接三清法界”,右为“天香缥缈如游九府神宫”。黑地金字,书落款为“桑鹏兴书”。山门正门门楣上悬楷书“财神庙”横匾一块,两侧楹联:左为“庙貌重辉风调雨顺”,右为“灵光普照国泰民安”。书落款为“玉修道人书”。山门两侧墙壁上楷书八个大字“爱国爱教、护法护民”,均为全国政协常委、全国道教协会会长书落款为“闵智亭大师书”。山门前立有2米多高的石狮一对。山门前广场立影壁一座。影壁正面为闵智亭大师亲书“山容海纳”四个隶书金字赫然入目,背面为仿汉白玉塑雕“福禄寿”三星图。财神庙修复后,将使其古建筑群更加完整,为盖州古城再添一道靓丽的文化景观。2001年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12月,经省宗教局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财神庙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厚重的。从众多楹联书写中,可以看出这里更是人杰地灵的。勤劳睿智的古城先民,为古城的山山水水增光添彩;古城山水的灵毓之气,又造就了一批批俊杰之才。

在专家们眼中,尽管在历史上财神庙有过三次重建和修缮,但还基本保留着原来的样式,依然能看到清代建筑的痕迹,是盖州地区典型的古代建筑遗存。

在中国,最隆重的节日就是春节,丰富多彩的“年俗”是每一个中国人心目中难以磨灭的记忆。中国人的“年”既神圣而又充满欢乐,每一天都有着不同的讲究,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习俗——正月初五这天为“财神生日”,民间还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因此,每到过年,财神庙更是人潮如涌。

财神文化是一种多元体系的文化信仰。财神不仅仅是满足信众对财富的愿望和心理需求,更重要的是从精神层面积极引导信众理性地认识“财”文化,从这个高度所体悟的精神和内涵,充分发挥形成了财神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功能和积极作用。

在如今这个时代,虽然说生活的水平更高了,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更高的压力,说白了现在的社会非常的物质,有点唯金钱至上的感觉。在经济大潮下,向“钱”看,鼓励富裕,财神庙想不火都难。富人想更富,对财神百般敬仰、呵护;穷人要想富,祈求神灵发善心,改变命运,于是对财神毕恭毕敬,常来烧香点烛,祈盼神佑,更虔诚地来拜祭。

悠悠钟罄,声声祈愿。于是财神庙的香火,越烧越旺。这是个金钱为中心的时代,财神庙红火,理所当然。这种修缮古建筑与潮流业态之间的碰撞,不仅是古城文化的再现更是一种传承与复兴。

财神庙不仅仅是古遗址,其实更是一种文化!古代人们迷信,供奉崇拜财神,花费大量的心血和钱财建造了各种各样的庙宇殿堂,但设计合理,雕刻精细,纹饰精美,为我们遗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古代人们编造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传说,教育后世诚信为本、勤奋努力、和谐相处、求财有道,给我们遗留下了经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现代人求财祈福,表达一种寄托、希望和理想,应该对古代的财神文化批判地继承,去其糟粕,吸取精华。

财神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财富观念,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标识。而盖州市财神庙是历史上东北乃至全国规模较大的专祀财神的道教庙宇,不仅继承和发扬了中国民俗文化传统,更彰显了浓厚的地方民族特色,其建筑风格国内罕见,是古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独一无二的俏丽瑰宝,给中国文化增添了丰富的、深邃的内涵。

白天的清幽,夜色的魅惑,财神庙的这一抹景致与美好寓意,我默默祝福脚下的路,伴随着盖州人走向富裕之路,展得更宽,伸得更远。

电白有座神奇古庙,建于清朝,还大有来头!

点上方"蓝色字"关注加群

番薯传入有古迹 霞洞可溯引种源

“逶迤藤蔓陇间爬,翠叶垂荫掩地瓜。”

诗词中的地瓜就是番薯。说起番薯,我们都很熟悉。听父母说,他们小时候就是以番薯充饥。所以对于父辈,番薯是他们那段岁月的共同记忆。番薯曾经是电白霞洞主要农产品,在乡村的沃土,可见一片片薯叶翠接蓝天,枝蔓轻拂,伸展婀娜的腰肢,在风中摇曳歌舞。但如果问起番薯始祖从何处来?或许,许多人都不曾想到和我们身边的人和事相关……

..................................................................................................................................................

莫善玉老人(右)查阅《辞源》关于番薯的记载。

济世名医造福乡梓

民间一直流传电白霞洞番薯经林怀兰引种而来。林怀兰是什么人?他与电白霞洞有什么关系?为什么电白霞洞会有“番薯林公庙”?为一探究竟,带着这一串串的疑惑,记者驱车来到了电白霞洞镇永乐村。在永乐村永乐大道莫善玉家中,记者看到几本泛黄的古书藉整齐摆放在桌面上,其中就有商务印书馆1939年编印的《辞源》。他告诉记者,这是他花费了1000多元购买来的珍贵古籍,里面就有关于“番薯”和“番薯林公庙”的描述。

据查,百度百科:“林怀兰,中国引种番薯第一人,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市梅菉镇人,于明万历年间由越南将番薯种带回中国。”

商务印书馆1939年出版的《辞源》对“番薯”的注解:“其本出于交趾(今越南),吴川人林怀兰尝得其种以归,遍种于粤,因不患凶旱。电白县有怀兰祠,题日‘番薯林公庙’。”

《电白县志》记载:“霞洞乡有番薯林公庙,副榜崔腾云率乡 人 建立。相传番薯出交趾。国人严禁以种入中国着罪死。

吴川人林怀兰善医,薄游交州,医其关将有效,因荐医国王之女,病亦良已。一日赐食熟番薯,林求食生者,怀半截而出,亟辞归中国。过关为关将所诘。林以实对,且求私纵焉。关将曰:‘今日之事,我食君禄,纵死不忠,然感先生之德,背之不义。’遂赴水死。林乃归,种遍于粤。今庙祀之,旁以关将配。”

据莫善玉介绍,“番薯林公庙”为清代乾隆年间所建,原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历史系副教授李爵勋考证,林怀兰为粤西吴川县人士,其外公在邻县电白县霞洞乡,他小时候在外公家生活,读书,学艺,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在霞洞生活做事,对霞洞很有感情,所以他从越南带回的番薯种就首先放在霞洞种植。霞洞人民以番薯充饥度过了饥荒年代,因而建立“番薯林公庙”,庙门楹联上联“传薯由外国”,下联“祖庙建中华”。内立两尊神像,以纪念林怀兰和越南关将。

昔日大队书记吴耀星(右二)来到原址。

九旬书记指认原址

曾经在1957年一 1960年间担任霞洞永乐大队书记的吴耀星老人,听说记者采访“番薯林公庙”的事情,坚持亲自带记者来到原址。现年93岁的他精神矍铄,思路清晰,行动自如。来到商铺林立的霞洞圩街,他指着其中一条巷,告诉记者,往这里走不远就到了。巷子两边都已经是房子,房子间有一块不大的空地,老书记说,这就是公庙的原址。公庙边原来还有水井,这里曾经还有一条番薯街。见到记者到来,其中有一“光荣之家”的住户也走出来,名叫崔昌明,今年也已经76岁,他和老书记一起印证了这事情。这些老人都对公庙记忆犹新,言语间对林公为当地番薯种植带来的贡献充满感激之情。

可惜,电白番薯林公庙在1956年被拆毁。在“番薯林公庙”被拆除之前,霞洞人在(逢三六九趁圩日)进行番薯买卖交易都是在庙门口进行,每个卖番薯的农民都挑选一二条好番薯放进庙内祭坛,表示对”番薯林公”的敬意。在霞洞的乡间自古以来代代相传着“番薯林公”从越南将半节生番薯藏在发髻里带回霞洞种植,带回的番薯种称为“番鬼公”番薯,这是当地童叟妇孺人人皆知的故事。

“半根番薯”续写新篇

上世纪六十年代生活困难时期,霞洞的群众常把番薯做成番薯饭、番薯鸭子饭、番薯粥、番薯汤、番薯黄豆汤、番薯粑、番薯饼、番薯粉皮、番薯干片及番薯淀粉等,度过了艰苦岁月。当年霞洞粮管所曾把番薯干折成主粮分配给居民购买。

七十年代生产队时期,霞洞番薯被湛江地区农业局评为“高产优质番薯”。1974年,广东省粮食厅工作队到电白县霞洞公社永乐大队开展路线教育,盛赞霞洞番薯好吃,每个月都将部分大米跟农民对换番薯吃。1977年夏天,电白县县委书记赵守桐深入永乐大队检查工作,吃了招待他的番薯汤留下深刻的印象,赞扬霞洞番薯味道好。在2019年茂名市“两会”召开期间,曾有政协委员递交《关于挖掘和保护引种蜜香番薯历史文化,擦亮霞洞“中国引种番薯第一乡”历史招牌的建议》提案。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渐提高,从只求温饱到如今的追求高品质的生活,番薯作为健康食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近年来,电白霞洞镇十分重视发展有机绿色食品生产,广泛发动群众种植优质高产的番薯品种,将其加工成熟食薯片或薯条,同时成立农产品销售公司,通过电商平台销售霞洞番薯系列产品,期待早日擦亮霞洞番薯这块历史招牌,将霞洞番薯推向全国推向世界。目前,当地政府正积极推动“霞洞番薯”产品花样众多的食法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番薯林公庙”为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链接:引种番薯人物之议

番薯传入中国通过多条渠道,时间约在16世纪末叶,至少有三种可能的途径:一是葡萄牙人从美洲传到缅甸,再传入中国云南;一是葡萄牙人传到越南,东莞人陈益或者吴川人林怀兰再传入广东;一是西班牙人从美洲传到吕宋,长乐人陈振龙再传入中国福建。他们各自引种,互不关联,都为缓解当时国人的温饱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茂名网)

甘肃有座“神秘”寺庙,距今1600多年历史,位于峭壁之上

随着近几年来旅游业的大力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人们愿意走出家门,主动去欣赏一些其他优美的风景,去各个城市打卡一些古建筑,感受一下过去历史的魅力,我们国家发展之间也保留了许多灿烂悠久的文化,其中的内容也比较的丰富。

比如说宗教文化,自从佛教传入我们国内之后,也一直非常的盛行,在国内的各个城市都能够见到许多的寺庙,而这些寺庙的风格也都各不一样,所以有一些也是吸引了游客的眼球,比如今天为大家介绍的这一个,位于甘肃省境内。

相信大家也有一定的了解,甘肃省本就是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地方,也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而这个寺庙也正是如此,它就是——马蹄寺,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境内,始建于东晋时期,距今已经有1600多年的历史,里面也有几个比较重要的建筑。

但是与其他寺庙不同的是,这几个主要的寺庙建筑都位于悬崖峭壁之上,远远看去就像是镶嵌在崖壁上一样,不得不赞叹古代前辈们的智慧,这些寺庙都是利用传统的穿斗技术,建造出来的建筑也非常的坚固。

其中千佛洞也是非常值得去打卡的景点,里面珍藏了500多个摩崖佛塔窟龛,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这些佛像的形态各异,也是比较的有特点,向前来参观的游客们展示着这个寺庙的历史与辉煌。

那今天的介绍就到这里,如果大家对这个寺庙感兴趣的话,可以利用假期的时间前去打卡,冬季的时候,这个寺庙的景观也是别有一番韵味。如果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或者疑问,欢迎在文章的下方留言评论,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自于携程攻略社区!

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