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文塔旅游攻略-昌文塔必玩景点

都豆瓣
昌文塔

昌文塔,位于磐安县安文镇惠化庙后的梅枝山(又称马鞍山)上。建于明朝万历丁未年(公元1607年)六月,历经沧桑仍岿然屹立。当时,建造资金由安文陈姓募捐,是一座风水塔,意为使安文昌盛,故名“昌文”现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高43.68米,围24.68米,墙厚1.5米。用条石砌基脚,以特制专用青砖砌墙,石灰嵌缝,外用石灰粉刷,是六棱形七层楼阁式空心砖塔。每层之间有搁檀,上铺楼板,沿楼梯盘旋可达顶层。塔身二层之间外壁以菱角牙子用砖叠涩出檐,檐角上翘,造型雄伟状观。每层设有拱形窗口三个,供游人凭眺。塔尖置铁葫芦一具,顶插龙叉,以"定风避雷"。登塔眺望,独秀、花台、螺峰、西山尽收眼底,俯瞰文溪两岸,高楼林立,气象万千。明学者陈时芳《登昌文塔》诗云:“拾级凭栏望欲迷,平原千顷麦初齐。峥嵘顿觉诸天近,律谇还警众岫低。远势回看凌独秀,高标遥挫绕双溪。地灵应自绕人杰,青天紫浮荣莫漫提”。

信息来源:中国金华政府门户网站

文昌塔文昌帝君

文昌塔文昌帝君

文昌宫、文昌阁、文昌塔······主文运、受膜拜的文昌帝君,原来诞生于四川这个县

在一些名胜古迹旅游,不时会发现有文昌宫、文昌阁、文昌塔等与文化相关的设施,以及文昌帝君的塑像、画像,或者文昌帝君或文昌塔等铜工艺品。古代读书人、从政为文者,对文昌帝君是膜拜有加的,即便在当今,文昌文化仍然受到教育、文史等工作者,以及广大学生家长的关注与重视。

文昌帝君铜像

那么,这个文昌帝君是怎么回事呢?这还得从文昌文化的发源地四川省越西县讲起。9月19日至20日第三届文昌文化旅游节的举办,再次吸引人们对越西县的关注。越西县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下辖县,全县面积2256.56平方公里,人口约33万,辖37个乡镇。其中的中所镇便是文昌帝君及文昌文化的发源地。

文昌帝君铜像

“北孔南张”。文昌帝君名曰张亚子,“主文运,司科举”,是古代科举士子心目中神。张亚子出生于越西县中所镇,这里是文昌故里,已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那么,张亚子又是什么人?张亚子于西晋太康八年(公元287年)二月初三,出生于今四川省凉山州越西县中所镇金马山,后举家迁居七曲山,一生行善治病,死后被百姓奉为梓潼神,供在七曲山大庙。

文昌帝君画像

张亚子本与天上文昌星无关,但他是如何成为文昌帝君的呢?据司马迁《史记·天官书》记载,斗魁戴筐六星曰文昌宫: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命、五曰司重、六曰司禄。意思是说北斗星的上方有六颗星组成一个星座,象筐形,它就叫文昌宫。六星的最后一颗星是司禄星,职责是“司禄赏功进士”,也就是主宰人间赏罚功名、提拔士人为官的工作。后来,由于读书人广泛的崇拜,司禄星的职责淹没了五颗星,文昌宫其他的职能淡化,成了一个主宰读书人追求禄位命运的专职星座。自唐朝开科取士以来,热衷功名的文人学子认为文昌星高悬头顶、神秘莫测,期盼文昌星能够从天庭走向大地,以便随时供奉,求得保佑。

脱胎彩塑文昌帝君(两侧为天聋地哑两童子)

唐朝安史之乱时,张亚子名声大噪。唐玄宗逃到蜀地,途经七曲山,举行隆重祭祀,追封张亚子为左丞相。唐广明二年,唐僖宗避黄巢起义到蜀地,经过七曲山,也亲自祭祀,追封张亚子为济顺王,并将自己的佩剑解下来赠给神。后来道教选定张亚子为文昌帝君,说他奉玉帝旨意,管人间府事掌人间禄籍,司天下文运。

玉雕文昌塔

据资料记载,文昌帝君真正与文昌星神重合还在元朝。延佑二年(1315),元仁宗下诏开科取士,这是元朝开国后首次考试。第二年(1316),元仁宗就加封张亚子为文昌帝君,从此文昌帝君成为读书人的偶像和保护神,文昌宫便成了学子们终年祭祀的神圣殿堂。

古建文昌殿

正是在道教和文人儒士的大力推崇下,唐宋元明九个帝王的不断加封,张亚子才与主管文运的星宿文昌星重合,梓潼帝君变成了文昌帝君,张亚子由地方小神一跃成为天下共祀的文昌星,专司功名、文运、利禄。文昌帝君身边有二位童子,一个叫天聋,一个叫地哑,以示不泄漏考试秘密。文昌帝君的由来就是这样的,各位有机会就到四川越西一游吧。

国庆中秋哪里去?请到风景独好来

上饶市风景独好旅行社

咨询热线:8210730 18070537858

此塔,堪称许昌文峰塔的姊妹塔! ‖燕超

此塔,堪称许昌文峰塔的姊妹塔!‖老家许昌

文·图‖燕超

“到‘白沙山’赶庙会,三月初八有羊娃儿。”

“乱石堆‘白沙山’的塔下,压有妖精。”

一句乡间俗话,一个瞎话传说——这是小时候我对禹州那座塔模糊的记忆。

现在想来,的确让人在好笑中又有些疑惑:好端端的“柏山”,咋就成了“白沙”了?一言以蔽之:普通话和地方方言的不同,造成了一个地名,两种读法。“柏山”读音念转了,成了“白沙”。原本书香文雅的“柏山塔”成了带着乡土味道的“白沙塔”。

至于塔下究竟有没有镇压妖魔鬼怪以及相关故事传奇,感觉现在无需深究细考。也许它存在的最大意义和价值,只是极大地满足了一个孩子的好奇心和懵懂的童年罢了。

——以上这些文字,是我在收到许昌一位好朋友所寄的《颂塔雅集》一书时,触物生情的感慨。

通过这本书,我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了“塔”这一富含中国特色的建筑和文化。更重要的是,作为土生土长的禹州人,我不由想起了一座塔,家乡的柏山塔——禹州城区南约10多里处的柏山文峰塔。

当指尖翻阅《颂塔雅集》,一颗心在这些带有浓烈宗教色彩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古建筑中游弋时,一幅亘古的画卷铺展而来——“三峰竞揽清风月,柏山塔影远斜阳”。

三峰山,又名笔架山,而柏山是禹州境内西南部箕山山系最东端三峰山的余脉。在此山山顶修塔,那矗立的高塔,形似破空凌云的毛笔,与笔架山遥相呼应。自古至今,可谓禹州文脉地气的象征,寄寓了多少文脉隆盛的美好愿景。许昌文峰塔,有启振文风之寓意,而禹州柏山文峰塔与其外形、结构相近,渊源相同,堪称姊妹塔。

修史和文运,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一个地方的文化传承和兴盛程度,是其文明的重要标志。郦道元《水经注》曰“河南阳翟县有夏亭城,夏禹始封于此,为夏国。”想我大禹之州自有史以来,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黄帝、大禹的遗迹和故事流传甚广,更是孕育和涌现出吕不韦、李斯、张良、晁错、郭嘉、徐庶、司马徽、吴道子、禇遂良、孙思邈、马文升等众多历史风云人物,留下千古佳话。

禹州,华夏第一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据史料载:禹州,汉唐以前,一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心;宋元后,又近京畿之地。至明清两代,禹州共出进士40余人,而明代则有30多人,清代则所占无几。

在传统文化中,依据风水学的观念,是否出人才,和“地文峰”有关——古人认为:居住者所处地域的周边环境的山水关系对其有重大影响。“地文峰”天成,乃砂(山或高地)山天然形成(如无砂或砂过低),则要造人工塔以求利文化兴文运;与人造文峰塔相对应。

这就解释了原本“始建无考”的柏山塔为何在清乾隆年间重修的真正原因。

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修的柏山文峰塔,塔高16米,呈平面八角形攒顶式五层砖构建筑。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

塔基周长数十米,为石质墩土式圆台,高丈许。塔身五层,下大上小,依次渐收,底层八面,唯北面朝城方向开一券门,门顶横楣上题“凌云耸翠”四字,落款为清乾隆十四年重修,由此可直通塔顶。其余四层也为八面,分开四门、四窗,每层门洞高出地面与常人胸齐,门外无廊,实则亦为窗,便于采光和远眺。

第二层门洞为券拱弧顶横楣,窗为圆形花格四方框,与一层正门相对的门楣上题“云汉昭回”四字。第三层门洞为券拱弧顶无楣,窗为圆形花格八角框,与一层正门相对处的门楣上题“光照钧台”四字。

第四层门洞和第三层相同,窗与第二层相同,与一层正门相对处的门楣上题“秀耸钧天”四字。第五层门洞和第二层相同,窗与第三层相同,四个门洞横楣上分别题“文峰蔚起”、“钧台毓秀”、“汉霄腾辉”、“天阁文运”等字。

塔顶为八坡挑脊,刹如葫芦,直插云霄,旁生古木数枝,春发绿叶,与刹顶黄色交相辉映。塔层之间分八面八坡挑脊,由青砖斗拱支撑,拱下嵌砖雕小篆体易经卦象文字,内容为“震、雷、奋、长、巽、风、敕、文”等。

拱上青砖犬牙交错,渐次外放,形成檐坡。塔内有64层青石台阶盘旋而上,中有天穹式佛龛数处,最上层穹室四通,结构严谨,布局巧妙。

在一个夏日的黄昏,终于又走近了柏山文峰塔。

田间小路,蜿蜒于幽香野花、蒿草和灌木刺枣丛;一块块高低起伏的红薯地、玉米地,连缀成一片碧绿的海洋。

儿时记忆深处,这里曾有过的高坡深沟和犬牙交错的白色砂石块,不见了影子。早些年,附近的村民建房修院,早把坚硬耐用的石块采运尽了,沟壑填平,成了一片片岗地,被绿色的植被和作物覆盖。

柏山高处文峰塔周围,也不知何时起,建起了现代民居样式的寺庙群,建成了组寺庙群,有观音殿、少姨庙、托天老母殿、老祖母殿、大奶奶殿、关公殿、玉皇阁、三清殿、王母宝殿、三皇老祖殿等。彩旗飘摇,香火萦绕,香客不断。

费了一番周折,终于登临高处,早已大汗淋漓。塔内光线昏暗,混浊潮湿的气味弥漫。砖石上的斑驳锈迹,是流年无声的絮语;而上面不重样的“到此一游”、“山盟海誓”刻字语句,似蠕动的丑陋怪异的虫子,让人身上的每根毛孔都感到隐隐作痛。

窗外,原野村庄隐没于葱郁之间,一抹斜阳的余晖倾泻,仿佛披上淡淡的金缕衣。塔南面,是宝塔陵园;北面,正对城区那一条无法看见的柏山路。

置身于明暗虚幻的夕阳光影中,想起余秋雨的一句话:文脉,是一种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

是啊,风水文化之学,人才文脉之思,也许只是种美好的心理慰藉和思想愿景。远眺三峰,吴带当风,随大唐帝国的烟云远矣;具茨周定王陵,惟有石门倾斜盗洞冰冷;柏村后汉皇帝刘知远墓,一方荒草土堆,现碑刻为“刘智远墓”谬误……

江山代有,各领风骚。每一个杰出人物的横空出世,是外部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相融的结果,到底哪一个更为重要呢?他们,与脚下这冷山长河有关联,最终走出,走向外面,竞相风流,各寻归宿。只留给后人凭吊怀古的遗踪、去处和理由。

沈佺期《北莽山》诗云“城中日夕歌钟起,山上惟闻松柏声”。这里,没有暮鼓晨钟,唯有柏山文峰塔屹立,随着太阳金色马车从东到西狂奔的方向,在时空中不断消长身影、变幻风情。

【作者简介】燕超,笔名关山月明,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禹州市作协副秘书长,曾在省市级报刊杂志发表各类诗文200余篇,在全国性各类征文大赛中获奖10余次,著有小说集《落花人独立》,诗歌选集10余种。

2、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版权归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3、本文启用赞赏打赏功能,请根据作品质量和自身情况进行打赏,量力而行,赏金的100%为作者稿酬,打赏日期计算为本文发布之日起七天内,无打赏无稿酬,谢谢您的支持!

4、欢迎转发微信公众号“老家许昌”作品,如其他微信公众号或单位或个人需使用“老家许昌”微信公众号相关作品,使用之前请务必联系后台。

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