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宁程家大院旅游攻略-洛宁程家大院必玩景点

小伊伊
洛宁程家大院

程家大院位于县城东北17公里处,系清朝初年(康熙二十年)敇封骁骑将军程福亮的故居。程福亮,字大功,宋代名人程颢、程颐的22代子孙,顺治八年篆升怀庆总兵。

程家大院由程府楼(绣楼)和五座大宅院组成,占地20亩。绣楼为砖木结构传统工艺建筑,无间三层。一楼砖拱结构,无梁,二、三层之间为木制楼板。房间原存顶子床、桌椅等家具。家具雕刻精细,图案清晰,样式古朴传统。五个宅院共有主房136间,裙房18间。院外建有光禄寺、程祠、春风亭、立雪阁。所有院门前均有石鼓、石钟、拴马石,门墙有精美砖雕。大院周边有成片竹林,环境宜人,景色优美。

信息来源:洛宁县旅游局

洛阳洛宁程卫东——草庙岭郭家大院

郭家大院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城西南二十五公里的底张乡草庙岭村。

草庙岭村以郭姓为主,是盛唐(汾阳王)郭子仪的后代。据《新世系表》记载;子仪公的六世祖郭徽,为北魏同州司马。郭徽之子郭荣为隋代大将军、蒲城公;郭弘道为同州刺史、郜国公。郭弘道之子郭广敬为左威衛大将军:郭履球为倉州司倉参军。郭履球之子郭昶为凉州法曹。郭昶之子、子仪公之祖父郭通为美原尉。郭通之子、子仪公之父郭敬之历吉、渭、寿、绥、宪五州刺史。子仪公兄弟十一人;子琇、子仪、子雲、子yu、子瑛、子珪、幼贤、幼儒、幼明、幼冲、幼谦。《旧唐书·郭子仪传》曰,建中二年六月十四日薨,时年八十五岁。据此汾阳王郭子仪生于唐武后神功元年(697年)。按中国干支纪年,神功元年为丁酉年,建中二年为辛酉年,可谓生死都逢酉,即鸡年。

郭子仪公八子;曜、旰、晞、咄、晤、暧、曙、映。草庙岭村村民大部分为郭姓,为盛唐“汾阳王”郭子仪第六子郭暧的后裔。郭子仪六子郭暧十余岁时即与代宗四女升平公主订婚(后来封为昭懿公主)。婚前官太常主薄,婚后拜驸马都尉,试殿中监,封清源县侯,在朝廷中倍受尊崇。代宗大历末年,提升为检校左散骑常侍。朱泚叛乱时,郭暧与公主正在家居父丧,被朱泚囚禁,朱泚逼郭暧在他手下做官,他以父丧与有病为由拒不受官。不久即和公主逃出虎口,到了德宗避难的奉天(今陕西乾县)。德宗见到后十分高兴,晋升郭暧为金紫光禄大夫,赐贯封五十户。不久改为太常卿。德宗貞元三年(787年),袭封代国公。去世时,年仅四十八岁,赠尚书左僕射。升平公主懂得谦和待人。她晚年告诫子媳汉阳公主说;娇淫贵奢,可戒不可恃。后来汉阳公主成了以俭化天下的楷模。郭暧有四子铸、釗、鏦、铦。

清康熙年间,郭家四十六代祖郭兴,从今洛宁县景阳镇洪岭村迁居至草庙岭村。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壮大,郭氏家族富甲一方、人丁兴旺,也就是从那时起,开始了郭家大院的修建。至清乾隆年间,郭家大院已占地逾14亩,八重四合大院,青砖灰瓦鳞次栉比,规模宏大却又朴实厚重。此外,院落四周还筑有寨墙,四角建炮楼以防匪患。如今的郭家大院依然保存有几重完整的四合院,房屋主体结构保存较好,从门楼、五脊六兽、砖瓦木雕等遗存,仍可窥见昔日建筑的精巧与厚重。

这座郭家大院,选址考究规模宏大。八套大院院院相邻,青砖灰瓦鳞次栉比。然而,它的四合院并不宽绰,青砖垒成的门楼极少有雕刻,朴素大方,简洁实用。草庙岭村依山而建,大门上简单的“寿”字木雕,简约的镂空雕饰,粗壮的门柱,配上青砖黄墙,一种古朴厚重的感觉扑面而来。站在坡顶,可以俯瞰村里的老宅建筑群——郭家大院。绿树掩映中,古宅村落整齐,五脊六兽端庄肃穆。青砖灰瓦,寂寂无声。郭家大院由1条主街道、4个门洞、8个大院组成。院子构造为典型的四合院,且院院相邻。走在院里,仿佛穿梭于幼时捉迷藏的迷宫之中。夜幕落下,空庭秋雨。除却树叶子上滴滴答答的雨声,大院里一片寂静。门楼上边的木屏,门上的忠字,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痕迹,证明着这里曾经的人烟。然而时光荏苒,曾经热闹的四合院,过去繁华的街巷,以及炊烟袅袅的温馨,昔日的熙熙攘攘,暄暄哗哗都失却不在,被岁月深深地留下了烙印。

草庙岭郭家大院与其他大院的不同之处是;老宅的山墙,用一种叫“料浆石”的特殊石材一粒粒砌成,看上去既美观又结实。据当地村民介绍,料浆石状如生姜,又叫“蛎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可以入药。这种石料虽然比普通石材软,但是不怕雨淋,是铺路、砌墙的上佳石材。

郭氏家族的一支迁居到草庙岭村。他们注重农桑,辛勤劳作,崇尚孔孟之道,饱读诗书。经过十几年的奋斗,郭氏家族日渐殷实。后来,家族的郭尚德科考成名,被封“修职郎”。郭雄也金榜题名,郭家迎来双喜临门,并开始大兴土木,建起了四合大院。清乾隆元年,郭雄又被封为郾城、杞县儒学正堂,成为一方大儒,其间郭氏家族进行第二次扩建屋舍。

民间传说草庙岭过去叫妙岭。很早以前,草庙岭街东去百余步,据说有一座古庙,建筑壮丽,殿院别致,名叫"妙喜寺"。是漂泊至此的落魄男女修建的,多为女尼。到了元代,道教理学家葛洪游历到这里,专来"妙喜寺"游览,大仙参拜了神佛,观看了殿院壮景之后,来到寺院旁的岭岗上(现在的草庙岭街),兴致勃勃地说:"此岭南枕神山(指巧女寨),面对涧水河,神山神水,并美齐名,妙岭妙岭!"随后说:"天下大乱,此地平安!天下大旱,粮丰万担。"回到寺中,师太摆上香案,拿出文房四宝,又招来全寺众尼跪在大殿上,求葛洪留下"天下大乱,此地平安!天下大旱,粮丰万担"的墨宝。在落款时,葛洪思量片刻,随笔写下"于妙岭葛洪书"。于是便有了"妙岭的地名自此,"妙岭,演变成庙岭,后又引来很多到此求生的拓荒者。"草庙岭"方圆数十里的人们,从此变得热闹起来。

不知又过了多少年,在庙前做生意的郭姓人家亲自书写了"庙岭第一摊点"的招牌挂在自己的摊前。人们无不赞誉:依"妙喜寺"古庙的"庙"字名岭,既没有遗忘葛洪的命名,又记载了"妙喜寺"这一古庙的原址,真是一字记下千年史。从此,庙岭的名字就一直流传至今。

离郭家大院不远的坡顶,一座古朴的祠庙凌山而建。走进古庙,柏树森森。雕梁画栋,精致华美。是广生圣母庙,也叫娘娘庙,元朝时候就有了。庙里供的主位是圣母娘娘。每到初一十五,都有很多人过来烧香。”圣母庙正对着的是一座戏台。每年清明,便是这里最热闹的古庙会。大戏连唱3天,热闹非凡,古庙里虔诚祈福的香客络绎不绝。庙里有多通古碑,字迹可辨。根据古碑记载,圣母庙约建于元至顺元年(公元1332年)前后,当时只是个小草庙,草庙岭村的村名就由此而来。

村民们说,自从先人迁到草庙岭村后,慢慢把小草庙扩建成一座大庙宇,直到今天的规模。“我们村的人90%以上都姓郭,是唐朝大将军郭子仪的后代,我们是郭家第55代己在此居住450余年。”

如今,草庙岭村已列入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名录;郭家大院被列入洛阳市文物保护单位;圣母庙也被县里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准备重修郭家大院,修复钟鼓楼,结合圣母庙,走一条“特色产业+文化旅游+农家乐 ”的发展道路。我们栽下梧桐树,这样才能引来金凤凰。保护好郭家大院,建设一个美好的草庙岭。

作者简介:程卫东,男,1947年生,洛宁县大原村人,县政府烟办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洛阳市姓氏研究会理事。

《探寻河洛百座古建筑》——洛宁乔家大院

洛宁乔家大院

▲宅院内景

▲墙上的大幅砖雕

▲俯瞰乔家大院的两处宅院

“上戈乔家,家大业大;院子不宽,出过大官。”

这句描述洛宁县上戈镇乔家大院的顺口溜,在当地流传甚广。近日,伴着秋日午后柔暖的阳光,记者探访了这座经历了几个世纪风雨的古宅。

乔家大院始建于明代,至清代中后期已宅第连片。解放战争时期该院曾为洛卢灵边区政府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被分给村民居住。

现存的乔家大院占地约30亩,每个院子的布局结构相似:四合院、五间上房、三间厢房。一些上房为靠崖打出的窑洞,也有五间宽。乔家大院大门不排场,院子也不宽,但它小巧、精致,别有一番风味。

随处可见的砖雕是乔家大院最大的特色,砖雕刀法细腻、形象生动,内容涉及飞禽走兽、花鸟鱼虫、人物故事,其中牡丹最多。

▲院门

▲宅院一隅

▲木雕

▲木窗

▲龙首木雕

▲精美砖雕

▲花卉和人物砖雕

▲院门两侧的石狮

▲屋檐滴水石

来源:河洛影像 鲁博 李峰

洛宁明清四大宅院之一,面积是乔家大院的几十倍,却没多少人知道

说起大院,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山西的乔家大院、皇城相府。但在洛阳市洛宁县也有一大院,鼎盛时期,它的面积达到乔家大院的将近36倍,但如今的名气却远不及乔家大院,它就是:洛宁张家大院。

张家大院位于洛阳市洛宁县河底镇城村,是洛宁明清四大宅院之一,由豫西首富、城村人张九思开始建造,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建成于同治年间,历时半个多世纪,由数代人不断累积建设完成。鼎盛时期,张家大院占地约15万平方米,包括40座大院、1000多间房屋。

据了解,张氏的祖籍在陕西省大荔县,是张载的嫡裔。元末时,为躲避战乱,迁移到河南永宁邑大明村,始迁祖为张仁美;而城村的张姓居民,则是由张光全从大明村迁移至此。从康熙年间十五世张淳开始,张家便开始兴旺,张淳被诰封为奉直大夫,其子张九思被诰封为中宪大夫,而张九思的子孙也多被诰封为朝议大夫、奉政大夫等。

据说,张家人遵奉"学而优则仕"的人生理念,走上一条经商入仕、商儒结合的道路,逐渐成为一方名门望族。在张九思时期,其就在各大城市设立店铺,经营中药材等货物,鼎盛时期田过千顷、佃户过万,经商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各地,仅在豫西永、宜、陕、渑、卢五县,年收租稞就有万石有余。

进入城村,需要经过三道门,第一道门就是城村牌坊门,上写着"城村大院"。过了第一道门往北走100米,则能看到第二道牌坊门,上面雕有四只石狮子,中间大门的横额上雕刻着二龙戏珠;门的两侧有四通碑,分别是张光全、张淳、张九思、张师禹。再往北200米,则是白龙桥;从白龙桥向北150米左右,就到了第三道门,即村子的仿古青砖寨门,寨门上有两间门楼,可以做观望台;门南边则有"张氏旧宅"的座碑。

就建筑风格而言,张家大院堪称是一部鸿篇巨制。村内院落都是四合院的建筑形式,分为三重院、四重院、五重院,所有院落因势而建、成排罗列、气势壮观。房屋以青石为阶,青砖到顶,前后插檐,屋脊图案装饰复杂,精美别致。

据张家后人介绍,点缀在各种建筑物上的砖、石、木"三雕"是张家大院的一大特色,每排房屋大门前,几乎都有石狮、石鼓等石雕;木雕则多在门、檐、梁、窗等地方,寓意丰富,包括麒麟送子、松鹤延年等,技艺超群。

而在张家大院的七排宅院中,以第三排最让人惊叹。第三排位居村子中部,建在地势较高的位置,是一座五重院,整座院子由正房、厢房和临街房构成。高大的门楼上有做工精湛的砖雕、木雕;门内的廊檐上,则有凤凰、麒麟、梅花、喜鹊等木雕。

但是,辉煌一时的张家也没能避免盛极而衰的命运。如今,张家大院几经沧桑,门前的石狮、石墩大多已经消失无踪。目前,张家大院仅剩37所院落,800多间房子。

2006年9月,张家大院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