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廷鹏烈士纪念室旅游攻略-叶廷鹏烈士纪念室必玩景点

都豆瓣
叶廷鹏烈士纪念室

叶廷鹏(1889-1941),又名陈志心,平阳县练川乡(今属郑楼镇)迎学垟村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于1927年6月17日、1928年6月27日、1930年5月24日,先后3次组织农盐民赤卫队和配合红十三军攻打平阳城。1936年5月,在凤卧后堡村成立中共浙南临时革命委员会,被推选为书记。9月,中共浙南临时革命委员会又改为中共浙南委员会,任书记。后与刘英、粟裕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瑞安交界的葛藤湖会师,设法为红军挺进师与中共中央驻上海办事处(特科)接上关系,帮助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与党中央恢复了联系。1937年3月,主动将中共浙南委员会及浙南红军游击队归属于临时省委、省军区领导,任中共浙南特委委员兼农运部长。1941年11月5日,遭国民党顽固派逮捕,11日,英勇就义。

叶廷鹏烈士纪念室,位于平阳县郑楼镇林步桥村,建于1997年4月。纪念室系1幢5间2层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由展厅、门台和水泥道坦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838平方米,建筑面积336平方米。展厅正中矗立着叶廷鹏的胸像雕塑,四周墙壁陈列着叶廷鹏的生平事迹、史料和刘英、粟裕、朱程、王国桢、张培农、游馥等16位革命先辈的画像、生平简介。原中共杭州市委书记、浙江省委党史委员会主任邢子陶题写“浙南农民革命老大哥叶廷鹏同志”匾额,原浙江省委-部长黄先河、原天津市高级法院院长陈阜等分别为纪念室题词。

叶廷鹏烈士纪念室是温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⑳ 瑞金革命遗址——叶坪红军烈士纪念塔

江西孕育了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留存着诸多见证峥嵘岁月的史迹物证。由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江西省博物馆、江西广播电视台影视旅游频道承办“守初心 担使命——百件革命文物说江西”系列活动,一百件革命文物,一百个红色故事,一档节目,一个展览,一本读本。追根溯源守初心,砥砺奋进担使命!红色革命旧址,见证峥嵘岁月,目睹百年风雨,历经沧桑,依然矗立。让我们跟随“百件革命文物说江西”第二季踏上红色之旅,发挥江西红色资源优势,打造红色文化传承创新高地。

20

踏着先烈血迹前进

建筑名称:叶坪红军烈士纪念塔

年代:1933年

建筑面积:35㎡

风格:中式

地址:江西省赣州市瑞金市叶坪乡叶坪村

1961年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叶坪红军烈士纪念塔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瑞金市叶坪乡叶坪村老村,坐东北向西南,砖混结构,塔高13米。塔身为炮弹形,塔身四周镶嵌着无数粒小石块,寓意红军烈士纪念塔是由无数先烈用鲜血凝聚而成,正面用七块青石板刻着“红军烈士纪念塔”隶书铭文;塔座呈五角形,用红条石建成,象征“红五星”,周边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博古、项英、张闻天、王稼祥、凯丰、邓发等人题词碑刻以及建塔标志共十块碑刻;塔的正前方草坪上用煤渣铺写着红军总司令朱德同志题写的“踏着先烈血迹前进”八个大字。

毛泽东、朱德题词

1930至1933年初,历经四次反“围剿”胜利,中央苏区的发展达到鼎盛,成为当时国内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根据地。战事的胜利为苏区各项工作的推进提供了时机,酝酿已久的召开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1933年6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中央执行委员会举行会议,决定为二苏大建设“六大建筑”,并成立了第二次全苏大会准备委员会。

为了纪念为苏区牺牲的红军战士,六大建筑中,专门建设了“红军烈士纪念塔”为核心的四大纪念建筑,包括红军烈士纪念塔、红军烈士纪念亭、博生堡、公略亭。《第二次全苏大会准备委员会为建立红军烈士纪念塔启事》中写道:“历年来在革命战争中牺牲了的红军战士,他们是为着保卫苏区与发展苏区,为着推翻帝国主义与国民党的统治,为着工农阶级的解放而流血牺牲了。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为着要永远纪念这些被牺牲了的红军战士,决定建立红军纪念塔。”

红军烈士纪念塔是为了纪念历年来革命战争中光荣牺牲的红军战士而建;纪念亭是为了悼念在土地革命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红军指战员而建;博生堡与公略亭,则是以赵博生、黄公略两位烈士的名字命名。四大纪念建筑由钱壮飞担任设计,纪念建筑的设计理念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色——运用朴素具体的象征手法传递革命价值观,以期达到纪念与革命教育共存的效果。纪念建筑寓意形象而直白,目的是让群众易于接受和喜爱,坚定群众革命的信心。

四大纪念建筑群体总平面示意图

在当时的中央苏区,许多复杂的工程,都是依靠“土专家”的设计与人民群众的义务劳动完成的,纪念塔的建成,也离不开群众各方面的支持。

红军烈士纪念塔于1933年8月1日破土动工,梁柏台任工程指导,工程刚开始,在中央苏区就掀起了一股主动募捐的热潮。瑞金叶坪村的谢益辉老人,当时已年过花甲,独子参加了红军,在第四次反“围剿”中光荣牺牲。纪念塔开始修建后,他将准备买棺材的三块大洋也捐了出来。工程筹备处的同志知道谢大爷的情况,说什么也不肯收。谢大爷激动地说:“你们一定要收下,我连儿子都献给了苏维埃,你们就让我为我儿子和其他烈士尽点心意吧!”。

在纪念塔的建造上,群众的义务劳动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1933年9月15日第109 期的《红色中华》,作了“红军烈士纪念塔在建设中”的报道:“……建筑纪念塔的工友同志、石匠、泥水等,工作非常努力,多做义务工作,尽情拥护这个烈士纪念塔。特别是泥水工人宋兆禄同志,每天做工,上工早,休工迟,真正站在工人领导的地位与全苏区的百万劳苦工农群众们,大家踊跃募捐,来拥护这一红军烈士纪念塔呵!”

就这样,从前线到后方,从机关到基层,从干部到战士,从军人到农民,一双双热情的手,一颗颗滚烫的心,为了缅怀牺牲的革命英烈,他们省吃俭用,在有限的津贴和伙食费里抽出一角、二角,甚至一分二分来支援纪念塔的建造。

1934年1月31日,红军烈士纪念塔在广大苏区军民的共同努力下顺利落成。2月2日,“二苏大”期间,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朱德主持了纪念塔的揭幕典礼。他介绍了红军从井冈山以来英勇斗争的经过,缅怀了在几年斗争中被国民党屠杀的五六十万革命群众,追忆了红军将领赵博生、黄公略等同志牺牲的情形。朱德号召大家要继承先烈遗志,踏着先烈血迹前进,彻底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围剿”。

题字石板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四大纪念建筑都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拆毁。在废墟中,一位大娘找到了属于纪念塔的“烈”字石板,并暗中将其保存在家。1955年,政府按原貌重建四大纪念建筑时,大娘捐献了这块“烈”字石板。今天,纪念塔塔身的其余题字、“红军烈士纪念亭”与“公略亭”的题字,都是模仿这块石板重新书写的。

红军纪念塔是革命烈士鲜血凝固而成的精神之塔,是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有着重要象征意义的建设工程、重大工程,表达了苏区人民对先烈的无比崇敬和怀念。1961年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叶坪红军烈士纪念亭

叶坪红军烈士纪念亭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瑞金市叶坪乡叶坪村。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纪念亭建筑面积35平方米,坐西南朝东北,砖木结构,红岩石亭座,四面墙上开有花格窗户,窗户上方为半圆形,如太阳照射;并雕有镰刀、斧头交叉图案,寓意为“工农兵联合起来,一定能够拨开乌云见太阳”。纪念亭为五边形,五脊撰尖顶,包含了 “红五星”的寓意,因此也被称作“五角亭”。

纪念亭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了悼念在土地革命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红军指战员而建。1933年8月动工,1934年1月竣工落成。由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准备委员会监造,钱壮飞设计,梁柏台担任工程指导。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该亭被国民党反动派拆毁。1955年按原貌重建。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叶坪公略亭

叶坪公略亭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瑞金市叶坪乡叶坪村,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纪念黄公略烈士而建造。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公略亭建筑面积26.04平方米,平面呈三角形,象征黄公略烈士牺牲于第三次反“围剿”。

黄公略(1898—1931),湖南湘乡人,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了北伐战争,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和彭德怀共同领导了平江起义,曾任红五军军长、红三军军长等职。在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三次反“围剿”中,指挥红三军屡建战功,与朱德、毛泽东、彭德怀被人们并称为“朱、毛、彭、黄”。1931年9月,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黄公略率领红三军转移时,在吉安东固遭到敌机袭击,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3岁。毛泽东亲自主持了黄公略的追悼大会,并亲笔题写挽联。

公略亭于1934年1月竣工落成。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公略亭遭敌拆毁,1955年按原貌重建。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叶坪博生堡

叶坪博生堡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瑞金市叶坪乡叶坪村,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纪念赵博生烈士而建造。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博生堡建筑面积33.49平方米,平面呈正四边形,象征赵博生烈士牺牲于第四次反“围剿”。

赵博生(1897—1933),河北黄骅人,曾任西北军特种兵旅长、国民革命军26路军参谋长等职。1931年,赵博生和董振堂、季振同等率领26路军在宁都举行起义,起义胜利后全部加入红军,改编为红一方面军第五军团。部队经过整编训练,战斗力大大增强,迅速壮大了红军的力量。1933年1月8日,在第四次反围剿战斗中,赵博生不幸右额中弹,壮烈牺牲,年仅36岁。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博生堡遭敌拆毁,1955年按原貌重建。1961年,遗址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革命文物处、江西省博物馆、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

视频: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编辑:伍文珺

“英雄的奉贤”红色之旅第一站:赵天鹏烈士纪念碑

“英雄的奉贤”红色之旅第一站:赵天鹏烈士纪念碑

——追忆烈士赵天鹏,浓浓革命爱国情

4月19日上午,孩子们精神抖擞、斗志昂扬地开启了“英雄的奉贤”红色之旅第一站:赵天鹏烈士纪念碑。

经过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四团中学内的赵天鹏烈士的纪念碑。在庄严肃穆的革命英雄纪念碑前,孩子和老师们安静地聆听有关赵天鹏烈士的事迹,知道了我们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孩子们的眼神里充满了对赵天鹏烈士的崇拜与敬仰。

接着,我们大一班的教师和幼儿向赵天鹏烈士敬献美丽的菊花,围绕着赵天鹏烈士三圈,瞻仰了他的雕像。大家在烈士墓碑下低头三鞠躬并默哀,寄托心中的哀思,默默表达了自己对赵天鹏烈士的无限敬意。

通过这次红色之旅的活动,孩子们都觉得我们的生活来之不易,感谢我们的革命先烈为我们打下了美好的江山。我们要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快乐健康的成长!

撰稿:胡亚婷

摄影:大一班老师

红色记忆精品旅游线路 | 天津大学张太雷烈士纪念室

“重温革命历史 传承红色基因”

近期南开区红色记忆精品旅游线路发布

接下来我们将陆续介绍线路中的红色点位

带人们了解红色线路背后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带大家

了解线路中的

天津大学张太雷烈士纪念室

背后的故事

张太雷烈士纪念室坐落于天津大学校内,1997年设立,占地60平方米,是广大青年学生深入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

张太雷

1927年8月11日,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

张太雷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始人之一和青年运动的卓越领导人。1915年冬,张太雷进入天津北洋大学(天津大学的前身)预备班读书,后升入该校法科班。1919年,张太雷在天津组织建立社会改造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4月,张太雷作为共产国际代表魏金斯基的英语翻译,先后陪同魏金斯基在北京、上海与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共同讨论建立中国共产党问题。此后,为尽快建立全国党的组织,他常常带着自己秘密翻译的社会主义文献和宣传斗争小册子来往于京津沪之间,与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等研究工作,交流思想。11月,上海、北京共产党组织分别出版理论刊物《共产党》月刊和《劳动者》,该刊通过张太雷在天津先进分子和工人群众中流传。期间,张太雷加入北京共产党组织并开始筹建天津早期共产党组织。

天津大学前身,北洋大学堂

位于卫津路七里台的天津大学

1921年1月,张太雷受中共早期组织的派遣,赴苏俄任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中国科书记,期间曾陪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来中国帮助筹建中国共产党。6月10日,张太雷代表中国共产党向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提交了自己起草的书面报告。这是中共历史上第一次向共产国际所作的介绍中国全面情况的报告,是研究中共早期历史的珍贵文献。

1922年张太雷回国,与蔡和森共同主持召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后任青年团驻少共国际代表,1924年回国后负责团中央工作,1925年在青年团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团中央书记。张太雷先后出席过党的二大、三大、四大和五大,五大后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八七”会议上被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后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12月,张太雷在领导广州起义中不幸牺牲,年仅29岁。

1985年8月1日,在天津大学北洋广场举行张太雷烈士塑像揭幕仪式

为纪念张太雷烈士,弘扬太雷精神,1985年天津大学在校庆90周年之际,在新落成的北洋广场建立了张太雷烈士半身铜像。之后修建了张太雷烈士纪念室。该纪念室以“兴学强国红色传承”为主题,设置“少年时代”“求学北洋”“参加创建共产党、青年团”“投身国际共运”等七个展块,展出张太雷珍贵图片及实物,其中张太雷烈士的毕业证 、曾经用过的毛毯均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史料价值。该纪念馆被天津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南开融媒出品

来源 南开文化旅游

编辑 瑄瑄

校对 伊川

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