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王城遗址旅游攻略-五王城遗址必玩景点

伊秀妹妹
五王城遗址

地址在五寨县杏岭子乡前五王城村、东秀庄乡后五王城村

五台历史 | 陈家庄乡王城村吴王城遗址

五台境内、多个地名、山名的来历与她有关,但至今尚未定论哪朝哪代的一个独立王国,她就是 坐落在陈家庄乡 的 吴王城......

吴王城遗址位于陈家庄乡王城村西沟交岔处一个杨家坟的地方。王城村由此而得名。据传,移城沟名的由来,也和吴王城移走有关。城址长宽各150米,四角有碉堡模样,四周有土墙痕迹,城垣均已倒塌,仅存西、北墙交界处残高约5米的夯土堆,夯土层0.3至0.5米。夯窝直径0.2至0.3米。夯土层内有排列规整的椽眼,每升高0.8米,便有一排,椽与椽的水平距离也为0.8米。土层内有少量的夹砂陶片,民间传说为吴王所筑。

王城村有一所寺院(现改学校),北面的大佛殿檐台上立有明朝时的两块碑,碑额写的是:“重修碑记。”碑文第一句就是“王城为吴王趾”。寺院中心有一个三尺高的石雕八棱石柱香炉,石柱上也刻着“王城为吴王趾”字样。据说,吴王是一个百里为王的王子。究竟在什么朝,尚末定论。据1992年苏巨田等编的《忻州文物》一书认为是春秋时代遗址,此说我们不敢苟同。因春秋时代,江苏浙江一带有个吴国,是否会在一个范围不大的五台小山沟再有一个独立的小吴王国?再说,和吴王城有关的一些建筑物和教场将台,似乎年代不象那么久远。我们认为东晋北方十六国时期至宋朝,这一历史阶段可能性大。因为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北方地区少数民族战争频繁,群雄并立,各据一方。一个小小的独立吴王国,易于在群雄角逐的空隙中存在下去。当然这只是个推测,并无佐证依据。

这个吴王势力范围,至少涉及到老三区大部地区。据传说,离王城村10里的教场村,就是这个王子练兵场地。那里曾有一个王子点兵将台,约三丈高,底层直径四丈,顶端直径一丈,是一个四棱形石砌建筑(于1968年修公路拆除)。村北叫营坊地。南坡村的小寨子是站岗放哨的地方。此外,窑头、寨里、县河沟的东寨、东坪寨子,坪上村有大、二、三寨,都和这个王子驻兵防守有关。在南黑山、胡家庄各有一个将军墓地,据说都是他守边驻防的将军的墓地。

王城村西南面叫“围墙坟”的地方,传说吴王墓就在这里。在民国初年,王城一个叫阎二红的农民在这里刨地,曾刨塌一个墓子。他下去查看,见里面的死人已贴骨,脸色略带红色,身穿盔甲,他害怕,依旧把墓子埋回去,这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吴王墓吧!

王城村北面有一条山沟,沟里流着一股香甜可口的清泉,于是吴王常把它作为自己和将士们以及战马的饮用水,并把这条沟取名为水峪沟。

水峪沟面积约七千亩,南以移城河为界,向西延伸至清水河,向东延伸至河北省,北靠教场山,山势险峻,山岭奇特,山石有的像马、有的像猪。沟里树木成林,松、柏、桦、山桃、山杏、沙棘、人参、党参、黄芪、黄岑等遍布山野,豹子、山猪、狍子、山羊出没无常。当时吴王率领兵将八千余人,在教场练兵点将,以西有石卜寺。传说吴王每次出兵之前都会在水峪沟的山顶上祭祀上天,以求神灵保佑将士们平安得胜归来。直到现在,山顶仍然留存着祭祀用过的大石头,后来人们把它命名为香炉石。吴王常在水峪沟游山望景,这里紧邻教场大山,便根据地形、地貌特征,把这些奇石怪山起了好多好听的名字以图吉祥。从里往外分别命名有石人仙、财国囤、银子崖、磨镰石、龙王庙、山神庙坪、桃园地、沙坪、石门、香炉石,说来也巧,石门的两边正好生有两块黑色巨石,人们就常把水峪沟描绘成“黑漆大门金字牌,上有石人仙照看,前有虎山来把门”的人间仙境,实在是一块风水宝地。

抗日战争时期,王城人民同解放军战士一道,凭着水峪沟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同日寇展开激烈的游击战争,进则能胜、退则能守。在王城战役中人民解放军拖住日军,保证了当时盂县中央机关的安全撤退。王城的日本驻军首领“毛猴子”到水峪沟查看多次,对这块军事要地非常重视。

经过王城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努力奋斗,如今的水峪沟,修水灌溉、大兴养殖、植树造林,已经初见成效,鸡羊成群、树木成林,核桃树、山桃山杏树果实累累,山泉瀑布层层相接,山间小溪流水不断,实在是人们度假旅游的乐园。

此地现在风景优美,实在是休闲的好去处。

图文来源网络,五台人编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五个王朝曾在吉林省建都,首都是哪些城市? 两个已经变成遗址!

历史上,曾经有5个王朝在吉林省建都。那么,这五个王朝的首都,都是今天的哪些城市?

吉林站

1、吉林市

吉林市是吉林省的第二大城市,松花江成反s状横穿城市,非常适宜居住。

在公元前2世纪,东北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国家建立。它就是扶余王国,前期王城就在吉林市。如今,在吉林市丰满区的帽儿山墓地,就是扶余王国的墓地。今天,我们已知墓葬约4000座,推测墓葬总数应数以万计,这些墓葬是从西汉晚期延续到西晋中期,历经了600年左右的时间。墓葬多土坑竖穴,为木椁与青膏泥加封土的汉式墓葬。出土有陶器、漆器、铜器、铁器和丝织品等。

农安

2、农安县

扶余王国的后期王城在农安县。

为何选择在农安县呢?因为农安谷物丰盛,余粮颇多。此外,扶余王国后期的竞争对手是首都定在今日集安的高句丽王国,吉林市距离集安的距离比较近,所以为了国家的安定,将首都定在了农安。更主要的是,农安距离松嫩平原比较近,平原上有一种树,树上有种盐可食用,古代部分东胡人到了松嫩平原,他们把食用这种盐的人叫扶余。来到农安后,扶余国民便于进行盐的贸易。

基于这些原因,扶余王国就把首都迁到了农安。扶余国以农业为主,畜牧业很发达,手工业也较发达,“其国殷富”,“方二千里,户八万”。东汉末年,扶余王城共有3万户,总人口约20万。

494年,扶余国被高句丽灭国。

集安

3、集安

集安属于边境城市,地处鸭绿江旁。如今,集安旅游搞的很好,一到假期,去那里旅游的人非常多。

集安的人文景观很多,主要是因为高句丽王国将这里作为首都。根据资料记载,建立高句丽王国的是扶余国的王子朱蒙。因为扶余国内部的争权斗争,迫使朱蒙逃离到东北南部区域。公元前37年,朱蒙在今天的新宾县永陵镇南建立高句丽国。因为周边没有其他民族的入侵和干扰,高句丽得以稳定发展,实力日渐强大。后来,高句丽国将首都搬到了今日吉林省境内的集安市。高句丽极盛时疆域,东部濒临日本海;南部控制了汉江流域;西北跨过辽水;北部到辉发河,第二松花江流域。到了唐朝的时候,从唐太宗贞观十八年开始,连年出兵攻打高句丽,到了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唐朝用了24年时间,将高句丽灭掉。

到集安,一定会看将军坟和好太王碑、丸都山城,这里都是高句丽王国留下的历史遗迹,很具有观赏性。

城子山山城

4、敦化市城子山山城

很多人认为和龙地处边境,不会做过王朝的首都。其实不然,和龙还真做过东北第三个王朝渤海王国的首都。

根据资料记载,唐朝灭掉高句丽后,为了防止高句丽政权复辟,唐朝将靺鞨族迁徙到今天的辽宁朝阳,当时的大祚荣父亲乞乞仲象就是这个部落的酋长。乞乞仲象很有才能,逐步统一周边部落,势力越来越强,儿子大祚荣接班后,决定独立建国,取名渤海王国。

大祚荣最开始将首都定在了东牟山,也就是今天吉林敦化西南城子山山城 。城山子山城位于敦化市西南12.5公里的一座孤立高山上,如今已经废弃。

和龙

5、和龙市

后来,渤海王国又将首都迁移到吉林省和龙市(中京显德府)。在公元755年,渤海国王都又迁至宁安市渤海镇(上京龙泉府)。

如今,敦化的西南城子山山城,已经变成了遗址,看不出城市的样子。和龙市则一直发展不错,此后虽然经过多个朝代,但是依旧保持城市的规模。

长春站

6、长春市

1932年,溥仪在日本人的扶持下,建立了伪满洲国,将首都定在了长春。与其说是给溥仪建首都,还不如说日本人要把首都迁移到这里,所以日本人加大了对长春的建设,还更名为新京。

日本投降后,伪满洲国也正是覆灭,长春作为首都的历史也就结束了。

请输入图片描述

7、图们市城子山城

图们市城子山城曾经是东夏国的首都。

东夏国的建立者是蒲鲜万奴,是金朝的将军。1214年,蒲鲜万奴受金宣宗的命令,攻伐辽国的耶律留哥,不料战败了,于是决定反金叛乱,占领咸平、东京、沈州等地,进攻婆速府路、上京城等地。也就是在当年,蒲鲜万奴建立了东夏国 ,1233年为蒙古所攻杀,东夏国灭国。

东夏国将首都定在了吉林省图们市城子山,称作南京。如今,这里已经变成遗址,只能看到石头城墙。这里位于延吉市与图们市交界处的图们市长安镇磨盘山村境内,距延吉市区约10公里。整个山是一座城,整个城是一座山,因此得名城子山山城。

如今,很多人去这里旅游,感受东夏国的凄凉。【参考资料:《北方民族史》、《吉林省志》】(作者:每日汉字)

全国“十四五”大遗址保护,山西拥有这五处!太原晋阳古城遗址

全国“十四五”大遗址保护,山西拥有这五处!太原晋阳古城遗址

2021年11月18日,国家文物局发布《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同时公布了“十四五”时期纳入保护的大遗址名单,全国150处,其中,山西省5处:陶寺遗址、侯马晋国遗址、曲村—天马遗址、晋阳古城遗址、蒲津渡与蒲州故城遗址。

晋阳古城特色独具

大遗址是实证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核心文物资源。我国大遗址考古研究,形成了以150处大遗址为支撑的保护格局。

五代时期二号建筑基址群。

晋阳古城遗址,是太原建城2500多年的历史见证。遗址位于晋源区,是春秋至唐、五代的一处大型城市文化遗址,由城池遗址、宗教寺观遗址和墓葬埋藏遗址三部分组成,总面积约200平方公里。

晋阳城,自公元前497年赵简子筑城,到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火烧水淹毁灭,历经近1500年,城址几乎没有移动,城市格局保存完整、文化遗存埋藏丰富。2001年6月,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阳古城西部城墙遗址

2002年,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起晋阳古城遗址的考古调查与发掘。2011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晋源区文物旅游局联合组队,成立晋阳古城考古工作队。

晋阳古城遗址考古进行到现在,已探明西城城垣四至;发现晋阳城肇建之初、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墙遗迹,并发现城墙两次大营建及历代改建、扩建、修补过程;首次发现宋初火烧晋阳城的遗迹,与《续资治通鉴长编》等文献记载相吻合;初步建立遗址地球物理探测参数;编制完成《晋阳古城遗址保护规划纲要》;清晰揭示晋阳古城自东周至明清时期的地层埋藏规律。

二号建筑基址出土镌刻“晋阳宫”文字残碑

新发现五代时期大型建筑基址——二号建筑基址,建筑基址群体量大、出土遗物丰富、建筑结构布局清晰,是晋阳古城历年来的首次发现,对研究中国唐晚期建筑形制意义重大。

遗址发掘影响深远

“庭院整齐,连廊通透,屋前有散水,前后错落。”晋阳古城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对公众开放,新发掘的晚唐寺庙遗存面世。

晋阳古城是太原故城,始建于春秋,焚毁于北宋。历史上晋阳城军政地位特殊,曾作为赵国初都、汉晋干城、东魏霸府、北齐别都、盛唐北京而享誉江河南北。晋阳古城面积大致约20平方公里。晋阳古城从建城到废弃,连续使用1500年,是城市格局保存完整、文化遗存埋藏丰富的古代城市遗址,特别是唐五代时期的都城遗址,在中国都城遗址中独具特色。

2011年,晋阳古城遗址考古工作正式展开。新发现晚唐时期大型建筑基址二号建筑基址初步确定城內宮殿埋藏区的大致位置。整组建筑由左右两側房屋组成一个封闭的多进院落。位于中轴线上的二号建筑基址目前正在发掘,已揭露出山门,两座庭院、两座三开间殿堂遗址。专家通过分析,判断该寺庙建筑修建年代为晚唐,唐武宗时期受到破坏,五代时期仍在使用,最终毁灭于宋朝初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韩炳华:

晋阳古城的价值是在从北朝开始,一直到五代时期,是这个时期中北方城市,最为重要的都城之一,它保存得相对完整,从完整性来看,在我们国家城市考古中有着重要的价值。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韩炳华:

这次的考古发现,是发掘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寺庙遗址,能够清晰地看到晚唐五代时期,中国寺庙的一个布局,对于晚唐时期的建筑(研究)有重要的价值。我们的发掘面积有7000多平方米,出土了相当多的遗物,有大魏兴和二年和大魏天宝元年的空心砖,还有北朝时期的脊头瓦,还有大量的陶瓷器,以及建筑构件。

据介绍,晋阳古城遗址建筑基址的发掘,揭示了不同时代同一区域的不同类型建筑,对于研究古代建筑的布局与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晚唐大型寺庙建筑,完整和清晰的建筑平面结构,在隋唐佛寺考古中较为少见。该遗址出土的文物资料,为进一步了解晋阳城不同时代的布局奠定了重要基础。

来源:太原发布 中国新闻网

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