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文峰塔旅游攻略-黔江文峰塔必玩景点

浪哥
黔江文峰塔

文峰塔位于城市峡谷峡江景区酉阳北麓的一座孤峰上,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黔江宁氏族所建,占地约20平方米,石结构楼阁式六边形塔,五层一塔刹,高15.5米,底边长2.1米。素面塔身层层上收,塔刹呈宝葫芦形,各层间置重檐相扣,生铁铸榫,石灰浆砌。它还承载了古代较多关于风水、文化、社会心理及建筑理念方面的信息。

据传,峡谷南边的酉阳山是公山,北边的插旗山是母山,这两座山在人们入睡后便合在一起,阻断黔江河,水淹黔江城,造成祸患。为了防止两山合拢危害黔江城,宁氏祖先便在酉阳山北麓孤峰上建塔镇压,从此黔江城再无水患。2002年7月,黔江区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清江浦文笔峰塔寻踪

浮屠是塔,乃佛教的象征,而清江浦历史上有一座文笔峰塔(又叫文峰塔)非佛教之塔。

1

这座塔何人何时建?何年圮废?是何模样?清河县地方志书皆无文字记载,只见吴棠鉴修、范一同纂修的咸丰清河县志地图上有其地名标注。今访清江浦多名老人,几无能说出其子壬卯丑。有人在网上说:“淮阴(清江浦)宝塔不见天,淮安(淮安区)宝塔靠水边,涟水宝塔差半边,高邮宝塔没得尖。”认为清江浦的文笔峰塔是室内塔,果然如此吗?从清江浦文笔峰塔而衍生的“宝塔”一名流传沿用至今来看,从咸丰清河县志的地图上标注来分析推断,文笔峰塔应是一座高耸于清江浦土地上的室外塔,其存续期间定然有过相当大的影响,如今仍被许多清江浦人亲切地称呼的“宝塔桥”和“宝塔桥居委会”(已被合并到石桥居委会)就是一个佐证。

清江浦宝塔桥

为了寻找文笔峰塔的踪迹,笔者反复浏览了清道光前后的部分清河县、淮安府等地方志书,除在咸丰清河县志地图上寻得“文笔峰塔"的地名标注外,别无它获。问询一些方家,多表示不甚了了。

在一文史同仁的帮助下,竟意外在《续纂清河县志》刻印本中获得清道光年间人潘德舆写的《南清河县学文峰塔记》,确认了清江浦文峰塔的真实存在,从中了解到建造清江浦文峰塔的原委及一些细节,欣知清江浦文峰塔是一座励学的文人图腾塔。

潘德舆写的《南清河县学文峯塔记》

潘德舆(1785.8.2一1789.9.4) , 清代诗文家、文学评论家。字彦辅,号四农,别号艮庭居士、三录居士、念重学人、念石人,江苏山阳县人(今淮安区)。性至孝,屡困州举。道光八年(1828),年四十余,始举乡试榜第一。大挑以知县分安徽,未至官任。诗文精深,为嘉庆、道光年间一写作高手。有《养一斋集》,其弟子以鲁一同最为著名。

潘德舆画像

2

这座形似佛塔的塔是清道光、咸丰、同治等年代清江浦内外文人骚客、莘莘学子抒臆祈愿的神圣之地。为了有别于河北省清河县,潘德舆在记文标题上特意加了个“南”字,县学即为官办的县立学校。从文题上看,文峰塔是清河县学所立。

为避水患,乾隆二十六年,清河县从马头移治山阳县划出的清江浦镇,清河新县学承继了官办的文庙。之前,清江浦最早的学府是明嘉靖年间工部主事邵经济在清江浦漕厂署之左建的崇景堂,“以祀先师”。“爰历五朝,代有修作。”崇景堂“规模大备”,康熙三十七年改称为文庙,“犹为山阳学宫”。乾隆二十四年重修,二十六年奏改为清河县学宫。四十二年,河道总督萨载重修。道光三年,河道总督黎世序率其属及邑人在原地扩大规模重修,移向正南 ,用了两年时间完成,所花费用官、民(捐款)各半。咸丰、光绪清河县志称文庙为清河新县学。

3

根据《南清河县学文峰塔记》,先概括简述《记》的四层意思。

开头就说“学皆有记旧闻矣”……“虽然,形势恶可略?”表明《南清河县学文峰塔记》与其它县学《记》不同,不是只记“古道”“礼法”“风教”,“无述形势者”,而是侧重写关于县学建筑方面的情况。

县学建筑要按《汉书》“形法”等规矩要求,“室以宫矩,宫以城矩”。“土圭求中,土宜相宅”,看好风水,选准地势,让懂行的人说不出不同的意见,也就是“度其宜,辅其势,达者无讥焉。”

南清河特殊的地理形势及文笔峰塔位置。“当淮、河之交,漕渠贯其中,双渎襟抱,灵气潏湟【yù huáng】,腾虹扬霄,人才勃兴矣。”文中所述“大漕之闸”应是清江闸,“平川夷陆之界……大具土气之涣。”应为清江闸东面南岸的石桥一带,原禽兔厂南与《咸丰清河县志》图标文峰塔位置相似。

咸丰清河县志图标“文笔峯”塔

1936年7月出版首印的《淮阴风土记》的作者张煦侯等人曾游历文峰塔遗址,他们写下了“过演武厅而东,沿土圩行,欲观玉带河入运之云昙坝,则遗迹半堙。文峰塔仅存培塿,有水环之,东流入淮安境……”“培塿”即为小土丘。这里所引《淮阴风土记》中的文字与咸丰清河县志地图标注完全一致,文笔峰塔是建在地势较高的环水的一座小岛上。

《淮阴风土记》中有关“文峯塔”的文字

关于建文笔峰塔的起因和争议。清河县有名望的乡贤提出“学乃育才重地”,要把它放在地势好的位置上,建议选个风水好的地势建一座文人景仰的灵塔——文峰塔。围绕建塔,一些有识之士发表了不同的意见(见译文),最后形成共识。

4

清江浦文笔峰塔造形、层数、高度等及其它辅助建筑尚未找到文字说明,这不能不说是一遗憾(也许以后能有新发现)。据查阅,全国多处曾建有造型不同、风格迥异的文笔峰塔,有的至今保存很好,可以帮助关心清江浦文笔峰塔历史的人遥想。安徽的五河、湖北的南漳、河南的宝丰、山西的晋城、湖北的京山等地的文笔峰塔都是当地的文化景点,有的建于明代,有的造于清代,特别是道光年代前后造文笔峰塔较多,如湖北南漳的文笔峰塔就建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

山西晋城九层文笔峯塔

多地的文笔峰塔都建于城邑东或东南方向地势高的地方,清江浦文笔峰塔亦建在城东南离运河南岸不远的小岛上就可见是风水法使然。文笔峰塔造型不一,有六角,也有八角,有五层、七层,而九层不在少数,这有别于佛教的“七级浮屠”。

测日影的风水工具土圭

全国很多地方造文笔峰塔,其原因是崇尚科举。“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自古以来是人们孜孜以求的信念,有的文笔峰塔门额上刻着“天开文运”,寄托着读书人金榜题名的强烈希冀。清江浦文峰塔始建于道光十二年秋,完工于道光十四年夏天。《记》写于道光十四年秋八月初一。

《南清河县学文峰塔记》部分译文:

《南清河县学文峰塔记》以写实散文的笔调、深邃精妙的文字、浓郁厚重的河渎文化,生动地记述了文峰塔的建造经过,展现了当年清江浦崇文尚学的社会风貌和清江浦人文荟萃的繁盛景象。这里,将《记 》的后半部分摘译于下:

乡里有名望的贤能观察衡量后感慨地说:“学校是教书培育人才的圣地,起点要高,确实应发扬大厦那样的高耸挺拔的精神。学校培养的人才应是屹立在汹涌波涛中的柱石,是国家的栋梁。有他们倾心辅佐朝廷,斡运扶正时局,必然取得伟大的成就。”大家都赞同这一观点。

有人高兴地提出建议道:“在学校里造一座宝塔,赐名‘文峰’不是很有意义吗?要抓紧办好,不要拖迟延后!”

有人却提出异议:“宝塔是佛教的专有建筑物,声名赫赫的儒家圣殿,竟然降格承继建造异教的宝塔,顾虑这样做是走过去造佛塔的老路。”

争论明辨了事理。又有人转过弯来说:“相同的东西赋予不同的含义是可以的。舍去佛塔原来的意义而取其造型,这个塔就可树立,既超越佛塔,又显得端整、庄重。佛教建塔是用来增加佛教的肃穆清静的气氛,而学校里造塔是为了彰显如虎般的最好诗文;佛教建塔是用来提醒祛除杂念、潜心修炼,而学校里造塔是为了勉励学习。它们的作用有天地之别,谁还能混淆得了。”

造文峰塔意见统一后,确定建校造塔的大事由贤能的官吏负责。王甫廷、唐黼卿先后领导操作。清河县通晓经术的万镛等人共同商议,谋划计算如何建造,都拿出了很好的方案。依照显贵交付托办,从头到尾抓好这项工程。准备材料,招募工匠,开工于元黓(1832)的秋天,落成于阏逢(1834)的夏天,首尾三年。

把全身心投入到工程上的人是太学生(国子监学生)徐炳力。徐炳力尊崇爱好众多贤才,能干聪敏,一人抵上十人。细小的事,他都亲自过问而忘记了自己的劳累,对工程的各个环节,他熟悉得就像处理自家事一样。文峰塔快要完成的时候,他又让木工制作高阁,恭敬地祭祀掌管文运功名的文星神,司命神的安排依照周代的典仪方式,祭祀的祠堂沿用汉代的风格。大家都默默祷告,祈望第二年明显地能代替文教礼乐治民而取得好运。读书求学没有取得明显成绩的人在拜访祭祀时赠与财物,是对文峰塔的敬仰和表达自己在求学上的祈愿。

游览学校的人,掸掉衣服上灰尘,信步登上文峰塔。俯身近看,北边是悠长奔流的大运河;放眼远望,清水与淮水快速汇聚在城西边。突然之间,内心特别清楚明了,犹如看到清澈的泉水和云霁散开之后的明亮太阳。这里,将会聚通晓诗文、安邦定国的才俊,而不是那些只为观看宝塔外表而欢呼鼓掌的人。

有名望的乡贤都盛夸徐炳力,褒奖他的功劳。说他很善于征求和接受别人的意见,尊重和擅长使用各种能工巧匠。

哦,记下造塔过程并镌刻成碑,以昭示后人纪念。

注:峯,与峰为异体字。

2020.2.20

“中华诗词名家达州·开江行” 采风之“美女峰文笔塔”

“中华诗词名家达州·开江行”

采风之“美女峰文笔塔”

范诗银

浣溪沙·题文笔塔

直向高穹写梦心,谁曾追梦到如今。凌云何日已成林。 旧绿非为文笔老,新红更似烛花深。天风吹雨纵长吟。

林 峰

文笔塔

美女峰高有我思,川东草木最多姿。

谁将象管朝天立,来写新宁绝妙辞。

刘庆霖

致开江美女峰

淡云轻笼若纱帏,俏立南城美女姿。

裙摆梅花鸟衔远,眼波春水月偎痴。

一支塔笔苍天赐,万种风情大地驰。

能佑此间文脉盛,吾来拜汝久沉思。

褚宝增

文笔塔

七层八角向天呼,美女殷勤岂可辜。

绿树生风无意睡,白云若纸尽情书。

守持五百春秋矣,激励三千弟子夫。

文脉煌煌何以至,地灵人力两相符。

登美女峰途中

黄蝶款款绕身飞,偶向花间去又回。

我不看它它看我,我才对视惹低眉。

宋彩霞

开江文笔塔

毛锥蘸墨成,直插冲霄汉。

笔里有春风,诗花开灿灿。

潘 泓

文笔塔

美女峰头立地天,冬云夏日感流年。

文心一再闻经史,石骨如何问醒眠。

百里山河苗得雨,九霄鸿鹄思喷泉。

蛟腾凤起谈非易,大邑从来有大贤。

武立胜

文笔塔

开江有塔势凌霄,史越千年色未凋。

碧黛光泽凭幻化,衔接文脉自崇高。

擎云欲向魁星近,峙岳当同砥柱牢。

若待沾得漫天雨,毫锋起处墨如潮。

胡 彭

谒文笔塔

毛锥千古示尊严,化作开江宝塔尖。

忽记浦城寻梦笔,不由拍手唤江淹。

注:去年采风之福建浦城县,是江淹为官处,有江郎梦笔山遗址。

何 鹤

文笔塔下

文脉悠悠夕照明,金牛山上草青青。

闲拈几许风流句,读与斑斑石塔听。

冉长春

再谒开江黑宝塔

南山一笔蘸春秋,不达高天势不休。

自问诗多诙诡气,重来此地看云浮。

安全东

文笔塔(三首)

松径百千转,美人迄未遇。

幸有遗簪在,插向云深处。

苔篆何年花,幽明不称意。

一旦化玉笔,渐识风云气。

有峰势如削,有美杳如星。

天不弃新宁,留与写丹青。

李荣聪

雨中宿飞云温泉宾馆

夜卧飞云窗未关,梦中总觉与谁眠。

醒看林木站着睡,叶上沙沙雨打鼾。

登美女峰看黑宝塔

美女一钗凤,千年化作妖。

为调风雨顺,扬首啄云涛。

邓建秋

登美女峰看文笔塔

何处高人情独钟,尚留此笔在孤峰。

千年坐石听吹凤,一力开江看化龙。

迢递关河长徙倚,寻常日月每过从。

今来蘸就漫天雨,写到云霄第九重。

孙仁权

仙女峰黑塔

仙女不知处,石梯欲上天。

崖中一巨笋,高耸入云端。

廖灿英

顶接李宗原兄咏文笔塔(孤雁格)

绘图笔作绣花针,十六乡皆走线人。

云白天青布经纬,千红万紫四时春。

【注】十六乡:开江从前有前八乡、后八乡。

谭顺统

鹧鸪天·文笔塔

脚下松涛走大音,擎天拔地植高岑。不曾勾勒宾鸿影,却总昂扬士子心。 观世界,识晴阴。云笺运笔作龙吟。由他雷暴霜风厉,别有豪情贯古今。

李国铨

文笔塔三章(新韵)

一耸出林万类瞻,石毫更比鼠毫尖。

塔为诗笔天为纸,只待庾郎信手拈?

明代县官明未来,冲天一笔写胸怀。

文风振动新华夏,浩浩三巴出栋材。

看罢文峰人可为,塔身当笔我犹挥。

一头扎进青云里,啸傲声挟九昊雷。

刘启燕(燕灵儿)

远望文笔塔

仲夏经行金马山,林青气爽蔚蓝天。

重峦叠嶂喜中望,笔塔依稀云海间。

矗峰观榜(文笔塔)

一峰独秀踩云平,胆小休朝险壑行。

偏有书生来览榜,烟消人喜万山明。

登黑宝塔所见

一路欢歌上山亭,放眼开江似画屏。

城市凌云多广厦,乡村叠翠自欣荣。

昨日之“习新书院”专题有遗珠两枚,于此处增补之:

安全东

访开江习新书院

牛山青不断,一路夏蝉随。

野色逼书院,花香掩俗姿。

堂臻化育境,龙跃凤凰池。

文脉开宗派,瑚琏自可期。

邓建秋

访习新书院

花光松韵满幽庭,路转回廊接渺溟。

为守书香风缱倦,似通人意鸟叮咛。

苍生有幸逢清世,圣道无涯到白丁。

梦里坑灰吹已散,牛山之上看天青。

扬州文峰寺的文峰塔还有腊八粥

扬州文峰寺,始建于万历十年(1582),毗邻千年古运河。为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中华文化的启航地。康熙、乾隆二帝南巡时曾先后登塔游幸。现为扬州仅存的一座楼阁式风水宝塔,建于明代。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文峰寺以文峰塔而出名,塔高47米,名曰“文峰塔”。 根据风水家的说法,“文峰”的内涵,是有益于“一方科甲”之意。因此,文峰塔也就成了扬州科举昌盛的重要象征,是当地文人为祭祀文曲星,凸显科举昌盛而建。

文峰塔下为文峰寺,寺庙山门朝西,面临古运河。千年大运河水流淌到这里后,原本由南向北的流向,却原地转了一个大湾儿,然后再转向正南,呈现出一个大大的“S型”,流向滚滚长江。 因此,该地唤做“三湾子”。文峰寺建成后,改称宝塔湾。

关于文峰寺的始建者是谁?一直存在着不同争议。 官家说:是当时的扬州知府虞德烨修建的寺庙。对此,官家有书籍为证——明万历《扬州府志》载:“文峰寺,在城二里官河南岸。万历十年(1582)知府虞公德烨建浮屠于此,因并建寺。” 而民间却认为:是僧人镇存募捐建寺。当地流传:一个名叫镇存的少林僧人,通过卖武艺募捐,修建的宝塔。

这两种说法,从明朝起便有争论,已然成为疑案。据考,扬州知府虞德烨风雅好文,主持刻印了许多流传于世的好书,修建文峰寺或许与他有关。而僧人镇存也是个奇男子,他出家少林寺,有感于阿育王建塔的壮举,立志为家乡修建一座宝塔。他四处募捐,广得资助,不到三年而寺院与宝塔建成。 因此,文峰寺的建造,应该是扬州知府虞德烨的倡议和主持;由僧人镇存负责募捐和操办而成。他们都是想用佛家慈悲造福百姓,出发点是善良的。

史载:清康熙七年(1668)元月,山东郯城大地震,波及扬州,塔尖倾倒坠地。次年,当地百姓捐资修葺,将塔尖增高一丈五尺。咸丰三年(1853)扬州遭遇“太平天国”兵火,塔寺均遭火焚,木质结构全部毁坏。 近年来,当地政府拔出巨资数次重修文峰寺。广植花草,修竹千株,打造成扬州城内惟一集塔、寺、园三者合一的特色公园。

为使文峰寺恢复往日盛景,当地政府将位于市区内的明代建筑大雄宝殿、藏经楼和戒台等古物搬迁至文峰寺修复。 今日的文峰寺,拥有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以及僧寮等建筑。最有特色的是建成了宽敞的地下建筑设施,可用于讲经说法、文化展示。

值得一提的是,文峰寺做为扬州城内的一座古刹,与百姓民居仅一墙之隔。墙内寺院里的晨钟暮鼓,墙外人世间的滚滚红尘,交错而存,极富亲民特色。终日里,文峰寺内的香客不断,闻名前来的参拜者和做法事者络绎不绝。这是居士们在进行晨读。

近年来,文峰寺开展了多项宗教普及活动,开办居士培训班启蒙开示,开设讲经说法等等。广种富田,普渡众生。

距文峰寺山门不足30米的古运河畔,有一座飞檐斗拱的小亭,亭内立有一块用隶书写着“古运河”三个溜金大字的石碑。左侧两行小字:“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鉴真大和尚命弟子抵东河造船准备首次东渡。”

历史上,唐朝高僧鉴真大和尚,为传播佛教和中华文化,先后六次扬帆横渡东海至日本,终获成功。其中,第二次、第四次和第六次均由此处登船启航。亭子内,古朴高大的石碑,上书“古运河”三个溜金大字。

距碑亭不远处的运河堤上,嵌有一块黑色大理石牌匾,上书“鉴真东渡码头”六个溜金大字。这里便是鉴真和尚六渡重洋远赴日本,传播佛教和中华文化壮举的出发地。

鉴真(688-763)俗姓淳于,扬州人。唐代著名僧人,律宗(佛教的一个流派)南山宗传人;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 鉴真十四岁出家为僧,四十五岁时,亲自传戒的门徒达到四万多人,成为中国江淮大地上的一代佛门领袖。

鉴真在日本留居10年,为传播佛教与中华文化发挥巨大作用,成为日本佛学界一代宗师。此外,他还用所带药材为百姓治病,日本国政府授予他“大僧都”封号。在日本奈良,鉴真主持修建了庞大的仿唐建筑——唐招提寺,保存至今。鉴真死后,日本弟子为他制作的坐像,至今仍做为“国宝”供奉在唐招提寺。

文峰寺山门外,弯弯古运河水千年流不息,悠悠行舟千帆竞发;寺庙内,巍巍宝塔耸立,幽幽古寺静谧。站在古运河对岸,隔着宽阔水面眺望文峰寺,但见高大的宝塔矗立在黄墙红瓦的文峰寺内,十分醒目。

过去,每当夜幕降临时分,文峰塔顶的灯龛便会被僧人点亮,为南来北往的船队导航,成为扬州的一座极其重要的水上通道航标。 如今,古运河历经千载,至今流淌依旧;文峰寺晨钟暮鼓,百年钟灵毓秀,已然成为古城扬州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每年农历的十二月俗称腊月,十二月初八既是腊八节,习惯上称作腊八;腊八节在我国有着很悠久的传统和历史,在这一天吃腊八粥是百姓最传统的习俗。

位于古运河畔的文峰寺迎来众多市民排起长队领粥。现场可见一群系着围裙的人们在大锅前忙碌的身影,他们是志愿者,他们在寺院工作人员一道忙乎煮粥、分粥,清洗粥碗。志愿者一行60多人来到这里做义工,为市民熬粥,已煮了98锅腊八粥,用掉大米近千斤。今年要熬118锅腊八粥。这些原材料共18种,有红枣、莲子、桂圆、芋头、茨菇、蚕豆、山芋等。

在分发现场,志愿者们将一碗碗热气腾腾香饽饽的腊八粥送到市民手中,上万余碗腊八粥里凝聚着志愿者的辛勤劳动,他们感到欣慰与自豪!

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