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海关大厦旅游攻略-老海关大厦必玩景点

爱旅游
老海关大厦

老海关大厦旅游景点介绍之概况,老海关大厦坐落于市区综合大楼对面,正好在海关和阿尔伯特街的拐角处,这个大厦80多年来一直是奥克兰的金融中心。老海关大厦是按照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设计的,落成于1889年,它也是目前在中心商业区遗留下来的具有维多利亚风格的最后一批纪念物之一。大厦每周七天均向游客开放,设有电影院、工艺礼品商店、饭店、客栈、咖啡厅,还有对外出售书籍、木制品以及羊毛制品的商店。

▶大老热!汕头某地一关帝庙举行盛会!现场人山人海...

点击

学关公 行鸿运 拜关公 结善缘

2019年7月26日(农历六月二十四)小北山关帝庙举办晋殿升座仪式暨关帝诞辰1859周年纪念法事盛会。

为了传承和弘扬关公文化,让“关公信俗”活起来,更好传扬关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八德精神,方便信众膜拜顶礼关圣帝君。

历时一年多时间,经社会各界热心善众发心捐资,薄聚厚积,以及理事义工无私付出和五工师傅们艰辛劳作,历经严寒酷暑、风雨骄阳之岁月,小北山关帝庙终于殿宇初成。

奉关帝勅谕

择吉农历六月廿四日,由理事会十五位理事成员护驾,一行四众善信,自承瑞堂奉迎驾遊至小北山协天宫。

是日系逢关帝1859周年诞辰,在理事会的紧张筹备下,此次共有六百多位热心善信一起参与关圣帝君登殿活动。

是日早上5点,各地关帝信徒都聚集在南阳"承瑞堂”等待吉时起驾。

▲南阳承瑞堂吉时起驾

遊驾人员气宇轩昂,精神抖擞,队伍整齐有序,聚表关帝之魏然正气,谦礼信义之风采!

▲遊驾

至7:20分,队伍到达“小北山关帝庙”,已有五湖四海关帝信徒前来膜拜共沾帝德法喜,热闹非凡、人山人海,场面十分壮观,让人赞叹不已!

开门赞

龙刀启动庙门

神光普开泰运

金炉香火兴旺

福荫本境四方

安座赞

小北山下安帝台

白云悠悠自东来

神光普照遍三界

万年香火自此开

汕头市潮阳区八德慈善会名誉会长、东莞崇泰纸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郭鸿先生敬献疏文。

关帝门生、小北山关帝庙总顾问、汕头市潮阳区八德慈善会会长郭浩忠先生敬献宝诰。

非常荣幸邀请汕头市潮阳区贵屿镇南阳乡十二村居委代表参加本次关圣帝君登殿活动。

慈善本是一家亲,汕头市潮阳区贵屿镇关爱慈善会也是非常热心出席本次盛会共同传递正能量,弘扬关公八德精神。

小北山关帝庙理事代表▼

干事代表▼

南阳承瑞堂代表▼

龙华堂代表▼

八德慈善会义代表工▼

四众善信代表▼

南无盖天古佛关圣帝君!

南无盖天古佛关圣帝君!

南无盖天古佛关圣帝君!

修建小北山关帝庙工程全木石结构耗资巨大,首期后主殿工程殿宇初成,后续将开展二期前殿工程建设,希望十方善信发心庙建,少少无拘,多多益善!愿大众为建设小北山关帝道场,方便信众顶礼朝拜而尽一份力!感恩赞叹,功德无量!

来源:南阳承瑞堂

好书·推荐丨首个上海旅游直播间在上海大厦启动,这座“老饭店”有何传奇往事?

9月3日,第31届上海旅游节新闻发布会在上海大厦举行,首个上海旅游直播间同时在上海大厦启动。

全新推出的上海旅游推介平台——上海旅游直播间,将依托黄浦江和苏州河交汇之处的上海大厦18楼观景露台和11楼陈毅市长会客厅等载体,聚焦上海城市新形象和文旅新空间,在旅游节期间,组织进行“阅读上海”“旅游节系列活动云直播”“长三角文旅云推介”“云游节•直播带货”等城市展示和推介活动,探索在线文旅新模式,打造文旅新品牌。

上海大厦,又名百老汇大厦,1934年建成开业,距今已有80多年历史,1951年正式更名为上海大厦,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先后接待了世界各国100多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等,是俯瞰浦江和苏河两岸的最佳观景点之一,也是黄浦江两岸45公里与苏州河两岸42公里公共空间全线贯通的交汇点。

在《老上海高楼广厦》一书中,作者薛理勇对这座苏州河畔的百老汇大厦作了深入解读,通过其建筑过程、风格造型和相关人物故事的讲述,帮助读者领略建筑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

以前我家住虹口,离外滩不远,所以外滩也是经常去玩的地方。在外白渡桥北堍的苏州河边耸立着一幢庞大的高楼,那就是“上海大厦”,当时的上海人大多叫它“ 廿四层楼”,童年时我经常会同小伙伴们站在大楼底下,仰望着大楼数楼层,但始终没能数到“廿四层”,后来才知道,该楼地下二层,地上廿二层,加在一起才是“廿四层楼”。我祖母在世的时候,家乡来的客人一定会来探望我祖母,于是陪乡下客人白相的任务也落到我身上,首选又是外滩,乡下客人也会站到“廿四层楼”下数楼层,他们更夸张, 往往站在大楼下还未数清它有几层,帽子就掉下来了,于是,初来乍到的乡下客人一定要我陪他们去数“廿四层楼”,这也多少给“上海人”增添了自信和虚荣,童年的我挺喜欢陪乡下客人数“廿四层楼”的。

苏州河北岸的百老汇大厦

“上海大厦”是解放后取的楼名,它原来的楼名叫“百老汇大厦”,英文名为Brodway Mansions,我们还是从头讲起吧。

苏州河北岸的虹口原来是“ 虹口美租界”,虽然早在1863年它就与苏州南岸的英租界合并为一家,也就是所谓的“公共租界”,但人们习惯上仍把苏州河北岸的租界叫做“美租界”或“虹口美租界”。虽然苏州河上早已架起了桥梁,但苏州河仍将这里分割为“浜南”和“浜北”,北岸的虹口美租界的经济发展略滞后于南岸的英租界,这里的地价也略低于英租界。

百老汇大厦与外白渡桥

早在1888年,上海的怡和、沙逊、仁记等洋行联合组建了一家房地产公司—— 英商业广地产公司(The Shanghai Land Investment Co.,Ltd.)它是上海规模最大的房地产公司,他们成立时就制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以外滩为圆心,以扇形向东北拓展,讲穿了,就是以苏州河北岸的虹口为他们主要的拓展区,确实,他们在虹口美租界拥有大面积的地产和大量的房产。外白渡桥北堍的不少土地就是“业广”的产业。今上海大厦的那块地面就是“业广”开业后不久买进来的。

外白渡桥本来是木桥,进入20世纪后,租界决定开通上海有轨电车,规划中就有两条电车线路必须在外白渡桥处越过苏州河,一条就是从沪西的静安寺发车,沿南京路向东,再沿外滩越过外白渡桥驶向虹口公园,另一条是从十六铺发车,沿外滩越过外白渡桥,驶向杨树浦底。外白渡桥的木桥无法承载庞大而又沉重的有轨电车,于是决定将旧桥拆除重建钢桥。这座桥1906年动工,1907年竣工,也就是今天的外白渡桥。

钢桥比原来的木桥宽多了,引桥也更长,于是工部局征用了“业广”的一些土地;开通有轨电车也是一项重大的市政建设项目,英商上海电车公司又租用了“业广”在外白渡桥北堍的两幢洋房,并把公司设在这里,电车的开通也为虹口市政建设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使这里成了人口稠密的住宅区和经济发展的商业区,这里的地价和房价不断上涨,“业广”就成了既得利益者。

20年代后期,“业广”就收回了外白渡桥北堍的那块土地,建造一幢庞大的房子——百老汇大厦。关于这楼名“百老汇”有许多的猜测,实际上很简单。虹口是美租界,当租界建立之初就筑了一条东西向的主通道,因为美国纽约的一条贯通曼哈顿区的大街叫做Broadway,那里集中了许多戏院,是美国最大的娱乐中心,也是世界著名的街道。于是旅沪的美国人就把这个路名移过来叫做Broadway Road,中文路名“百老汇路”,也就是今天的大名路,而 这幢楼就在“百老汇路”的顶端,就以路名取名叫做“百老汇大厦”(Broadway Mansions),并无其他意思。

1959年从观景台眺望外滩

百老汇大厦由兼任业广地产公司首席建筑师、并兼任公和洋行建筑师的 弗雷泽设计。我知道“业广”的不少建筑是他设计的,但对他的生平和事迹知之甚少。只知道弗雷泽(Bright Fraser)于1894年出生于英国利物浦,就读于伦敦的“第一建筑师工作室”。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应征入伍,奔赴前线,1917年被敌军俘虏。战后被释放,就在欧洲各国谋业,1923年来到上海后就被“业广”聘为建筑师。

百老汇大厦于1930年奠基,其间受到1932年爆发的一·二八淞沪战争的影响,工程历时四年半,于1934年中封顶,同年10月正式开业。在上海的建设工程中属于拖延时间较长的工程。建筑属 近现代主义风格,钢架结构,地下2层,地上22层,总高76.7米,占地面积5225平方米,建筑面积24596平方米。建筑设计上充分利用地块的位置和形状,主立面朝南,面临苏州河;主立面以正中的大门为中轴线,两侧严格对称,主立面的两端略向外凸出,使建筑的平面略呈“凹”字形。与上海众多的近现代主义建筑相似,建筑的立面几乎没有非功能性的装饰,仅在部分檐口设计了属于装饰艺术的图案;但建筑较多使用竖线条,这有利于从视觉上提高建筑的高度,给人一种挺拔的感觉。百老汇大厦从两侧的11层起逐级收缩,这也是芝加哥学派建筑常用的手法。底层的外墙使用暗红花岗石作为贴面,以上楼层则全部使用上海泰山砖厂生产的泰山面砖。

百老汇大厦设计图

百老汇大厦施工现场

英文mansions往往指一种介于building与apartments,即大楼与公寓之间的词,用现代词汇大概是“商住两用”或“酒店式公寓”,一般提供中长期租用,也可以让游客短期借宿。在层面设计上,底层是服务部、餐厅、理发室等公共服务区,2至9层,每层各有套房4套,客房12套;10至14层,每层有客房15套,15层和16层,每层有客房16套。上海是移民城市,所以套房分别设计为中、英、美、法、日等多国风格,租住者有各国驻上海领事馆人员和外商企事业的海外总部。根据“业广”的预测,他们可以在10年内收回全部投资。

百老汇大厦开张仅三年,1937年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上海除租界之外的地区全部沦陷,百老汇大厦所在的区域虽然属于租界,但实际上当时苏州河北岸地区已在日军控制中,社会秩序混乱,市民安全得不到保障,于是,原租用百老汇大厦的侨民几乎全部退租,“业广”的经营受到沉重的打击。 1939年3月15日,“业广”当初以540万银元造起来的大厦,仅作价510万储备券落到了日伪的恒产株式会社手中,而恒产株式会社收购后的百老汇大厦就成了侵华日军的“皇道乐土”,许多豪华套房就成了日本军官的“府邸”,连日本文化特务机构——兴亚院也迁到该楼内。在虎狼猖獗的日子里,这里成了罪孽的渊薮。

《老上海高楼广厦》

薛理勇 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 | 2014.7

1945年日本战败后,百老汇大厦被国民党政府接管,这里就成了 “励志社”招待所,美国的军事顾问团也进驻这里。

上海解放后,大厦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当时的华东局统战部、市委统战部、市政府外事办、市政府交际处等机构设在大厦里。 从1951年5月1日起,百老汇大厦正式改称上海大厦,成为上海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下辖的市政府招待所,主要接待党政领导和外国贵宾,20世纪80年代后,对社会开放,是上海著名的“老饭店”之一。

(本文摘自《老上海高楼广厦》,薛理勇 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14年7月出版)

来源:东方读书会

武汉老地标,曾是中国四大海关之一,今成免费开放的专题博物馆

每一座城市,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地标性建筑。这些地标性建筑,代表着城市的形象和精神,让人只要一提起这个建筑,马上就会想起这座城市。城市老地标,更是城市过往的浓缩,历经着岁月洗礼,见证着历史变迁,记载着城市的荣光。

享有”东方芝加哥“盛誉的英雄之城武汉,长江、汉江绕城而过的武汉,九省通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繁盛的过往,是近代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1861年11月,汉口正式开埠,从此打开武汉商贸国际大门。1862年在汉口设立海关,取名江汉关。江汉关最初设在汉口天津路的英国领事馆驻地,1922年11月4日,在江汉关成立60周年之际,江汉关大楼举行奠基典礼,于1924年1月21日落成竣工。

江汉关大楼曾与上海江海关、广州粤海关、天津津海关并称为近代中国四大海关;由英国思九生洋行英国建筑师景明设计,恒纪建筑公司承建。大楼选址于汉口沿江大道与江汉路交汇处,坐南面北,兼顾江面景观与江汉路的对景关系构思巧妙,别具匠心,独领风骚,成为汉口标志性建筑。

江汉关整个占地面积1499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4009平方米,总高度45.85米,钟楼顶端高出地面83.8米,是当时武汉租界的核心建筑,也是武汉市最高建筑。建筑由主楼及顶部钟楼组成,主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底层建筑为正方形五层结构,外墙以麻石砌筑,正门有两人合抱的麻石圆柱8根,门前的台阶有23级,上面还有5级汉白玉台阶,廊柱环绕,拱门镶嵌,典雅凝重,雄伟气派。主楼正门上方“江汉关”三个笔法精谨大字,由当时湖北省教育厅厅长、著名书法家宗彝书写,有记载,当时江汉关赠予宗彝润笔纹银500两。

江汉关钟楼高约23米,从主楼平台上至顶层计5层楼,分别为承接室、主机室、面钟室、导向室和音响室;放置海关大钟设备,也兼灯塔、瞭望之用,并装有电梯可直达顶层。钟楼外墙钟面直径3米,钟楼的机件系瑞士蔡氏土麦士钟表厂制造,报时装置系由美国安达森迈尔公司制造,整个机件的安装均由汉口的达卫长和亨达利钟表公司承担,具体组装由王衡量师傅负责。塔钟于1924年1月18日开始报时,每日按时鸣响钟声,经典的《威斯敏斯特》响彻武汉三镇;1966年报时曲换成《东方红》,1987年改回原曲,沿用至今。悠扬洪亮的钟声,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奏响了时代的乐章和城市的变奏曲,也深深流淌在一代又一代武汉人的耳畔,扎根记忆中。

2012年11月19日,武汉海关由江汉关大楼搬至金银湖新址,这也意味着江汉关结束了88年的海关业务。历经三年改造,2015年12月28日,这处优秀历史建筑变身为江汉关博物馆,免费向游客和市民开放。

以武汉开埠为切入点的《江汉朝宗一武汉城市现代化历程》陈列馆以以500余件老物件和近千幅历史照片,分为汉口开埠、艰难跋涉、走向辉煌三个单元,画卷般的将徐徐打开呈现武汉历史嬗变,述说着清未武汉城市走向现代化的曲折辉煌历程。

曾经的江汉关,是中国走向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产物,也是中国从闭关走向开放的载体;是西方对中国的入侵的体现,也是武汉经济走向世界的起步,是执行进出国境的法令、征收关税和查禁走私等海关业务的行政机关。如今的江汉关博物馆,复原陈列展示着当年的报关大厅、最高行政长官、港口事务、收发、登记、打字电报等工作人员办公室和办公场景,真实还原再现当年繁忙景象。

追求卓越,敢为人先。百年江汉关,见证了英雄武汉的落寞与繁华,日新月异的变化,谱就了城市传奇色彩之章,书写一部浓缩的中国近代史。瞭望武汉长江两岸美景,了解武汉城市涅槃与飞越,打卡这里会不虚此行哦!

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