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第一口油井旅游攻略-新疆第一口油井必玩景点

好知乎
新疆第一口油井

新疆第一口油井

新-山子的“新疆第一口油井”新近被列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的第六批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中。

据《新疆图志》中记载,“独山子有石油泉二,一在南麓,一在西麓,其色深紫,浮于水面,夏盛冬涸”。1909年,新疆地方政府出银30万两,从俄国购进机器,在独山子打出了新疆第一口油井。《新疆图志》称“井深七八丈,井内声如波涛,油气蒸腾,直涌而出,”“以火燃之,焰高数尺。”原油由俄国巴库化验结果为“每百斤可提取净油60余斤。”独山子在乌鲁木齐以北约270公里。

2013年5月,新疆第一口油井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传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共筑新时代东油梦 --学生工作干部赴“第一口井”现场学习

(通讯员 杨盛奎)为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5月26日,学生工作部组织部分辅导员赴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诞生地“第一口井”开展了以“传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共筑新时代东油梦”为主题的现场实践学习活动,学校党委副书记张斌全程参加了活动。

党委宣传部部长徐清亮,学生工作部部长历玉英,招生就业处处长李正军,大庆精神研究基地主任李万鹰,校团委副书记苍留松,学生工作部副部长仇念海、曲倩劼参加活动,学生工作部还特邀我校原开发系77、78、79级辅导员刘启军老师参加了学习活动。

学习现场,我校校友、采油二厂工程技术大队工程师孙长海带领大家参观了“第一口井”各参观点,李万鹰为大家详细讲解了“第一口井”的历史传承。他讲解生动,一个个历史瞬间,一个个历史遗迹,都好像把我们拉回了多年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王进喜为石油拼命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石油人和东油学子,干打垒、卸车台、值班房、地窝子、泥浆池是石油历史的见证,也是激励新时代东油人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动力源泉,现场的所有学生工作干部无不动容感慨。

学习现场,刘启军老师讲述了当年做学生工作的感受。他说:“我做了多年的学生工作,我热爱这个崇高的职业,那时国家刚刚恢复高考,学校工作条件艰苦,但我们都是无悔也无怨。每天从学生出早操的小事,到教育学生成长,解决学生思想问题,那一代人都很努力。做这项工作我个人收获也很大,得到了学校和领导的认可。如今我带的学生都已经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我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带过的学生在各行各业为国家作贡献,个人事业得到发展”。他希望新时代的学生工作干部要继续传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发扬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业绩。

活动现场,张斌和刘启军老师与辅导员们一起右手握拳,面对“第一口井”,重温了辅导员誓词。“我志愿成为一名高校辅导员......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努力奋斗!”这是东北石油大学辅导员发出的庄严承诺,是全体学生工作干部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感召下亮出的责任担当。学习结束后,学生工作干部们来到“第一口井”前合影留念,共同记录这次特别的实践学习经历。

通过此次实践学习,学生工作干部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了进一步理解,对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有了更深的感悟。在今后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学生工作队伍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突出我校大庆精神育人特色,积极引导广大学生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培育崇高理想信念,引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风尚和精神追求。

据悉,学生工作部将分两批赴油田现场开展学习活动,下一批学习活动将于近期举行。

(图文由学生工作部提供)

图文编辑:张 贺

中国各油田第一口发现井

每一口发现井对于每个油田来说都有着不同的意义和地位,发现井的出现,标志着一个大油田的历史从那天起开始载入史册,也意味着今后将有几代人和发现这口井的地方息息相关。

来,陪主页菌一起穿梭时空,看看各个油田的发现井都是哪些,又都在哪里?

延长1井:延长油田第一口井

1907年清政府请日本人佐藤弥市朗在陕北延长打油井一口,“延一井”。揭开了我国以工业方式开采石油历史性的一页。第一口油井日产原油仅有1吨多,但从此结束了我国陆上不生产石油产品的历史,填补了旧中国民族工业的空白,在中国石油加工历史上起到了奠基作用。

老君庙一号井:发现玉门油田

1939年3月13日,玉门油田的开拓者、中国杰出的石油地质学家孙健初等人在玉门老君庙原址以北15米处确定井位,用人工方式打出了中国第一口油井,石油日产量达到10吨。孙健初将该油田命名为老君庙油田,将这口油井命名为老君庙一号井,从而揭开了开发玉门油田的序幕。

松基3井:发现大庆油田

1959年4月11日,32118钻井队开钻松基3井。当钻至1400多米时,录井资料中发现了良好的油气显示,当时的石油部副部长康世恩立即指示进行电测和井壁取心。两天后,电测资料和井壁油砂送至康世恩和同行的苏联专家处,闻着油砂散发的油香,康世恩开怀大笑,他没有听从苏联专家将井打到犯3200米基准地层的建议,而是果断下令提前完钻,立即转入试油。9月26日,松基3井顺利出油。

松基3井喷油的喜讯报到黑龙江省委,当时的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十分高兴,他建议将松基3井所在的大同镇更名为大庆镇,以纪念共和国的10岁生日。大庆油田这个响亮的名字响彻大江南北。

萨55井:铁人一口井

萨55井是铁人王进喜1960年4月率1205钻井队到大庆参加石油会战打的第一口油井,该井位于萨尔图区解放南村,是一口详探井。当年4月14日,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时称1262队)在极其困难情况下,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争分夺秒保开钻。没有吊车,就靠挖土卸车坑的办法,人拉肩扛卸钻机;开钻没有水,就用铝盔、脸盆到附近水泡子破冰取水。克服重重困难,经过9昼夜奋战,于23日正式完钻,当天16时32分喷出原油。5月26日开井生产。40多年来,这口井一直是自喷井,已累计产油15万多吨。该井附近现在仍保留着当年的卸车坑、泥浆池、土油池、值班房和工人住过的地窨子等遗址与实物。该井是黑龙江省爱国文物保护单位、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企业精神教育基地,是对广大石油工人进行会战传统教育、弘扬铁人精神的生动课堂。

华8井:发现胜利油田

石油勘探队伍在华北地区从华1井至华7井,未有大的发现。1961年由华北石油勘探处32120钻井队负责钻探华8#。1961年4月16日,华8井正式出油,日产8.1吨。

华8井位于东营村东1500米,由石油工业部华北石油勘探处32120钻井队施工,井位由华北石油勘探处地质专家在东营构造上确定。该井于1961年2月16日开钻,4月16日华北石油勘探处试油队用9毫米油嘴试油,日产原油8.1吨。这是华北平原和渤海湾地区石油勘探的重大突破,也是发现胜利油田的重要标志。

华八井的钻探和试油的胜利,实现了华北盆地早期找油的新突破,进而引出了华北煤油大会战,并相继发觉了大港、华北、冀东、中原等大油田,为我国的煤油产业成长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任4井:发现华北油田

在1975年春节前夕,大港油田钻井二部3269钻井队冒着风雪搬到了任丘一辛中驿构造南部的任4井井位上。5月27日,当钻至3153米时钻头进入了古生代地层,地质班的郭顺源发现了8颗油砂。还柱不柱下钻,当时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古生代的油砂可能是上面砂岩层油砂漏下去的,不足为怪,另一种意见是继续往下打,揭开古生代含油的奥秘。经过研究,最终决定继续钻进。奇迹发生厂,几十吨的钻具好像突然失去了依托,一下子放空了一米多,钻头像掉进了大油海!这口井出油日产量高达1014吨,是冀中地区第一口日产千吨的高产油井,它揭开了我国第一个古潜山大油田一一华北油田的神秘面纱,也打开了碳酸盐岩找油的新领域。

黑油山1号井:发现克拉玛依油田

建国初期,石油地质学家们遇到了一道难题:准噶尔盆地到底哪里有石油?当时的新疆石油公司决定在黑油山南区打一口探井--"黑油山1号井",1955年7月6日,黑油山1号井正式开钻,承钻的是由8个少数民族的36名工人组成的1219青年钻井队。10月29日,黑油山1号井喷出油气,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抽田由此发现。

辽2井--发现辽河油田

1965年7月16日,地质部第一普查大队在辽河盆地东部凹陷黄金带构造上钻探辽2井时,获得工业油气流,从而发现了辽河油田。

黄3井:发现大港油田

1961年至1963年,地质部第一普查大队在渤海湾黄驿拗陷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了大港、孔店、羊三木等局部构造,羊三木构造上的黄3井于1963年12月3日经试油获得工业油流。据此,石油部于1963年7月作出决定,调集大庆油田的勘探队伍到河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石油勘探,从而发现了大港油田。

港5井:标志大港油田诞生

1963年,原地质部勘探队伍在羊三木构造上钻探的黄3井试油获得工业油流,揭开了黄骅裂谷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的序幕。据此,石油部于1963年7月作出决定,调集大庆油田的勘探队伍到河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石油勘探。 1964年11月17日港5井开钻,至1965年3月23日下午出油,港5井的出油标志着大港油田的诞生。

扶27井:发现扶余油田(现吉林油田)

1959年9月,地质部松辽石油普查大队在扶余3号构造上钻27井时,获得工业油流。到1960年9月,在这个构造上又有14口井获得工业油流,从而证实了扶余油田是一个含油面积大、储量丰富、油层埋藏深度300一500米的浅油田。

塔中1井: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第一口油井

1989年10月,塔中1井喜获工业油气流。塔中4井随后出油,由此发现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塔中四油田。促成了横亘塔克拉玛于的沙漠公路的兴建。

南5井:发现河南油田

1970年4月,江汉石油勘探会战队伍在河南南阳地区开展石油勘探。 1970年10月至1971年1月发现第三系核桃园组有厚达900多米的生油层。接着3249钻井队在新野东庄背斜构造上钻南5井,于1971年8月获得工业油流。这是河南省境内的第一口出油井,也是东庄油田的发现井。

濮参1井:发现中原油田

1975年7月,河南油田3282钻井队承钻濮参1井,9月7日钻达井深2607米时,突然发生井涌,原油从井口喷涌而出。该井成为中原油田的发现井。

王2井:江汉油田第一口工业油流井

1965年7月,地质部第五勘探大队1204井队在江汉平原的工场构造钻工2井时, 在下第三系发现含油层,经试油获工业油流。王2井成为江汉平原上第一口工业油流井。

庆1井:发现长庆油田

1969年12月初,30余人组成的陇东勘探筹备组正式组建,玉门石油管理局派出的第一批建设者开进庆阳县。1970年2月,在陇东勘探筹备组的基础上,陇东石油勘探筹备处正式成立。这年的春节刚刚过完,一支由150辆不同型号汽车组成的车队载着5台大钻,在数百名油田建设者的簇拥下,浩浩荡荡地开进了陇东。

高高的钻塔竖起来了,隆隆的轰鸣声开始回响在环江和柔远河谷,钻塔上的灯火彻夜闪烁。1970年8月7日,捷报传出。位于华池县城南的庆3井终于从侏罗系地层喷出了黑色的原油。这口日产原油27.2吨的油井,就是奠定了长庆油田的第一口油井。9月2日,华参2井出油,日产18.3吨。9月26日,位于庆阳马岭镇的庆1井出油,日喷原油36.3吨。庆2井、长7井和长10井也相继出油。庆1井被确定为长庆油田的功勋井。

陕甘宁盆地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进行石油勘探的地区,1970年8月7日,位于北池县城关的庆3井获工业油流,这是陇东地区第一口工业油流探井,也是华池油田的发现井。当年9月26日,位于庆阳县马岭的庆1井喷出工业油流,日产原油30多吨,这是在陇东地区钻获的第一口自喷油井,也是马岭油田的发现井。

地中4井:发现青海油田

1958年9月,青海石油勘探局的钻井队在柴达木北缘的冷湖五号构造钻探地中4井,钻至井深650米处时发生强烈井喷,日喷油量达800吨左右。地中4井的出油,打破了某些人对青海地区石油勘探的悲观论调,兴奋的工人讽刺悲观论者说:谁说冷湖没有油?请到此处来一游。自喷原油五百吨,聚成油湖清悠悠。悲观论者用作镜,照照面孔羞不羞!

陕参1井:我国中部气田第一口天然气井

这口井位于陕甘宁盆地中部,1989年在下古生界奥陶系灰岩中获高产工业气流,为发现我国目前最大的整装气田--陕北揭开序幕。

台参1井:发现土哈油田

这口位于哈密盆地的科学探索井于1997年9月开钻,1989年1月喜获工业油流,发现了鄯善油田,并成为吐哈油田的发现井。

海1井:我国海上第一口工业油流井

1967年6月,石油部海洋勘探指挥部3206钻井队用自己设计制造的1号固定式桩基钢钻井平台,首次在渤海西部海1构造断裂带钻成海1井,井深2441米,在1615一1630米井段测试,折算该井日产原油35吨,天然气1941立方米。这是渤海第一口发现井,也是我国海上第一口工业油流井,标志着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国务院对此发了贺信。

真6井:江苏油田第一口井

1958年2月,邓小平同志就发展江苏石油工业作出了重要指示:“苏北如果找到油,年产100万吨,就值得大搞。”

1975年,来自全国各地的石油大军,怀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崇高理想,以江苏扬州为中心,在江苏、安徽两省展开了一场石油大会战。真6井试获日产40吨的工业油流,为江苏油田的第一口井,被称为功勋井。

内容转自公众平台 立方石油

编辑:李亚涛

责任编辑:张姣

考古新疆 | 世界第一缕煤火——新疆吉仁台沟口遗址用煤遗迹发掘记(上)

2018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新疆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遗址,以明确的考古证据回答了这些问题。作为这个项目的领队,我很高兴将这一重大发现的经过和我们对遗存的探索,分享给读者。

众所周知,煤炭是地球上蕴藏量最丰富、分布地域最广的矿物燃料,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发挥着巨大作用,是工业的“真正的粮食”。“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利用煤的国家”,这里最早是指战国至秦汉之际,而考古最新发现将人类用煤的历史上推了1000余年。那么煤最早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被人类所利用呢?它又是如何被发现、如何被确认的呢?

燃煤遗迹的发现

2015年6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考古队,开始了对伊犁州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墓地的考古发掘。墓地位于该县恰勒格尔村东约1公里的山谷中,喀什河从这里流出山谷,河岸北侧台地上零零散散分布着大小不一的若干古墓葬。

吉仁台沟口遗址远眺

发掘工作顺利进行,一座座墓葬依照发掘程序被清理完毕。2个多月的时间里,考古队共计发掘墓葬70余座,既有距今3000多年前的青铜时代的屈肢葬,也有距今2500年左右的早期铁器时代的偏室墓,秦汉时期的中型土墩墓,还有隋唐时期的殉马墓等,墓葬类型多样,年代跨越近三千年,出土遗物一百余件。这也从侧面证实了喀什河沟口处的吉仁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宝地,承载着伊犁河谷古代文明发展的印记。

考古队员对遗址进行三维扫描

时至8月的一天,考古队员在清理编号M49的一座墓葬时,突然有了惊喜的发现。首先,此墓葬为一座竖穴土坑墓,葬式为侧身屈肢(蜷曲状)。随葬品有1件陶器和1面铜镜。从葬式葬俗和随葬品判断,墓葬时代特征明显,是一座距今3000年左右的青铜时代晚期墓葬。对于考古人员来说,年代越早,未知领域越多,越有吸引力。

左图: 打破房址(F1)的墓葬(M49) 右图:房址F1出现的煤

紧接着,又有一个意外的惊喜,M49这座墓 “打破”了一座小型房址的地面,也就是说营建墓室下挖时把早期房子的地面破坏了。墓葬打破了房子居住地面,说明墓葬的年代晚于房址的年代,这是考古发掘过程中判断遗迹现象早晚关系的常识。对新疆地区汉代以前的遗存,以往我们发掘较多的主要是墓葬,遗址的发现和发掘相对较少,而遗址信息在研究古代社会方面价值巨大,可以填补众多研究空白。显然,我们发现了一处距今3000年以前的早期遗址,其珍贵程度不言而喻。其后的发掘也充分显示这是一处规模宏大且延续时间较长的聚落遗存。

更令人吃惊的是,在这座面积不大的房址内,竟然到处可见煤块、煤灰的堆积,说明煤炭的使用与房址同时期。这是什么情况?燃煤的利用不是最早出现在中原大地战国时期吗?这一发现无疑推翻了原有的认知,因为房址的年代初步判断至少在距今3000年以前。回忆当时的发现,发掘负责人王永强说道:“发现得很突然,清理房址内堆积,时不时出现黑色炭灰,是煤还是木炭,引起了大家的争论,一开始认为是木炭残留,未引起重视,但随着发掘面积的扩大,出现了明确可以判断的煤块、煤渣,这时才意识到一项重大的发现与我们不期而遇。”

大型房址灶及附近煤堆

房屋F23中发现的煤堆

远古时期,古人将煤炭看做是“天火劫烧之灰”,流传着天火把石头引着的传说。文献中煤被称为石涅、石炭、石墨、石薪、铁炭、乌金石、焦石等,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屈茨北而百里有山,夜则火光,昼日但烟,人取此山石炭,冶此山铁,恒充三十六国用。”这里明确记录了中国西北地区用煤冶铁的盛大场景,但此时与吉仁台沟口的煤火相去已千余年。

公众考古日,王永强介绍吉仁台的重要发现。

鉴于发现的重要意义,王永强出于职业敏感,立即将情况向考古所领导做了详细汇报。第二天,所长于志勇带队迅速赶赴工地,在确认发现的同时做了遗址后续发掘工作的计划和安排。随后,自治区文物局及时向国家文物局申请立项,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实施全面发掘,就此拉开了“第一缕煤火”考古发现的序幕。

燃煤遗迹的确认

在肯定了房址年代在3000年以前这一关键点之后,也就确定了这里是目前中国发现的人类最早的使用燃煤的地点。那么,这又给我们提出了更多的问题:为什么世界第一缕煤火在吉仁台沟口燃起?燃煤又是如何被吉仁台沟口人发现并利用的?早期的古人具体使用燃煤的时间是什么时候?使用规模有多大?他们对煤的开发及用途,到底是取暖、烧陶、抑或是冶炼铜、铁?使用燃煤持续了多长时间?这种利用手段是否扩散和传播?

带着一连串的疑问,我们对遗址进行了全面精细的发掘。至2018年10月,对考古勘探显示有遗迹遗物的区域做了大面积清理,共计发掘房址37座,发现灶(火塘)、灰坑、冶炼遗迹、煤堆等200余座,采集遗物标本1千余件。在这里我们发现了目前伊犁地区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以青铜时代晚期(距今3000——3600年)为主体的聚落遗址。

吉仁台沟口遗址东部房址区

燃煤遗迹作为遗址的一项重要发现,一直是我们最关注的问题。这一发现不仅吸引了考古学者的目光,同时也引起煤炭冶金等行业专家关注。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实验室主任李延祥教授,到工地参观考察;中国煤炭博物馆工作人员,赶赴工地提取煤炭标本;中国矿业大学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梁汉东教授,致信询问相关情况;2018年8月,我们还邀请国内相关专家进行现场观摩,各类媒体也争相报道,一时间,尼勒克这个小县城也走出天山深谷,闻名于世。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李延祥在工地

房址内燃煤遗迹及灶

高台遗存煤灰、煤渣堆积

随着遗址的大规模发掘,我们发现,在所发掘的房址内,或多或少均存在燃煤的遗迹遗物,尤其是在灶的周围,煤灰、煤渣随处可见,甚至可以看到未燃烧或未燃尽的大块原煤。2019—2020年,在吉仁台沟口遗址发掘的高台遗存更是发现堆积厚达2米的红烧土,内含大量煤灰、煤渣。毫无疑问,煤炭的使用在吉仁台沟口人群已是相当普及,已经完全取代了以往取暖炊食的柴薪,广泛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当时人群甚至已经认识到煤炭的防潮、干燥功能,因为我们发现燃烧后的煤灰、煤渣没有倒出户外,而是层层铺撒在室内的地面上,就如中原地区汉代粮仓、个别墓葬底部发现铺有煤和煤渣,明显是起到隔水防潮或干燥之用。(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阮秋荣)

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