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丰邓氏碉楼旅游攻略-永丰邓氏碉楼必玩景点

霞姐
永丰邓氏碉楼

永丰邓氏碉楼(中江县)

保护范围:东至碉楼东缘外延30米,南至碉楼南缘外延10米,西至碉楼西缘外延10米,北至碉楼北缘外延1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30米。

谯灵敏 ‖ 营山县吴氏碉楼

营山县吴氏碉楼

谯灵敏

碉楼,一种特殊的民居建筑,多见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分布范围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然而,在营山县的大山深处,也隐藏着一座碉楼———石槽沟吴氏碉楼。因其特殊性,2010年8月,吴氏碉楼被列为营山县文物保护单位,同年11月升级为南充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7月,被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这座藏于深山的碉楼,何以能在两年的时间内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升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具有何种特殊性?

民国30年修建,历时两年完成

石槽沟吴氏碉楼位于营山县柏林乡石槽沟村3组,距县城87公里,与巴中市平昌县相邻。

营山县石槽沟村吴氏碉楼

站在远处观望,碉楼下有一片青瓦四合院。碉楼四周,山峰清秀、人家较少。由于所处位置较高,俯瞰山下,薄雾环绕、如梦如幻。不禁让人感叹,营山境内竟然还隐藏着这样一处山色风光。

“碉楼至今有近80年历史。”营山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介绍,该碉楼修建于1941年,石质3层楼建筑,坐东朝西,建筑面积28平方米,方形楼。碉楼下面一层半用青石砌成,上一层半用泥巴夯筑而成,墙体厚0.45米,墙体面阔5.6米,通高10.04米,楼内每层之间设有木质阶梯,可直通楼顶。

“从规模上来看,碉楼算不上宏伟,但由于当时人力物力有限,整座碉楼历时两年才完工。”该工作人员说。

修四合院居住,建碉楼防匪患

在四川,碉楼多为藏族羌族民居,在川北一带极为少见,其形成与发展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如用于防御战争和匪患。为何有人在此大兴土木建碉楼?碉楼的第二代主人吴显家讲述了其中缘由。

吴显家,1940年生,他说,碉楼是由他的父亲吴礼祥修建。吴礼祥出生于巴中市平昌县黑水乡,靠耕种地主佃给的土地过生活,家境贫困。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从小吃惯了苦头的他发奋图强,让家人过上了好日子。生活中,他勤俭持家,慢慢有了一定积蓄。后来,举家搬迁到营山县柏林乡石槽沟村,并定居于此。

在这里,他开始做起了小生意,从事过伐木和贩卖食盐的生意,并购买土地栽桑养蚕,从南充聘请师傅从事丝绸纺织业,生意越做越大,成为当地有名的商人,修建了四合院供家人居住。

民国时期,军阀连年混战,治安状况极度堪忧,官府腐败,无力保一方平安,且境内屡有土匪出没。“父亲为了家人及财产安全,于1941年修建了碉楼。”吴显家说,当时他只有1岁,对于修建碉楼的情景已完全没有印象,大多是从父母的讲述中了解的。碉楼远高于一般民居,便于居高临下进行防御,墙体比普通民居厚实坚固,没有窗户,只开设了向前和向下的射击孔,方便在防御的同时,适时进行还击。

站在碉楼上看四合院

修建者后人成碉楼“守护者”

自碉楼修建完成后,吴显家一家一直居住于此。他说,修建之初,碉楼用来居住及存放贵重物品,与碉楼紧邻的四合院则是加工房以及工人的住房。时过境迁,吴家的富贵维持得并不长久,之后除了四合院和碉楼外,再没有其他家产。

吴家共有2个儿子。大儿子吴显达,1923年生,四川大学毕业生,曾在西充县、营山县从事教育工作,退休后回到老家,居住在紧挨碉楼的四合院内;二儿子吴显家,只读到了小学,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至今居住于碉楼,自2010年碉楼被列为营山县文物保护单位开始,便成为碉楼的“守护者”。

碉楼主人吴显家和女婿丁福祥

自吴氏碉楼被确立为文物保护单位以来,各级政府部门对它的保护就不曾间断,划定碉楼的保护范围,增设了各种消防设施,并且修建了一条直通碉楼的水泥公路。经历了80年的风风雨雨,如今碉楼的保存还算完善,至今仅小范围维修过一次。

营山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说,在南充境内,像这样保存完好的碉楼屈指可数,随着年份的增加,它的价值会逐渐升值。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谯灵敏(南充日报社)

供稿:四川省营山县地方志办公室

微刊题字:蓝天果(中国文联文代会代表,商务部中欧协会青少年艺委会副会长,四川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毛笔工作委员会主任,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四川蓝天书画院院长)

白土碉楼黄土筑成的防御“丰碑”

“故垒石为巢而居以避患。其巢高至十余丈,下至五六丈……”这是明代地方志《蜀中广记》中一段关于碉楼的记载。在黔江区白土乡境内,至今还保留两座用黄土筑成的碉楼。近日,本报记者来到黔江区白土乡,探寻一段关于白土碉楼的过往。

黄家寨碉楼。

在白土乡境内的崇山峻岭之间,石灰岩地形造就了诸多奇山异洞。这些地方地处偏远、易守难攻,成了当年“占山为王”土匪的天然屏障。在当地,长岩岍、山王洞等都是当年土匪们的重要据点。

土匪在当地打家劫舍,为害一方。当地村民为防御土匪,在乱世中寻得一份安宁,一座座碉楼拔地而起。

保存完好的白家塝碉楼。

在白土乡中心校旁,至今还保存有一座用黄土筑成的碉楼——白家塝碉楼。

远观白家塝碉楼,楼的高度明显要比四周的民房略高。走近碉楼,在碉楼的四面墙上,均分布有大小不一的观察孔和射击孔。

据了解,这座碉楼为当年胡姓家族用来躲避匪患、保护财物所建。

据现在这座碉楼的主人、当地村民胡文渊介绍,当时为了防御土匪,他的祖辈在这里筑起了两座碉楼,除了现在这座外,距离这座碉楼约30米处还有另外一座,由于当年需要修学校,就拆除了。

白家塝碉楼呈梯形的观察孔。

记者了解到,该碉楼建于民国初年,占地34平方米,外围边长5.8米,高约10米,坐北向南,为四楼一底正方体土石结构,单椽悬山式顶,青瓦覆盖,底楼由大型条石砌成,条石厚度为0.6米,长约2米,楼层楼板完好,底楼南面有一个石门门洞,一至四层分别有瞭望窗口,三层有一个门洞,2扇木门,四层有2个地窗,1个门洞,1扇木门,五层有1个天窗,所有窗口除四层内外为方形外,其余均为漏斗形,外小内大,木质条形窗棂。各层之间通过木板梯上下,个层楼枕交叉安置,以便相互牵扯,土墙内加杉木条为墙筋,使碉楼更加牢固。

“以前匪患猖獗,一些重要财物都存放在里面,看到有土匪进村,一家人就躲进里面。碉楼的土墙很厚,土匪用枪打不进,碉楼里随时准备有石灰和石头,若有土匪靠近,家人就向下扔石灰和石头等进行防御。”胡文渊介绍。

白家塝碉楼周围的民居。

除了白家塝碉楼外,在距离这里不远处的三塘村黄家寨,也还有一座留存至今的碉楼。

该户村民右厢房是土墙夯筑,曾作为防御土匪入侵的碉楼。在西北方向的墙上,距地面1米左右,有一幅朱墨书写的标语:“□土匪是死路一条□□□要坚决消灭他”、“为人民服务□□□协助政府□□人人有□”等当年清剿土匪时留下的红色标语。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曾经用来保家护院的碉楼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的功能。如今,它们犹如用黄土筑成的防御“丰碑”,记录一段段当地人在乱世中寻求安宁的特殊记忆……

作者:谭 鹏

来源:武陵都市报

总编:汪 彬

主编:龚节佑

编辑:李万光

云南永善:土碉楼 不能忘却的乡愁!

在北京,有朋友从手机上发来一个网址,一位广东画家,以“守望乡愁•碉楼艺术作品展”在深圳展出。打开链接,看到画家以“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主题的作品,不禁勾起了我对故乡永善“碉楼屋影”的怀想。

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军事上用以防守,便于射击瞭望之建筑物”。中国以“开平碉楼”“川西藏羌碉楼”最有代表性。前者兴建于民国时期,吸收了西方建筑之特点,后者建筑年代久远,有上千年的历史。碉楼,作为极具特色的乡土建筑,西南地区为全国之首,当代民族史家马长寿认为:“中国之碉,仿之四川,四川之碉,仿之嘉戎。”永善碉楼,是藏羌地区碉楼向内地传播的过程中,逐渐和汉族传统民居相融合,在金沙江边形成的一道独特风景。

建筑是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见证,碉楼的产生自有特殊的社会背景。《蜀中广记》载:“垒石巢而以避患,其巢高至十余丈,下至五六丈。”其建造地域、时间多在社会动荡之时,安全形势严峻的地区。昭通“改土归流”后,永善和四川凉山州彝族区隔江相望,实为川滇两省之屏障。在清代驻有“昭通镇标右营”,并在米贴汛驻“江防游击”专事沿江防御。在这种情况下,碉楼便成为防御功能极佳的建筑。《皇朝武功胜记》记载:“于墙垣间以枪、石外击,旁既无路,进兵必须从枪石过,一碉不过数十人,万夫皆阻。”可见清军在“大小金川之战”中吃尽了苦头,也见碉楼防御之力。在清末民国初期,永善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大量修建碉楼,其建造时间从清代、民国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逐渐成为永善民居的一种较为普遍的形式,最盛之时全县有碉楼1000余座。

永善的碉楼,主要分布在沿江乡镇和境内交通要道上,大小形制差别各异,主要以防御匪盗为主要功能,体量大者可以直接居住其中,体量相对小者遇有警讯藏于内以防御,平常兼有储藏功能,用来存放粮食、蔗糖等物资。过去,在永善县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库区,随处可见用石头或者泥土建成的碉楼,像英勇的卫士,庄严肃穆,与具有川南民居特点的农家院落形成完美的呼应,依山就势,顾盼呼应,错落有致地融入自然环境中,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从江上乘船往远处眺望,在气势磅礴的峡谷深处,在翡翠般的柑橘林、香蕉林、甘蔗林中,隐隐可见三五成群的民居,依偎在高大的榕树旁,在绿荫的护佑下,院落中的碉楼显得格外夺目,山间白云缠绕,山谷潺潺溪流,仿佛一幅灵动的水墨画卷。

对碉楼称呼,永善还有碉、印子、印房、瞭楼等叫法。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上半县以夯土为主,下半县以石砌居多;屋面多为“硬山”“悬山”顶,少数为歇山顶;等级高者在墙面还饰有彩绘。在江边的村落中缓缓行走,穿行于鳞次栉比的民居间,细细品味风格各异的碉楼,心情格外沉重、肃穆、敬仰,轻轻触摸斑驳的墙体,仿佛触及历史深处的律动,冥冥中碉楼的故事在诉说,可以聆听百年风云从指间飘过。

永善碉楼,主要作为民居的附属建筑而存在,因在形式上高于其他民宅构成,形成了永善民居建筑中靓丽的风景。按碉楼和民居建筑的构成,附着型碉楼相对独立,不改变民居建筑的基本布局,相对独立而存在;嵌入型碉楼,将碉楼组合到住宅平面中去,与民宅紧密整合为一体;围合型碉楼,这种碉楼民居多为大户人家修建,在大型四合院群组外修建围墙,在围墙四角或适当位置高筑碉楼,远看像一座小型城堡,也称寨堡式民居。

在永善,最具代表性的碉楼是大兴镇的“曾泽生故居”和“贺氏老宅”。碉楼和穿斗民居,本是两类不同性质和风格的建筑,却在时光的流逝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映生辉。从外形结构上看,既有民宅的特征,又有碉楼的形态。碉楼一般为三层、四层,有五层、六层的,有的碉楼还有隐蔽的地下室。

建筑是立体的艺术、凝固的音乐,记录着远去的历史文化信息。曾经屹立峡谷深处的碉楼,为即将消失的文明和文化传统,提供了独特的甚至是特殊的见证。

故乡的碉楼,一缕挥之不去的乡愁,难以忘却的记忆。了解碉楼,记住碉楼,保护碉楼,就记住了乡音、乡情。

来源/昭通日报 作者/刘安忠

注:本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