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汉高祖斩蛇碑旅游攻略-商丘汉高祖斩蛇碑必玩景点

回味文海
商丘汉高祖斩蛇碑

介绍: 秦末农民起义,汉高祖刘邦刚刚立誓起义,带人在路上碰到一条大蛇,刘邦奋面斩之,斩蛇一带草为赤色。后人附会为赤帝之子杀了白帝之子面得天下。 后世所建斩蛇碑在夜光照射下,可看到碑上有刘邦和吕后的灵光幻影,为刘邦斩蛇增添了神秘色彩。  

河南商丘

汉高祖刘邦斩蛇发生在河南这座山上,保存着“天下第一石室陵”

这里是行者老张的旅行和历史研究所。

刘邦斩蛇起义,最后建立大汉王朝的故事流传了两千多年,汉高祖斩蛇的地点在哪里可能很多朋友就说不上来了。河南永城芒砀山,就是刘邦斩蛇的地方,在刘邦之前,我国第一位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他就被埋葬于芒砀山。这里还发现了中国最大的汉墓群——汉梁王墓葬群。

芒砀山,古代称为砀山、仙女峰,位于河南永城芒山镇,和安徽、江苏、山东三省交界,共有大小山峰二十余座,主峰居中,海拔高度156.8米。芒砀山因刘邦斩蛇于此闻名于世,孔子还曾在此避雨,留下夫子崖、夫子山等遗迹,芒砀山古庙会延续千年,集山水、人文景观和民俗于一体,现在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根据当地民间流传,芒砀山古时水量丰沛,周边为大泽,长期生存着大蛇,当地人称大蛇为“蟒”,这也为刘邦在芒砀山斩白蛇起义找到了关联,并且1980年在汉墓群中发现两条大蛇,更加印证了这一著名史实和典故,所以芒砀山又叫“蟒山”或“蟒砀山”,由于“蟒”字不祥,遂改称芒山或芒砀山。

刘邦早年任沛县泗水做亭长时奉命押送一批劳工去临潼骊山为秦始皇修筑陵墓,途中许多劳工趁机脱逃。刘邦推算即使到达骊山,劳工也都逃光了,无法交差,于是在芒砀山泽前休息进食,晚上释放所有的劳工说,劳工中有十几位壮士见刘邦宽宏大度,豪爽义气,便追随了他,以后的历史我们都知道了。

豫东平原绵延千里,芒砀山是唯一的善群,历史悠久,遗迹众多。丰富的秦汉文化遗存被誉为汉文化博物馆。保安山王陵景区、汉兴源景区、夫子山景区和陈胜园是芒砀山汉文化四大景区。其中,梁王墓群柿园汉墓出土的“四神云气图”被专家誉为“敦煌前之敦煌”,西汉梁孝王刘武的妻子李王后陵墓,被誉为“天下石室第一陵”。

张飞寨,和三国有关的一处遗址,徐州之战,刘关张战败失散,张飞逃到芒砀山,他听说山上有座高祖庙,遂骑马上山朝拜汉高祖,祈求刘邦在天之灵保佑他的后代刘备不死。走进山门,他见庙院内有一棵不到碗口粗的银杏树,于是他把那匹战马拴在树上,迈开大步走进大殿。谁知那匹战马又渴又饿,看到青枝绿叶的小银杏树,一口把树头咬掉,津津有味地咀嚼起来。

张飞面对刘邦塑像双膝跪倒祷告一番之后走出大殿,来到院内,见自己的战马已把银杏树头吃下大半,张飞又气又急,拿起鞭子朝马腚上“叭叭叭”狠打了几下。马疼得直叫,咴咴的嘶鸣声在芒砀山回荡,后来这棵银杏树又发出了三枝新芽,长成了如今的参天大树,这就是“张飞的马一口咬出了魏、蜀、吴三国”的传说。

芒砀山著名景点还有:斩蛇碑、汉高祖庙、梁孝王寝园遗址、夫子崖、芒砀山文庙、陈胜墓、郭塔、砀郡遗址、三星道观旧址、文石塘、御龙泉、紫气岩、赤帝峰、鲁雨亭纪念馆、鲁雨亭故居等等

三峡地区唯一出土的汉碑,堪称“汉代西南第一碑”!(高清原石图)

这块汉碑原石,通高240厘米,宽95厘米,厚33厘米,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2004年3月出土于重庆市云阳县旧县坪遗址,据碑文首句“汉巴郡朐忍令广汉景云叔于,以永元十五年季夏仲旬己亥卒”,拟碑名为 “汉巴郡朐忍令景云碑”。

阴刻隶书,凡13行,每行约30字,全文共367字。

景云碑成于隶书艺术成熟和鼎盛的东汉后期。在为人熟知的汉碑中,张迁碑与景云碑在字体风格上最为相近。

纵观景云碑全篇,文字结体较为方整严谨,与多数东汉隶书字形的圆润舒展有别。部分文字的横、撇、捺、钩等笔画收尾处锋芒毕露,体现出接近魏晋隶书的特点。

如“魂”、“追”等字,主横画意气沉雄,强调笔力,收尾处却以燕尾蓄势高挑,颇为夸张。

景云碑书风秀劲稳健,节奏分明,情质交融。作为迄今为止三峡地区唯一出土的汉碑,极富文物价值,其“雕饰、书法,即足以颉颃中原,堪称汉代西南第一碑”。

景云碑深埋于黄土之下逾千年,因祸得福,字口锋芒如新发于硎,神气独具,汉风扑面。

景云碑原碑书法

汉碑中的“李白”:高古而烂漫的《张迁碑》

《张迁碑》又称“张公方碑”,碑额题“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东汉灵帝中平三年(186)二月上旬韦萌等立,孙兴刊。此碑明朝初年出土于山东东平州东阿县,不久即转移到东平州学保护,1965年移置山东泰安岱庙,保存至今。碑高二百六十七厘米,宽一百零七厘米,圆首,顶部及两侧皆刻蟠龙,碑阴碑阳皆刻文字。碑阳隶书十五行,行四十二字。碑额二行,篆书十二字。碑阴刻题名三列,上二列各十九行,下列三行,计四十一人。张迁,字公方,曾任谷城长,迁荡阴令,《张迁碑》是歌颂其政绩的德政碑,虽用典丰富,文辞精美,但对张迁祖先的介绍宗系混乱,对其个人赞美亦不涉实事,故自明王世贞后,历朝对此碑真伪皆有争论。原刻之外,另有翁同龢本等翻刻本数种。

《张迁碑》自出土之日起,就为历代书家所推崇。明王世贞评价此碑“其书不能工,而典雅饶古意,终非永嘉以后所可及也”。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则指出其特点与价值:“书法方整尔雅,汉石中不多见者。”清末杨守敬更是指出,其“用笔已开魏晋风气”。《张迁碑》是汉碑中以方正见长的隶书代表作,凝重浑朴,为学习隶书的最好范本之一。

结字

《张迁碑》结字巧中有拙,拙中寓巧,大巧若拙。它完全去掉了雕饰的成分,一任天然,真可谓道法自然,浑然天成。字的各部分关系处理得非常生动,挪让呼应,顾盼有情,憨态可掬。在整体上虽扁方,整饬划一,又因字立形,顺其自然,险中求正,字体端庄朴茂,笔短意长,有些字突出主笔横画和捺画,以尽其势。全碑各字稳而不呆,动感强烈,动中求稳,稳中求变。神采奕然的体态特征在形体、笔画的避让、空间布白的处理、平正与险绝的错落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看似简单,实则妙趣横生,有“险绝”后“复归平正”之感。

章法

《张迁碑》章法不拘一格,生动活泼。汉代碑刻多有边框方格,排列整齐,所以大部分汉碑字形大小一致,平均摆放,给人中规中矩的感觉。而《张迁碑》却独树一帜,通篇取茂密之势,但字间和行间都无严格的固定距离,疏与密适当,“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既严谨又空灵,疏处阔绰而不散漫,达到了疏与密的对立统一。同时,字形大小参差,正斜互用,疏密随意,但整体上又相互呼应,左右顾盼,一派天真烂漫的景象。

《张迁碑》存世最早拓本是今藏故宫博物院的明初拓本,其第八行“东里润色”四字未损。国家图书馆藏本为清初精拓本,首行“君讳迁”之“讳”字右下垂二笔尚存,“东里润色”之“色”字、“君垂其仁”之“君”字皆完好无损。此本碑阴失拓,以民国拓本配补,裱为一册。册高三十四点五厘米,宽十九点五厘米,墨心高二十七厘米,宽十五厘米;凡三十二开,其中碑文二十九开,额二开,跋一开;半开三行,行六字。梁启超正书题书板外签,孙元复隶书题内签,王世仁题端曰“百粤第一精本”,仓兆彬、刘景堂、梁启超等题跋四则,钤“饮冰室”“王世仁”“冯汉”“曾在冯师韩处”“秦斋”等二十方印章。

此本最初为清嘉庆甲子(1804)举人郑勉所藏。道光丙戌(1826),仓兆彬馆于其家,为郑勉课其幼孙,郑勉之子郑香将此本赠予仓氏。同治十一年(1872)尚在仓兆彬手中,此后经冯汉,辗转归于梁启超之饮冰室。癸亥(1923)正月,梁启超先生为其题跋考证。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先生逝世,遗言将其全部藏书永久寄存北平图书馆,这批藏书即包括饮冰室旧藏拓本五百九十九种、六百八十八件。金石部特建“梁启超专藏”庋藏,精拓《张迁碑》从此入藏国家图书馆。将私人所藏公之于众,造福艺林,是先贤榜样。今西泠印社出版社将此本影印出版,以广其传,也是梁先生美好心愿的延续和发展。

汉·张迁碑欣赏

投稿邮箱:feitianjingshe@163.com

乐府之妃豨谁和

1这后花园窣静无边阔,亭台半倒落;

2名香叩玉真,受恩无尽,赏春香还是你旧罗裙。

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