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蔡锷故居旅游攻略-北京蔡锷故居必玩景点

豆豆
北京蔡锷故居

北京西城区棉花胡同66号有蔡锷故居。由前后两院组成,房屋由回廊相连。现基本保持旧观。蔡锷于民国2-4年(1913年11月-1915年11月)寓此。故居前院的西房系大门和三间配房、北房、南房各三间。前院和后院由廊墙隔开,后院有北房、南房、东房各三间。整体格局甚不符老北京四合院的规制,用工、用料亦显得很单薄,连正房,北京蔡锷故居,北京蔡锷故居简介,北京蔡锷故居-西城区北京蔡锷故居旅游指南

北京十大名人故居:梅兰芳纪念馆、茅盾故居均上榜

  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化国际城市,相信很多人都喜欢认真了解老北京文化,而除了胡同这种北京特色建筑外,还可以去打卡北京名人故居。名人故居历来是世人目光聚焦之地,一代国母宋庆龄、思想巨匠鲁迅、革命先驱李大钊、学界泰斗蔡元培、文学大师茅盾……他们的精神在一代又一代的国人心中传承。现在小编为大家介绍北京十大名人故居:梅兰芳纪念馆、茅盾故居均上榜,一起来了解下吧。

北京十大名人故居

1、梅兰芳纪念馆

  梅兰芳纪念馆是一处位于北京西城区护国寺街9号成立于1987年的北京四合院,朱漆大门上方悬挂“梅兰芳纪念馆”匾额。一进大门,迎面是青砖灰瓦的大影壁,影壁前安放着梅兰芳的汉白玉半身塑像。院内种有两棵柿子树、两棵海棠树,寓意“事事平安”。目前院内不仅保存着故居原貌,市内陈列也均按照梅兰芳生前生活起居原装进行陈列,并在这里不定期举办关于梅兰芳的专题展览。

2、茅盾故居

  茅盾故居是占地面积达878平方米,位于北京东城区交道口后圆恩寺胡同13号的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文学界大家茅盾先生于1974年至1981年期间在此居住。这是一个两进四合院,灰墙红窗、精致简单、书香盈门。前院有北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倒座儿房六间。目前故居内卧室案几上堆放着茅盾写回忆录时备查的旧时期刊、剪报等。卧室的衣橱、七斗柜均为旧物。

3、北京鲁迅博物馆

  北京鲁迅博物馆是一处位于北京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宫门口二条19号的国家一级博物馆,馆内的鲁迅故居、生平陈列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02年正式对外开放院中保留着中国近现代最著名的十大作家之一鲁迅当年亲手种植的两棵丁香花。故居由鲁迅购买并亲自设计改建,属传统北京四合院式建筑。鲁迅在此居住期间,共写作、翻译了200多篇文章,后收入其《野草》、《朝花夕拾》、《彷徨》、《坟》等文集中。

4、陈独秀旧居

  这处位于北京东城区箭杆胡同20号院的陈独秀旧居于2001年被定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陈独秀在北京大学任教时就居住在此,新青年编辑部也在1917年迁移至此,1920年1陈独秀离京返沪。

5、李大钊故居

  李大钊故居在国内共有两处,分别位于河北乐亭和北京,其中北京位于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伟大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先生在1916年至1927年居住在此,1979年这里被公布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大钊故居系三进的宅院。主房、配房、院墙,高矮匀称。从古朴无华的淡雅陈设可以看出,该宅院是具有明清乐亭县民房建筑风格的“穿堂套院”。

6、蔡元培故居

  说到北京大学校长,人们自然想到蔡元培,大有“除却巫山不是云”的韵味。蔡元培故居是位于北京东城区东堂子胡同75号的东西各三进四合院,蔡元培于1917至1920年在此居住,现分为75和77两个院落,而这里与1985年被东城区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7、郭沫若故居

  郭沫若故居是一处位于北京什刹海前海西岸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文学家、诗人、考古历史学家郭沫若生前居住过的地方,目前的门匾由邓颖超于1982年题写,同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单。

8、宋庆龄故居

  宋庆龄故居是一处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后海北沿46号的旧址类博物馆,门前水天相映,堤岸杨柳轻扬,院内曲径回廊、楼堂亭榭悠然。故居保留了王府花园布局,融入西式别墅风格,雍容典雅、幽静别致。在宋庆龄于1963年乔迁至此之前,曾先后作为和珅别院、成亲王王府花园、醇亲王府邸花园等用途,在1981年宋庆龄逝世后,于1982年开始对外开放。

9、曹雪芹纪念馆

  曹雪芹纪念馆为纪念红楼梦作者曹雪芹而兴建的主题纪念馆,全国共设有三处,其中北京的纪念馆位于海淀区四季青想正白旗村,而这里也是曹雪芹晚年居住的地方,并于1983年正式对外开放。

10、纪晓岚故居

  纪晓岚故居是一处位于北京珠市口西大街241号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纪晓岚在11岁至39岁,48至82岁均居住于此,1805年纪晓岚去世后,此处几经易主,在2003年重新修缮后改为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

梁启超故居为何被摘牌?北京梁启超故居究竟在哪里?

文/大象

【梁思成故居探秘2】1913年9月,梁启超被任命为民国政府司法部长,12岁的梁思成跟随全家迁居到北京,先后进入北京崇德国小和汇文中学就读。

当时梁启超一家在北京的住所,先前说是在北京东城区北新桥一带的北沟沿胡同23号(旧时的门牌是北沟沿13号)。因而,北沟沿胡同23号一度被认定为“梁启超故居”。

那也就是说,北沟沿胡同23号是少年梁思成,初到北京时的住处。1986年6月,北沟沿胡同23号“梁启超故居”被列为北京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曾经的梁启超故居门口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2012年3月16日,梁启超的几位孙辈后人向东城区文物管理所,递交了一份由梁启超当时唯一在世的儿子梁思礼带头签署的声明:“我们是梁启超直系儿孙,我们郑重声明:东直门内南小街北沟沿胡同23号,不是梁启超故居。”

梁启超第五子梁思礼,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研制创始人之一

没过几天,北沟沿胡同23号门口“梁启超故居”5个字的铭牌,换成了“四合院”3个字的牌子。据梁启超之弟梁启勋的后人表示:梁启超从未在北沟沿胡同23号居住过,这处四合院实际上是梁启超长女梁思顺夫妇,在1930年代购买的房屋。

2012年3月后,“梁启超故居”换成“四合院”,旁边的铁牌不变

尽管北沟沿胡同23号不再是“梁启超故居”,但这里跟梁思成其实还是有所关联的。那却是15年后的事情了~~~

换个角度看北沟沿胡同23号“梁启超故居”

前面我们提到,梁启超在广东新会以及天津的故居,都很明确,并且保护得也相当好。而北京,尽管梁启超在这里度过了人生的最后16个年头,但是“北京梁启超故居”似乎至今仍是一个谜。为什么会这样呢?~~~【梁思成故居揭秘系列】未完待续~~~敬请关注本号下一篇!让名人不被遗忘,使文化源远流长~~~觉得不错,请顺手点个赞吧!

北沟沿胡同23号“梁启超故居”斜对面的“梁启超书斋”

“梁启超故居”内景

“梁启超故居”内景

曾经的“梁启超故居”内,现已成了大杂院

名人故居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名人故居揭秘】致力探寻各类名人故居,揭秘其中不为人知的故事~~~留下他们的影像,传扬他们的故事。让名人不被遗忘,使文化源远流长~~

消失的北京名人故居

作者:周海滨

2007年11月,米市胡同64号泾县会馆被打上了“拆”字,这里曾是五四时期叱咤风云的《每周评论》编辑部旧址,胡适和陈独秀等人常在此地。2009年7月,位于北京老城北总布胡同24号院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由于相关管理部门的失职而遭破坏,距废墟仅一步之遥……

上世纪80年代,辜鸿铭的老宅变成了王府井旅馆;1991年,李鸿章祠堂成为东城区档案局;1998年,明代严嵩的别墅被拆。

1999年,为了展宽广渠门大街,曹雪芹故居“蒜市口十七间半”数天之内成了一片颓垣败瓦。有评论认为,“十七间半”的外墙在扩展后的广渠门大街人行道上,人行道完全可以绕行,保留“十七间半”对扩宽道路并无影响。后传出消息,曹雪芹故居在离原址不远处重建。

蒜市口曹雪芹老宅

2000年10月26日,位于美术馆后街22号的赵紫宸故居被拆,赵紫宸为知名的基督教领袖。这座1000多平方米的四合院,曾被中国最权威的文物、文化专家侯仁之、吴良镛、罗哲文、郑孝燮、舒乙等称为“集建筑、人文和文物价值于一身”、“有巨大价值”,但最终仍未避免厄运。

赵紫宸故居

2002年,位于宣武区棉花头条1号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林白水故居被推土机铲平。一位在现场的大妈说:“除了挂了一块牌子以外,根本看不出是文保单位。”林白水为民国时期著名报人,1926年被军阀张宗昌杀害。

2003年,梅兰芳的故居“无量大人胡同5号”(后来的红星胡同5号)虽被列为文物,但仍然被拆除。无量大人胡同5号曾是民间外交场所,“几年间造访的国际友人多达六七千人,包括瑞典王储古斯塔夫六世夫妇,英、美、意、西、日等国驻华使节,文艺界、教育界、政界、实业界的知名人士等等”。《梅兰芳珍藏老别册》曾提及,宅内“亭台楼阁、山石曲廊、院宇深深、景色别致、陈设典雅”。

梅兰芳与姚玉芙、冯耿光、齐如山、李释勘等友人在无量大人胡同梅宅院内假山石上合影(1927年冬)

2003年,察院胡同23号,著名诗词学者叶嘉莹祖宅被推土机铲平,叶家的四合院已有200多年历史。叶家是蒙古裔旗人,本姓纳兰,与清初大学士明珠之子、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同宗,清亡后家族取祖居地“叶赫”的首字改姓叶。

西城区察院胡同23号已被拆除的叶嘉莹祖宅,郑希成绘于2002年7月。

2003年年底,东城区贡院头条2号,法学家钱端升的私宅被拆除。

2004年,东城区西裱褙胡同31号戏剧理论家齐如山的故居被拆。除了对北京有特殊意义的于谦祠外,西裱褙胡同的建筑大部分被拆除,其中包括西裱褙胡同36号的何其芳故居。

于谦祠的残垣断壁

2004年11月,砖塔胡同95号张恨水故居被拆,成为高楼的施工现场。张恨水1955年搬入该处居住,直至去世。

2005年,孟端胡同45号清代果郡王府被连夜“迁建”,这座王府曾被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称作四合院的“上上品”。拆迁后,这里成为北京金融街的开发项目用地。孟端胡同拆迁后,开发商承诺将45号院迁建到历代帝王庙东边的一个工厂里。

孟端胡同45号果郡王府

2005年6月16日,西城区赵登禹路北端东侧的八道湾后院共9间周作人的住房被拆除。同年8月8日至10日,八道湾西侧鲁迅写《故乡》、《阿Q正传》等作品时的三间书房在三天之内被拆除。

2005年,北京东堂子胡同51号,沈从文曾经寓居的原历史博物馆宿舍院被拆,沈从文曾在此处完成《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该院为二进四合院,有起脊瓦房26间,建筑面积为459平方米,院内空地面积为350平方米。

被拆除的沈从文故居

2006年,前民国总理唐绍仪故居麻线胡同3号院被拆,该院名为“意园”。被拆时,3号院墙上的“北京市东城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合院”的牌子被一张报纸遮盖住,其后,这块牌子竟被从墙上撬了下来。麻线胡同3号院建筑风格独特,有中西合璧之风。据《北京地名典》记载,“宅内有太湖石砌门洞,两边大青石条有对联,为乾隆御笔,是圆明园遗物”。

前民国总理唐绍仪故居麻线胡同3号院

2007年,北京宣南古城区的名人故居在拆建中大量消亡。平坦胡同内,京剧“后四大须生”奚啸伯的故居被拆除一空;后兵马街北侧,京剧“四小名旦”张君秋的故居被夷为平地。此外,荀慧生故居、明代谢枋得祠等先后被拆迁。

明代谢枋得祠被拆

2007年11月,米市胡同64号泾县会馆被打上了“拆”字,这里曾是五四时期叱咤风云的《每周评论》编辑部旧址,胡适和陈独秀等人常在此地。

米市胡同64号泾县会馆

2009年7月,位于北京老城北总布胡同24号院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由于相关管理部门的失职而遭破坏,距废墟仅一步之遥。后在新华社记者王军等人的呼吁下,梁林故居残余部分得以保留。“梁林”因保护老北京而闻名,却未曾料到死后故居竟险遭拆除。与其一墙之隔的金岳霖故居也险遭破坏。

转载自公众号《30号院》

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