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科早期农业遗址旅游攻略-库科早期农业遗址必玩景点

都豆瓣
库科早期农业遗址

库科早期农业遗址包括位于新几内亚南部海拔1500米高地上的16公顷湿地,考古挖掘发现,该片地貌是当年的改造湿地之一,存留时间长达7000至10000年之久。其中包括保存良好的考古遗迹,展现了约6500年前将植物采集转化为农业活动的一次技术性飞跃。

库科早期农业遗址有力地证明了农业实践的历史变迁,即从最初的土丘耕种发展成为用木制工具挖掘沟渠以排干湿地积水的农耕方式。库科的考古遗迹反映了那段漫长岁月中独立的农业发展与农业实践转变,此类遗址在全世界屈指可数。

Kuk Early Agricultural Site

必去理由:农业历史变迁的最好例证之一

景点所在大洲: 大洋洲【Oceania】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巴布亚新几内亚[Papua New Guinea]

景点所在省、州:西高地省 [Western Highlands Province]

农业早期遗址发掘 展现哪些古人生活特点

一、农业早期遗址发掘 展现哪些古人生活特点

生活特点:

  1、种植业。黄河流域迄今最早的农业遗址,属于主要分布在河南中部的裴李岗文化和分布在河北中南部的磁山文化,距今较有七、八千年之久。种植业已是当地居民最重要的生活资料来源。主要作物是俗称谷子的粟,如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发现了大量窖藏的粟。出土的农具配套成龙,从砍伐林木、清理场地和加工木器用的石斧,松土或翻土用的石铲,收割用的石镰,到加工谷物用的石磨盘、石磨棒,一应俱全,制作精致。

  2、采猎业。是当时仅次于种植业的生产部门。人们使用弓箭、鱼镖、网罟等工具进行渔猎,并采集朴树籽胡桃等作为食物的重要补充。

  3、养畜业。这个时期饲养的禽畜有猪、狗和鸡,可能还有黄牛。与这种以种植业为主的综合经济相适应,人们过着相对定居生活,其标志就是农业聚落遗址的出现。

  4、发展。与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年代相当、经济面貌相似的,还有“前仰韶文化”。黄河流域的农业文化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仰韶文化农业生产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突出标志之一是出现了面积达几万、十几万以至上百万平方米的大型村落遗址。

主要作物仍为粟黍,亦种大麻,晚期有水稻,此外还发现了蔬菜种子的遗存。农业工具除石斧、石铲、石锄外,木耒和骨铲等获得较广泛的应用,收获主要用石刀、陶刀,在谷物加工方面,石磨盘逐步被杵臼所代替。养畜业较前发达,主要牲畜仍是猪和狗,同时饲养少量的山羊、绵羊和黄牛。出现了牲畜栏圈和夜宿场。采猎活动仍较频繁。

二、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大汶口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遗址分布非常广泛,其中最主要的是位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和大汶口遗址以及位于东北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遗址。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东北,揭示了距今约7000年的南方湿润炎热地区农耕文化的特征。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半坡遗址位于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再现了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北方半干旱地区农耕文化的特征。半坡氏族已掌握房屋建筑技术,过上了定居生活;粟是半坡人在农业方面最重要的发明,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半坡人以农业为主,还兼有饲养等其他行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生产力大大进步了;陶器不仅是重要的生产生活工具,彩陶的出现反映了原始人的艺术追求。这一时期,我国南北共同发展,共同构筑了远古中华农业文明的基础。

三、中国127个特色小镇都有哪些特色

地理类型分布

上图反映了各种地理类型小镇的空间分布特征,可以大致看出,平原型的特色小镇在东部沿海地区较多。

丘陵型的特色小镇在长江流域分布较多,山区类型的特色小镇在中西部地区和东南沿海分布较多。

特色小镇的地理特征分布基本较为均衡。

区位特征

特色小镇与城市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大城市近郊、大城市远郊和农业地区。

上图可以看出,农业地区的特色小镇最多,其次是大城市近郊区,而大城市远郊区的特色小镇最少。

从南北分布上看,大城市近郊的特色小镇在南方要多于北方,而农业小镇则在北方要多于南方。但总体而言,并未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

就业特征

特色小镇最关键的还是要解决居民的� �业问题。从其就业的特征分布来看,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的特色小镇在提供就业岗位方面表现突出。

就业规模最大的镇是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18.7万个就业岗位),最小的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1010个就业岗位)。

127个特色小镇(5个数据缺失)平均提供的就业岗位为26624个。但也不可否认,长江中游地区、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特色小镇的就业供给能力依然偏弱。

再进一步地分析特色小镇的就业人员构成,可以发现,除了为镇区人口提供就业岗位以外,特色小镇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也比较明显。

尤其在长三角地区和西南云贵川地区。127个特色小镇(5个数据缺失)平均带动周边农村人口就业高达10385个,占全部就业岗位的39%。

显然,特色小镇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

但是,我们进一步地分析特色小镇的主导产业情况就会发现,其主导产业吸纳的就业人口只占全部就业人口的47.9%。看来,特色小镇的主导产业尚不够清晰。

四、史前文化在建筑遗址上有何关联和特征

西亚建筑之所以受希腊文化的影响,是由于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征的过程中,客观上将西方文化传播到了东方,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根据《魏书》记载,龙门石窟开凿于云冈石窟之后。自古以来,龙门山色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石窟就开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间。它始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都洛阳前后。当时孝文帝深感国都偏于北方不利于统治,而地处中原的洛阳自然条件优越,于是在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同时拉开了营建龙门石窟的序幕。这一时期北魏统一北方,外来的宗教佛教成为思想统治的精神支柱。说明了战争客观上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南北朝佛教石窟遗址具有哪些突出的风格特点和综合成就

南北朝时大量开凿佛教石窟,在石工和石雕艺术上也有较大的发展。在崖壁上开凿石窟至迟汉代已有,都用为墓室,如西汉之满城汉墓、铜山小龟山汉墓和四川彭山诸东汉崖墓。佛教开石窟之风传入中国后,由于有这传统技术为基础,得到迅速发展。南北朝石窟最著名的是大同云冈和洛阳龙门的北魏石窟。云冈石窟在砂岩中开凿,施工较易,难度更大的是在石灰岩中开凿的龙门石窟。云冈、龙门大型石窟都是椭圆形平面穹窿顶,仿草庐形式。前壁下开窟门,上开明窗。自上部明窗向内开凿,自下部窟门出石渣,自上而下,逐步凿成。以后石窟逐渐建筑化和中国化,或在石窟中心雕塔形中柱,象征以塔为中心的寺庙,或凿作前有空廊后有正室的佛殿形式。至北齐、北周时,天龙山石窟、南响堂山石窟和麦积山石窟都凿有外观、内部作佛殿式样的石窟,宛如嵌在崖壁中的殿宇,表现出很高的石雕技术。石窟内所雕佛像早期直接传自印度、西域,多是梵僧像貌,图案和纹饰也多外来样式。北魏南迁洛阳以后,龙门、巩县等石窟的佛像逐渐变为汉僧形象,窟内陈设也改为汉族传统的床、帐,外来图案也经过改造,具有中国风貌,表现出外来佛教石窟的中国化过程和中国传统文化吸收融会外来文化以丰富自己的能力。

大农圈:最新一周农业科技成果推介(第6期)

农药残留微生物降解技术

该技术由南京农业大学首创与开发的一种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配套技术,2005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利用筛选的特定微生物菌株,在水稻、蔬菜等农作物农作物与土壤喷洒农药后使用,能有效的降解土壤和植株表面的有机磷类、聚酯类、有机氮类等农药残留,从而使农产品基本无农药残留,是一种发展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的有效技术。

该技术活国家重点新产品和农业部肥料登记证,能够高效降解土壤与植株中的农药残留,改善土壤品质,生产绿色农产品。该项目被列为农业部丰收计划和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和农业部、财政部跨越计划项目。已经在全国推广应用累计300 多万亩次。获得绿色农产品品牌6 个,累计增加经济效益达5 亿余元。

蓝莓种植、保鲜与加工技术

这项技术围绕旱区作物高效用水需要突破的重点技术和生态经济

我省自2012 年开始种植,截止2015 年8 月,陕西蓝莓种植面积近4000 亩,陕南、关中和陕北均有蓝莓种植,关中和陕北多为零星种植。陕南是主要种植区,目前种植面积近3000 亩。

目前已经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蓝莓组培快繁技术、绿枝扦插/液体扦插技术,得到了蓝莓液体插扦苗、组培苗、营养钵苗。繁育规模已达30 万株开展了陕西蓝莓野生资源调查、蓝莓种质资源圃建设及适生品种筛选研究工作;建立了种质资源圃、品种比较试验圃。构建了“八优四改”栽培模式。已完成蓝莓气调箱保鲜技术研究并在生产中应用。建立蓝莓校企合作试验示范基地。

研究成果获2015 年度汉中市科学技术奖。经项目成果评审,认为组培苗快繁技术体系和丰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该成果已在甘肃以及陕西的宝鸡凤县,汉中勉县、汉台区、洋县、西乡等多地示范推广2000 多亩。

魔芋洁肤棉系列产品

本项目突破天然大分子纺丝中出口膨胀效应和皱缩效应的关键难题,纺丝均匀,干强和湿强显著高于国内外其它产品。性能指标中纤维细度:1.4-1.8 dtex;干态强度:2.0-2.5cN/dtex;湿态强度:0.8-1.2 cN/dtex;纤维长度:25-30mm;吸水能力:≥85g(水)/g(纤维),吸盐水:≥40(盐水)/g(纤维);断裂伸长率:15-18%;pH:6-7;生物降解性:全生物降解,3 个月降解95%以上。洁肤棉性能指标中膨胀倍数:4-5 倍;皮肤刺激性:0 级;不含甲醛、汞、铅。

干型和半干型蜂蜜酒生产新工艺

本工艺酿制的蜂蜜酒的感观品评结果:

干型蜂蜜酒:浅黄色,蜜香及发酵酒突出,落口柔和,甘爽,酸适中,具有蜂蜜酒(干型)典型风格。

半干型蜂蜜酒:浅黄色,清亮透明,蜜香郁雅,酸甜爽口,酒体协调,回味长,具有蜂蜜酒典型风格。

应用前景:随着蜂蜜酒研发工作的深入开展,蜂蜜酒的发酵工艺更加优化,发酵速度加快,沉淀问题解决,蜂蜜酒必将成为继啤酒、葡萄酒、黄酒之后的第四大健康、美味、低度的酒类饮品,人们对蜂蜜酒的认识和需求也将逐步增加,因而蜂蜜酒的生产工艺必将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桑叶茯茶制备工艺

桑叶茯茶制备工艺包括桑叶毛茶渥堆发酵制备方法、桑叶茯转手筑方法以及金花菌发花条件和技术等,其工艺能够使叶片中的苦涩、腥味物质有效转化,芳香物质得以积累,且发花稳定,金花茂盛,颗粒饱满。

目前,市场上多以桑叶绿茶为主,但由于桑叶食用时腥草味重,严重限制了桑叶茶的普及和消费。通过该工艺制备的桑叶茯茶含有独特的冠突散囊菌—金花菌,使得茶汤红、浓、香、醇,制既能改善桑叶茶的口感又能保持桑叶的降糖降压等功能,具有广阔的应用潜力和市场。

手扶式自平衡微耕机

该手扶式自平衡微耕机,包括内燃机、变速箱和主旋耕刀,内燃机通过变速箱接主旋耕刀以驱动主旋耕刀转动,主旋耕刀的刀轴平行于地面横向设置,其特征在于:本微耕机还包括起平衡作用的辅旋耕刀,所述辅旋耕刀位于主旋耕刀的后方,辅旋耕刀与动力机构连接由动力机构带动其旋转以实现对土壤的切削,从而达到平衡主旋耕刀的作用和辅助深耕的目的。

设施园艺病虫害远程诊断和早期预警系统

“设施园艺病虫害远程诊断和早期预警系统构建与应用”属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该项目紧紧围绕宁夏干旱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需求,针对西北干旱区设施园艺病虫害,研究了其种群动态消长规律,明确了设施温湿度变化与病虫发生流行的关系,建立了早期重大设施病虫发生预警信息系统,实现了病虫自动早期预警、远程实时监控、诊断,为管理者及时有效预防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为设施园艺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该项成果首次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病虫防控,即将视频监控、自动预警和远程诊断有机结合,实际应用到了设施园艺病虫害的监测。实现了设施病虫发生实况的远程实时、同步监控、传输、视频显示及专家远程诊断。根据设施病虫害发生流行规律,建立了病虫暴发阈值自动预警体系,为管理者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节省了成本,保护了环境,提高了信息化管理水平。

专家评估后一致认为总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成果已获2012 年度宁夏科技进步奖和中国植保学会科学技术奖。

草莓新品种——红太后

早熟大果型草莓品种。采收期约26 天,植株较矮,株型开张,抽生新茎多,叶片大,短圆形,叶色浓绿,无托叶,花序梗低于叶面,花茎中等长,较易抽生匍匐茎,繁殖系数为60-80。盛果期平均单果重24 克,一级果穗上的平均单果重可达30-50 克,最大单果重104 克,单株平均抽生花序2-5 个,每花序3-11 朵花。大田平均株产可达528 克。顶果果实扁圆锥形,其余果实圆锥形,硬度大,颜色鲜红光亮,外观诱人,风味甜酸适口,香味浓,品质极优,可溶性糖含量4.49%。抗病性、抗逆性和丰产性强。陕西及同类生态区半促成栽培及露地栽培。

特别说明:上述技术成果供网友了解或参考。如需进一步了解,可通过大农平台公众号(nydsc889)留言,大农团队尽力提供协助。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晋城发现一处疑似商早期都城遗址!

7月15日,在阳城第四届全国商汤文化学术研讨会上,商汤文化研究基地负责人提出:阳城境内发现一处疑似商早期的都城遗址,位于县城西边五公里处的西河乡王曲古村,疑为殷商部落早期蓄势待发之地。

“王曲村为商早期都城遗址”的提出成了会议一个最大亮点,引起来自中国社科院先秦史学会专家和地方史学工作者的极大兴趣。

从王曲村名的历史信息看,王曲古村有个从古至今世代流传的神秘村名,叫做“亳洛里台朝廷”,其中的亳、洛,都与殷商有关。

从地形地貌看,村北有一处俗称“关岭圪堆”的规模浩大的红土高台,土层中发现有规整的料姜石层,传说为商族王城遗址。高台东北面,有两处连片的凹地,俗称“大燕”“小燕”,形似燕子南飞之状,与“玄鸟生商”有关。

从民间传说看,王曲村中有不少关于商汤的传说,世代传唱的“汤王坐帝关岭上”“亳洛里台把天下争”歌谣,透露出耐人寻味的历史信息。从王曲周边村庄的历史信息看,村北紧邻宋王庄,全庄人都姓宋。西周初期,周公旦封殷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管理商朝与商部落的遗民。宋国被灭后,国人以国为姓,绵延至今。“天下宋姓源于商”,宋王庄极有可能是殷商后裔的居住地。村西南有郭壁村,“郭”即城郭的“郭”,极有可能是都城的外城。

从王曲古村所处的大环境看,阳城有许多地名与商汤关系密切。我们知道远古“阳”“汤”相通,“阳阿”就是“汤阿”。王曲西有“阳邑”村,北有“阳陵”村。“阳邑”就是“汤邑”,当初可能是商族的城邑。“阳陵”就是“汤陵”,可能是商族的一处陵墓。唐天宝元年(742)濩泽改为阳城,其实也是源于濩泽与商汤的历史渊源,“阳城”其实就是“汤城”。

从出土文物看,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期间,王曲村及其周边发现有5处新旧石器时期和商周时期文化遗址,发现有石器、陶片、灰坑、土竖墓等。近年来,村民耕地时曾发现过一些刻有文字的甲骨片。种种迹象表明,王曲与殷商关联密切,很有可能是商族早期蓄势待发的都城。

“王曲村为商早期都城遗址”的说法一旦凿实,将为阳城商汤文化研究增添更为精彩一笔。

来源:黄河新闻网晋城频道

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