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千年路旅游攻略-新千年路必玩景点

同程走走
新千年路

新千年路位于韩国江原道三陟市汀下洞和校洞,全长4.8公里,是沿着海岸线新建的2-1号市道。在这条路上驱车行驶,能欣赏到东海的奇岩怪石和茂密的松林相交辉映的海岸绝景,因而也成为了三陟市最著名的景区之一。

新千年路上不仅有壮观的海岸风景,也有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每年12月31日开始到第二天1月1日期间举行的迎日出活动,就让这里成为了有名的日出旅游景点。此外,位于路边的希望之塔也逐渐成为新兴的旅游景点,因为该塔上刻有32347个人名(其中包含外国人名320个),而且在塔上向远处瞭望,景色非常秀美。非日出庆典期间也有很多游客前来,沿着东海海岸路骑自行车兜风。

New Millennium Road

必去理由:三陟市最秀美的公路

景点所在大洲: 亚洲【Asia】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韩国[Korea]

景点所在省、州:江原道 [Gangwon Province]

景点所在城市:三陟市 [Samcheok]

一眼千年 蚕桑小镇的魅力新“丝路”

一眼千年 蚕桑小镇的魅力新“丝路”

东山镇一景。受访者供图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颖昳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这是诗词中描写的田园风光,也是乐至县东山镇美丽乡村的真实写照。“这里是乐至县东山镇,地处县城东南部,交通便利、生态宜居……”近日,在四川省首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乡镇竞演大赛中,东山镇党委书记全陆站在镜头前,为网友介绍这个因蚕桑文化而兴的小镇。

7月29日,记者走进乐至县东山镇,在全陆的带领下,领略小镇的“蚕”海桑田与文化特色。

出镜拍摄

代表4.2万全镇百姓

“倾力打造万亩林业和万亩蚕桑产业园区,92平方公里的富饶土地,4.2万勤劳智慧的东山居民在这里开拓进取,共享和谐盛世。”镜头前,全陆站在“中国桑都”核心区域,用最朴素的四川话为网友推介东山镇。镜头外,全陆口中的蚕桑产业园区桑树林随风起伏,如碧浪翻涌。

记者在参赛视频中看到,前1分钟的画面里,镜头一直对准全陆,没有剪辑、没有字幕,400余字的介绍词,他激情满满、一气呵成。据他透露,介绍词是他反复斟酌酝酿出来的,“我们镇的基本情况、产业发展、生态资源、文化特色都涵盖了。”

由于身边没人擅长视频剪辑,“一镜到底”的拍摄成了主打。全陆笑言,面对镜头自然是紧张的,但经过多次尝试,已经放松了不少。此次作为魅力乡镇的代言人,全陆坚定地说:“我代表的是4.2万东山居民,我出镜是当仁不让的,借此机会,一定要把我们镇好好宣传出去。”

看点多多

无处不在的蚕桑文化

据介绍,隋唐时期东山镇的老百姓就有养蚕种桑的习惯。在全陆看来,东山镇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便是蚕桑文化,“一方面是因为历史悠久,另一方面则是蚕桑已经与生活、旅游和康养深度融合。”

行走在东山镇,随处可见“党建+蚕桑文化”特色墙画,三元湖边建设的蚕桑文化主题公园,方广、凤凰等村的蚕桑主题文化院坝,蚕桑文化氛围十分浓厚。

据介绍,东山镇蚕桑栽植面积约1.2万亩,依托现有蚕业优势,立足于蚕桑文化、生态农业、野味野趣,东山镇开发了以蚕桑为特色的生态旅游。“以桑兴旅,以旅促桑,在蚕桑主题农家乐、蚕业观景道等地,便能体验‘观桑园、摘桑果、植蚕心、品桑宴’,还能享受桑叶茶、桑黄菌、蚕丝被等特色产品制作的别样情趣,更能感受卤肥肠、桑葚酒、全桑宴等特色美食带来的味觉冲击。”全陆说。

提升内涵

增强小镇持续吸引力

东山镇素有“天然氧吧”的美誉,桑田公社、五彩林乡等旅游景点与凤凰山千年古柏“鸳鸯树”、三元湖原始丛林“织女谷”等自然景观遥相辉映、融为一体。参赛视频中,棉花湖中环湖快艇激起的层层浪花、观音河畔百亩湿地的生态景观,让人不禁心生向往。

对全陆而言,不仅要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还要进一步提升蚕桑文化的内涵,全面提升“蚕业小镇”的蚕桑文化影响力。

在过去的几年里,东山镇先后举办了“蚕桑文化艺术节”“蚕桑技能竞赛”“四川花卉(果类)生态旅游节”等系列活动,倾力打造乐至第一家以蚕桑文化为主题的乡村农旅融合体验区。2020年,村民实现旅游创收350余万元。同时,还组织网络大咖参与“蚕桑产业论坛”“蚕桑文化高峰论坛”,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通过各种节会广交朋友、结缘市场,最终有效串起农业、文化、旅游等一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陆表示,下一步,东山镇要进一步对蚕桑产业园进行提质扩面,将产业园打造成规模化、现代化、标准化的典范,同时加快建设蚕桑文化主题公园和蚕桑文化博物馆,形成以三元湖为中心,集休闲、旅游、娱乐、文化、养生于一体的农旅融合、文旅融合乡村旅游示范点。

丝路名人中国行——探秘新疆千年坎儿井

“丝路名人中国行”参访团来到新疆吐鲁番交河小镇,实地走访并参观“三大工程”之一的新疆坎儿井。

坎儿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创造的地下水里灌溉系统,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创造“三大工程”。

坎儿井历史悠久,对吐鲁番的生态环境起到重要作用。解决了部分饮用水、农田灌溉的需求。在吐鲁番,坎儿井意味着绿洲,意味着生命。

坎儿井水是天山积雪、冰川融化及雨水渗入地下形成的天然、无污染的矿泉水。

通过参观,丝路名人们对坎儿井的结构、分布、功能和历史演变有了深刻的了解。

部分图片 摄影 董博佳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丨仙桃第一个党小组,诞生在这个千年古镇……

编者按:

百年征程浩荡,百年初心如磐。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党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最佳的营养剂。

在我们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光辉历程中,仙桃革命史是其中的一滴小水珠,但一滴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辉。翻开百年党史的厚重画卷,我们忍不住探寻——是谁把革命的种子播撒到仙桃大地?仙桃最早的党组织怎么建立起来的?仙桃最早的共产党员是哪些人?仙桃的革命烈火如何熊熊燃起?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当前,仙桃正在建设武汉城市圈西翼中心城市、打造江汉平原明星城市的新征程上奋力前行。今天,让我们一起寻访仙桃红色足迹,记录历史伟业,展现百年风华,感悟伟大精神,为“两个城市”建设凝聚磅礴力量。

@仙桃人

你知道

仙桃第一个党小组诞生地在哪儿吗?

答案就是──

沔城

跟上小编的脚步

我们一同去探访这座

具有厚重红色文化历史的千年古镇

仙桃第一个党小组的诞生

时光回溯到100年前,1921年7月31日,中共一大最后一次会议在南湖一艘游船上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革命的火种被点燃,希望的火炬接力传递。沔城,这座千年古镇,成为中国共产党在仙桃乃至大荆州地区的星火初燃之地。

从民主东路拐进头天门街,行进几步,就可以看到相对而立的东岳庙、沔城回民中学。迈过东岳庙门楼,就走进了一段令人震撼的历史——97年前,8位青年借用东岳庙的三佛殿悄悄聚会,宣告中共沔城小组成立,率先在仙桃大地举起了红色旗帜。星星之火就此点燃。

这8人是时年20岁的娄敏修、20岁的邓赤中、21岁的许炎生、19岁的刘金山,以及邓翘如、叶赤梧、王少先、颜天铎等青年学生,其中叶赤梧是一名女学生。娄敏修被推举为这个组织的负责人。

∆娄敏修

据《仙桃(沔阳)革命老区发展史》记载,中共沔城小组直属中共武昌地委领导,是原荆州地区最早成立的共产党组织,也是湖北省较早成立的县级党组织之一。

为什么是他们?当时沔阳尚未开办中学,学生们小学毕业后继续求学必须奔赴省城武汉。五四运动后,仅沔城就有70多名学子考进湖北省立第一中学、省立第一师范等学校。时值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陈潭秋等在武汉建立中共武汉区执行委员会,积极发展党员、建立党的基层组织。这些沔阳籍学子们在学校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了使党的组织尽快覆盖全省,武汉党组织安排在汉党员各自返回家乡创建党组织。1924年初,根据董必武指示,娄敏修、邓赤中、许炎生等8人从武汉返回沔城,承担了这一历史重任,在古老的沔城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自此,传播革命火种,成为这些青年的不懈追求。党小组成立后,娄敏修深入到沔西坡段场(现陈场镇幼松村)的工农群众中,宣讲马列主义,发展党员,先后吸收胡幼松、廖林基、王厚富、方先德、周建新等5人入党。他们成为沔城党小组在本地发展的第一批党员,并逐渐将红色种子撒播到邻近的潜江、洪湖等地。

1924年6月,在邓赤中的组织下,沔阳县平民教育促进会成立,号召“以民为友,人人识字,懂得挽救国家之危机”。随后,娄敏修、邓赤中、许炎生等,认真编写《平民教育》刊物和《平民千字课本》,以教书为掩护在工农群众中宣传革命思想。不到一年时间,沔城党小组在全县兴办了20多所平民夜校,让贫苦农民和工人及其子弟获得读书识字机会,唤起群众觉醒,并借机发展壮大了党组织。

北伐革命开始后,1926年11月,为了促进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在沔阳的形成,中共湖北省工委派李良贵以农协特派员身份前来沔阳,决定与沔城党小组召开全县党员代表大会。

1926年12月,中共沔阳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沔城回族镇十字街36号秘密召开,李良贵、娄敏修、许炎生等23人代表全县69名党员,选举产生了沔阳县第一个中共县级领导机构——中共沔阳县部委员会。次年5月,改称中共沔阳县委,隶属中共湖北省委,娄敏修任书记,县委机关驻沔城。那时,全县中共党员发展到400余人,辖13个党支部及沔城党小组。

随着平民教育运动的开展,广大工人和农民逐渐接受了党的革命主张,在党组织的领导发动下,沔阳大地兴起工农革命运动、妇女运动、青年运动、学生运动,“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

红色基因传承 红色文化熏陶

沔城人都有一份红色情节

一张张稚嫩的脸庞,在鲜艳旗帜的映照下,闪烁着朝气和希望。4月13日上午,仙桃第一个党小组成立旧址东岳庙内,沔城回民中学团员青年整齐肃立,举办“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主题团日活动,50多名学生聆听这片红色土地的故事。

一路之隔,是他们的校园,也曾是97年前那批最先在仙桃点燃革命火种的青年学子们密谈、讨论、聚会之地。

有志不在年高。从求学时代加入中国共产党到为党的事业献身,沔城党小组的8名创始人把青春年华融入了最伟大的事业,娄敏修牺牲时年26岁,邓赤中牺牲时年24岁,刘金山牺牲时年23岁。

“这些革命先烈的故事,我从小听爸爸讲,上学后又听老师讲,他们真年轻!真勇敢!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他们!”注视着沔阳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沔城回民中学六年级学生廖慧神色凝重。

沔城回民中学校长谢伏先介绍,当地小学、中学、高中都把仙桃第一个党小组成立旧址当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组织师生前来为烈士扫墓,并在此举办党日、团日、队日活动,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

“这里是革命先烈战斗过的地方,我还记得小时候看到东岳庙院墙上的机枪眼和大片弹痕。”沔城回族镇地方史志专家於正江今年70岁,他饱含深情地讲述了第一个党小组成立旧址的修复建设过程。据他讲,旧时东岳庙的山门对着玉带桥,地界包括如今的东岳庙、头天门街、回民中学及周边部分民房,沔城党小组在此秘密成立后,里面还曾兴办过一所沔阳完小。抗战时,东岳庙被毁,1943年修复一座大殿。解放后,沔阳县政府部分机关设在里面办公,1969 年被拆毁。1987年,沔城人民自愿捐资重修,1992年,沔城镇政府在党小组成立旧址修建了沔阳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和纪念馆。

“第一个党小组在沔城成立,里面有5位沔城人。我们沔城人都是听着革命先烈的英雄故事长大的。”55岁的回民中学保安张行中,对这些历史耳熟能详。经他指引,过玉带桥,在头天门街8号,我们找到了82岁的盛培晶老人。

不论东岳庙重建,还是兴建纪念碑、纪念馆,盛培晶老人捐款又出力。他从沔阳师范毕业,应省委驻沔阳社教工作队要求,回到沔城工作,后任通海口经管办干部。繁重工作之余,他四处收集沔城党小组的历史资料,撰写相关文章,还赴武汉求请当时省人大常委会领导李尔重、张学奇、石川等为纪念碑、纪念馆题字并将4份题字原版保存了近30年。目前,这些珍贵的资料已经被市档案馆征集收存。

“沔城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沔城人都有一份红色情节!”沔城回族镇党委书记蒋超说,多年来当地坚持收集整理红色史料,维修沔阳人民革命烈士纪念馆、纪念碑,考虑到当前旧址场地狭小,展览布置、纪念活动都受限,他们计划新建一座革命烈士纪念馆,用于更好地铭记红色历史,弘扬奋进精神。

来源:仙桃日报记者尹立群、刘贤双、邓娟

编辑:殷明

关注

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