渥桥旅游攻略-渥桥必玩景点

丁磊猪猪
渥桥

渥桥坐落于新加坡的克拉码头,李德桥的上游方向,横跨新加坡河,为一座橙黄色的人行天桥,连接河谷路(River Valley Road)和杂志路(Magazine Road),于1886年建成,代替了之前的一个叫做ABC的人行桥,名字源于新加坡第一位由英国直接委任的总督乔治渥特。

渥桥为钢桁架桥,也被人们称之为“棕榈酒桥(Toddy Bridge)”,因为在附近有很多家出售棕榈酒的小店。通过渥桥,就可以看到新加坡最古老的建造于1876年的中国寺庙——陈氏宗祠,已被列为国家历史文物。渥桥比较窄也比较短,因为新加坡河在这里已经很窄了,窄的不能通航。

Ord Bridge

必去理由:新加坡最窄的桥

汕头中山公园的桥桥桥桥桥桥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名家志”公众号

汕头中山公园之“桥”建筑赏析

民国时期建造的汕头中山公园被誉为中国四大人工公园之一,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1921年建园时,时任市政厅厅长为改善都市环境,选择位于市区北部、韩江下游面积349亩的淤积地月眉坞筹建公园。

因其位置在改造规划中的市区中央,故定名为“中央公园”。

月眉坞四面环水,系清同治十三年潮州总兵方耀疏浚韩江梅溪水道,所起淤泥堆积而成,其地形势,很像月眉,称“月眉坞”。

时至今日,在地图上依然清晰可见,梅溪河和月眉河环绕园区、三座桥连接市区;

园区里近百亩面积的玉鉴湖,八座有着不一样的风格和神韵的桥点缀,成就半岛的汕头中山公园。

△ 1938年汕头地图(中山公园)

| 建筑档案

始建历时:1926年 - 1969年

桥梁数目:12座

留存数目:11座

最长规模:(九曲桥)全长70m,桥宽3.3m

最短规模:(红桥)全长6m, 桥宽4m

建筑形制:拱桥、廊桥、平桥(直桥和曲桥)

建筑结构: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

“第一”:九曲桥,我国造园规模最大的一座九曲桥

桥,水梁也。

从木,乔声。

骈木为之者。

独木者曰杠。

——《说文》

月眉河上连接市区的桥梁

北堤木桥 中山桥 月眉桥 迎春桥

由于月眉坞的天然水体隔断,月眉坞四周环水,公园在造园时通过架设桥梁与市区连接。

月眉河上的中山桥、月眉桥、迎春桥三座桥梁,便成为了市民进园的“三选一”的必经之“桥”。

△ 北堤木桥(1934年摄)

△ 北堤木桥(1934年摄)

约公园奠基(1926年)前后或更早,曾有一座名为北堤木桥木质结构桥,在园内搭建使用。

1929年,中山公园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中山桥顺势而生,这座木质桥便拆掉了。

后来由于交通的发展,为了方便中山公园机动车辆的交通,中山桥在1986年拓宽左右两道,与此同时,公园大门也进行了完善。

中山桥

建造/修缮时间:建于1930年,2010年加固大修

规模:全长32m,主桥宽7.5m,

宽两侧各3.2m

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

△ 中山桥现貌

△ 中山桥旧影(1930年)

△ 中山桥旧影(1934年)

也有记录显示,1930年10月前后,大同公司经筹建中山公园委员会同意,在公园西北部创建大型综合游戏场,为方便游人进园游玩及观众看戏,在中山公园西南边搭建了一座临时木桥。

△ 民国24年(1935年)发行的二十元(正面)汕头市商库券

作为第二条进园混凝土大桥,在1931年8月8日第三十二次执委大会上,有委员提出第二条进园混凝土大桥的名称应该确定。

几番讨论后,确定桥名仍定为“月眉桥”,另拟礼请著名教育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时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先生书丹。

月眉桥

建造/修缮时间:建于1958年,2003年重建

规模:全长35m,桥宽8.5m

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

△ 月眉桥现貌

△ 月眉桥旧影

当代潮汕诗家王纪平先生的《一剪梅》则写道:“月眉桥在翠堤中,桥也玲珑,堤也玲珑。”

月眉桥由于后来成为危桥,且为方便中山公园机动车辆的交通,公园于2002年重建月眉桥。

迎春桥

建造时间:1969年

规模:全长43m,桥宽5m

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

△ 迎春桥现貌

1969年,公园新建全长43米、宽5米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迎春桥。

至此,中山公园形成了“西有月眉桥、南设中山桥、东架迎春桥”的“三桥鼎立”局面,让这座仿佛置身水上的“城市后花园”与喧嚣的市区有了连接点。

园内八桥,“画卷”的点睛之笔

九曲桥 玉带桥 槐荫桥 展虹桥

碧波桥 红 桥 丁水桥 浣花桥

园外三桥别具历史意义,园内八桥也各自精彩。

它们既是连接园区各区域的纽带,也是公园重要的景观组成部分。

贴水成街,枕水而眠,或气势恢宏,或诗情画意,山水辉映,与亭台楼阁、花草奇石,形成一番风光绮丽的景色。

九曲桥

建造/修缮时间:建于1936年,1973年桥身加固,2006年进行大修

规模:桥宽3.3m,全长70m;亭10.5m9.5m 副亭4.7m×5.2m

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

△ 九曲桥现貌

△ 九曲桥旧影(1940年明信片协荣印书馆发行)

△ 九曲桥(建筑设计图纸)

上世纪30年代,位于公园东部的人工玉鉴湖,面积6.3公顷,占全园面积近三分之一。

玉鉴湖于1934年动工挖凿,分南北两部分,北部用湖泥垒筑成龟山、蛇山和五角星山,形成湖山景观。

玉带桥

建造/修缮时间:建于1940年

规模:全长11m,桥宽3m

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

△ 玉带桥现貌

△ 玉带桥(1930年明信片,汕头梅花摄影室印制)

△ 玉带桥周边旧影

△ 玉带桥(明信片)

由于运用了中国传统园林挖湖堆山的造景手法,湖上跨水连丘的小桥成为整幅“画卷”的点睛之笔。

同一时期,九曲桥、碧波桥、展虹桥、红桥、槐荫桥、玉带桥、浣花桥、丁水桥八座大小造型各异的桥梁,巧妙地穿插于五个小岛中,如彩带挥舞在水体和亭台建筑之间,错落有致,洒脱却也含蓄的自然意境。

槐荫桥

建造/修缮时间:建于1936年

规模:全长14m,桥宽3m

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

△ 槐荫桥现貌

△ 槐荫桥旧影

历经几十年的风吹雨打,园区里的这八座桥梁,在2015年底由相关工程建设部门对玉带桥、展虹桥、槐萌桥等进行不同程度的修缮后,再次焕发光彩。

展虹桥

建造/修缮时间:建于1935年

规模:全长10m,桥宽3m

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

△ 展虹桥现貌

△ 展虹桥旧影

公园里所有的桥梁建筑中最富有特色的一座——九曲桥,也是我国造园规模最大的一座九曲桥。

它与公园的中山牌楼、假山被称为园中“三绝”。

碧波桥

建造/修缮时间:建于1937年,2001年重建

规模:全长20m,桥宽5m

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

△ 碧波桥现貌

△ 碧波桥旧影

△ 碧波桥 王丹 画

整座桥九个相互呈直角的桥体呈“曲”字造型连接,桥上度香亭分重檐攒尖琉璃顶主亭一座、单檐攒尖琉璃顶副亭二座,巧妙地与桥有机融为一体。

红桥

建造/修缮时间:建于1958年,2010年加固

规模:全长6m,桥宽4m

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

△ 红桥现貌

有部分的”园中桥“甚至可用一句诗来概况美态,如:

桥名玉带也,跨涧连丘耳。由是往还,则假山、溪涧交相辉映,诸景层出矣,真奇观也。

丁水桥

建造/修缮时间:建于1937年,2001年重建

规模:全长20m,桥宽5m

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

△ 丁水桥现貌

△ 丁水桥旧影

桥以槐荫名之。涯边古槐婆娑,真得溪涧之幽矣。

展虹为桥名,乃镜奁平开,虹影宛舒耳。前值龟山,与九曲亭桥之形势合焉。举目转盼,互有景物,接应不暇。

浣花桥

建造/修缮时间:建于1954年

结构:全长7m,桥宽2.8m

规模:钢筋混凝土结构。

△ 浣花桥现貌

长虹卧波,水浪拍岸。

细品中山公园的桥梁,各有千秋,形态、风格、细节上汇集了多种经典桥梁类型,就连桥名大多引经据典,同时也反映了当时高超的建筑水平和设计者的匠心。

这些桥梁,在组织起交通路线的同时,还变换着观赏视线,点缀水景,兼有交通和艺术欣赏的双重作用。

历经悠长岁月的洗礼,倒映在河面上的十一座桥,连同着夕阳的余晖,仍旧韵味悠长。

△ 槐荫桥 王丹 画

中山公园地址 _ 汕头市金平区月眉路5号

总策编 | CREATOR

郑仲标

顾问 | ADVISER

王丹

文稿 |WRITER

李嫚玉

摄影 | PHOTOGRAPHY

翁志雄 吴钊全

画作 |PAINTING

王丹

图片 | PICTURE

汕头市档案馆

中山公园管理处

汕头图书馆

陈传忠

许锐锋

书法 | CALLIGRAPHY

吴著明

编辑 | EDITOR

马己芬

声明:本文不代表我们的观点,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潮 商

南浦桥、洄澜桥、双虹桥 、安乐桥、龙河桥、梓福桥,万载城内的这6座桥,都有这样的故事!

万载城墙建于宋朝,流经康乐城的护城河称作龙河,也叫穿城之河,将县治分割成东西两岸。元代红巾军刘仁在河东筑城门四洞,周围五里。在没有建桥前,东西两岸行人丶车马往来靠渡船或是走浮桥。在元朝,万载始在护城河上筑南浦、双虹两桥;后经明、清两朝,又先后在护城河上筑起了迥澜、安乐、龙河三桥;1989年在南浦、迥澜二桥之间又建起了一座梓福桥。至此,仅约一公里长的护城河上连绵六桥飞架,犹如长虹卧波,气势磅礴。

南 浦 桥

南浦桥现名南门桥,南浦桥建于元代大德年间,后“以兵燹毁”。明洪武年间,邑人文泰卿独资重修,桥上建“屋凡九间,若柱、若梁、若椽、若桷……规模一新”,并由主簿黄君正书桥名“南浦”二字。

南浦桥的建成,不但贯通了东西两岸,且成为当时“使命往来,邑大夫送迎必涉焉” 之地。清道光元年,知县卫鹓鸣作《留别絮言》记南浦桥,诗曰:“步上南浦桥,南浦水盈盈。山原忽开朗,十里稻畦平。往来袁州路,霜中月下行。多少惜别人,对此不胜情。”

建国后,对南浦桥也历次修葺。1980年由县人民政府拨款拆建为钢筋混泥土结构,单孔,长44米,宽7米。

2016年11月的南门桥拓宽改造工程,竣工后南门桥宽度达到43米,随着南门桥的改造、扩宽,交通设施的完善,众多交通问题也得到缓解。

洄 澜 桥

洄澜桥 在旧学宫前百步,以万载古八景之一的“笔架迥澜”而命名。“自王家桥以西越笔架洲而前,尤为要道所必经”。 第13修《万载田下郭氏族谱》载:“吾邑踞龙江之曲,一水贯城,由南浦汇于学前,下经城堰而达蜀江,两岸居民所由往来无阻者,皆藉桥为通行。”“自王家桥以西越笔架洲而前,尤为要道必经。”于是,康熙年间,郭钟桢便创修石桥于此,“以洲中有笔架洄澜之景而名曰洄澜”,又名郭家桥。至此,“东西经行一时称便焉。” “桥十丈有奇,广八尺,高丈许”。

洄澜桥历经百年风霜后,桥西渐渐沉没圮废,存者又皆断缺剥蚀,令过往行人不寒而栗.于嘉庆二十年(1815)八月开始修葺,“填东岸三厢为平地”,十一月中旬竣工。桥长九丈九尺,宽五尺,高丈许,七墩,两岸均铺以如砥平石。清道光七年(1827)又疏改河道,绕西岸笔架而流,至民国末年,桥仍旧坚固。

清道光七年(1827)又疏改河道,绕西岸笔架而流,至民国末年桥仍旧坚固。1987年改建为七拱钢筋水泥桥,长30米,宽7.2米,高4.1米。

双 虹 桥

双虹桥 位于县学宫左侧,元黄竹关建,又名通济桥。嘉定县志载:“通济浮桥在县学宫九步”,可见黄竹关所建的是浮桥。

明成化年间(1465~1488),因山洪暴发,河水猛涨,浪高水急,浮桥轰然倾圯,绳索全断,船板荡然无存。洪水过后,渡口土崩离析,两岸往来,只好依赖竹筏和小舟,交通极为不便。至成化乙未年(1475),县尹陈璨重修之。后又被水冲毁,县人见桥多次被废,无心再修。这时,邑中有一富绅自愿出资建桥。此人是宋一凤,字齐鸣,号双虹。

宋双虹倾尽家财,在浮桥原址建造一座双孔石桥,河中矗立一座石墩,真可谓中流砥柱(现仍为今桥之墩,历数百年而坚固如初)。历时两年,其桥初成。清康熙42年,宋九畴对桥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整修。

至于此桥为什么叫“双虹”,说法有三:黄竹关建桥祈嗣,後生二子,故名;宋一凤号双虹,故名;明嘉靖间学宫泮池出现双虹,故名。

1950年拆修街道时,改阶级为斜坡。1982年由地方财政拨款7万元拆建为二拱钢筋水泥桥,长20米,宽12米。

安 乐 桥

安乐桥位于义井龙祠(现旧酿酒厂)前,原系木桥,故又称“木桥头桥”。清乾隆四十年由辛衢出资建造石梁,桥面铺以木板,长九丈余,广六尺,高五尺。清道光十五年刘名绂、辛基琇两人出金百余重修两次。

1983年拆修为钢筋水泥桥,长34米,宽5米。

龙 河 桥

龙河桥 位于万载县城北文昌阁下(现旧酿酒厂后),地处县城北青石甲路。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万载知县张帮谷为抵御外敌,和为商贾行人往来,在城门口修建了城墙。于是乎,在建城墙的同时,也在龙河上,建起了龙河桥。由于此处是龙河流经万载古城的出处,成为万载龙河出口,所以龙河桥有“南浦(南门)、龙河(北门)二桥,为上、下锁钥”之称。但桥未建成,知县奉命调离。明嘉靖元年(1522),知县卢秉章继承未了事业,将没有造好的龙河桥修改为3孔石桥,其长为20米,宽为7米,俗称为“新桥”。

龙河桥桥面以砖砌栏杆,高达0.9米。桥孔内圈由九行长方形条石弯曲而成圆孔,拱的跨度为10米,东西两端桥台高8米。由于是单孔石桥,由麻石迭砌而成,并在夹缝中以灰浆浇灌,因此,每逢洪水季节,龙河水虽汹涌而至,直泻桥孔,而桥身却安然无恙。

梓 福 桥

梓福桥坐落在万载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对面的龙河上,是一座供人游憩的人行风景桥,由已故旅居台湾的万载籍人刘实老先生慷慨解囊,捐资14 万元人民币兴建,于1989年中秋节竣工通行。桥上建有曲廊亭台,那红柱绿檐,雕梁画栋,使梓福桥显得十分的古朴典雅,远远望去,宛若一舫漂亮的兰舟,正待起锚远航。

桥美,名更美。桥名曰“梓福”,寓意着两重意义:一是刘老先生缅怀故乡和乡亲,为桑梓造福;二是刘老先生不忘双亲养育的劬劳,取其父母名字之前一字(父名梓全,母名福莲),合为梓福。“梓福”二字,既寄托刘老先生的脉脉乡思之情,也蕴含刘老先生的拳拳敬祖之意,可谓是名含双关,珠联璧合。

纵观万载城池六座桥,

都由邑民解囊建造,

足以说明万载人民素有修桥铺路造凉亭的美德;

同时,仅约一公里的河面上,当时就建桥五座,

说明古时万载经济的发展、商贾贸易的繁荣、

人流往来的频繁、县城建设的繁华,

佐证了“富万载”之美称。怪不得诗人赋诗曰:

“最喜登临衙背望,万家楼阁画图中”。

资料参考:万载古城旧事,作者:徐小明、王水宝

桥!大桥!特大桥!一河三桥见证贵州山区巨变

贵州省平塘县通州镇平里河村,一座三塔双索面叠合梁斜拉桥——平塘特大桥横跨槽渡河谷。放眼望去,蓝白相间的桥体似乎幻化为天空一角。像这样跨越槽渡河、连通平里河村的桥还有两座——平里河桥和平里河大桥。

最早的平里河桥建于1958年。“这座桥建起之前,村民出行很困难,可没有赶集这样的热闹。”春节前夕,平里河村87岁的老人向传国看着来往的车流人流说。64年前,平塘县组织修建罗甸到平塘的公路,长70米的平里河桥便在其中。槽渡河迎来第一座三孔石拱桥,极大便利了当地村民的出行。

半个世纪后的2015年,平里河桥上游1公里处,长168米的5孔箱梁式大桥——平里河大桥建成,成为国道G552平塘至罗甸段交通要道。平里河村也搭上发展的快车,村民们纷纷种植西红柿、辣椒、四月桃等早熟多产的蔬果,一辆辆满载的货车成了桥上的风景。一座座桥,让贵州山乡越来越近,群众越来越富。

贵州的桥梁,还在不断变大、变长、变高。2019年12月30日,随着平塘至罗甸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被人民誉为“天空之桥”的平塘特大桥横空出世——全长2135米,主塔高332米,为世界山区最大跨径的三塔斜拉桥。2021年6月,该桥荣获第38届国际桥梁大会(IBC)最高奖古斯塔夫斯·林德撒尔奖。

桥上的风景更加多姿多彩。很多人不远万里驱车前来,只为一睹“天空之桥”的雄姿。桥下特意配套建设的“天空之桥”观光旅游服务区,也是贵州首个桥旅融合服务区,让桥和高速公路从单一的出行功能,向交通、生态、旅游、消费等复合功能转变。

群山万壑铺大道,畅通联结展通途。作为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一座座大桥架起贵州“高速平原”,在助推贵州摆脱贫困后,接续迈步新时代新征程。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盛亚亿 莫欣欣

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