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吉知马天然保护区旅游攻略-武吉知马天然保护区必玩景点

马云蚂蚁
武吉知马天然保护区

介绍
武吉知马天然保护区是新加坡最大的原始森林保护区之一,这里的树木品种之多甚至超过了整个北美洲。游客在此可欣赏五彩缤纷的珍稀鸟类、飞跃树丛间的猿猴以及罕见的食虫植物,可以在新加坡的最高点——海拔162.5米的武吉知马山上鸟瞰整个新加坡,享受惬意的野餐。小贴士:游览保护区需三个小时的时间,建议在每天的8:00~18:00之间游览。在山脚有游客中心可以查询详情。 交通
地址:海希德甬道(Hindhede Drive)177号,位于武吉知马路上段12公里处。乘车路线:乘地铁NS线到纽顿站(Newton),车站编号NS21,换乘新巴171号公共汽车。

新加坡新加坡

把天兴洲纳入武汉湿地自然保护区

鸬鹚等水鸟栖息在天兴洲滩涂上,与长江上的桥梁形成一幅和谐美妙的城市生态画卷。

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 长江日报记者陈永权 杨荣峰

春赏樱、夏赏荷、秋赏桂、冬赏梅。在市政协委员、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梅惠看来,东湖已经是生态环境治理、发展绿色经济的典型案例。

“游东湖、逛绿道、品文化,已成为武汉的经典旅游线路。”梅惠认为,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应“一边建设,一边打造文化IP”。

2021年,梅惠对百里长江生态廊道项目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考察。

正在建设的百里长江生态廊道,规划范围涵盖武汉长江岸线284公里,汉江岸线112公里。目前,14个重点示范项目正在加快推进,汉阳江滩三期、汉阳碧道、江北碧道等已向市民开放。

“每一片绿道、每一条廊道、每一处江河湖岸线,都是市民日常散步、游玩的好去处。”梅惠说,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全市绿道成环成网、湖河流域综合治理等武汉市近年来持续建设的生态环境项目,也要像东湖的绿色经济模式看齐,依托独有的文化IP和地域特色,充分利用人流量基础,打造分散的小型街区商业区,形成依托生态长廊的环状商业分布生态,挖掘经济潜力。

梅惠建议,各个生态环境项目正在持续建设,不能等到全部建设完毕后再考虑这些问题。文化旅游商务部门可以提前参与进来,“硬件建设和经济、文化潜力挖掘同步进行,加快打造文化繁荣、民生幸福、生态宜居的新时代英雄城市”。

市政协委员、市生态环境监控中心高级工程师梁胜文,关注的是长江武汉段的天兴洲,“武汉天兴洲集山水林田湖草沙为一体的生态系统,应加大天兴洲鸟类等生态资源保护力度,必要时把它变成武汉湿地自然保护区”。

天兴洲是长江武汉段最大江心洲,洲滩面积17.9平方公里,是长江鸟类迁徙、鱼类洄游的重要生态廊道。据武汉市观鸟协会的长期跟踪记录,在天兴洲出现的野生鸟类有219种,占武汉市分布鸟类的52.26%,包括黑鹳、小天鹅、赤麻鸭、苍鹭等国家二级以上重点保护野生鸟类27种。

目前,武汉正在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际湿地城市,今年11月份还将在武汉举办国际《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梁胜文建议,我市应进一步加大天兴洲鸟类等生态资源保护力度,为建设“湿地花城”和举办国际湿地大会创造更优环境。

她建议,在天兴洲建设野生鸟类栖息地。在加强鸟类资源监测的基础上,将洲上鸟类栖息的滩涂划定为鸟类栖息地,按照自然保护地管理要求,设立禁止人类活动区域严格管控,加强对鸟类等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

同时,在春末夏初鸟类繁殖和深秋入冬候鸟越冬季节,对进出天兴洲车辆严格管控,限制车辆和游客上洲。

梁胜文还建议,加强天兴洲日常巡查和监管,引进专业机构参与洲岛治理。设立自然教育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宣教活动,从思想观念上去提升生态保护的意识。

据市园林和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武汉正在持续开展对沉湖国际重要湿地、东湖国家湿地公园等15处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的保护与修复。目前,天兴洲作为鸟类栖息地加强保护,下一步会同洪山区有关部门研究天兴洲纳入湿地保护措施。

陕西摩天岭自然保护区晋升为摩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17年7月12日,国办发(2017)64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黑龙江盘中等17处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单的通知》,批准陕西摩天岭自然保护区晋升为摩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陕西摩天岭自然保护区是2002年8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动物及其栖息地为主,兼有保护森林生态类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是在原陕西省汉西林业局上南河林场基础上成立的,位于秦岭南坡中段的留坝县境内,海拔950~2602米,总面积8520公顷;其中核心区2804公顷,缓冲区2510公顷,实验区3206公顷。保护区地处我国南北气候、植物区系、动物区系交汇过渡的秦岭山脉,蕴藏着种类丰富、数量众多的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是我国秦岭大熊猫、羚牛分布的西南边缘区域,也是陕西秦岭多种珍稀野生动物、植物分布的边缘地段,在秦岭大熊猫等珍稀动植物和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及种群壮大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保护区成立以前,国内科研人员和美国密歇根洲立大学的研究专家们共同对秦岭的卫星照片进行分析对比,惊奇地发现,秦岭山脉中最绿的一块版图就在摩天岭自然保护区。经过现场实际布点调查核实,印证了卫星照片上所看到的景象。这意味着,摩天岭自然保护区是秦岭山脉中最绿的一个皱褶。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和扎实工作,保护区内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的数量逐年增加和活动范围扩大,野生大熊猫的数量稳中有升,栖息地得到更好保护。相信不久的将来,摩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必将成为“秦岭自然保护区群”中一颗璀璨明珠。

省汉西林业局供稿

我市自然保护区建设迈向新征程——吉林哈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LOGO)标志正式“出炉”

为塑造哈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独特的绿色生态形象,进一步推动自然保护区保护与生态文化建设,通过多方征集与筛选,4月8日,吉林哈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LOGO)标志正式上线应用,这也标志我市自然保护区建设迈向新征程。

吉林哈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长白山北麓龙岗山中段,通化市柳河县东南。保护区总面积22230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以泥炭沼泽湿地类型为主的湿地生态系统和哈泥河水源源头涵养区。

通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保护区建设与发展。1991年,通化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通化哈泥市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哈泥河流域湿地生态系统。2002年,吉林省人民政府宣布哈泥保护区晋升为省级保护区,并于2003年6月,设立吉林哈泥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作为保护区管理机构。为了加快保护区的建设步伐,使区域内重要的湿地资源及珍稀濒危水禽得到更好的保护,在省级保护区顺利运行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些幅员、区划和管理方式的调整。2009年,国务院国办发[2009]54号文正式批准哈泥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于2010年将吉林哈泥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更名为吉林哈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多年来,在通化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保护区以维护区域生态平衡为目标,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哈泥河水源源头涵养区为重点,通过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建设、组织开展湿地保护专项整治行动、退耕还湿、禁伐、禁牧、禁猎,生态移民等举措,持续完善保护管理体系和资源监测体系,不断增强保护区管理能力,哈泥保护区的保护功能成效显著。2018年,吉林哈泥泥炭沼泽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成为通化生态建设、城市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一个集保护、科研、宣教于一体的综合性保护体系基本形成,为维护全市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状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李岩(市林业局)

主审:赵成洪

编审:高 嵩

编辑:徐基砝

校对:刘力萱

投稿信箱:thfabu@163.com

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