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六甲基督教堂旅游攻略-马六甲基督教堂必玩景点

读书行事
马六甲基督教堂

介绍基督教堂建成于1753年,是一座荷兰式建筑。教堂中最精美的艺术品是在圣坛上方的壁画《最后的晚餐》。天花板上的根根顶梁都是来自一棵棵树的驱干,而且并不相接。手造的长凳已有两百年的岁月了。教堂里甚至可找到亚美尼亚(Armenian)人的-。交通

基督教堂位于市中心的城市广场附近,红屋的对面。

马来西亚马六甲

厦门新街礼拜堂:中国第一座基督教堂

导读:帝国主义列强靠大炮打开中国的大门,而基督教传入厦门,靠的却是传道士锲而不舍的工作。新街礼拜堂建之前,厦门没有教堂,第一个到厦门的雅裨理传教士,就到露天演讲,四处奔波。从1842年到1844年底他因病回国,厦门尚未有一人入教。

有史以来,宗教都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厦门,作为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打上了鲜明的西方宗教文化印迹。

我游览过巴黎圣母院,也参观过科隆大教堂,比起这类著名的教堂来说,厦门新街礼拜堂也许不值一提,但是,它是中国第一座基督教堂,为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敕为“中华第一圣堂”。1982年厦门市人民政府公布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如果你来到厦门中山路,不妨从中华电影院对面的小巷走几步,拐进台光街,一睹它的丰采。

这是一座仿西腊的西式建筑,砖石结构,主楼面阔16米,花岗岩石阶通至堂前廊台,廊台上巍然矗立六根科林斯柱。白色圆柱支撑三角形山墙,山墙上镶嵌一块椭圆形大理石匾,上面镌刻着鎏金的文字:“敬拜真神/大主宰之堂/AD1848”。楼顶上建有穹顶钟楼,钟楼上耸立红色十字架。

第一个把基督教带进厦门的是美国归正教牧师雅裨理,他于1842年来到厦门。1844年,英国伦敦会牧师施约翰、养为霖也来厦门。美国归正教波罗满、罗啻牧师来厦与雅裨理共事。1850年,英国长老会牧师用雅各、宾为霖接踵而来。为创建新街礼拜堂,波罗满回美国募捐了3000美元。教堂建成后,波罗满牧师到香港购买大钟,乘帆船返厦途中,因海难而死。原先教堂,系砖木结构,规模较小。1933年维修与扩建,历时两年,花费白银32000多两。

帝国主义列强靠大炮打开中国的大门,而基督教传入厦门,靠的却是传道士锲而不舍的工作。新街礼拜堂建之前,厦门没有教堂,第一个到厦门的雅裨理传教士,就到露天演讲,四处奔波。从1842年到1844年底他因病回国,厦门尚未有一人入教。

1846年雅氏在美国病逝,当时的厦门,在他同事的努力下,也只有两位老人入教。伦敦公教会传教士在厦门布道四年,入教者也只有两人。

为了传播基督教,传教士除了组织教会和建教堂,还办学校、医院、慈善、出版等事业。据高令印、郑梦星、苏明同、李启贤、常家祜编著的《厦门宗教》一书统计,他们创办的学校有:英华书院、怀仁女学、养元小学、福民小学、澄碧中学和寻源中学、毓德女子小学和中学、幼儿园和怀德幼师、主光小学、闽南职业中学、田尾妇女福音学院、教孺园、美华学校、闽南神学院。他们办的医院有:救世医院、保赤医院。他们还组织婢女救拔团,办难童学校、“怜儿童”等慈善事业。他们创办圣教书局,办了《闽南圣会报》、《道南报》、《鼓浪周刊》、《闽南圣诗》、《白话字》、《辅德季刊》、《石生杂志》和《鹭江报》等。显而易见,教会很注意宗教宣传,同时,注意办社会公益事业,以事为促传教。苦心经营,至1927年,厦门区会已拥有基督徒近3000人、堂会18个、支会15个。

目前,厦门的基督教信徒已有一万多人,各教会长老执事177人,除了新街礼拜堂外,还有竹树脚礼拜堂、三一堂等。其中,三一堂是鼓浪屿近现代代表性建筑之一,西欧教堂风格,希腊十字型平面,外观庄严对称,屋顶八角形钟楼,金色十字架。堂内十分宽敞,可容千人集会。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认真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基督教教堂积极开展对外宗教文化交流,海内外颇有影响。

我家和新街礼拜堂只隔不宽的中山路,我在八楼顶散步,可见新街礼拜堂的钟楼和十字架。每逢星期天上午八点钟,钟楼便敲响悠扬的钟声,把我的思绪带得很远。我是无神论者,偶尔,儿时姨母婆苦口婆心向我讲《圣经》故事的情景会清晰地浮现在眼前,让我懂得,什么叫虔诚,什么是信仰。

基督教堂:西风东渐的别样“风景”

刘公岛基督教联合礼拜堂

邹本东/摄影

刘公岛在英租时期曾有过三所小教堂,一所为刘公岛基督教联合礼拜堂,建筑至今保存完好,另两所分别是詹姆斯天主教堂和圣公会教堂,遗迹已荡然无存,毁于何时也已无从考证。还建有弟兄会传教士住宅和弟兄会妇女俱乐部,现保存完好。这三处存留下来的带有“西方文化符号”的特殊建筑,成为百年前西风东渐的别样“风景”。

联合礼拜堂

基督教联合礼拜堂现貌

基督教联合礼拜堂位于刘公岛邓公路东端,黑瓦屋面,哥特式拱券门窗,虽体量不大,却也玲珑典雅、小巧别致,在刘公岛上凸显出了异国景致,吸引着途径此地游客的目光,是刘公岛仅存的一处英人教堂。

基督教联合礼拜堂旧貌 摄于上世纪初

1894年,英国传教士本杰明(Benjamian R)、艾达•穆迪特(Ada E.Mudditt)夫妇前往石岛传教,1898年受普茨茅斯弟兄会指派离开石岛前往刘公岛定居,主要为英国海军官兵进行宗教服务。他们先是开办了一处供水兵和士兵休息、娱乐的机构,其中划出一个房间做祈祷、阅读圣经用。

1902年建起能容纳400人的联合礼拜堂,并且不信奉国教的新教徒周日也在这里作礼拜,其它一些志愿服务也在那里进行。

教堂哥特式窗户

该教堂建筑为石砌结构,有教堂及附属建筑8间,占地227平方米。教堂坐北朝南,建筑平面为长方形,东侧、南侧各建有一处门厅,东侧另有一附属建筑与主建筑相接。南北两侧的门窗采用哥特式教堂建筑的尖券拱式,由砖砌成拱;东西两侧山墙上各设圆形窗。屋顶为硬山二面坡式,合瓦屋面、木质挑檐,屋脊中央建有一小型钟塔标志物。

新中国成立后,该教堂一直被驻岛海军某部管理使用,曾改作幼儿园,2010年后闲置。2013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

西式婚礼

1912年,在刘公岛水师学堂后面的山坡上,曾建有一所詹姆斯天主教堂,现遗址已荡然无存。

刘公岛詹姆斯教堂旧貌 摄于上世纪20年代

詹姆斯教堂内景 摄于1923年

但从现存的老照片上,可以看出该教堂容貌。石砌的教堂体量不算大,正门设于西山墙,并带有立柱装饰,与拱圈型窗户格调一致。屋顶部设圆型天窗,屋脊正中有小钟楼,且有中式瓦兽,兼有中西合璧的韵味。教堂内设耶稣张开双臂普世生灵的塑像,并摆放供基督徒做弥撒的座椅,整个布局均按照西式教堂格局布置。

英国海军少校伯顿的婚礼 摄于1938年

由于史料的匮乏,有关发生在当年教堂的人和事已无从知晓。然而一场轰动当时的西式婚礼仍然鲜活地留存在记忆里。那是在2010年4月17日,一个叫安妮特•瓦克夫人的英国人来到刘公岛,她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寻找72年前父母在刘公岛詹姆斯教堂举行婚礼的印迹。借助瓦克夫人带来历史照片以及她的讲述,不仅直观地还原了当年那场别开生面、新奇热闹、轰动一时的婚礼场面,还领略到詹姆斯天主教堂昔日风情。

据瓦克夫人讲述,她的父亲叫帕顿,是英国海军中国舰队少校军官,在“萨福克”号战列舰上服役,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期来到刘公岛;其母亲叫马乔里,也是英国人,随在上海任职的父母来到中国,两人相识相恋于上海。1938年,帕顿所在的“萨福克”号驻扎在威海卫,他们申请在刘公岛上的詹姆斯天主教堂举行婚礼。

在教堂门前等待英国新人的中国妇女和儿童 摄于1938年

1938年4月18日,星期一,复活节次日,是西方人期盼新生与希望的日子。帕顿与马乔里在刘公岛上举行的这场婚礼,也是詹姆斯天主教堂26年来举行的首次婚礼。那天的教堂装扮一新,里面摆满了早晨从山野里采集的各色鲜花。一百多个席位,座满了新郎新娘的朋友、当地英侨和“萨福克”号及其他军舰上的水兵。

新娘乘坐中国式的花轿从康来饭店前往教堂。教堂里奏响了《婚礼进行曲》和圣歌《神之爱无与伦比》、《仁慈之圣灵》。岛上的牧师和“萨福克”号上的随舰牧师共同主持婚礼。英军刘公岛基地医官长的两个小女儿担当花童。新娘身穿由上海中国裁缝缝制的白色软缎婚纱,脸上遮着蕾丝面纱,手捧白色山茶花束,缓缓走上婚坛。父亲把她亲手交给了新郎。祝福声中,新人宣誓行仪,结为夫妇。

新婚夫妇乘坐人力车离开教堂 摄于1938年

热闹的婚礼现场 摄于1938年

婚礼仪式进程中,教堂外也热闹起来。老老少少的中国人从四面八方向教堂聚拢,这是他们第一次见到一名军官头戴三角帽,佩带肩章和军刀。新奇的西式婚仪,让看惯了中式婚礼长袍马褂、大红绣袄的中国人,大开了眼界。

仪式结束后,花童们向新郎新娘抛撒花瓣。英国海军军官举着军刀,搭成拱廊,新人从拱廊下穿过。军官们穿着镶有金边的裤子,伴随着拔剑动作,现场气氛达到高潮,英国的多家报纸也做了报道,可见这场别具一格、中西融合的婚礼反响之大。

传教士住宅

基督教联合礼拜堂因有牧师常年住在刘公岛,并在岛上建了住宅,位于基督教联合礼拜堂西北处,也是威海现存唯一的传教士住宅。

传教士住宅旧址 摄于2010年

本杰明•穆迪特夫妇是弟兄会最早来到刘公岛上的传教士。由于穆迪特的健康原因,他们夫妇于1907年离开中国,传教工作由厄尼斯特•奥肯德夫妇接替。1917年2月,厄尼斯特购得刘公岛北山脚下一块土地,并在此建筑住宅。

厄尼斯特是一位印刷商,1904年同妻子玛丽来到刘公岛,并创办了教会印刷所。他在接替传教业务的同时,仍负责教会印刷工作,并且一直工作了25年。厄尼斯特在海军俱乐部从事布道活动,玛丽则负责妇女聚会,还开办了一处周日学校,刘公岛上几乎所有的英国孩子都参加这所周日学校。由于健康原因,厄尼斯特和玛丽于1931年返回英国,厄尼斯特于1935年去世。厄尼斯特和玛丽是在该建筑住的时间最长的传教士。

传教士住宅现貌

劳力斯•乔丹是在这栋建筑里居住过的最后一位传教士。劳力斯是1922年来华传教,1936年到刘公岛联合礼拜堂做牧师,除在教堂组织礼拜和婚礼活动外,还到军舰上为英国海军官兵布道。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们一家被日本人押往上海龙华集中营拘禁。1945年抗战胜利后,劳力斯回到英格兰,不久又返回中国,到江西进行传教活动。

劳力斯在刘公岛时,他的儿子西奥多•乔丹年仅8岁。2004年和2005年,西奥多及家人连续两次专程到刘公岛探访他们的故居。

新中国成立后,该建筑一直由驻岛海军某部管理使用,1990年代末期,该建筑因年久失修闲置。2013年被威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

妇女俱乐部

英国租占威海卫后,到刘公岛避暑疗养的西方人激增。除了随英舰而来的英国水兵之外,还有常驻岛上的基地工作人员、商人以及西方游客,其中有很多或随军或随商而来的无业妇女。

弟兄会妇女俱乐部现貌

为了满足这些妇女的精神生活需求,1904年,基督教弟兄会在刘公岛水师学堂院内建了一处妇女俱乐部,进行宗教和娱乐活动。后来,随着岛上娱乐场所的增多,该俱乐部停业。

该俱乐部建筑体量很小、简单朴实,砖石结构、实木廊柱,敞开式外廊东端留有拱形门洞。2005年,文物管理部门对其进行了全面修缮,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甲午战争纪念地一部分。

文图 彭均胜 刘巍峰

马六甲注礼堂戴氏宗族会简介

马六甲注礼堂戴氏宗族会简介

马六甲注礼堂戴氏宗亲会会所创立于1957年。晋梅公,经坤公,育明公,娘贵公,郁文公及如在公,连同其他热心的族亲,为了互通讯息,联络我戴氏宗亲的宗谊,加强团结,共同谋求族亲的福利,在极恶劣的环境下,排除万难困境中把宗祠建立在马六甲市中心(现今的古迹区)荷兰街门牌154号。成立后,凡是戴姓宗亲不论籍贯皆可申请成为会员,并有资格享受一切权力。

创祠发起人之一晋梅公被推选为首届主席,1906年诞生于广东、海丰县、庵前寨。白石下乡的他,连续担任本会主席之职,共达16年 之久,于1987年1月9日不幸作古,终年81岁。氏生前急公好义,在社会公益事业方面从不落人后。1954年荣获马六曱州州长敦梁宇皋封赐太平局绅。

次任主席良希公是1973年被选为本会主席,1922年出生福建、南安诗山、大庭村,年少南来。克勤克俭,待人和蔼可亲,老少同钦,人缘极佳,由于服务社会贡献良多,曾分别荣膺森美兰及最高元首封册有功勋衔。1992年7月24日骤然逝世,终年70岁。

第三任主席也是现任主席拿督佛恩局绅,他是首任主席晋梅公之第三公子,1939年出生于马六甲,1993年担任本会主席至今。他亦担任无数社团、学校、党团的要职,对国家贡献很大,分别荣获彭亨苏丹及甲州元首封赐有功勤章,他俩父子对本会的贡献以一句老话“青出于蓝,胜于蓝”来形容是最恰当的了。

马六甲注礼堂戴氏宗祠是在1959年举行开幕与祖龛晋主开光,当时祖先是安奉在楼上,楼下是礼堂和办公室,经过30年的岁月,有宗亲建议将祖先应该迁移楼下。本会遵循众宗亲们的意愿,于1989年岁次已已年八月初六日将祖先迁移楼下安奉。

第22届现任理事会,为了庆祝2000年世界戴氏宗亲总会第三届理事就职礼暨第四次恳亲联谊大会,让来自全球的宗亲有个“容身之所’落脚之地”,于是在1999年9月20日大兴土木,将本祠后半部摇摇欲坠之残旧祠宇拆除重建,并将整座祠宇重修粉刷,工程进行半年后,重修 祠宇终于竣工,可说焕然一新,楼上闢为会客厅、办公室、会议室并有空调设备,虽不敢说是“堂皇”,至少可说是舒适、美满。马六甲注礼堂戴氏宗祠祠宇全座建筑物的长度是286尺,说不定可列入(戴氏) 健力士世界记录大全呢?

地址:No.154, Jalan Tun Tan Cheng Lock, 75200 Malacca.

马六甲注礼堂戴氏宗族会历任会长:

戴佛仁撰于2000年季春

⊙版权说明:文章源于签约作家或网络,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原创作者可联系我们予以公示!

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