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圣母教堂旅游攻略-柏林圣母教堂必玩景点

猫猫爱游玩
柏林圣母教堂

柏林圣母教堂坐落于柏林米特区的卡尔-李卜克内西大街,临亚历山大广场,于13世纪后期(约1270年)开始建造,14世纪初期建成,首次在文献中提及是在1292年。

最开始的时候,柏林圣母教堂是一座天主教堂,于1539年成为新教教堂,为柏林最古老的教堂。圣母教堂是柏林-勃兰登堡-西里西亚上卢萨蒂亚福音教会的主教座堂,和柏林大教堂联合监督福音教会的所有成员。教堂最古老的部分用花岗岩建造,但是大部分使用砖建成,使之呈现明亮的红色,并为临近的红色市政厅所模仿。教堂内的彩色玻璃非常的引人注目,给人一种神幻的色彩,教堂内另一个受人瞩目的为管风琴,历史悠久。

柏林圣母教堂的塔楼历史可以追溯至15世纪,是巴洛克和新哥特式建筑风格的综合体,高高矗立在教堂的顶部,壮观无比。

St. Mary's Church, Berlin

必去理由:柏林最古老的圣母教堂

景点所在大洲: 欧洲【Europe】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德国[Germany]

景点所在省、州:柏林州 [Berlin]

景点所在城市:柏林 [Berlin]

圣母诞辰主教座堂

澳门主教堂一直是澳门天主教的中枢,每年一度最盛大的天主教子夜弥撒、耶稣圣像巡游都在这里进行,之前历任澳门总督上任时都要在这里把权杖放在圣母圣像旁,象征神圣的权利。

主教座堂吸引很多游客驻足,不仅仅是因为它气派的外观,还在于它与周边的历史建筑巧妙的融为一体,宗教气息很是浓郁。灰白色的外观搭配绿色的门、三面彩色玻璃窗,显得简约庄严。

地址:澳门大堂前地1号

交通方式:搭乘巴士2,4,8A,19号于新马路下车,转进议事厅前地板樟堂街,再右转大堂巷即到

佛教圣地-赵州柏林禅寺

“寺藏真际千秋塔,门对赵州万里桥。”这是悬挂于赵县柏林禅寺山门的一副楹联。

在中国的汉字中,“千”与“万”通常是多或久之意。坐落于石家庄市赵县县城东南角的柏林禅寺,与县城西南方向的赵州桥遥遥相对,细细算来,这座始建于汉献帝建安年间的寺院,距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了。只不过,其古称为观音院,南宋时名为永安院,金代更名为柏林禅院,自元代起,始得柏林禅寺之名。

柏林禅寺——中国禅宗史上的重要祖庭——仿似一位老人,沧桑千年,不变的是智慧、典雅、庄严、神圣。

天下赵州

“天下赵州”,这是一千多年前赵王对赵州从谂禅师德化广大的赞叹,似乎也是对今天赵州禅风、赵州祖庭走向世界的预示。

那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玄奘法师在西行印度取经之前,曾来此从道琛法师研习《成实论》。一百多年后,一位老人住在这里接引四方参禅的学人。这里破旧廖落,仿似荒村破院。但是,老人名震四方,尤其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藩镇割据者燕、赵二王竞相供养。这位老人便是禅宗史上震古烁今的赵州从谂禅师。

有一天,有两位刚到寺院的行脚僧迫不及待地找到老人,请教修行开悟之道。老人问其中一僧以前来过没有,答曰没来过。老人说“吃茶去!”又问另一僧以前来过没有,答曰来过,老人说“吃茶去!”寺院的监院僧这时在一边满腹狐疑,问道:“师父,没来过的,叫他吃茶,可以理解,来过的,为什么也叫他吃茶去呢?”老人骤然喊了一声监院的名字,监院应诺,禅师说“吃茶去!”

嘿,这真是一个可爱的老人!再听听他的那些个充满禅机的对话——

问:“如何是赵州?”

答:“东门,西门,南门,北门。”

问:“如何是赵州关?”

答:“石桥是。”

诸如此类的对话,在赵州禅师的语录里有很多。

看赵州禅师语录是很耐琢磨的,答非所问、问东答西的例子随处可见,有时干脆不答,拍屁股走人,或举手就打。这倒有点像临济义玄的宗风了。不过,棒喝之法赵州禅师极少用,他主要以眼前事物开示学人。著名的“吃茶去”、“庭前柏树子”、“狗子无佛性”等禅门“公案”(禅宗中前辈祖师的言行范例),就是他“发明”的。他曾故意说:“石幢子被风吹折了。”有人就接过话头问:“陀罗尼幢子作凡去,作圣去?”他答:“也不作凡,也不作圣。”问,“毕竟作什么?”答:“落地去也。”还有一位和尚说:“弟子初到丛林,请师父指点!”赵州问:“你吃过粥没有?”和尚答:“吃过了。”赵州便说:“那就去洗钵盂吧!”和尚就此顿悟。

他说:“七岁童儿胜我者,我即问伊;百岁老翁不及我者,我即教他。”当有权有势者责备他态度傲慢、不下禅床接待时,他答:“第一等人来,禅床上接;中等人来,下禅床接;末等人来,三门外接。”

看着这些语录,老和尚高远莫测的面目渐渐地鲜活起来,离我们近了,就像农村里那些个孤介不群的老人,话极少但句句中听、在理儿。但赵州的话却不止中听、在理那么简单,他的话像诗,既有美感,又有深度,处处指向禅宗的思想:“老僧把一枝草作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身作一枝草用。佛即是烦恼,烦恼即是佛。”

赵州从谂禅师“住持枯槁,志效古人”40年。就在造访镇府那年冬天,他圆寂了,时年120岁。书载,“于时窦家园道俗车马数万余人,哀声振动。”他的弟子、深深了解禅师品性和为人的赵王写下了这样一首赞语:“碧溪之月,清镜中头。我师我化,天下赵州。”

格应大师

世事沧桑。

元代最盛、受五代君王护持的柏林禅寺,明代时曾是佛教事务管理部门“僧正司”的住所,到了清代,赵州和尚部分语录被深通禅法的雍正皇帝选入了《御制语录》中。

但是,这座千年古寺却在近代江河日下,陷于荒废。北洋军阀混战时,柏林禅寺僧众逃散,殿宇倾圮,久无人居。而寺院最后的破败,竟与一位“傻和尚”联系在一起,他就是河北省佛协会长、柏林禅寺住持明海大和尚曾经撰文纪念的“格应大师”。

“格应大师是我们柏林禅寺民国年间的得道高僧。他本来的字号现在已无从查考,只大略知道他是赵县本地人,在柏林寺出家,曾到南方受戒,回来后再也没有离开,一直到去世。其时大约在一九四一年,他享年六十来岁。”明海大和尚在文中说。

“格应”,显然是一个贬义的称呼,只因这位和尚衣服脏破、说话前言不搭后语,时人就认为他“傻”。但是,“格应”和尚真是如此吗?

看,1937年日军入侵赵县,格应大师被赶出古佛堂,住在外院两间土坯屋里,白天上街化饭,晚上回来用功。人人都说他傻,可他写在东屋墙上的四句话足以说明他不傻——“明心见性人不懂,见性明心从心生。句句说的埋头语,立志坚强学唐僧。”

一钵千家饭,随缘度众生。傻傻的“格应”和尚喜欢歌咏,经常说些顺口溜,话儿浅显理儿实在,易听懂又好记诵。比如:“高高山上一树桃,大风刮来小风摇。旁枝边叶通刮落,剩下有限几个桃。剩下大桃结佛果,丢下小桃还得熬。若问剩了多少桃,也不多,也不少,九六足满且住了。且住了,把门闭,吾看你往哪里去?众人们,齐抄近,西北酆都往里进。光明大道无人走,遍地小道人抄近。”

1940年冬天,“格应”和尚三天没化缘,这一年他约摸六十来岁,已是一位十足的老人。家住县城东关的信众张海庆由外祖母带着,来寺里给“格应”送吃的。“格应”将小海庆叫到床前,用敲木鱼的木杵敲着小海庆的头说:“一半黄铜一半金,拿在大街供人心。人人都把黄铜买,没有一人识黄金。”老人叮嘱小海庆把这些话牢牢记住,并告诉小海庆第二天不要来了……

这一夜,雪花漫天,如歌如舞。天亮了,乡民发现“格应”和尚坐化圆寂,其身柔软,众以为异。

“格应大师显然是一位类似布袋和尚、济公的高僧。他貌似痴呆,实是和光同尘,潜移默化。在那兵荒马乱的岁月里,他独守这破败的古寺,在芸芸众生中出没。可以想象他以神通智慧度化众生的许多故事,也可以想象他遭受到的侮辱、折磨与误解。他的神圣的沉默与忍耐使我们心生莫可名状的惭愧与后怕。仿佛那时在街上戏落他的就是我们自己,仿佛今天我们仍在不断忽略身边沉默的圣者……”

禅者,以苍天为屋,似白云自在。也许,老人在世时,他因憨厚和不拘被世人取笑。隔了数十年,终于被明海大和尚轻轻一笔拂去那宝珠上的尘埃,格应大师的形象一下子生动又亲切,慈悲又庄严!

剪云补衲,邀月吃茶。几人能识禅者心?

人间菩萨

打开“柏林禅寺年鉴”会看到这样一段话:

“公元1987年10月15日,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法音》主编净慧法师陪同日本‘日中友好临黄协会’访华团参拜赵州塔。”

这是净慧长老首次参拜赵州塔,目睹古寺颓敝,蔓草荒烟之景,他潸然泪下。后来他告诉他的弟子们:“年轻时亲近虚云老和尚,随侍身边,老人经常讲赵州和尚的公案,脑子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来到这里,看到一代大禅师的道场如此破败不堪,触动了感情。”

于是,有诗人情怀的净慧长老作诗云:

“来参真际观音院,何幸国师塔尚存。

寂寂禅风千载后,庭前柏子待何人?”

“一塔孤高老赵州,云孙来礼泪双流。

断碑残碣埋荒草,禅河谁复问源头!”

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又是一种怎样的担当!以我等凡夫之心胸,实难测度。

在“柏林禅寺年鉴”上,又看到这样一段话:

“公元1988年1月初,河北省佛教界座谈会在石家庄召开。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净慧法师,常务理事、教务部主任王新居士应河北省宗教事务局邀请,出席座谈会。开会期间,赵县杜振海副县长专程到石家庄同省宗教局领导和净慧法师等商谈开放、修复柏林禅寺问题……”

到了这一年的5月,省政府批准柏林禅寺作为宗教场所开放。时任省佛协会长的净慧法师亲自主持祖庭修复工作。

于是,在赵州塔下,在柏子树旁,在殿前屋后,不时会看见一位身着黄色长衫双目炯炯有神的老人,时而以设计师的面目示人,时而挽着裤腿似建筑场上的“大工”,时而成为儒雅长者接待诸方来宾介绍着柏林禅寺的历史发展与人文景观等。前后十几年时间,柏林寺内殿堂佛像一一涌现。而几十年不闻的“东寺钟声”,也在赵州古城重新响起。

但是,在明海大和尚的眼里,净慧长老是一个眼泪很多的人,“1990年农历十月初一日,普光明殿大佛在露天安座,风雨交加中万众腾欢。师父见此情景,老泪滂沱。1991年冬,修复中的柏林寺举办了第一次佛七。居士们离寺时都恋恋不舍,有的泪流满面。他们说:这里温暖得像自己的家。师父的眼里闪着泪光。1993年,在柏林寺南边一个清净幽雅的小院子里,师父为我们一位短期闭关的师兄启关。当他说完四句偈语后,热泪夺眶而出……”

菩萨的眼泪多,禅者的足迹广。

待千年古刹重焕生机,这位年过六旬的老人也像他的师父、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那样,开始南北奔波,修建寺院、培育僧才,提倡生活禅。他一身多任,每每同时办几本杂志,修多座寺院,应几地法事,而又游刃有余,乐在其中。

为了提倡生活禅的理念,更好地将佛法融化于社会,从1993年起,由净慧长老发起,柏林禅寺每年坚持面向社会举办“生活禅夏令营”。参加夏令营的都是18~30岁的佛教青年,每届人数在250人左右。在七天的寺院生活中他们要参加上殿课诵、坐禅、聆听佛学讲演、吃茶谈心、云水行脚等活动。营员们在一种全新的环境中认识佛法的博大精深,寻求心中尘封已久的真善美,体味佛法的超越与安祥。夏令营从举办以来得到各级政府领导和教内外各界人士的赞许与好评。柏林禅寺作为古老的禅宗祖庭,赵州禅风的发祥地,日益向世人显示出它净化人心的巨大价值和隽永的魅力。

2013年4月20日,这位老人走了。“胼手胝足,奋向蒿芒安宝刹;披荆斩棘,敢教岩薮涌楼台。”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传印长老撰写的这幅对联,正是净慧长老不倦弘法、悲心救世的真实写照。他的弟子、明海大和尚在回忆其师时说,“不管事情多么忙,师父像是长有千手千眼,应付自如。他休息的时间那么少,却总是一身洒脱,神采奕奕。有时他也会嘲笑我们年轻人不如他精力好。我想,我们缺乏的主要不是精力,而是他那片似海的悲心。须知,这才是他能量的源泉啊!”

一千多年前,有人问赵州禅师:如何是赵州桥?

老人回答说:度驴度马。

是啊,一千多年来,柏林禅寺圣贤辈出,道琛、玄奘、从谂……智林、诠宗、清昭、文德、归云志宣……格应、亲迷、净慧……他们高擎拂子,法音宣流,扬振宗风,恰像那万里古桥,度人度己,只争朝夕。

这其实即是佛教的菩萨精神!(郭爱霞)

暂别巴黎圣母院,枣庄有哪些教堂值得看?

多少个你想去的远方

想着想着它就没了

最近这个list上又要多添一员

有着800年历史的

属于全人类的艺术瑰宝

巴黎圣母院遭遇火灾

巴黎圣母院约建造于1163年到1250年间

是巴黎最有代表性的历史古迹

观光名胜与宗教场所

因法国作家雨果的同名小说而闻名于世

每年吸引游客大约1300万人次

96米高的塔楼已经倒塌

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的小说

《巴黎圣母院》塑造 人物“钟楼怪人”卡西莫多

就住在这里

卡西莫多失去了心爱的姑娘

终究也失去了他心爱的钟楼

法国总统马克龙宣布,将重建巴黎圣母院

据悉,巴黎圣母院重建,可能至少需要十年

在此期间,枣庄也有许多教堂值得去看看

临城天主教堂

临城天主教堂始建于1891年。当时,教堂神甫林福轩聘请曾设计兖州天主教堂的工程师邢路加来临城规划设计。历经一年半,临城天主教堂主堂及南北中东4个院落全部建成。主堂属典型的哥特式建筑,主楼共三层(包括地下室),上层设钟楼一处,上面设有铜钟一口。当时教堂占地6757平方米,是鲁南地区最大建筑之一。老教堂历经战火,特别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惨遭破坏,内部设施毁坏殆尽,房屋多被占用。如今,这座百年的老教堂仍默默立在城里,象一位沧桑的老人,见证了薛城的历史和变迁。

峄城圣奥古斯丁天主教堂

峄县天主教堂主堂属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建于1929年,据当地老百姓回忆介绍说:当时的天主教堂最前面的钟楼最顶端有一个公鸡风向标,当地人又称天主教堂为“公鸡楼”,钟楼上的钟声清脆响亮,方圆几里都可以听到。每到星期天或者天主教的节日时,这里都会聚集着附近的教徒,热闹非凡。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成了地段医院的一部分,当时要建设新医院大楼的时候曾经有计划将此建筑拆除,当时的医院院长姚传瑜极力反对,于是这座天主教堂保留了下来,并且成为峄城的历史见证。

天主教堂原貌

峄城南关基督教堂

峄城南关基督教堂始建于1906年,由美国基督教会所建,教堂从建成后,各年代延续不断地经营,政府曾多次拨入经费进行维修。现在保存现状较为良好,文化内涵丰富,可视为该地区的古建筑之榜首。现为鲁南地区最大的宗教建筑。

台儿庄古城教堂

古城内的基督教堂,1905年,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派叶克斯牧师来台儿庄古城传教,并在台儿庄设立峄县基督教会台儿庄峄阳支会。1911年,叶克斯牧师以基督教会青年善会之基金,在台儿庄古城西门里新建教堂一处,定名为台儿庄基督培灵修道院,同时创办教会学校,招收学生近百名。

以上图片来源网络

天主教堂为欧式建筑,始建于清末,原由德国籍神父传教,信众最多时达 200 多人。

这两处教堂均毁于1938年的台儿庄大战的战火中,2011年重建台儿庄古城时得以复建。

涧头集镇天主教堂

涧头集天主教堂隶属于兖州教区,始建于1931年,由德国舒神父购地15亩,建有东西方向的教堂一座,属于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钟楼高达40余米,上面设有铜钟一口,每到天主教四大节日及礼拜天,教徒们便会敲响铜钟,钟声响彻周围村庄。当年在峄台地区设有天主堂多座,不少教堂都办有小学和卫生诊所等,服务于附近的老百姓。1924年出生于涧头集贺窑村的著名诗人贺敬之,在8岁那年,就曾入本村的天主堂小学读书,直到1935年才转到北洛小学插班四年级。抗战时期,很多教堂成为难民的避难所,涧头集天主堂也不例外。1938年春,日军入侵鲁南后,大批的难民逃往涧头集天主教堂避难。据不完全统计,八年抗战期间,这里共收容难民四千余人,避免了平民百姓的伤亡。

原来的教堂及修女楼等西洋建筑,可惜在“文革”期间被拆除了,现存当年神职人员办公室用的一排青石瓦房和教堂顶部的三通石碑,分别刻着“天主堂”、“真教无二”、“正道惟一”的大字。

当年运河支队副支队长孙斌全,运河支队二连连长马瑞祥等,都曾多次在这里活动。另外纪华领导的中共峄县县委,也曾多次在这地下室中开会,他还曾在天主教堂里居住了一段时间。

滕县北大洋楼

因属西式建筑,又位于城北,市民俗称“北大洋楼”。它始建于1918年,最初作为滕县基督教会麻风病医院而创办。

这里原来是教堂,后来被征用作了麻风病医院。现在,人们已经忘记这是一所教堂了,只知道它是麻风院。主楼(门诊楼,地下1层、地上3层)砖木结构,总面积1300平方米。

清末民初,最早来滕县的传教士是1901年来华的牧师罗密阁。他从潍县乐道院来到滕县传教,先是买了数间瓦房作为布道所,后又买了一所宅院,开办福音堂,进行传教活动。1913年,罗密阁创办了滕县基督教长老会。后来,教会不仅建了教堂,还建立了小学、中学、神学院、医院、孤儿院,这就是当时被称为“滕县五北”的华北基督教长老会、华北神学院、华北弘道学院、华北医院、华北孤儿院。

官桥天主教堂

天主教堂座落在官桥村北首路东。1928年始建,1935年落成。礼拜堂15间,与后院西楼两间全系西式建筑。其余堂屋八间,南屋四间,西屋三间。大门向西冲大街,今尚存。官桥天主堂属兖州总教区领导下辖十余处小堂口。坐堂神父(主持人)德国人满恩礼,1948年冬因病去北京西山普照寺修养,卒后葬于普照寺,终年83岁。满卒后,由外国人侯神父主持,此后由官桥人渠志廉主持。1967年活动中断。

枣庄福音大教堂

于2010年8月3日动工的“福音堂”,坐落在市中区马庄社区南,2011年8月竣工,现在是枣庄地区最大的教堂。

微游枣庄 编创

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