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建筑博物馆旅游攻略-瑞典建筑博物馆必玩景点

陈伟杰
瑞典建筑博物馆

瑞典建筑博物馆处在斯德哥尔摩附近风景如画的船岛上,其主要使命是为建筑、设计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积极的展示平台,是了解瑞典建筑史和建筑文化的好去处。

当您发现自己正置身于世界新潮建筑的都市,那么参观瑞典建筑博物馆将是首选去处。博物馆内收藏了大量与瑞典建筑史、瑞典建筑师和在瑞典工作的国外建筑的设计草图、建筑模型等。其中有两百万份建筑设计草图,60万张图片,2000多个建筑模型,以及大量其他与瑞典建筑历史相关的物品等。当然不乏一些瑞典著名建筑师的作品展示,比如阿斯普朗德、西格德•劳伦兹、斯温-马克利乌斯、拉夫•厄斯金等国际知名建筑大师,极具国际视野。

现代的和新奇的设计将会带给您无限灵感,现代化的设计展示出博物馆极力反映人们思维方式和观念的变化,他们将一如既往地向更加富有想象力和更加美好的未来发展,是做建筑研究的好地方。

Arkitekturmuseet

必去理由:瑞典唯一的建筑博物馆

景点所在大洲: 欧洲【Europe】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瑞典[Sweden]

景点所在省、州:斯德哥尔摩省 [Stockholm County]

景点所在城市:斯德哥尔摩 [Stockholm]

北京十大必打卡博物馆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上榜,中国国家博物馆排名第二

北京市众所周知的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也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化国际城市,而暑假来到北京旅行除了新开业的环球影城外,还可以去看一下那些内部藏有丰富文物的博物馆,那北京有哪些博物馆较为出名呢,本文就为大家盘点十大北京必打卡博物馆,来看看有没有你感兴趣的吧。

北京必打卡博物馆TOP10

1.北京故宫博物院

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一处以明朝和清朝两代皇宫及其收藏为主要内容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世界三大宫殿之一、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也是内部藏有清明上河图的中国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于1987年被选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华文物收藏量丰富的博物馆之一,也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大的博物馆,内部设有100余万件藏品和48个藏品展厅,是一处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文化交流于一体的世界十大值得去的景点之一。

3.首都博物馆

首都博物馆是于2005年正式对外开放,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内部共设有展览藏品达5622件,其中以陶瓷器、青铜器和佛造像为主,并先后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

4.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这是一处位于北京东城区,总占地面积达5万平方米的国家二级博物馆,而这处场所曾经是国家高学府也曾是皇帝祭孔的场所,于2008年正式对外开放,于1961年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观复博物馆

观复博物馆是一处位于北京朝阳区的于1997年正式对外开放的历史文化博物馆,由著名文物收藏家兼鉴定家马未都先生为创始人,不仅在北京有这个博物馆,还在厦门、上海、天津等地设有地方馆。

6.史家胡同博物馆

黑丝家胡同博物馆是于2013年正式对外开放的北京首家胡同博物馆,内部融汇了130多个微缩院落,且可以听到包含有震惊闺、虎撑子在内的70多种胡同声音,身在此处仿佛穿越至当时的情景之中。

7.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是一处位于北京先农坛内,远离喧嚣街市的以展示研究和收藏中国古代建筑技术、艺术和发展历史相关文物的专题性� �物馆,其中以展示有着中国沙盘之之称的北京旧城模型、有着中国藻井艺术孤品制成的北京隆福寺藻井。

8.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是位于北京海淀区的国家三级博物馆,是建立在明成祖永乐皇帝使其建造的真觉寺处,集收藏、展示和研究北京石刻文物于一体的专题性博物馆,内部藏有包括墓志、造像、石雕等类别在内的2600多件与北京历史息息相关的重要文物。

9.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

这是一个由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和周口店遗址两大部分共同组成,是位于北京房山区的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的国家以及博物馆,内部藏有7000多件文物,其中展出超过1000件,在2010年被评为中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10.中国科学技术馆

中国科学技术馆是于1988年9月建成开放的国家级综合性科技馆,由科学乐园、华夏之光、科技与生活等五大主题展厅和四个特效影院共同组成,并在2017年获评为首批中国十大科技旅游基地。

武当山古建筑群——中国古代建筑成就的博物馆

武当山古建筑群,敕建于唐贞观年间,明代达到鼎盛,历代皇帝都把武当山作为皇室家庙来修建。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大建武当山,历时12年,建成9宫、8观、36庵堂、72岩庙、39桥、12亭等33座建筑群,嘉靖年间又增修扩建。整个建筑群严格按照真武修仙的故事统一布局,并采用皇家建筑规制,形成了“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楼台隐映金银气,林岫回环画镜中”的“仙山琼阁”的意境,绵延140里,体现了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堪称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观,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成就的博物馆”和“挂在悬崖峭壁上的故宫”。

太和宫:位于天柱峰南侧,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现有古建筑20余栋,建筑面积l600多平方米,主要建筑有:

金殿:明代铜铸仿木结构宫殿式建筑,位于天柱峰顶端的石筑平台正中,面积约160平方米,朝向为东偏南8°。殿面宽与进深均为三间,阔4.4米,深3.15米,高5.54米。四周立柱12根,柱上叠架、额、枋及重翘重昂与单翘重昂斗拱,分别承托上、下檐部,构成重檐底殿式屋顶。正脊两端铸龙对峙。

四壁于立柱之间装四抹头格扇门。殿内顶部作平棋天花,铸浅雕流云纹样,线条柔和流畅。地面以紫色石纹墁地,洗磨光洁。屋顶采用“推山”做法为特点。殿内于后壁屏风前设神坛,塑真武大帝坐像,左侍金童捧册,右侍玉女端宝,水火二将,执旗捧剑拱卫两厢。

坛下玄武一尊,为金婉合体。坛前设香案,置供器。神坛上方高悬馏金匠额,上铸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手迹“金光妙相”四字。殿外檐际,悬盘龙斗边馏金牌额,上竖铸“金殿”二字。殿体各部分件采用失蜡法铸造,遍体馏金,无论瓦作、木作构件,结构严谨,合缝精密,虽经五百多年的严寒酷暑,至今仍辉煌如初,显示中国铸造工业发展的高度水平,堪称现存古建筑和铸造工艺中的一颗灿烂明珠。

武当山金殿,1961年03月0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当山金殿位于武当山主峰天柱峰的顶端。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在湖北丹江口市境内,是中国的名山之一,方圆400多公里,有72峰,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山中有二十四洞、三潭、九泉、十池、九井、十石、九台等风景名胜,它同时也是著名的道教胜地,山中有很多宫观亭殿,有“五里一庵,十里一宫”之称,是中国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

武当山金殿俗称“金顶”,在武当山主峰天柱峰的顶端,始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铜铸建筑物。金殿面阔、进深各三间,高5.54米,宽4.40米,深3.15米,是铜铸烫金、仿木构建筑,重檐叠脊,翼角飞翘,殿脊装饰有仙人禽兽,造型生动逼真。下设圆柱十二根,宝装莲花柱础,斗拱檐椽,结构灵巧精美。额枋及天花板上,雕铸流云、旋子等装饰图案,线条柔和流畅。殿基为花岗岩砌筑的石台,周绕石雕栏杆,益显庄严凝重。殿内神像、几案、供器都是铜铸的,中供奉着真武帝君,着袍衬铠,披发跣足,丰姿魁伟,侧立有金童、玉女,拘谨恭顺,素雅俊逸,“水火”二将,列立两厢,威严勇猛,是全山铜铸造像艺术精华所在。

金殿是分件铸造,榫铆拼焊,连接精密,浑然一体,毫无铸凿之痕,虽经历五百余年风霜雪雨和雷电的侵袭,至今仍金碧辉煌,绚丽如初,堪称中国古代建筑和铸造工艺中的一颗明珠。

殿下的山峰腰绕石城一周,名紫金城,长1.5公里,临崖面险,悬空熊峙,四门石阙巍然屹立,极其险峻。

登上金顶,远眺群峰环峙,苍翠如屏,丹江水库碧平如镜,俯瞰太和、南岩、五龙诸宫,层叠有致,布局严谨,美不胜收。晨观日出,晚看云海,游人至此,如至仙境一般。

在武当山的小莲峰有一座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从主峰天柱峰移到此的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铸造的铜殿,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铜铸建筑物。

古铜殿:位于天柱峰前小莲峰上。元代大地十一年(公元1307年)铸,高3米,阔2.8米,深2.4米,悬山式屋顶,全部构件为分件铸造,卯榫拼装,各铸件均有文字标明安装部位,格扇裙板上铸有“此殿于元大德十一年铸于武昌梅亭万氏作坊”,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铜铸木结构建筑。

铜殿元代置放在天柱峰顶,也被称为金殿。在明永乐大修武当时,明成祖朱棣因其规模小而另铸了一座金殿,下旨将元代铜殿转运至小莲峰保存。

这座铜殿完成于元大德十一年,在武昌铸造。造型古朴凝重,瓦棱、檐牙、栋柱、门隔、窗棂、门限等诸形毕具。殿体镂刻有铭文,记述化缘道士姓名和各地捐资造殿信士的姓名及地址。

这座元代古铜殿是因为是从天柱峰转运下来的,所以叫转运殿。从字面上看,转运,有“时来运转”的意思。有意无意之中,武当金顶就又增加了一个神秘的景观,人们沿着铜殿转上一圈,据说能够解除厄运,转来好运、官运、财运等等人生运气。所以,来武当金顶的人,许多都愿意在这里转上一圈。

紫禁城:建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延天柱峰环绕,周长345米,墙基厚2.4米,墙厚1.8米,城墙最高处达10米,用条石依岩砌筑,每块条石重达500多千克,按中国天堂的模式建有东、南、西、北四座石雕仿木结构的城楼象征天门。该石雕建筑在悬崖徒壁之上,设计巧妙,施工难度大,是明代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紫”取自“紫气东来”,表祥瑞,“禁”指皇家禁地,由此可见紫禁城除保护金殿外,还有政治寓意。再者,金顶位于天柱峰巅,无屏障,无靠山,更无左右砂山,为了聚气,风水先生沿峰峦建立这道城墙,用以“藏风聚气”。紫禁城有四道城门,只有南门是真门,其它均为虚设。在南门的一侧并列有神门、鬼门,供以告诫人们,“人鬼神”各行其道。

紫禁城,亦名皇城,因金殿在其上而得名。明永乐十七年(1419)敕建,高达数丈,周长344米多,环绕天柱峰巅,由每块重达千斤的条石依岩砌成。紫禁城有一奇妙之处,即从里向外看墙体向外斜,而从外朝里望墙体却向里倒,远看美如灿烂的光围绕金殿,十分玄妙壮观。紫禁城四方设四座石质精雕石门,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

进入南天门,就是灵官殿长廊,幽暗阴森,石冷袭人。登上一段石级,是一块小平场,上有锡铸的灵官殿,玲珑古朴,为稀世之文物。殿右有明代御碑数通,殿前置碗口粗钢鞭数根。相传,凡是不虔诚的朝山进香者,到此都要受到灵官的严厉惩罚,上不了金殿。这一传说,竟把一些人吓得心惊肉麻,两腿发软,甚至昏厥倒地。出灵官殿长廊,手拉铁索,攀登“九连蹬”,九转而登一百数十级饰栏石梯,便是金光熠熠、名扬古今中外的金殿了。 紫霄宫位于武当山东南的展旗峰下,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一1125年),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重建,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扩建,清嘉庆八年至二十五年(公元1803—1820年)大修,是武当山八大宫观中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道教建筑之一。

紫霄宫创建于北宋宣和年间,元代重修,明永乐十年(1412)敕建,赐额“太玄紫霄宫”。嘉靖三十一年(1552)增修扩建,共有庙宇806间。建筑布局充分利用地势,在纵向陡峭横向宽敞的地形上,构筑轴线建筑,层层递进,逐次升高,形成三进院落。由下而上依次建龙虎殿、碑亭、十方堂、紫霄大殿、父母殿,两侧为配殿、东西宫和东西道院,主次分明,庄严肃穆,极具皇家道场气派。

紫霄宫是武当山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宫殿,其主体建筑至今已历590余年。进宫第一座殿堂为龙虎殿,殿内两侧供奉的青龙、白虎塑像,高达丈余,塑造手法细腻,技艺高超,有元代遗风。出龙虎殿,拾级而上,为朝拜殿,亦名十方堂,殿后是一青石墁地大院,正中即为该宫正殿——紫霄大殿。

紫霄大殿是全山最大、现存最完整的明代木结构建筑,坐落在三层饰栏丹墀崇台之上,巧妙利用地形落差,更显其雄伟壮观,气势轩然。大殿为九脊重檐歇山式顶,孔雀蓝琉璃瓦屋面。整座殿堂碧瓦重檐,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殿堂内陈设考究,供奉着道教神仙和各类供器、法器,工艺精湛,造型生动,栩栩如生。

紫霄宫不仅是武当山旅游观光的最佳去处,还是武当山道教活动中心,每逢道教传统节日,都在这里设坛建礁,祈福禳灾。

紫霄宫现存有建筑29栋,建筑面积6854平方米。中轴线上为五级阶地,由上而下递建龙虎殿、碑亭、十方堂、紫霄大殿、圣文母殿,两侧以配房等建筑分隔为三进院落,构成一组殿堂楼宇、鳞次栉比、主次分明的建筑群。宫的中部两翼为四合院式的道人居所。宫内主体建筑紫霄殿,是武当山最有代表性的木构建筑,建在三层石台基之上,台基前正中及左右侧均有踏道通向大殿的月台。大殿面阔进深各五间,高18.3米,阔29.9米,深12米,面积358.8平方米。共有檐柱、金柱36根,排列有序。

大殿为重檐歇山顶式大木结构,由三层崇台衬托,比例适度,外观协调。上下檐保持明初以前的做法。柱头和斗栱显示明代斗杠的特征。梁架结构用九檀,高宽比为5:2.5,保持宋辽以来的用材比例。殿内金柱斗栱,施井口天花,明间内槽有斗八藻井。明间后部建有刻工精致的石须弥座神龛,其中供玉皇大帝,左右肋侍神像,均出自明人之手。

紫霄殿的屋顶全部盖孔雀蓝琉璃瓦,正脊、垂脊和戗脊等以黄、绿两色为主镂空雕花,装饰丰富多彩华丽,为其他宗教建筑所少见。 南岩宫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至元至大三年(公元1285-1310年),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扩建。位于独阳岩下,山势飞翥,状如垂天之翼,以峰峦秀美而著名。现存建筑2l栋,建筑面积3505平方米,占地9万平方米。有议案天乙真庆宫石殿、两仪殿、皇经堂、八封亭、龙虎殿、大碑亭和南天门建筑物。主体建筑天乙真庆宫石殿,建于元至大三年(公元13lO年)以前,面阔11米,进深6.6米,通高6.8米,梁、柱、门、窗等均以青石雕凿而成。顶部前坡为单檐歇山式,后坡依岩,作成悬山式,檐下斗栱均作两跳,为辽金建筑斗栱的做法。龙头香,长3米,宽仅o.33米,横空挑出,下临深谷,龙头上置一小香炉,状极峻险,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科学性。

南岩宫坐落在武当山南岩(又名紫霄岩、独阳岩)绝壁之上,上接碧霄,下临绝壑,周围峰岭奇峭,林木苍翠,是武当山三十六岩中景色最美之处。南岩宫建筑群始建于唐代,宋、元均有较大规模建筑。明永乐十年(1412)敕建,赐额“大圣南岩宫”。嘉靖三十一年增修扩建,共有殿宇640余间。南岩宫建筑群在总体布局上匠心独运,巧借地势,依山傍岩;在手法上打破了汉族建筑传统的完全对称的布局和模式,座座宫室镶嵌于悬崖峭壁,虽系人工,宛若天成,使其与环境风貌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营造了“天人合一”的至高意境。

南岩宫现存山门、龙虎殿、大殿、东西配殿、两仪殿、皇经堂、石殿、八卦亭、御碑亭等建筑90余间,其主体建筑玄帝殿民国十五年毁于火灾,2006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拨款修复。修复后的玄帝殿重檐歇山,丹墙碧瓦,崇台高举,巍峨壮观,宛如天宫。大殿丹墀之下为青石墁地院落,中有一口古井,名甘露井,井台以青石雕制,六角饰栏,水质清洌甘甜,犹如甘露。从皇经堂到两仪殿之间的长廊,遍布摩崖石刻,其中最负盛名的当数明嘉靖初年内阁首辅夏言和其弟子王顒所题“寿福康宁”四字。两仪殿前有一石雕龙首,长2.9米,宽仅0.3米,从悬崖峭壁上横空出世,面对金顶,下临深涧,顶端置一香炉,这便是号称“天下第一香”的龙头香。过藏经楼,即为建于元代的“天乙真庆宫”石殿,整体为石作仿木结构。南岩西侧一峰突兀,名梳妆岩,上建“梳妆台”,相传为真武大帝修道成功飞升之处。

南岩宫周围还有滴水岩、仙侣岩、黑虎岩、洪钧洞、雷神洞等景观,移步换景,变幻无穷,让无数中外游客陶醉其间,流连往返。 磨阵井又名纯阳宫,建于清康熙年间,为一座四合院式道院,布局精巧,结构紧凑,现存山门、大殿、配殿、姥姆亭、北道院等建筑52间,大殿内壁画《真武修真图》形象地叙述了真武修真,得道成仙的故事,画风古朴。院内一口古井,旁立一根铁杵,传说当年真武太子在此受紫元君化身姥姆以“铁杵磨绣针,功到自然成”的哲理点化,最终修道成仙。

磨针井之名,取自真武大帝刻苦修炼,最后得道成功的故事,故事说:净乐国太子得玉清圣祖紫元君的启示,到武当山学道修炼,但意志不坚,欲下山还俗。走到这里,遇见紫元君变成的一姥姆在井边磨铁杵。太子感到奇怪,上前问道:“磨铁杵做什么?”姥姆回答:“磨针。”太子惊问道:“那不太难了吗?”姥姆偏过头,笑容慈祥地点化太子道:“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太子闻言顿时大悟,遂转身回山修炼,最后终于得道升天。后来,人们称这里为磨针井,并修建了磨针井和回心庵。

又名“磨针井”。从武当山镇(老营)乘车南行7.5公里,紧挨登山道旁,有一座纤巧玲珑,布局紧凑的道院,这便是磨针井。它周围峰峦拱拥,翠林环绕,竹铺凉云,梅送暗香,被誉为“竹月梅风巧相映”的胜境。

现存磨针井为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重建,1984年修葺如初,此宫占地面积5千平方米,计有庙房52间。其主体建筑祖师殿,为三开间殿堂,殿内原供有真武青年时塑像。四壁绘《真武修真图》壁画,线条古朴高雅,色彩陈淡苍然,山水云树有致,各种人物栩栩如生,具有浓厚的汉族民间画风,生动地反映了真武上山修炼的曲折故事。殿前埋着两根碗口粗的铁针,乌黑光亮,象征姥姆当年所磨铁杵。殿旁栏台高举,拱拥井亭一座,重檐雕脊,凌空展飞,婷婷秀立,轻俏典雅。

亭中有井,亭内有一眼井泉,水质清洌,甘甜如饴,据说品尝后,能增智开慧。其上神龛内置铁饰金姥姆磨针像,据说这尊像是供奉的紫气元君像,手捧铁杵,头微侧偏,笑迎过往游客,以相当高的艺术造型,渲染了这个道教故事。离磨针井不远的山巅上建有关帝庙,从前供奉关公像,现仅存一把铜制青龙偃月大刀,重达30多公斤,明万历年间造,亦为历史文物。 复真观又名太子坡,据记载,明永乐十年,明成祖朱棣敕建玄帝殿宇、山门、廊庑等29间。明嘉靖三十二年扩建殿宇至200余间。清代康熙年间,曾先后三次修葺。清代乾隆二十年至二十六年又重修大殿、山门等殿宇。后因年久失修,损坏严重。公元1982年经国家投资,对复真观开展全面修缮,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被列入全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欢迎来到明清建筑博物馆!

稻垄蓼红沟水清,荻园叶白秋日明。空坡路细见骑过,远田人静闻水行。柴门狼藉牛羊气,竹坞幽深鸡犬声。绝粒看经香一炷,心知无事即长生。

【唐】韩偓《秋村》

金溪县西北郊五公里处,合市镇田南村委会游垫村空坡路细、远田人静、古色苍茫、意蕴安详。

游垫村坐落在一平缓的山坡上,远眺有崇岭峰遥遥在望。村前水塘相连,村周绿树环抱,村后良田肥沃。现有村民117户、472人,山地2226亩,耕地813亩,主产水稻、葡萄和黄栀子。

游垫村历史悠远,始建于元末明初,至今已有将近六百五十年的光阴。

游垫胡氏宗族可追溯到唐世胡氏:第一世秀公传至七世兴宗公,携子南明公宦居南城,游垫宗谱称之为胡氏远祖;南明公之子註公,因避乱,携弟枢公,迁徙现在的金溪县双塘镇柏林村,传至第十世百四公,生长子川公、次子成公,游垫宗谱称之为胡氏近宗;川公徙居小岭,后名游垫,成为游垫始祖,至今已传至二十七世,游垫宗谱称之为胡氏本宗。

游垫胡氏,人才辈出。其中有一代权臣工部侍郎胡桂芳彪炳史册。胡桂芳,字允垂,号瑞芝,生于明嘉靖辛亥——1551年十月初十,自幼习读四书五经,工于春秋,二十二岁中举人,二十三岁中进士,迈入仕途。初任杭州推官,因衣着简朴,亲近民众,百姓叫他“布衣推官”。后,逐渐升为工部侍郎,总督河道,官至一品。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胡桂芳激流勇退,弃仕归家,在游垫村居18载,口不言功,足不入城,闭户读书,著《子史摘粹》、《读史愚见》、《忠孝集》、《居家要语》等等。胡桂芳与汤显祖关系密切,为姻亲,每次升迁,汤均有贺诗。桂芳之后,又有胡兆恂、胡仰震、胡从龙等如繁星般点缀着游垫的历史,华光闪烁。

游垫村整个村庄呈“一横五纵”结构,“一横”为村前总干道,“五纵”为五条青石小巷。

每个巷口都有一座门楼,石匾上镌刻的“进士第”、“侍郎坊”、“尚书府”、“方伯巷”、“大夫第”等等,均为对胡桂芳官阶事功的荣显和彰扬。

村中现有封墙整齐的正屋20幢,其中明早期建筑1幢,明中后期建筑15幢,清初建筑4幢。明代建筑保存完好,其中以“总宪第”、“胡氏祠堂”、“节孝坊”最为精美,均以青石雕刻花纹图案。村里还有一栋明代建筑,村民称它“摆脚官厅”,厅堂中两根大柱上面为特殊的“凤尾挑”,一柱挑起三根大梁,实为木构建筑中罕见的特例。这些古建筑的“活化石”,让人惊奇、赞叹的同时,也让古代的建筑技术、建筑艺术、建筑文化栩栩如生。

“总宪第”是胡桂芳为祖父和父亲所建,建成于明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建筑简朴宏伟。“总宪”是按察使或都御史代称。

“胡氏祠堂”大门气派精美,门面雕刻精致,顶题“甲第”,是清代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重修,上面浮雕的楼台人物、五狮戏球、仙鹤祥云等无不细腻入微。

“孝牌坊”坐落在祠堂左侧,是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奉旨而建,牌坊由清一色青石构建,鱼尾翘角,精雕细刻着双龙戏珠、人物仙鹤、园林花卉等,上书“圣旨”、“节孝”、“旌表太学生胡岑之妻黄氏坊”等字。

游垫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聚落群。

游垫村古代建筑造型优美,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以硬山顶为主,并以马头墙结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防风防火,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游垫村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包括彩绘和雕饰。雕饰包括砖雕、石雕、木雕,有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景及历史传说故事等,凡有图必有意,凡有意必吉祥。

游垫村原生态保存的宗祠、书院、官厅、牌坊、街巷、水塘、古井、民宅等,大多都有明确纪年可考,现有7条100米以上的青石板铺就的主要古街巷和72栋明清古建筑虽历尽风霜仍矍铄端庄,令人遐想联翩。

带着明清建筑博物馆、明代建筑“活化石”、标杆式的明代村落的无限荣耀,游垫村,博大精深。

不可小视,不可不视。原创视频,推陈出新。

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