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子书院旅游攻略-仲子书院必玩景点

辛有志
仲子书院

仲子书院位于鲁桥镇,年代为明、清。为微山县文物保护单位,仲子书院,仲子书院简介,仲子书院-济宁市微山县仲子书院旅游指南

屈子书院加盟中国书院学会

10月11日晚8点,第六届中国书院学会理事会议在汨罗市华瑞大酒店三楼召开。中国书院学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理事及其他代表;汨罗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王敏求参加会议。中国书院学会秘书长、岳麓书院教授李兵主持本次会议。

中国书院学会会长、岳麓书院国学院院长朱汉民教授致辞,总结中国书院学会一年来的工作,并展望接下来一年的工作计划。

中国书院学会秘书长、岳麓书院李兵教授介绍“第八届东亚书院国际学术研讨会暨2019年中国书院学会年会”筹备及组织相关情况。

会议审定最近申请入会的理事单位及理事名单。并现场表决一致通过屈子书院作为中国书院学会理事单位。由湖南汨罗屈子文化园管理中心党组书记、汨罗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征作为理事单位代表,担任理事。

朱汉民会长为屈子书院授牌,汨罗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王敏求(右一)接受理事单位牌。

各位新进理事代表发言

【屈子书院执行院长、长沙理工大学教授王琦发言】

关于中国书院学会

中国书院学会,2014年9月29日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成立,岳麓书院朱汉民教授当选中国书院学会首任会长。

中国书院学会系研究书院历史、书院制度、书院教育、书院学术、书院文化,保护传统书院,推动现代书院建设与开展相关书院活动的全国学术性群众团体,为国家级学会朱子学会下面的二级学会,挂靠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管理。

学会的宗旨是,团结全国学术界同仁,促进海内外的学术交流,研究书院发展史及有关学术史、教育史、地方文化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爱国主义传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中国书院学会目前共有20余家传统书院和当代书院加入。岳麓书院为会长单位,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鹅湖书院、东林书院、筼筜书院、尼山圣源书院、西安白鹿书院、七宝阁书院、郑州大学嵩阳书院等9家书院为副会长单位,丁钢、邓洪波、刘海峰、肖永明、胡青、徐勇、程方平等七位著名学者担任学会副会长,由岳麓书院李兵教授担任秘书长,莲池书院、万松浦书院、铁岭银冈书院、万松书院、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陕西师范大学、九江学院、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等27家书院或高校机构代表为理事。

屈子书院曾称汨罗书院,历史上为汨罗培养了许多杰出的人才。如明初户部尚书兼六部总尚书,太子太傅,官居一品的夏原吉。明宣德年间任谅山知府,为守城全家十八口捐躯的易先。清雍正五年(1727)进士孟启谟等均就读于汨罗书院。

屈子书院

屈子书院的前身是汨罗书院,始建于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比岳麓书院只晚建32年。它从诞生起便与屈原和屈子祠结下了不解之缘。

屈子书院曾称汨罗书院、清烈书院、屈原书院等。新建的屈子书院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常青院士领衔设计,已建成包括求索堂、沅湘堂、藏骚阁等19个单体。具备讲学、书、文史展示等功能。是我国目前最大体量穿斗式偶数开间的全木结构建筑。

【图文编辑】:徐沛

【图片摄影】:蒋建强

第八届东亚书院国际学术会暨2019中国书院学会年会在屈子书院举办(组图)

第八届东亚书院国际学术研讨会暨2019年中国书院学会年会于10月11日至13日在汨罗屈子书院举行。在11日晚召开的第六届中国书院学会理事会会议上,屈子书院被授予“中国书院学会理事单位”。

中国书院学会会长、岳麓书院国学院院长朱汉民为屈子书院授牌,汨罗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敏求接牌。屈子文化园管理中心党组书记、汨罗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征作为理事单位代表,当选为新一届中国书院学会理事。

据了解,书院作为儒家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承担着文化传承、学术创新、人才培养等重要的社会、学术与教育功能。它起源于中国,之后又传播到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成为东亚儒学文化圈的共同文化遗产。目前,中国书院已发展至5000多家。

屈子书院原名清烈书院、汨罗书院,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具有展览、讲学与藏书三大功能。目前,屈子书院倾力打造屈子书院讲坛、屈子书院讲座、“更有清流是汨罗”文学采风、汨罗江雅集、中国汨罗江国际诗歌艺术周等特色文化传播活动。

本次会议是屈子书院重建后承担的第一个国际性的学术会议,旨在加强中、韩、日等国家书院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书院文化的现代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中国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承担起传播文化、培育人才的使命。会议期间,来自海内外的60余位书院代表、专家学者将相聚屈子书院,围绕书院文化传统与现代发展进行学术研讨。

第八届东亚书院国际学术会暨2019中国书院学会年会在屈子书院举办(组图)

http://www.cccrx.org/news/html/?10755.html

长垣县城内子路书院与城内子路祠的变迁

在《河南长垣县子路墓祠明清两代的兴废》一文中,除了叙述了长垣县城外子路墓祠的兴废,本人还提到:

正德十二年,长垣县知县陕西人张治道打算重修长垣县的千年仲子路古祠,但旧祠荡然无存,为了不加重长垣县百姓的经济负担,他想出了一个妙招。他看中了城内南街的一座佛寺,“锄其寺,立去其佛”,设子路像于内,悬河内公祠匾额。河内公是仲子路的封号,如此这般,以极低的成本重现了子路祠,规模如下:“是祠也,殿宇以间计,三;门宇以重计,二;木大小以根记,则用八百有奇;砖以个计,则用一十二万有奇。” 该工程,兴工于五月六日,次月十二日完工。结束后,张治道立碑以记。

自此以后,长垣县城内开始有了子路祠。

接着说城内这座子路祠的沿革。

在正德十二年,张治道创建子路祠(河内公祠)于长垣县南街之后。长垣县的政要再次构建建筑群来尊崇先贤仲子路,这次建造的不是祠堂,而是书院。

话说,嘉靖七年,长垣知县王懋建河内公书院于县北街,“以北僻陬临泽水,得步广一十有五,深八十有六,曰:‘学,故贵夫静也。’会督学柱史周公易、陈公讲各行建社学,立文会。曰:‘居,贵夫专也。’遂扩其制,庀财而不费,鸠工而不劳。牒符主簿智暨、训科李尚义董其役。周筑崇墉,中构层堂巍敞各六楹,列厢静密各十三楹,严关四楹。外弇内坊,院培嘉植。而堂之后殿,假土为山,旁结小亭,四窗轩豁。山之后,又列屋十余楹,乃录邑进士若干人为题名碑,及悉举人附碑阴,竖于坊之右。始以嘉靖七年十一月,落以次年十二月。”“因题门颜为‘河内公书院’,而坊表‘育贤堂’,扁前丽‘泽后静修’。”

这意味着,城内不仅有子路祠,还有子路书院。不仅如此,子路书院一直在扩建:嘉靖八年河内公书院创建之后,九年,南海刘公想修未能修,嘉靖十年,南海刘公增修,邑教谕郭三仁撰碑。

城外有子路墓和墓祠,城内不仅有子路祠,还有子路书院。子路享此殊荣,不禁让有些长垣县政要,想起了相比而言受冷落的蘧伯玉来了。蘧伯玉是长垣县人,春秋时期的大贤,跟孔子同时。

嘉靖二十六年,长垣县知县白大用在河内公祠内加塑蘧伯玉塑像,改城南街河内公祠为二贤祠。

前面说到,长垣县知县白大用将张治道在长垣县南街新建的子路祠改为“二贤祠”,这让继任者感觉不妥。

嘉靖三十五年,新任长垣县知县钟崇武重修长垣县南街的二贤祠(原子路祠)。慨然叹曰:“是岂可以妥先哲之灵乎。夫蘧伯玉蒲人也,仲子蒲宰也。蘧伯玉孔子友也,仲子孔子弟子也。以分言,则蒲民不可与蒲宰并。以礼言,则弟子不可以与师之友并。使二公有知,其心必有蹙蹙尔矣。是岂可以妥先哲之灵矣乎。”乃移仲子塑像于河内公书院之正堂东,“侈地一区,为堂三楹,饰以金碧,缭以墙垣。参今时制,革去河内旧扁,匾以先贤仲子”。

就这样,嘉靖三十五年,知县钟崇武改长垣县南街河内公祠为蘧伯玉祠,另创建仲子祠于长垣县北街,以祠子路。新建的长垣县北街子路祠,西边就是河内公书院。钟崇武还认为河内公是宋代封号,于理不合,改河内公书院为求仁书院,以表彰仲子路杀身成仁的大德,后又改回河内公书院。户部郎中邑人张愉撰碑。

隆庆元年,户科给事郑钦,被贬官为长垣县县丞。隆庆三年,他开始重修河内公书院和仲子祠(此时子路已经被改封为先贤仲子)。“命典史劳君铭钟督理。仍捐赀,易民居地基若干间,前通大街,建仲子祠门一座,与书院并列。大都撤旧为新,易圯以整,百年之废,一旦遽举。”郜永春为之撰碑。

万历四十五年,此时书院已经倾圮无存,长垣知县浦延佑重修,名为重修,实为创建,仍复名“河内公书院”,王永光有记。

天启四年,知长垣县事新安仇梦台命主簿长洲周安国督修长垣城北街仲子祠。仇梦台撰文记录。

清朝以前城内仲子祠和河内公书院的规模为:城内祠堂大门上匾“河内公祠”,后改为“先贤仲子祠”匾。进门为影壁墙,影壁墙左右各有庑一排。影壁墙后为大殿。

西侧河内公书院尤其规模宏大。大门前为影壁墙,影壁墙左右侧为石兽二,大门上悬“河内公书院”。门内凹,门内左右各有碑,大殿三进,头进上书“强圣门”,左右各有庑。进强圣门后为正大高明殿,殿左右各有庑一排。正大高明殿后为后院,后院左右各有庑一排,正中有殿,额曰“精微之室”。

城内的仲子祠,直到雍正四年,才被知县梁芑重修。

道光二十六年,知县王兰广再次重修。“谨于元旦之辰,肃将祀事于我仲夫子之堂。乃未入其门,先见其楹,墙、垣之委于荆榛者,虚无有也。未登厥庭,已窥见厥室,檐、桷之搉为薪木者,盖仅存也。及拜瞻遗像,而虫篆鼠迹蜿蜒于俎豆几案之间。询之守祠,则一蓬首黧面者,伛偻其前,职洒扫之役焉”,感慨之下决定重修,“朽者易之,卧者立之,颓者振之,故者新之。复于祠之东偏,构屋二间,以为守祠者之居。不三阅月,而诸绅以迄工来告。” 同治十一年知县观祜再次重修。

可惜,不管是长垣县县城北街的子路书院,还是旁边的子路祠,还是当年正德年间创建于南街的子路旧祠,都早已荡然无存了,甚至,子路墓也被淤泥淤到了地下,民国期间已经仅仅露出部分坟头和碑头,“文化大革命”期间,再次遭到破坏,坟头碑头全无。

作者:仲聿修 录自宋广民主编《长垣文史》中州古籍出版社

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