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寿曹家百年梨乡旅游攻略-仁寿曹家百年梨乡必玩景点

读书行事
仁寿曹家百年梨乡

曹家乡是全省有名的“百年梨乡”,是省级乡村旅游示范乡镇,有近五百年的种梨历史,现存近万棵100—500年老梨树。全乡种植梨树2.2万亩,年产值1—1.3亿元。

近年来,该乡以打造万亩梨园,发展乡村旅游为主线,大力整合中央小农水、产业扶贫、新农村建设等涉农项目,新建主次干道17.6公里,观光路和连户路33.4公里,渠系整治18.4公里。挖掘梨文化资源,用历史、文化、书法、诗歌、绘画和乡土特色进行包装设计,建设“金梨广场”和休闲广场6800㎡,花园花台3650㎡,农房风貌改造282户,新建《百年梨乡迎宾词》、《旅游线路图》,修缮《老梨王赋》,打造龙会山川主寺景点,对所有老梨树统一编号、挂牌、命名,建设文化展示厅、梨园诗碑,对农家乐和村社道进行艺术化命名,打造曹家乡旅游大环线和小环线。

2013年4月,县委、县政府投资7000多万元,新建曹家旅游大道。结合大道拆迁安置,在水星村染房湾聚居点、梨园村阮家沟聚居点和大道沿线同步实施新村基础设施建设,硬化主次干道5.8公里,连户路2.2公里,新建排水沟4.2公里,花园花台1.8公里,整治风貌74户。

近年来,曹家乡党委、政府以“全域天府百年梨乡”为主题,全力打造乡村旅游业发展,积极引导农户兴建农家乐,投入资金搞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曹家乡先后被省、市、县评为优质梨之乡、生态农业产业园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乡、四川省十大最佳赏花目的地。

寻乡愁|守护百年家塾,留住乡愁记忆

湿润的天气里,瓦上长出青苔,走进位于金沙洲沙凤荣基里六巷的兆年家塾,青砖绿瓦、藤蔓葳蕤、玲珑精巧的假山、中西合璧的地砖……无处不彰显着岭南建筑的精妙。“我守护的不止是一座古老的建筑,更是一种生活,一种情怀、一种乡愁。”兆年家塾守护人彭治华说。

据了解,兆年家塾是一处晚清建筑,彭治华无意中发现后,投入近300万元修复,让原貌逐步被还原。在城中村改造步伐逐步加快的现代,在这位有情怀、有担当的古建筑守护人的守护下,兆年家塾这座历经沧桑的百年老宅得以重生,对他这名异乡人而言,这就是他第二个“家”。

“无心插柳”开启古宅保护路

“说不上来为什么,有些人天生就爱这些!”彭治华钟爱文物,尤其是古建筑。

2006年,彭治华无意中看到“兆年家塾”这座古宅,非常喜欢,经专家考证,“兆年家塾”是光绪年间平原县知县李瑞征的老宅,随着年代更迭,古宅早已破败不堪。

彭治华斥资70万元买下后,又花重金从岭南各地收购古典房屋配件修缮古宅,还原其原貌。自2007年开始,购买100多块屏风、几百根老杉木,用老工艺、老材料修缮了5年,前后花费300余万元。2011年,在多方努力下,白云区政府挂牌认定“兆年家塾”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这让彭治华成为广州市内靠个人力量申报文物古建筑保护“第一人”。

外界对此最大的疑问无疑是值不值得。在彭治华看来,一座保护得当的古建筑对于一个地区的价值远比想象中大,目前白云区乃至广州市对古建筑保护的质量和数量远远不及京浙沪地区,城市发展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对文物的保护。 “我对古建筑有敬畏心、有情怀,作为一名新白云人,我觉得我有责任、有情怀去做这件事情。”

亲力亲为守护家塾青砖片瓦

“你随便逛逛,我先处理一下堵塞的下水道。”采访当天,笔者看到彭治华撸起袖子在通下水道,这是他的常态。

兆年家塾位于金沙洲沙凤荣基里六巷,身处在众多城中村自建的握手楼之中,家塾门口右边的墙上悬挂着一块石牌,上面写着“兆年家塾”。推开厚重的大门,可以看到内部由花厅、花园、凉亭、耳房、门楼等组成,面阔16.80米,纵深32.60米,建筑占地面积525平方米。其中花厅与花园各占总面积一半,花厅架二十一檩,前设轩廊,花园内建凉亭、耳房、门楼。

“我虽是兆年家塾的主人,更是这里的守护人,我对这里的每一片砖、每一片瓦都有感情,我一直在学习如何保护古建筑,希望兆年家塾能代代保存下去。” 彭治华对此投入了很多的心血,曾到江浙地区学习经验,建筑整体格局非常别致,所用的建筑材料均属上乘,其石雕、木雕、砖雕、灰雕等工艺精致、保存完好,古宅修复处处体现了彭治华的妙思,修复过程中购买的屏风、桌椅、古琴等多件家具都与古宅风格相得益彰。

“守得住古建,留得住乡愁”

“在兆年家塾,有一种久违的归属感,能够守护这座古建筑,我感到十分幸福。”彭治华笑称,小时候在老家也喜欢往祠堂、古庙跑,眼见着城市发展,一些没有家族后代修缮的古建筑破坏严重,慢慢就消亡了。在他看来,与兆年家塾相遇是一种缘分,这座文物古建筑是当地文化的沉淀,也是历史见证,更是民众感情的寄托。“守得住古建,才留得住乡愁。”

彭治华从不吝啬与外界共享这一成果,虽然兆年家塾没有对外开放,但只要提前跟他打招呼,这里随时都可以接待来参观的群众。采访当天,就有古宅爱好者凭一张航拍照片找上门,在对方表达了参观意愿后,彭治华也开放大门招呼对方参观家塾。“以前经常请周边村民来家塾里坐坐,这是他们的记忆的纽带,我喜欢和他们聊聊天,听听老人家讲以前的故事,我也给他们讲讲古建筑保护的感悟,我会把每一位有缘来到兆年家塾参观的游客当作‘自己人’。”

如今,兆年家塾所在的沙贝村面临改造。“正因为兆年家塾的价值和意义,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更要小心。” 彭治华表示,希望政府能更多关注文物古建筑保护,也呼吁更多人加入文物古建筑保护行列。“兆年家塾就像是我第二个‘家’,我会守护好兆年家塾,守护好文化的根,更守护好这份乡愁。”

文|江兴夏

图|江兴夏 石建华

制图|叶飞晴

排版|小兰

(本文由“白云时事”原创发布,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公众号不得转载改编。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惠州重现百年客家西湖小吃街 回归“家乡味道”

廊坊广播电视台

中新网惠州12月9日电 (记者 宋秀杰)“又吃到家乡的味道了!”12月9日,汇集东江流域以及全国各地风味的惠州西湖百年小吃第一街——“熙湖门美食街”,经过精心设计装修正式招商进场,将于年底开市营业服务市民和海内外游客。

惠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熙湖门美食街”就坐落在国家5A级旅游景区——惠州西湖景区正门正对面的桥西市场,具有100多年历史。

图为惠州名食——东江盐焗鸡 宋秀杰 摄   惠州市桥西市场物业管理站站长周赞民称,20世纪至50年代初,这里是惠州第一市场,80年代改建成桥西市场,人称“小香港”。2012年,桥西市场升级改造列为惠州市政府十大民生实事工程之一。是海外侨胞记忆中的“惠州味道”。尤其是香港人对这里经营的东江盐焗鸡“情有独钟”,不但吃好,而且吃饱后还要打包带走。

苏东坡在惠州生活了几年,把“盘游饭”“古董羮”推荐了出去,如今成了这条街流行的煲仔饭和边炉火锅。东江名厨李宏坤称,做东坡肉并不难,但是想要做好,食材最关键。“猪肉一定要选择肥瘦相间的,时间也要把握好,不然吃出来的口感就会是一口肥油,皮也很软。”

图为惠州名食——东坡肉 宋秀杰 摄   一位叫许伯兴的小食店老板已在这里经营惠州的名食“阿嬷叫”20多年了。他称,“阿嬷叫”的主要食料为米粉与新鲜萝卜丝烹调而成,原汁原味又可口。最初能卖5角钱一个,现在能卖2元钱一个,生意越做越红火。

周赞民称,现在改造后的“熙湖门美食街”为南宋风格,共有2500平米,分东江特色小吃区、九州特色小吃区、特色风味餐饮区、休闲文化区、小吃培训推广等五大区域。

图为惠州西湖百年小吃第一街——“熙湖门美食街”项目运营商、惠州市四时春旅游文化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千力在介绍改造后的“熙湖门美食街” 宋秀杰 摄   其中,惠州本地及东江流域的小吃有东江盐焗鸡、西湖东坡肉、罗浮山山水豆腐花、广式肠粉、横沥汤粉、惠阳黄金酥丸、平海古城薄饼、博罗麻陂肉丸、龙门米饼、惠城阿嬷叫等。

同时,惠州西湖小吃街作为惠州市主要夜市之一,这里不仅是惠州特色小吃弘扬之地,而且还是全国风味汇集地,有看点、有吃点、有卖点、有亮点。

该项目运营商、惠州市四时春旅游文化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千力称,惠州的乡愁就在这里。乡愁是地方最宝贵无形资产,特色小吃作为舌尖上的乡愁,是乡愁产业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小时候味道”,赋予小吃产业巨大的市场潜力、广阔的想象空间。(完)

【编辑:郭泽华】

百年古寺观音庵,家乡风物两相看

“有一种牵挂叫乡愁,有一种思念叫家乡。”无论走得多远,扎根在心底的都是家乡的记忆。搜狐推出了家乡风物志,我不得不写一下我们村的百年古寺的观音庵。虽然在中国千万的著名名胜的古迹中,它是浩如烟海的一滴水,宇宙中的一粒尘埃,万千树林的一片树叶,可是在我的心里,却是一个了不起的精神文化遗产。

观音庵的大门

这是最新拍的,可能现在比较破败了,因为自从2015年的姨奶奶圆寂后,就没有继承香火的主持了,特别让人惋惜。先说一下这做古庵的渊源吧。在我姨奶奶中年的时候,就发心出家了,那时候还是自己家里,专门礼拜观世音菩萨。再接近50岁的时候,等她的儿女都出嫁了,就真的披上袈裟,做了一名真正的出家人。就想建一座寺庙,皈依佛法僧,普度众生,报恩如来。

当然还有在这之前,我要说一下我姨奶奶,所遭遇受到的苦难。大家都知道,那个破四旧的时代,是不让人随便拜佛的,大队的书记们自然也是“谨遵国家法度”,整起人来,也是够狠。让姨奶奶赤脚从火炭上走,走过去,就算你真修行,也只能在家,走不过还要批斗。听我母亲讲,姨奶奶走过来了,脚基本没有什么损伤。《普贤行愿品》里面讲,世尊为了修持正法,身都可以布施。剥皮为之纸,刺血为墨,书写经典,这些更让人惊叹和敬佩。还有玄奘大师,经历生死苦恼,带来了大乘佛法,这些更是难能可贵。所以一个真正要出离心的人,普度众生的人,姨奶奶对这样的考验,也是毫无畏惧的。后来这些大队的当官的人,据说都结局不好,甚至用悲惨来形容。

接下我们来看一下古庵门口的对联:横批【普度众生】 左边【睹名山再造神州万姓仰禅林】 右边【看古寺重辉赤县兆民沾法雨】。怎么样,我们家乡的这个古庵,虽然小,但是气度,雅量也是非同凡响的,对应了普度众生的大愿。

兰溪镇虎坳村一组的观音庵,最早可以追溯到光绪年间,就有古寺遗址,到现在有120多年的历史了。从我姨奶奶重建的时间算起,到现在也有近40年了,所以这个算是我们村的文化名胜古迹了,所以说是百年名胜,一点都不为过。这是从时间上,简单溯源了观音庵的历史渊源。那么从人物上,就要仙姑亭了。这仙姑,是很小有修行的,现在修成了菩萨,我们都尊称为仙姑奶奶。也是清末的人,到现在也是将近100多年吧,类似妈祖,这么说大家明白吧。在我们这里,我们都非常尊敬她。说完了我们观音庵的历史渊源,还有传奇历史人物,那接下来我就要给大家讲一些非常神奇的故事啦!

(一)古寺遗址神奇。在我姨奶奶没有重建古庵的时候,这个古寺遗址,每年冬天下雪,就属这里的雪,融化的最快。后来重建的时候,地基深处挖出了元宝,类似苹果形状的那种。

(二)求子必应神奇。只要你心诚,求观世音菩萨赐子,发愿多做善事,必然会灵验,求子得子,求女得女。远的如宜昌市的罗氏、冯氏、邓氏等等,远在湖北大城市的人,都是家庭很好,不是官员就是银行的,房地产的,他们的媳妇,有些甚至六年不生,各种大医院,名医看遍,都束手无策。经过菩萨指引,到了我们古庵,诚心求子,最后都夙愿已成。有些人退休,皈依了,他们的子孙也都学业有成。近的就更多,我亲大舅妈,也是求了一个男孩。包括作者我本人,也是父亲求的,求了很多年,才得到的。或许我是这些灵验求子案例中,时间最长的,父亲用了四五年的时间,经常做义工。

(三)菩萨加持水神奇。宜昌市的罗氏、冯氏、邓氏等求的菩萨加持的水,回家供养,金色的真龙现身,游离在水中。据说他们后来都不敢喝水,都供养起来的。所以心诚则灵,是有的。观音菩萨普门品就讲说 了观世音菩萨的大慈悲,用各种身,各种善巧方便,普度救拔众生啊。

(四)有求必应神奇。我母亲身体不好,自从皈依了姨奶奶,现在是在家居士,初一、十五、菩萨诞成日等都是吃斋的。以往好多的病都好了很多,现在比较好。

(五)破坏寺庙必定受罚神奇。不管是民国时期的人,还是现代的那些镇级、村级官员。恶意去破坏寺庙的一砖一瓦,都有护法神进行公正的惩处。这样的例子,我就不列举了,因为是亲身经历,真的神奇,印证了举头三尺有神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当然啦,我觉得村里有这样一座古寺,是我们的荣幸。不过,现在没有人居住,只能把它当做名胜古迹了,希望我们的人把这种古迹,完全继承下去,保护起来。把这种与人为善的精神香火发扬光大。

每天分享正能量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每日一句

《法句经》:“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小善不积,无以成圣。莫轻小恶,以为无罪,小恶所积,足以灭身。”

在这里,因为有你,这个世界才温暖;我们一起看到美,大爱和慈悲。

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