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寿县华严寺旅游攻略-仁寿县华严寺必玩景点

柒巧酱
仁寿县华严寺

仁寿县华严寺

眉山市仁寿县华严寺地处文林镇卫星村,原名超觉寺,始建于唐代,后改称跨鳌寺,恢复开放于1995年3月,场所现有占地面积10985平方米,建筑面积3380平方米,建有接引殿、大雄宝殿、天王殿、观音殿、五观堂等殿堂和附属设施,有常住僧人和0居士42人。近年来,积极筹资800余万元修建殿堂、美化环境,成立了-利生会用于社会公益事业,教育信教群众要把信教和回报社会相结合,献爱心、讲奉献,先后3次给全国红十字会捐款5万元,另筹资10余万元,捐衣被2500件,捐粮80000斤用于扶持贫困户30户,救助失学儿童5名,照顾老弱病残和孤寡老人12名。2005年,为解决场所自身和当地群众的燃料问题,华严寺筹资26万元安装了天然气,使当地105户、330名群众都用上了天然气,受到干部和群众的高度称赞。2008年“5•12”特大地震发生后,捐现金2000元、大米20000斤支援灾区,运送水果40件看望抗震救灾的人民子弟兵,受到了社会的广泛称赞。

地址:仁寿县文林镇卫星村

邮编:620500

电话:028-36220069

主要负责人:释洪法

睢县圣寿寺塔:一座古塔 见证千年繁华

古老的睢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这片热土上,一代代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明。但同时这里也是灾难频发之地,历史上只要黄河决口,睢县必受灾。除了自然灾害,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它还是兵家必争之地。朝代更迭,天灾人祸,不知有多少历史文化遗迹淹没在了历史的尘烟之中。但幸运的是,即便如此,仍然有一颗“遗珠”存留于世,至今仍然熠熠生辉,这就是圣寿寺塔。

据记者了解,圣寿寺塔是睢县唯一一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北宋年间,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且保存完好。它所在的后台乡闫庄村距离县城有20多公里,刚进村子,远远就望见了它灰色的葫芦状的塔尖,历经千年风雨,它会是什么样子呢?

圣寿寺塔

1

◇◇ 神奇的“斜塔”

一番辗转,只见一座砖塔挺立在平台之上,周围就是村民的房子,没有想象中的座座寺庙、袅袅香火,就是一座塔,在寒风中矗立着。在前面不远处,矗立着一座石牌,上面写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圣寿寺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6年12月立。”石牌背面,写着对这座塔的简单介绍和保护范围。

圣寿寺塔外壁镶嵌的佛像砖

圣寿寺塔为平面呈六角型的九层密檐式砖塔,塔高19.25米,整塔均为灰色砖结构。近距离观看,只见它第一层檐下有南开的小拱门,其他各层檐下均用砖层砌成。它六角翘起,一层至六层外壁镶嵌佛像和罗汉像,造型各不相同,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千年的风雨侵蚀,让这些佛像和罗汉像均已有了不同程度的损毁,一部分面部已经看不清了。一层和二层的雕像经过修缮,比其他的颜色更深,造型也更完整。为了保护塔身,当地政府修建了一人多高的玻璃罩,将一层塔身严严密密地围了起来。

虽然不能触摸到塔身,但仅仅看到那些有些缺损的砖块,就仿佛已经拂去了历史的烟尘,触摸到了古代人民创造的先进文明。“你们看看,这座塔无论从哪个方向来看都是斜的,其实它一点也不斜。”看到采访组,附近的村民都很好奇,纷纷围了过来,他们这样提醒道。果然,记者看到,整座塔微微朝东南方向倾斜。村民们告诉记者,即便是村里年纪最大的老人,也无法说清楚塔的历史,也不知道为何它会倾斜,但是从小时候,大家就已经习惯了它的存在。圣寿寺塔整体分别由塔刹、塔身、塔心室、地宫组成,但地宫和塔心室早已封存多年,大家能看见的只有塔身了。“听老人说,这个塔顶原来是金色的葫芦,后来毁坏了,就换成了这个灰色的。”有村民告诉记者。

2

◇◇ 美丽的传说

据史料记载,圣寿寺塔所在的圣寿寺原名为襄王庙、宿龙寺,因楚襄王葬于此而得名。寺庙所处位置地势高耸,原占地面积有200余亩,寺内建筑为七进七出,殿宇成排。每座殿宇的大门上方各悬有一块金字大匾,从山门依次往后看,分别为“宿龙寺”“天王殿”“大雄宝殿”“讲经法堂”“丈室”“千佛殿”“罗汉殿”。寺前原有一颗千年古槐,身虽朽空,但其内可容几人共坐,其势遒劲,态势奇绝。当年,这里曾是晨钟暮鼓,法事繁旺,晓报齐鸣,佛号阵阵,木鱼声声,释子参禅进香者摩肩接踵。

晚报记者向当地村民了解关于圣寿寺塔的历史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久旱无雨,灾情严重。百姓饿死无数,皇帝赵佶急得在宫中整日吃斋念佛,祈求祷告,盼望苍天能够尽快降一场大雨,为此,他还大病一场,险些丧命。一日,他忽然梦见有一僧人腾云驾雾、呼风唤雨,瞬间有暴雨倾盆而至。赵佶高喊天上僧人:“你是何方高僧?”那僧人答道:“我乃京城东南宿龙寺的茶头(即在寺内负责烧茶的僧人)风波。”赵佶正要前去追赶风波,却被门外的雷声惊醒。此时的天空,果然下起了暴雨。次日,他便下旨派人沿汴梁道向东南寻找宿龙寺。钦差们一直找到襄邑(今睢县),终于打听到了宿龙寺的地址。但是,在这座寺院的庙宇内,并没有找到叫风波的和尚。此时,寺院的方丈说:“前天,寺内少了一尊金身罗汉,我们正忙着寻找呢!”钦差们闻听此言,顿时觉得此事有些蹊跷,便立即催马奔赴京城,将此事禀报给了皇帝。皇帝立即差人传来相国寺的方丈,问及罗汉之中是否有个叫风波的?老方丈深思了片刻说:“风波乃是一位前朝‘疯僧’,传说他曾在相国寺待过,后来云游四海,下落不明。”

宋徽宗觉得此次降雨为宿龙寺风波罗汉相助,并且又使自己的重病得以痊愈,心中十分感激风波罗汉。于是,便立即传下圣旨,重修宿龙寺。并且耗重金铸了一尊很大的风波罗汉像,敬放在罗汉殿里。赵佶还亲自为该寺书写了许多匾额,将“宿龙寺”更名为“圣寿寺”。

抗日战争爆发后,圣寿寺内曾无数次云集过为拯救中华民族命运而投身革命事业的进步人士。他们为唤起民众,抗日救国,在此策划过如何让中国这条东方巨龙迅速苏醒。其间,他们曾在此设立过抗日游击队临时指挥部。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曾企图把圣寿寺塔放倒,盗窃塔心室、地宫内的文物,当时就挖掉了许多塔砖。活动在这一带的共产党地下组织得知这一情况后,一方面与敌人展开周旋,一方面又让当地村民把拆掉的砖砌了上去,使圣寿寺塔躲过了一场劫难。1948年,睢县人民政府搬迁到睢县城内,很快作出重点保护圣寿寺塔的决定。1985年,由文化部拨款曾对圣寿寺塔进行过大修,此次大修共更换佛砖180块,更换了由塔心柱和瓷钵、宝珠、宝瓶组成的塔刹高达1.5米,这使它至今仍然巍然屹立在睢县大地上,供来来往往的人们前来寻古、寄情。

一座古塔,见证了千年的繁华,也历经了千年的风雨,它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默默地记载了历史变迁、风云变幻……

文/京九晚报全媒体记者 戚丹青

华东第一大清真寺,藏在安徽寿县,近400年历史没门票

我是偶然碰到这个清真寺的,若不是 寿县博物馆中午不开门,若不是两者相离很近,我是断然不会前往的。

清真寺藏于寿县老城区内,与狭窄巷弄相邻,我本想骑共享单车过去,后来发现里面不让停车,干脆徒步过去。就这样东拐西拐,来到了一栋朱色厚重的清真寺前,一查资料,发现可是不得了,原来这座不起眼的庙宇,竟是华东第一 大清真寺。

一座小县城为何有如此响亮名号的清真寺?这是因寿县不是普通的县城。

寿县是楚国最后一座都城,历史上4次为都,10次为郡,是中国豆腐的发祥地, 淝水之战的古战场。虽然现在偏居一隅、无人所知,历史上却曾是光照一时的明星。

偏偏是如今的低调,保存了寿县大多古迹,如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宋代城墙,唐朝古刹 报恩禅寺,以及这座明朝时的清真寺。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徒礼拜的场所,故又称礼拜寺,在华东一带并不多见,像寿县这座结构、造型都极其宏伟壮观的更为稀有,《中国 伊斯兰教建筑》一书将其称为“国内较为少见的巨大华丽的伊斯兰教建筑”。

这座清真寺始建于明朝天启年间,约为1621年左右,距今400年。若再往上追溯,可至唐朝时期,那时清真寺并不在此,而位于寿城西北端。在历史上,这里是豫皖地区伊斯兰教活动的中心,是寿县穆斯林们礼教重地。

古寺厚重沧桑,正门并不开放,需从小门进入,里面并无游客,只有当地人坐在广场上闲聊。寺内较为破败,若不是立着的“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石碑,我肯定会看一眼便离开。

寺内最主要建筑为无像宝殿,这是穆斯林们的拜殿,只不过当天并不凑巧,大殿并未开放,里面正在施工维修。透过围墙,能看到几株苍劲的银杏树茂密生长,这就是清真寺的一大看点。

寺内有古银杏树5株,基本都在几百年以上,枝繁叶茂,独木成林,金秋时明亮耀眼,散落院地,把整座寺庙渲染得金碧辉煌。每逢盛开时便会吸引无数摄影师前来拍照,看来我今日是没有缘分看到了。

清真寺不收门票,这一点值得夸赞,假如你到寿县玩,可抽时间转一下,游览完也不过20分钟,感受明朝建筑的魅力。时间充足可在周边巷弄转一转,很多都是几百年以上的古巷,只剩一些老人居住,可领略寿县本地的烟火气。

地址:安徽省寿县县城内,南大街留犊祠巷西清真寺巷内。

交通:建议打车至寿县博物馆,然后步行5分钟抵达。

全国各大城市的免费景点都在这里哦,关注作者:林清鹿,即可收入囊中。

2020想去中国福州旅游的景点:华林寺,董奉山,百漈沟,仁寿堂

百漈沟

方圆5公里,景点沿着一条1000多米长的峡谷循序渐进由百祭湖溪休闲区、水帘瀑布区、天坑峡谷休闲区、天坑彩虹瀑布区、人参瀑布观景区、白龙坑观赏区六大景区组成。百漈沟因沟内大小瀑布水帘百条之多得名。又因水急沟深直泻成白色别名白漈沟,水泻形态土话称漈,书上称瀑。

董奉山

原名福山,后人为纪念董奉而易名。公园由董奉山中心景区、竹田岩景区、腊溪景区三个景区构成。是福州东南方向的天然屏障。董奉山山峦绵延起伏十余里,气势雄伟。山上长满苍松古杏原始森林,青葱郁绿,奇岩怪石,溪流清响,潮音符声,是个清幽胜地。

仁寿堂

1938年,福州乡里士绅为庆祝萨镇冰八十寿辰,由福州海军袍泽陈兆锴、省参议会议长丁超五、省府委员陈培锟等50余人捐资购置修建,名曰“仁寿堂”。

华林寺

作为江南最老的一座木结构建筑,华林寺的存在已经跨越了两个千年,原福州市文管办办公室副主任杨秉纶老人参与了华林寺修复的全过程。从1984年开始,他们花了六年的时间,遵循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建筑本身进行了修缮,那些在六十年代被损毁的神像不再复原,也让华林寺拥有了现在的空寂气质。

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