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甫协海尔城址旅游攻略-托甫协海尔城址必玩景点

回味文海
托甫协海尔城址

托甫协海尔城址

托甫协海尔城址,[塔什艾日克乡阿克库木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汉文也译为托普古城。遗址内早已辟为农田,整体形制不清。现仅残存长宽各40米,残高1米的土台。地表采集到残损的石器、夹砂红陶残片和一些砖块。

新疆轮台县奎玉克协海尔古城遗址考古发掘简述

新疆自汉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汉唐时期,中央政府分别以西域都护府、西域长史府、安西大都护府、北庭大都护府为中心,在新疆设置了一系列相应的军事和政治机构,管理西域事务。这些设置共同构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管理体系。

《汉书·西域传》:“至宣帝时,遣卫司马使护鄯善以西数国。及破姑师,未尽殄,分以为车师前后王及山北六国。时汉独护南道,未能尽并北道也。然匈奴不自安矣。其后日逐王畔单于,将众来降,护鄯善以西使者郑吉迎之。既至汉,封日逐王为归德侯,吉为安远侯。是岁,神爵二年也。乃因使吉并护北道,故号曰都护。都护之起,自吉置矣。僮仆都尉由此罢,匈奴益弱,不得近西域。于是徙屯田,田于北胥韃,披莎车之地,屯田校尉始属都护。都护督察乌孙、康居诸外国,动静有变以闻。可安辑,安辑之;可击,击之。”西汉宣帝时期设立西域都护府,标志着新疆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

自清代西北史地学研究起,学界一直关注西域都护府所在地点,也提出种种不同观点。清代的徐松认为其遗址应在轮台策大雅气黄文弼则认为应在野云沟一带。权威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则笼统标识在策大雅、野云沟之间。此后,又有学者陆续提出其他意见,但由于缺乏科学的考古工作,因此仍然止步于推测猜想,难以坐实。

鉴于西域都护府特殊的政治意义与历史价值,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疆内外文博机构近年做了大量工作,初步推定西域都护府遗址应位于今轮台县东南方向。为此,自2018年起,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申报了奎玉克协海尔与卓尔库特古城的主动性考古发掘。

奎玉克协海尔古城位于轮台县东南迪那河下游的冲积荒漠地带。北距轮台县城约20千米,西距S165沙漠公路2.5千米,东至卓尔库特古城约9千米,东南5千米为赛维尔古城。城址所在区域地势平坦,地表为粉沙状盐碱层,东西两侧为两条不知名河流故道,生长有红柳、芦苇、骆驼刺等耐旱植被。地属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年平均降水量72毫米,蒸发量2072毫米(图一)。城址保存较好,地表可见平面呈不规则圆角长方形的墙垣,南北长310、东西宽260、周长约900米,残高1~2米不等。西北角与南垣西段各有一缺口,西北角缺口宽约6米,南垣缺口宽约22米,疑为城门所在。城内中部有一残高约6.5米高台,平面呈椭圆形,南北长约120、东西长约90、周长约340米,高台中心有一明显凹陷区。高台地表散布有大量动物骨骼与少量陶片。城址于1957年1月被公布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图二)。

图— 遗址位置示意图

底图来自Bigemap地图下载器

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徐佑成制作

图二 遗址现状

发掘工作首先解剖了城址东北角低矮的墙垣,发掘表明,奎城的城墙先后经过三次垒筑的过程:最早的墙体为早期人群挖沟取沙堆成高约1米、底宽约5.2米的沙梁,后在其外侧覆泥,整体高约1.4、底宽约7.9米,我们称之为“墙芯”;第二次筑墙与第一次筑墙之间相隔年代较远,垒筑城墙的主体部分,墙体起建于距现地表3.4~3.6米的原地表,釆用垛泥方式,自墙外取泥垛筑而成,基宽约15米、残高约4.99米,内侧直立,外侧呈坡状,因取土在城外形成宽约12.5、深约1.5米的壕沟;第三次筑墙主要是对墙体外侧的修葺补筑,可见有不同时期活动面(图三)。

图三 城垣东北角探沟南壁剖面图

在对筑城方式、城墙结构以及城内外堆积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后,先后对城垣南侧缺口以及城内中心高台的南部进行了发掘。在城址南部缺口处清理出不同时期灰坑、沟渠、灶址、墓葬等遗迹34处,釆集和出土陶、金、铜、铁、石、骨、角等各类小件遗物83件(组)及大量的陶片与动物骨骼,初步推断南部缺口为晚期冲沟所致。

高台的发掘表明,高台现存的形制保持了原有的形状,为一圆角方形的台体,中部有一圆形空间,南侧有通道与中部空间相连。高台的形成经历了延续修筑、反复使用的过程,已暴露的建筑遗迹根据层位关系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不同时期的建筑使用材料不同、构筑方式不同、形制结构不同、使用功能不同。

最早的建筑起建面距现地表深约1.6~1.8米,现揭露出三处,主要位于高台中部凹陷空间西侧以及东南角,釆用10~15厘米泥团版筑,每版宽约1.5米,最高者可达5米以上,墙体内部泥团随意堆砌、无规律。外壁整齐,有大面积过火痕迹。限于发掘面积和晚期建筑的叠压关系,具体形制尚不清晰。高台南侧的通道中,在距现地表深1.6米处清理出泥坯铺砌、宽约2米的道路,可通高台中部凹陷区。第二期建筑叠压于第一期建筑或建筑周边的废弃堆积上,使用在湿地割取的泥坯垒砌而成,主要分布在现有发掘区的北部和西部,构成了高台周缘的外围墙体与高台上的房屋遗存。第三期建筑多借用第二期建筑墙体修建,位于发掘区的东北部,多是土坯房屋,墙体上可见柱洞,倒塌的顶部与立柱有明显的过火现象。

最晚一期的建筑分布于高台的外缘,为木柱支撑的棚架与外围墙体的护坡,护坡呈斜坡状,土坯垒砌(图四)。

图四 城址核心区发掘正射影像图

经过三年的田野工作,基本明确了城址的沿革时期,大致分为四期:第一期为公元前770~前550年,即春秋早中期,此时该区域已有人群活动,并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聚落;第二期为公元前550~前400年,即春秋中晚期,随着人口的增加,聚落的发展,高大的城墙、宽阔的壕沟等防御设施以及城中心的核心建筑开始建造;第三期为公元前400~前150年,即春秋晚期至西汉初期。此时为城址的主要使用时期,文明不断攀升,城中心的核心建筑不断扩建与改建;第四期为公元前150~公元80年,即西汉初期至东汉早期,出于某种不可知的原因,城址逐渐走向衰落,直至废弃。

总之,奎城的发掘表明,至迟在公元前550~前400年,塔里木盆地北缘已出现了具有较高程度的文明,反映着当时社会由基本平等原始社会向不平等的阶级社会逐渐发展、组织由氏族制度向邦国逐渐迈进的发展过程。

出土的遗物中,既有具有浓厚的北方草原风格的夸张变形狼纹带扣、卧狼纹陶范等遗物,也有卜骨、五铢钱等中原地区的典型遗物,还有与察吾乎沟口文化一致的带流罐,体现出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特征。在城垣南部缺口墙面上发现的小麦遗存以及大量出土的动物骨骼,反映出当时人群的经济形态主要为畜牧业与农业并重的混合经济,人们依托城镇定居生活(图五)。

图五 卜骨          图六 带流器流

图七 狼纹带扣

图八 狼纹陶范       图一〇 五铢钱

图九 铜单耳带流小罐

奎玉克协海尔古城遗址是新疆目前经考古发掘明确年代最早的城址,是春秋至汉时期塔里木盆地北缘的典型城镇,它的发掘与研究为我们深入讨论这一时段该区域史前文明由聚落走向城邦文明的早期文明化进程提供了详实的资料,也为西域都护府的探寻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图文转自:“文物天地月刊”公众号)

责编:韩翰

哈尔滨中苏友好协会旧址纪念馆、哈尔滨城市历史展馆开馆

城市记忆【哈尔滨中苏友好协会旧址纪念馆、哈尔滨城市历史展馆开馆】“珍藏城市记忆,延续城市文脉”。11月11日,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全力打造的“市民身边的博物馆”——哈尔滨博物馆再添两处新展馆,它们分别是位于老市委大院1号楼的哈尔滨中苏友好协会旧址纪念馆和6号楼的哈尔滨城市历史展馆。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责任编辑: ]

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昔日城垣遗址今日花海绿洲

摊开北京地图,在中北部有一条与北三环并行的“绿带”,它就是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曾经这里是元大都的北城墙,后随历史变迁而废弃。如今,它将古都风貌和现代文明融为一体,成为北京城区最大的带状经典公园,以绿水繁花等美景迎接八方来客。

兴建于元代的“北土城”

元大都城垣遗址位于朝阳区、海淀区境内,东西走向,全长6730米。其中,占居主要部分的朝阳段长度为4173米。相较于元大都城墙遗址,“北土城”这个名字更为人所熟知,而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00多年前元朝建都北京之际。

元大都古代属于幽燕之地。辽开泰元年曾改为燕京,其城址在今北京外城的广安门内外。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开始在此建新城,并迁都于此,改称大都。

据史料记载,大都城建成于至元十三年(1276年),平面呈南北长、东西宽的长方形,大都城周长为28600米,四面设有土城墙,面积约50余平方公里,设11座城门,包括光熙门、崇仁门(今东直门)、齐化门(今朝阳门)、健德门(今德胜门外小关)、安贞门(今安定门外小关)等。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军攻克元大都后,随即将北城墙向南收缩约五里,遂废元大都北土城。

朝阳区现存北土城遗迹已经历700余年风雨侵蚀。1988年,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建园,并命名为“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

悠悠古迹中的雕塑群落

2003年,为保护元大都城垣遗址,配合奥运景观建设,北土城“北京市人文奥运环境治理工程”启动,朝阳区对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进行了整体改造。

改造后的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创下4个北京之最和1项全国第一:最大的城市带状公园、最大的室外组雕、最大的人工湿地、最先完成北京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试点公园,北京也因此成为全国第一个进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挂“应急避难场所”标志牌的城市,为北京市创造了一个“以人为本、以绿为体、以水为线、以史为魂、平灾结合”的经典园林。

小月河横穿而过,将公园分为南北两个部分,河南侧为土城遗址保护区,北岸为绿化景点建设区。走进今日的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仿佛走进了一个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时光隧道。作为北京城市文明发展的见证和实物遗存,这里有高达约十米的城墙遗迹,也有炮台、盾牌、铁马,以及各种造型的雕像,分布在广场或者林间。

这就是北京目前最大的“室外雕塑群”,由著名雕塑艺术家楼家本先生创作,共有十九个主要人物,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元代军事、科技、文化和水利的杰出成就,群雕以其体量、形式和土城的统一协调成为公园建设的点睛之笔。

土城遗迹成国家重点文物

元大都城平面呈南北长、东西宽的长方形,大都城周长为28600米,东城墙长7590米,西城墙长7600米,北城墙长6730米,南城墙长6680米,面积约50余平方公里,设11座城门。城的四角都建有巨大的角楼。城外部等距离地建有加强防御的“马面”(凸出于城墙外部的墩台,宋代称为“马面”,明清则称为墩台),其外再绕以又宽又深的护城河。城墙全部用夯土筑成,基部宽达24米。为了加固城墙,在夯土中使用了“永定柱”(竖柱)和“絍木”(横木)。

现存的元大都城墙遗址位于朝阳区、海淀区境内,居健安东路、健安西路北侧,东西走向,全长6730米。朝阳段长度为4173米,东起土角楼西侧北京服装学院以东673米处,西至京藏高速路。因其为元大都北城墙,且全部用土夯筑而成,故又俗称“北土城”。土城遗迹高低不等,东段最高6~7米,西段最低2.7米;基宽不一,约20~26米。1957年被公布为北京市第一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海棠花溪”成公园一景

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朝阳段),包含元城新象、大都鼎盛、龙泽鱼跃、双都巡幸、四海宾朋、海棠花溪、安定生辉、水街华灯、角楼古韵等多个景点,最受欢迎的要数“海棠花溪”和“龙泽鱼跃”两个景区。

在公园的最东端,城市轻轨与小月河斜向交会出一块三角地,形似龙头,面积约17000平方米,水面、自然山石和植物“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形成具有郊野风光的自然野趣湿地园。它就是美其名曰的“龙泽鱼跃”景区,也是北京市城区内最大的人工湿地。

而每到春季,是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人气最高的高光时刻。这里拥有北京城区最大的海棠林,每年三四月的“海棠花溪”节,让这里游人如织。西府海棠、金星海棠、雪球海棠、火焰、路易莎、春雪、粉手帕、印第安魔力、红丽等,各种春花摇曳绽放,让整座公园弥漫着扑鼻的香气。

全国首个功能化避难场所

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朝阳段)改建工程,将防震减灾与公园改造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形成了全国第一个功能化并公开标示的防震减灾应急避难场所,平时是休闲娱乐场所,灾害发生时则可为人们提供相对长期的生存保障。

来源:北京朝阳APP

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