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通济桥旅游攻略-余姚通济桥必玩景点

浪哥
余姚通济桥

通济桥横跨余姚城中的姚江之上,由于它是姚江上最长最高的桥,故被称为“浙东第一桥”。

该桥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原为木结构,初名德惠桥,后又改名虹桥,屡建屡毁。元朝至顺三年,改建为石砌三孔桥,定名为通济桥。现存桥身为清朝雍正七年至九年重建。

通济桥全长90米,高大雄伟,桥旁立了一块石碑,上面题道:“海舶过而风帆不解”八个字,便足以证明。

北宋时王安石任鄞县县令时旅行至此,更是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山如碧波翻江去,水似青天照月明。唤取仙人来此住,莫教辛苦上层城。”

2019年10月7日,余姚通济桥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交通:

余姚市区公交车均可到达。

景点位置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府前路

注意!今起,台城通济桥、五龙桥一带单向通行测试

关于对台城通济桥、五龙桥一带进行微循环交通组织调整测试的通告

为进一步改善台城通济桥、五龙桥、西南路一带的交通环境,减少交通拥堵的发生,确保道路交通畅通有序,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和《台山市主城区道路交通改善规划方案》的要求,市公安局、市城市综合管理局从2021年6月15日起至18日,对通济桥、五龙桥、西南路、沿河西路、龙舟路一带的道路进行交通组织调整测试,现通告如下:

一、通济桥由目前的双向通行调整为西往东单向通行;

二、西南路由目前的双向通行调整为南往北单向通行;

三、五龙桥由目前的双向通行调整为东往西单向通行;

四、沿河西路五龙桥至通济桥路段、龙舟路由目前的双向通行调整为北往南单向通行。

请途经车辆按照现场交通标志指示通行,不便之处,敬请谅解。

台山市公安局 台山市城市综合管理局

2021年6月15日

▼图示如下

来源:台山交警

编辑:伍慧彬

监制:朱文星

运营:台山市融媒体中心新媒体部

投稿邮箱:tsbtv2012@163.com

猜您喜欢

●台山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再调度、再部署、再落实

●新冠疫苗第二针,你打了吗?台山疾控来给你释疑

●台山市定向培养医学生计划开始报名!

●今天,台山市乡村振兴局正式揭牌成立!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佛山古镇历史风貌展示馆“通济桥” 精细复原重现“行通济”

28年前的通济桥长什么样?知道这些才真正明白“行通济,无闭翳”

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即将来临

作为元宵必备节目

又怎么少得了行通济呢?

俗话说:行通济,无闭翳!

作为佛山人的盛事,你又知道多少?

28年前的通济桥长什么样?

珍贵视频带你回顾!

行通济,无闭翳

“闭翳”是指忧愁、衰气的意思。“行通济,无闭翳”这句俗语是指到通济桥上走走,就能消除疾病、烦恼,得到幸福、安康,表达了人们的良好愿望。这句话,也是对人们参加行通济活动最有力的感召。佛山人祖祖辈辈延续着行通济的风俗,忧愁和衰气一扫而空,好运接踵而来。

“行通济”的前世今生

通济桥的来历

姓名:通济桥

年龄:约400岁

地址:普澜二路金鱼街52号附近

荣誉称号:村尾垂虹 (佛山旧八景)

通济桥是佛山最早修建的桥梁之一,据《佛山忠义乡志》载:该桥最先是由附近乡民集资修建的木质人行桥。

始建何年,已无史考,但有史考证已超450年:

明代始建木桥,具体年代未见载于史志,曾先后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隆庆二年(1568年)、万历九年(1581年)修建,后因木桥朽腐致毁。

明朝户部尚书、乡人李待问回到佛山后,见此桥年久失修,于天启五年(1625年)倡建修桥,翌年建成并取名“通济桥”,寓意“桥以通济名,必通而后有济也”,“以正义通,以亨屯济”。后被称为佛山旧八景之“村尾垂虹”。

这是明代前后时期“佛山旧八景”中所描绘的通济桥。

上桥有九级台阶,下桥时则有十三级,“九出十三归”,寓意“小本大利”,财运亨通。

清顺治十二年(1655)由桥前白衣庵僧人圆朗募捐(传说是神仙故意留下建桥的金银)重建为石桥,至新中国建国前历经数百年,曾多次由民众捐资修建。

佛山画家区锦生为作家任流的小说《行通济》所绘制的通济桥

这是道光年间的《佛山忠义乡志》所记载的通济桥。

上世纪20年代的通济桥

1928年的通济桥

民国初年,通济桥附近河道淤塞,已极少往来。解放后,佛山马路多次扩建,通济桥下的河涌被改为暗沟,桥面被改为大马路,这一带再也找不到“桥”的痕迹了。

1960年的通济桥

上世纪80年代的“行通济”

2001年,佛山市政府顺应民意重建通济桥,以延续行通济的习俗。新桥长32米,宽9.9米,以防滑条取代台阶,不仅提高了过桥人的安全系数,同时体现了过桥祈福的意念。

行通济的来历

从明末清初开始,每逢正月十六,佛山四乡家家户户都会扶老带幼,自清晨到夜幕,举着风车、摇着风铃、提着生菜浩浩荡荡地由北到南走过通济桥,祈求来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行通济》一书中提出:“到了乾隆年间,行通济之风日趋旺盛,每到正月十六。从清早到午夜,各家各户,携子带女,手举纸制风车、风铃、小花灯,拥到通济桥边,再绕道回家。”

“行通济”原来是在正月十六,正确的时间应该是:农历十五晚11时(子时)开始,十六晚亥时(10点)结束。后来政府改为正月十五。

行通济的风俗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了佛山文化的一张名片,每年吸引数十万人参加,影响力遍及珠三角和港澳地区。(上图,2017年“行通济”上新闻联播的截图)

佛山电视台记录了近30年来的“行通济”

一起看看这些压箱底的老画面

说不定会见到你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年轻时候的影像哦~

1990年

历史上第一个“行通济”动态影像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行通济”的第一个影像竟然是“摆拍”出来的。稀稀疏疏的市民,零星的队伍穿行而过……佛山电视台的记者还主动当起了“引导员”,通过“又拉又扯”,拍下了历史上第一个“行通济”的动态影像。

在前行的市民队伍中,年轻人居多,他们穿着当年流行的时尚款衣着,朝气蓬勃,十分洋气。

在这影像记录之前,行通济在佛山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呢?据佛山电视台资深记者老罗回忆:九零年前,行通济的人很少,只是一些女性来到通济桥头烧香,带上一小把生菜摆在桥头,没有风车,也没有风铃。

1991年

这一年的人潮涨起来了!

1991年,佛山行通济的节日气氛相比前一年,可以说是非常热烈了。街坊们举着风车、气球,提着生菜,笑容满面地走过通济桥。

1992年

没想到人有这么多

是不是有点好奇为何缺1992年的影像记录呢?原来这还有点小故事,随着电视的报道,前来“行通济”的市民越来越多,引起了佛山市领导的重视和关心。专门到电视台调研,提出今年暂停报道,文化局明年将做好组织工作。

1993年

人龙继续涨涨涨

1994年

快来看看里面有没有你的长辈!

都是靓女和小鲜肉呀,简直一场时尚大派对。

警察哥哥们也在旁维持秩序。

1995年

这一年,玩得一手好浪漫

买支玫瑰赠佳人

1996年

佛山市民已经很享受这过程啦

每人握着一只风车转运

1997年

1998年

生菜队伍越来越壮大

1999年

这一年,有二十多万人享受行通济的乐趣。

2001年

佛山“行通济”的主题曲诞生了!

由市政府牵头,佛山台拍摄了音乐电视《行通济》,任流填词,蒋智民作曲,李素华演唱,佛山台主持人等演出。

通过电视的传播,歌曲唱响佛山,甚至一跃成为了元宵的节日歌!2001年1月,佛山市政府斥资重建通济桥,这时的通济桥终于名副其实是座“桥”了。

2003年

人人人人人人……人潮已成规模

2005年

2006年

……

……

……

再往后,

就是大家熟悉的味道

人从众模式……

历史上,行通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近现代,行通济更是不断创新内容与形式,以文化之名传播城市。

一年一度,

数十万人走一座桥!

这是我们佛山的独特文化!

今年,你和谁去“行通济”?

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哦~

珠江时报综合自佛山电视台、佛山市档案局、佛山文化、佛山发布、佛山日报

编辑:丁美君

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