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山村古建筑群旅游攻略-阳山村古建筑群必玩景点

QQ爱
阳山村古建筑群

阳山村位于桂阳县正和乡境内,距市里30公里,经高等级公路、郴仰公路与万华岩、仰天湖形成旅游金三角。村落因依骑田岭(古称阳山)而得名。这里青山环绕、秀水萦回,颇类《桃花源记》所述之境界。自明初迁始祖而定,子孙繁衍,聚族而居,已逾600余年。村落始建于弘治年间(1497年),成于康乾盛世,而盛于道光年间。占地万余平方,现存古建筑60余栋,五千平方。

村落座型北朝南,依山造屋,傍水结村,小溪流贯全村,谓之“金带环抱”。房屋结构严谨、错落有致、屋檐飞翘、雕梁画栋,在通风、采光、排水、防火处理上独具匠心。壁檐彩绘,木雕石刻,精致素雅,栩栩如生,历数百年沧桑而不毁,实属罕见。村落在布局上讲究“天地人合”结构上体现儒家“中和”思想,是民俗文化与建筑的完美结合。

何氏族人自庐江郡迁徙而来,崇文尚武,重论理,求和睦,明理义,事农桑,涌现出进士、举人十余人,官至将官,翰林者多人,不以望族之居,助弱扶贫,自发设立了“重九会(敬老)”、“议学会(助学)”、“女儿会(扶孺)”、“禁戒会(自律)”等,形成了“宽容诚厚重,和气致祯祥”的百年家风,是我国古民俗风俗情的“活化石”。

目前阳山村主要景点有古民居群、原始次生森林、驿道古桥、明清古墓、太平天国古战场、高山草甸、天然溶洞等十余处。

黄山市十大旅游景点排名 呈坎古建筑群上榜 皖南古村落景区排第二

黄山市十大旅游景点排名

1、黄山风景名胜区

地址: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205国道

黄山风景名胜区被称为“人间仙境”、“天下第一奇山”,黄山还是中国美十大名山之一,历来享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

2、皖南古村落景区

地址:安徽省黄山市黟县

皖南古村落景区是国家5A级景区,以西递村、宏村为代表,其中西递村已经有950多年的历史,村内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村落风格建筑,被称为“活的古民居博物馆”。

3、黄山市古徽州文化旅游区

地址: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

黄山市古徽州文化旅游区是一个聚集古城生活、宗祠文化、牌坊文化、徽商文化、村落文化、民居文化的旅游区,是黄山市十大旅游景点排名第三位。

4、齐云山风景名胜区

地址: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城西约15公里处

齐云山风景名胜区是国家风景名胜区,由齐云、白岳、歧山、万寿等9座山峰组成,总面积110公里,共分月华街、云岩湖、楼上楼三个景区。

5、牯牛降风景区

地址: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历口镇牯牛降观音堂

牯牛降风景区,是安徽南部三大高山(黄山、清凉峰、牯牛降)之一,主峰海拔1727.6米,总面积为6700公顷,牯牛降风景区有五大景区,灵山景区、双龙谷景区、龙门景区、观音堂景区。

6、呈坎古建筑群

地址: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呈坎村

呈坎古建筑群为明末清初建筑风格,从唐代以来,高官、隐土、巨贾、史志学家、作家、制墨家、书画家代不乏人,至今保留着明代古村落的整体布局和街巷水系,是黄山市十大旅游景点排名第六位。

7、新安江山水画廊

地址:安徽省黄山市歙县黄山大道

新安江山水画廊风� �区以中国独特的徽文化与自然风光、古村落的结合著称,徽派古民居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素有“东方多瑙河之称”。

8、九龙瀑

地址: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汤口镇

九龙瀑是黄山的主要自然景观之一,九龙瀑长达300米,整条瀑布共分九折,一折一瀑,一瀑一潭,故名“九龙潭”,十分壮观,不可错过。

9、芙蓉谷

地址: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耿城镇辅村

芙蓉谷也是黄山的主要自然景观之一,峡谷全长10公里,谷中有众多形态各异的池潭,娇艳如盛开的芙蓉,又称“春之谷”,是黄山市十大旅游景点排名第九位。

10、翡翠谷

地址: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汤口镇山岔村

翡翠谷是国家4A级风景区,也叫“情人谷”,峡谷长达6华里,分布着一百多个形态各异、大小不同的彩池,绚丽夺目,因此叫做翡翠谷。

信阳罕见的、拥有徽派建筑风格的古村落,山美水美,还免门票

在人们的印象中,北方的建筑恢宏大气,如大山大川一样给人震撼;而南方的建筑则气质温婉,如小桥流水让人神清气爽。

而在皖、豫、鄂交界地带,河南省信阳市新县八里畈镇丁李湾古村落,这里的建筑,既具有北方宅院的粗犷质朴,也含有徽派建筑的婉丽清雅。

丁李湾村始建于元末明初,以清代乾隆年间最盛,当时田地1万多担(一担相当于现在7亩),房屋600多间,有“李氏庄园”之称。

该村的建筑以古围墙为界,依自然山势而建,由围墙、炮楼、里巷、祠堂、书院、民居、古井、池塘等组成。布局多以三间两廊、三间一边廊、三房两厅为主,因与巷道的相对关系而有所变化。

民居里外通透,邻里间一门相隔,便于疏散、保护,有与书室结合、民居与祠堂结合的明清古村落特点。门楼、宅院均由石头做成高地基。房屋青砖黛瓦,雕梁画栋,马头墙,每套门楼周围刻有“兽”字护的门碑,室内正堂四角装饰有银铃。

房屋均为砖雕檐,檐顶上各种砖雕吉祥物。门楣、门栏、门墩基本古朴典雅。巷道地面由石块、石板铺成,两边留出雨水槽、排水沟。里巷有防护门、掩护门、逃生门,安全防御设施齐备。

如此美丽的建筑,却因为各种原因,一部分建筑已经倒塌消失。丁李湾目前最深的宅院,有四五进深,而据通过土改分到“知府宅院”居住的76岁老太邬嫦娥讲,这里早期的宅院,最多曾有13进深,但后来不是自然倒塌,就是被人破坏了,没有保存下来。

另外,塘边的县令门楼,内墙塌了,镇里和村里筹了1万多元修补,才没有塌完。除了门楼、宅院大量坍塌外,在村东泼河水库蓄水时,最具徽派气质的李氏祠堂也被水淹没。

再加上很多村民要拆旧房盖新房,嫌老房子破旧、占地,就拆了,想拦也拦不住。目前该村仅剩下了17处门楼、8条弄道,房屋也只有不到百间。

好在相关部门已经开始着手保护这些珍贵的古村落建筑。2003年,丁李湾被确定为“河南民俗民居村”, 2013年经过国家住建部专家进一步挖掘,以其悠久的文化内涵及古村落资源,入选第一批国家级传统村落,2014年被命名为中国景观村落。

当地政府为保护历史文化,深挖丁李湾历史、文化、建筑、彩绘、雕刻艺术等优势资源,申报为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强力打造最具豫南特色的传统村落,实施古村落保护计划。在多方关注下,丁李湾古村落将迎来更好的发展。

武当山古建筑群——中国古代建筑成就的博物馆

武当山古建筑群,敕建于唐贞观年间,明代达到鼎盛,历代皇帝都把武当山作为皇室家庙来修建。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大建武当山,历时12年,建成9宫、8观、36庵堂、72岩庙、39桥、12亭等33座建筑群,嘉靖年间又增修扩建。整个建筑群严格按照真武修仙的故事统一布局,并采用皇家建筑规制,形成了“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楼台隐映金银气,林岫回环画镜中”的“仙山琼阁”的意境,绵延140里,体现了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堪称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观,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成就的博物馆”和“挂在悬崖峭壁上的故宫”。

太和宫:位于天柱峰南侧,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现有古建筑20余栋,建筑面积l600多平方米,主要建筑有:

金殿:明代铜铸仿木结构宫殿式建筑,位于天柱峰顶端的石筑平台正中,面积约160平方米,朝向为东偏南8°。殿面宽与进深均为三间,阔4.4米,深3.15米,高5.54米。四周立柱12根,柱上叠架、额、枋及重翘重昂与单翘重昂斗拱,分别承托上、下檐部,构成重檐底殿式屋顶。正脊两端铸龙对峙。

四壁于立柱之间装四抹头格扇门。殿内顶部作平棋天花,铸浅雕流云纹样,线条柔和流畅。地面以紫色石纹墁地,洗磨光洁。屋顶采用“推山”做法为特点。殿内于后壁屏风前设神坛,塑真武大帝坐像,左侍金童捧册,右侍玉女端宝,水火二将,执旗捧剑拱卫两厢。

坛下玄武一尊,为金婉合体。坛前设香案,置供器。神坛上方高悬馏金匠额,上铸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手迹“金光妙相”四字。殿外檐际,悬盘龙斗边馏金牌额,上竖铸“金殿”二字。殿体各部分件采用失蜡法铸造,遍体馏金,无论瓦作、木作构件,结构严谨,合缝精密,虽经五百多年的严寒酷暑,至今仍辉煌如初,显示中国铸造工业发展的高度水平,堪称现存古建筑和铸造工艺中的一颗灿烂明珠。

武当山金殿,1961年03月0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当山金殿位于武当山主峰天柱峰的顶端。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在湖北丹江口市境内,是中国的名山之一,方圆400多公里,有72峰,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山中有二十四洞、三潭、九泉、十池、九井、十石、九台等风景名胜,它同时也是著名的道教胜地,山中有很多宫观亭殿,有“五里一庵,十里一宫”之称,是中国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

武当山金殿俗称“金顶”,在武当山主峰天柱峰的顶端,始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铜铸建筑物。金殿面阔、进深各三间,高5.54米,宽4.40米,深3.15米,是铜铸烫金、仿木构建筑,重檐叠脊,翼角飞翘,殿脊装饰有仙人禽兽,造型生动逼真。下设圆柱十二根,宝装莲花柱础,斗拱檐椽,结构灵巧精美。额枋及天花板上,雕铸流云、旋子等装饰图案,线条柔和流畅。殿基为花岗岩砌筑的石台,周绕石雕栏杆,益显庄严凝重。殿内神像、几案、供器都是铜铸的,中供奉着真武帝君,着袍衬铠,披发跣足,丰姿魁伟,侧立有金童、玉女,拘谨恭顺,素雅俊逸,“水火”二将,列立两厢,威严勇猛,是全山铜铸造像艺术精华所在。

金殿是分件铸造,榫铆拼焊,连接精密,浑然一体,毫无铸凿之痕,虽经历五百余年风霜雪雨和雷电的侵袭,至今仍金碧辉煌,绚丽如初,堪称中国古代建筑和铸造工艺中的一颗明珠。

殿下的山峰腰绕石城一周,名紫金城,长1.5公里,临崖面险,悬空熊峙,四门石阙巍然屹立,极其险峻。

登上金顶,远眺群峰环峙,苍翠如屏,丹江水库碧平如镜,俯瞰太和、南岩、五龙诸宫,层叠有致,布局严谨,美不胜收。晨观日出,晚看云海,游人至此,如至仙境一般。

在武当山的小莲峰有一座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从主峰天柱峰移到此的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铸造的铜殿,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铜铸建筑物。

古铜殿:位于天柱峰前小莲峰上。元代大地十一年(公元1307年)铸,高3米,阔2.8米,深2.4米,悬山式屋顶,全部构件为分件铸造,卯榫拼装,各铸件均有文字标明安装部位,格扇裙板上铸有“此殿于元大德十一年铸于武昌梅亭万氏作坊”,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铜铸木结构建筑。

铜殿元代置放在天柱峰顶,也被称为金殿。在明永乐大修武当时,明成祖朱棣因其规模小而另铸了一座金殿,下旨将元代铜殿转运至小莲峰保存。

这座铜殿完成于元大德十一年,在武昌铸造。造型古朴凝重,瓦棱、檐牙、栋柱、门隔、窗棂、门限等诸形毕具。殿体镂刻有铭文,记述化缘道士姓名和各地捐资造殿信士的姓名及地址。

这座元代古铜殿是因为是从天柱峰转运下来的,所以叫转运殿。从字面上看,转运,有“时来运转”的意思。有意无意之中,武当金顶就又增加了一个神秘的景观,人们沿着铜殿转上一圈,据说能够解除厄运,转来好运、官运、财运等等人生运气。所以,来武当金顶的人,许多都愿意在这里转上一圈。

紫禁城:建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延天柱峰环绕,周长345米,墙基厚2.4米,墙厚1.8米,城墙最高处达10米,用条石依岩砌筑,每块条石重达500多千克,按中国天堂的模式建有东、南、西、北四座石雕仿木结构的城楼象征天门。该石雕建筑在悬崖徒壁之上,设计巧妙,施工难度大,是明代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紫”取自“紫气东来”,表祥瑞,“禁”指皇家禁地,由此可见紫禁城除保护金殿外,还有政治寓意。再者,金顶位于天柱峰巅,无屏障,无靠山,更无左右砂山,为了聚气,风水先生沿峰峦建立这道城墙,用以“藏风聚气”。紫禁城有四道城门,只有南门是真门,其它均为虚设。在南门的一侧并列有神门、鬼门,供以告诫人们,“人鬼神”各行其道。

紫禁城,亦名皇城,因金殿在其上而得名。明永乐十七年(1419)敕建,高达数丈,周长344米多,环绕天柱峰巅,由每块重达千斤的条石依岩砌成。紫禁城有一奇妙之处,即从里向外看墙体向外斜,而从外朝里望墙体却向里倒,远看美如灿烂的光围绕金殿,十分玄妙壮观。紫禁城四方设四座石质精雕石门,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

进入南天门,就是灵官殿长廊,幽暗阴森,石冷袭人。登上一段石级,是一块小平场,上有锡铸的灵官殿,玲珑古朴,为稀世之文物。殿右有明代御碑数通,殿前置碗口粗钢鞭数根。相传,凡是不虔诚的朝山进香者,到此都要受到灵官的严厉惩罚,上不了金殿。这一传说,竟把一些人吓得心惊肉麻,两腿发软,甚至昏厥倒地。出灵官殿长廊,手拉铁索,攀登“九连蹬”,九转而登一百数十级饰栏石梯,便是金光熠熠、名扬古今中外的金殿了。 紫霄宫位于武当山东南的展旗峰下,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一1125年),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重建,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扩建,清嘉庆八年至二十五年(公元1803—1820年)大修,是武当山八大宫观中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道教建筑之一。

紫霄宫创建于北宋宣和年间,元代重修,明永乐十年(1412)敕建,赐额“太玄紫霄宫”。嘉靖三十一年(1552)增修扩建,共有庙宇806间。建筑布局充分利用地势,在纵向陡峭横向宽敞的地形上,构筑轴线建筑,层层递进,逐次升高,形成三进院落。由下而上依次建龙虎殿、碑亭、十方堂、紫霄大殿、父母殿,两侧为配殿、东西宫和东西道院,主次分明,庄严肃穆,极具皇家道场气派。

紫霄宫是武当山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宫殿,其主体建筑至今已历590余年。进宫第一座殿堂为龙虎殿,殿内两侧供奉的青龙、白虎塑像,高达丈余,塑造手法细腻,技艺高超,有元代遗风。出龙虎殿,拾级而上,为朝拜殿,亦名十方堂,殿后是一青石墁地大院,正中即为该宫正殿——紫霄大殿。

紫霄大殿是全山最大、现存最完整的明代木结构建筑,坐落在三层饰栏丹墀崇台之上,巧妙利用地形落差,更显其雄伟壮观,气势轩然。大殿为九脊重檐歇山式顶,孔雀蓝琉璃瓦屋面。整座殿堂碧瓦重檐,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殿堂内陈设考究,供奉着道教神仙和各类供器、法器,工艺精湛,造型生动,栩栩如生。

紫霄宫不仅是武当山旅游观光的最佳去处,还是武当山道教活动中心,每逢道教传统节日,都在这里设坛建礁,祈福禳灾。

紫霄宫现存有建筑29栋,建筑面积6854平方米。中轴线上为五级阶地,由上而下递建龙虎殿、碑亭、十方堂、紫霄大殿、圣文母殿,两侧以配房等建筑分隔为三进院落,构成一组殿堂楼宇、鳞次栉比、主次分明的建筑群。宫的中部两翼为四合院式的道人居所。宫内主体建筑紫霄殿,是武当山最有代表性的木构建筑,建在三层石台基之上,台基前正中及左右侧均有踏道通向大殿的月台。大殿面阔进深各五间,高18.3米,阔29.9米,深12米,面积358.8平方米。共有檐柱、金柱36根,排列有序。

大殿为重檐歇山顶式大木结构,由三层崇台衬托,比例适度,外观协调。上下檐保持明初以前的做法。柱头和斗栱显示明代斗杠的特征。梁架结构用九檀,高宽比为5:2.5,保持宋辽以来的用材比例。殿内金柱斗栱,施井口天花,明间内槽有斗八藻井。明间后部建有刻工精致的石须弥座神龛,其中供玉皇大帝,左右肋侍神像,均出自明人之手。

紫霄殿的屋顶全部盖孔雀蓝琉璃瓦,正脊、垂脊和戗脊等以黄、绿两色为主镂空雕花,装饰丰富多彩华丽,为其他宗教建筑所少见。 南岩宫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至元至大三年(公元1285-1310年),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扩建。位于独阳岩下,山势飞翥,状如垂天之翼,以峰峦秀美而著名。现存建筑2l栋,建筑面积3505平方米,占地9万平方米。有议案天乙真庆宫石殿、两仪殿、皇经堂、八封亭、龙虎殿、大碑亭和南天门建筑物。主体建筑天乙真庆宫石殿,建于元至大三年(公元13lO年)以前,面阔11米,进深6.6米,通高6.8米,梁、柱、门、窗等均以青石雕凿而成。顶部前坡为单檐歇山式,后坡依岩,作成悬山式,檐下斗栱均作两跳,为辽金建筑斗栱的做法。龙头香,长3米,宽仅o.33米,横空挑出,下临深谷,龙头上置一小香炉,状极峻险,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科学性。

南岩宫坐落在武当山南岩(又名紫霄岩、独阳岩)绝壁之上,上接碧霄,下临绝壑,周围峰岭奇峭,林木苍翠,是武当山三十六岩中景色最美之处。南岩宫建筑群始建于唐代,宋、元均有较大规模建筑。明永乐十年(1412)敕建,赐额“大圣南岩宫”。嘉靖三十一年增修扩建,共有殿宇640余间。南岩宫建筑群在总体布局上匠心独运,巧借地势,依山傍岩;在手法上打破了汉族建筑传统的完全对称的布局和模式,座座宫室镶嵌于悬崖峭壁,虽系人工,宛若天成,使其与环境风貌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营造了“天人合一”的至高意境。

南岩宫现存山门、龙虎殿、大殿、东西配殿、两仪殿、皇经堂、石殿、八卦亭、御碑亭等建筑90余间,其主体建筑玄帝殿民国十五年毁于火灾,2006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拨款修复。修复后的玄帝殿重檐歇山,丹墙碧瓦,崇台高举,巍峨壮观,宛如天宫。大殿丹墀之下为青石墁地院落,中有一口古井,名甘露井,井台以青石雕制,六角饰栏,水质清洌甘甜,犹如甘露。从皇经堂到两仪殿之间的长廊,遍布摩崖石刻,其中最负盛名的当数明嘉靖初年内阁首辅夏言和其弟子王顒所题“寿福康宁”四字。两仪殿前有一石雕龙首,长2.9米,宽仅0.3米,从悬崖峭壁上横空出世,面对金顶,下临深涧,顶端置一香炉,这便是号称“天下第一香”的龙头香。过藏经楼,即为建于元代的“天乙真庆宫”石殿,整体为石作仿木结构。南岩西侧一峰突兀,名梳妆岩,上建“梳妆台”,相传为真武大帝修道成功飞升之处。

南岩宫周围还有滴水岩、仙侣岩、黑虎岩、洪钧洞、雷神洞等景观,移步换景,变幻无穷,让无数中外游客陶醉其间,流连往返。 磨阵井又名纯阳宫,建于清康熙年间,为一座四合院式道院,布局精巧,结构紧凑,现存山门、大殿、配殿、姥姆亭、北道院等建筑52间,大殿内壁画《真武修真图》形象地叙述了真武修真,得道成仙的故事,画风古朴。院内一口古井,旁立一根铁杵,传说当年真武太子在此受紫元君化身姥姆以“铁杵磨绣针,功到自然成”的哲理点化,最终修道成仙。

磨针井之名,取自真武大帝刻苦修炼,最后得道成功的故事,故事说:净乐国太子得玉清圣祖紫元君的启示,到武当山学道修炼,但意志不坚,欲下山还俗。走到这里,遇见紫元君变成的一姥姆在井边磨铁杵。太子感到奇怪,上前问道:“磨铁杵做什么?”姥姆回答:“磨针。”太子惊问道:“那不太难了吗?”姥姆偏过头,笑容慈祥地点化太子道:“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太子闻言顿时大悟,遂转身回山修炼,最后终于得道升天。后来,人们称这里为磨针井,并修建了磨针井和回心庵。

又名“磨针井”。从武当山镇(老营)乘车南行7.5公里,紧挨登山道旁,有一座纤巧玲珑,布局紧凑的道院,这便是磨针井。它周围峰峦拱拥,翠林环绕,竹铺凉云,梅送暗香,被誉为“竹月梅风巧相映”的胜境。

现存磨针井为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重建,1984年修葺如初,此宫占地面积5千平方米,计有庙房52间。其主体建筑祖师殿,为三开间殿堂,殿内原供有真武青年时塑像。四壁绘《真武修真图》壁画,线条古朴高雅,色彩陈淡苍然,山水云树有致,各种人物栩栩如生,具有浓厚的汉族民间画风,生动地反映了真武上山修炼的曲折故事。殿前埋着两根碗口粗的铁针,乌黑光亮,象征姥姆当年所磨铁杵。殿旁栏台高举,拱拥井亭一座,重檐雕脊,凌空展飞,婷婷秀立,轻俏典雅。

亭中有井,亭内有一眼井泉,水质清洌,甘甜如饴,据说品尝后,能增智开慧。其上神龛内置铁饰金姥姆磨针像,据说这尊像是供奉的紫气元君像,手捧铁杵,头微侧偏,笑迎过往游客,以相当高的艺术造型,渲染了这个道教故事。离磨针井不远的山巅上建有关帝庙,从前供奉关公像,现仅存一把铜制青龙偃月大刀,重达30多公斤,明万历年间造,亦为历史文物。 复真观又名太子坡,据记载,明永乐十年,明成祖朱棣敕建玄帝殿宇、山门、廊庑等29间。明嘉靖三十二年扩建殿宇至200余间。清代康熙年间,曾先后三次修葺。清代乾隆二十年至二十六年又重修大殿、山门等殿宇。后因年久失修,损坏严重。公元1982年经国家投资,对复真观开展全面修缮,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被列入全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