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红色医院旧址旅游攻略-中央红色医院旧址必玩景点

瑞文妹
中央红色医院旧址

1925年,“五卅”运动时,长汀福音医院的英籍教会医生回国后,由傅连日章接任院长。1927年9月,“八一”南昌起义部队途径长汀,傅连日章带领福音医院医务人员为部队医治了300多名伤病员。其中有时任起义军营长的陈赓大将和政治部主任徐特立。1929年3月,毛泽东、-率领红军首次入闽解放长汀县城后,又为红四军全体指战员接种牛痘,医治伤病员,成为中央苏区第一个为红军服务的医院。在毛泽东的倡导下,该院附设了“中央医务学校”、“中央看护学校”,为红军培养了大批医务人员,解决了当时红军缺医少药的困难。

1932年秋,毛泽东因积劳成疾来到该院休养所疗养。他一边休养一边深入群众进行社会调查,根据群众反映,帮助汀州市苏维埃政府纠正了官僚主义作风,他把这些问题加以总结,用长汀毛边纸撰写了《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这一光辉著作,此文后来成为毛泽东在第二次全苏大会上所作的一份重要报告。

1933年初,傅连日章把福音医院的全部设备、药品和自己全部财产捐赠苏维埃中央政府,福音医院迁往江西瑞金,正式改编为“中央红色医院”。傅连日章也被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称赞为“苏区第一模范”。1934年10月,傅连日章随中央红军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建国后,曾先后担任中央卫生部副部长、-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中华医学会会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他是我党我军最早为红军服务的“红色医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我党我军的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该址1988年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设《医国先驱——傅连日章》专题陈列。

探访中央苏区的红色医院旧址——福音医院

新华社照片,长汀(福建),2019年6月18日

探访中央苏区的红色医院旧址——福音医院

6月18日,在长汀县福音医院,傅连暲侄孙傅剑平向新闻媒体记者介绍傅连暲的事迹。

当日,参加“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的新闻媒体记者走进福建长汀的中央苏区的红色医院旧址——福音医院。

1931年秋后,长汀成为中央苏区的经济中心,福音医院也成为中央苏区最大的一所医院,许多中央和地方领导曾在福音医院接受治疗。1932年,院长傅连暲先后在福音医院附设创办了中国工农红军中央看护学校和中央红色医务学校,为红军培养了大批医务人员。后来,福音医院迁到瑞金,正式命名为中央红色医院,傅连暲仍任院长。

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位于长汀县的福音医院(6月18日摄)。

6月18日,参加“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的新闻媒体记者走进福建长汀的中央苏区的红色医院旧址——福音医院。

新华社记者李任滋摄

新华社照片,长汀(福建),2019年6月18日

探访中央苏区的红色医院旧址——福音医院

这是6月18日在长汀县拍摄的福音医院休养所外景。毛泽东曾在此疗养。

当日,参加“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的新闻媒体记者走进福建长汀的中央苏区的红色医院旧址——福音医院。

1931年秋后,长汀成为中央苏区的经济中心,福音医院也成为中央苏区最大的一所医院,许多中央和地方领导曾在福音医院接受治疗。1932年,院长傅连暲先后在福音医院附设创办了中国工农红军中央看护学校和中央红色医务学校,为红军培养了大批医务人员。后来,福音医院迁到瑞金,正式命名为中央红色医院,傅连暲仍任院长。

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新华社照片,长汀(福建),2019年6月18日

探访中央苏区的红色医院旧址——福音医院

6月18日,一名参观者在长汀县福音医院手术室旧址内参观。

当日,参加“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的新闻媒体记者走进福建长汀的中央苏区的红色医院旧址——福音医院。

1931年秋后,长汀成为中央苏区的经济中心,福音医院也成为中央苏区最大的一所医院,许多中央和地方领导曾在福音医院接受治疗。1932年,院长傅连暲先后在福音医院附设创办了中国工农红军中央看护学校和中央红色医务学校,为红军培养了大批医务人员。后来,福音医院迁到瑞金,正式命名为中央红色医院,傅连暲仍任院长。

新华社记者李任滋摄

射阳湖红色旅游系列之二:苏中军区后方总医院旧址

缘分,或许就在“好看”里

射阳湖红色旅游系列之二

苏中军区后方总医院旧址

1944年3月,车桥战役刚结束,新四军一师暨苏中军区率先迁入宝应东荡地区,军区卫生部部长李振湘同志根据军区首长的指示和战地救护工作的实际需要,迅即在水泗落潮堡建立了后方总医院,院长先后由谢进,赵国宝同志担任,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后方总医院抢救了数百名伤病员,龙其是在车桥战役和三垛伏击战重伤员的救治中仅有一人在转运过程中牺牲。宝应地方党政组织和当地人民为运送、转移、安置、保护伤病员,甘冒生命危险,挖蕻筑路,提供器材和各种便利,使没有武装保护的后方医院得以生存和发展。

2008年5月苏中军区后方总医院旧址被宝应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县级文保单位,县旅游部门推荐进行红色教育、红色旅游目的地。

寻找外事中的红色印迹|追忆历史 探访阳谷县郝楼村哈利生医院旧址

中国山东网-感知山东5月7日讯 (记者 张元元)5月7日上午,“献礼建党百年—寻找外事中的红色印迹”专题宣传活动正式启动,首站走进聊城,探访这片红色革命热土上的外事故事。下午,活动来到位于 聊城市阳谷县大布乡郝楼村的哈利生医院旧址。

以白求恩式国际医生命名的战时后方医院

郝楼村是聊城市重点革命老区之一, 解放战争时期,郝楼村是刘邓大军渡黄河的后方根据地。聊城哈利生医院得名于国际主义卫生战士铁尔生·莱孚·哈利生(1888—1947),是新中国成立初期 鲁西北卫生界的一面旗帜。

哈利生是加拿大著名的外科医生和国际和平主义者,曾在军队中服务多年,并多次到中国行医。1945年后,哈利生加入了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卫生组织,负责医疗工作,为中国解放区筹措医疗物资。1947年1月10日,当哈利生再次到阳谷县张秋镇送药品时,病情急转恶化,不幸逝世于张秋镇天主教堂。哈利生逝世后,当地农会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按当地风俗将他运送回 河南开封安葬。

为了纪念哈利生,1947年,刘邓大军渡黄河南下,途经郝楼,经部队领导认真考察,选择郝楼村为后方医院,命名为哈利生医院(前防第三分区医院)并附设卫生学校,作为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时伤病员接受治疗康复的后方医院之一。

哈利生医院旧址仅存院落

村民赵东莲告诉记者,她的房屋是哈利生医院唯一一处现存旧址院落。房屋位于该村的正中央,前后有三个院,从南往北进入,依次是4间南屋, 东西屋各有4间,中间是腰房,穿过腰房再往里走是主院,东西屋也是各4间,正房3间,位置方便、房间较多,当时部队医院在此处设置了门诊室、手术室、医务室,其他 民房也都用做病房,伤病员多的时候就安置在柴房、磨道里。

军民鱼水情谊深

郝楼村村民民风淳朴,对共产党和 解放军格外支持拥护。当时医务人员进村后,村民自发组织选出最好的42间民房供部队医院使用,并把家中最好的粮食、衣物、鞋袜、骡马,主动无偿提供给部队官兵及医务人员。

据该村今年83岁高龄的老党员苏清亮回忆,当时医院配备了优秀的医疗人员,医生医术高超,其中就有有着“一把刀”称号的高级外科大夫冯大夫。医院给老百姓治病从不收钱,村民白天从部队领到东西晚上也会再送回给伤病员, 军民之情血浓于水。

苏清亮老人

苏清亮说,刘邓大军南下时,解放军的装备还比较落后,“重火力”是骡子拉着的小山炮。不过郝楼村是一个大后方,群众基础好,伤病员得到很好的照顾,即使敌机来袭,也从未造成新的伤亡。当时的做法是村民将伤员兵隐藏在近村的树林里,并让他们抱着树,使二者融为一体,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当然由于部分伤员伤较重,医疗条件有限等原因,部分伤员不幸牺牲,村民把他们安葬在村西北约1公里处空旷地,并把每位烈士的名字刻在木牌上插在坟前。

部队医院对村民的照顾,充分体现了军民鱼水情深。据苏清亮老人回忆,当年村民郝兆铭,因患胃部重疾,疼痛难忍, 生死关头,哈利生医院的医生在设备简陋的条件下,立即对其胃部进行了切除手术,三分之二的胃被切除。经过医务人员的精心照顾,仅八天时间就安全出院,分文不收,郝兆铭全家感动的泪流满面,为表谢意,把家中仅有的两只老母鸡送到医院,医院领导婉言谢绝。郝兆铭身体恢复很好,直至87岁去世。

解放后,哈利生医院和朝城医院合并后迁往聊城,成为 聊城市人民医院的前身。如今的郝楼村哈利生医院现存仅剩一处院落,北屋三间、东屋三间、拱形大门、西屋已坍塌,占地面积约80平方米,但没有留下当时医院的标志性的照片,为此村民都深表惋惜。

尽管现在的郝楼村已今非昔比,在那段峥嵘岁月里,郝楼村民舍小家为大家的红色精神代代相传,后人们汲取前进力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以更加优异的成绩缅怀革命先烈。

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