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克瓷古窑址旅游攻略-克拉克瓷古窑址必玩景点

搜狐叔叔
克拉克瓷古窑址

平和是名蜚中外的明代“青花瓷”(克拉克瓷)的故乡,现还较完好地保存田坑窑址、华仔楼窑址、洞口陂沟窑址、大陇窑址、二陇窑址等古窑址。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县文物工作者在南胜、五寨等地发现大规模明代古窑址群,古窑址遗存十分丰富,现古窑址已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克拉克瓷的特点是宽边,青花瓷为多,许多瓷器有精美的花鸟虫鱼以及表示吉祥的文字,在盘、碗的口沿绘分格及圆形开光的山水、人物、花卉、果实等,其中以大盘最为有名。2010年,广东“南澳一号”出水的1万多件瓷器中有8000多件来自来自平和的南胜五寨一带,这批平和窑青花瓷的出水,标志明清以来备受欧洲王公贵族追捧的“克拉克瓷”身世再次被证实,成为古代漳州“海上丝路”贸易繁荣的一个极重要佐证。鉴于此,平和县已确定“南胜窑”克拉克瓷古窑址群申报“海上丝绸之路”史迹。

门票价格:无门票地址:平和县五寨乡、南胜一带

开放时间:全年无休,8:30-17:00

交通方面:距离漳州70-80公里

塔克拉玛干沙漠尼雅遗址、精绝古国寻踪(图)

2019年6月4日,我们中国探险协会和田万方乐奏旅游集团共同组成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探险首秀团,经过了前2天沙漠越野车的艰苦跋涉,为了探秘尼雅遗址之精绝古国,来到了和田地区民丰县红旗村,做第2次进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准备。因为这是离尼雅遗址最近的民居。

我们住进了村里的民宿。团员被分到两家,我和马辉、王方辰、图尔洪、张志忠共住一个大屋。屋里面有两个大炕,非常宽敞。梁子、詹尼和两个女工作人员住我们隔壁,她们的房间也做餐厅用。

这家房东对我们非常热情,端水、端饭全是一个老大爷,妇女们都在其他房间忙着做饭,虽然我们语言不通,但我们相处气氛很融洽。晚饭是拌面,同时桌子上还摆着馕、馓子、油糕等食品,任你随时享用,我们吃了个肚圆。

饭后,我们来到村口,观看村民们的精彩演出。这是树林里的一片开阔地,地上铺了一个长地毯就当舞台了。这个村的文化活动搞得相当不错,他们有自己的文化流动车,有成套的音响和灯光设备。男乐手在面对观众的地毯外边坐一排,女演员站在后排。遗憾的是,我们的位子离舞台太远(中间隔着往来的车道),所以只能远远的欣赏节目,也无法参与其中。村民的节目都是“非遗”项目,如《高山麦西来普》及古典维吾尔族舞蹈和民歌。总之,演出还是挺精彩的。当然,也有我们没想到的惊喜,不仅可以一边看节目,一边喝啤酒,居然还能就着一米长的红柳穿的大羊肉串。之前,我们在老乡家已经吃了晚饭,没肚子再吃这么美味的食品了,但我还是扎扎实实地吃了一串,因为真的好吃。节目演完了,接着放电影,原说放《最后的沙漠守望者》宣传片,结果放的是新疆科学院拍的一部有关克里亚人的记录片。

6月5日清晨,本来说8点出发,结果不知道什么原因拖到9点半才出发。出发前图总给大家讲了话,中心意思是要爱护环境,保护生态。车队做好进沙漠的准备,仍然是给汽车轮胎放气,一切准备停当,我们再次向大沙漠挺进。这次的沙漠行程是沿着干枯的尼雅河道走,路边不时有枯死的胡杨,而不见芦苇了。

我们寻觅的尼雅遗址,位于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境内红旗村以北20公里的塔克拉玛干南缘沙漠中。东西向7公里宽,南北向25公里长,散布在尼雅河古河床沿线。为两汉魏晋时期精绝国遗址。上世纪初,英国人斯坦因在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南缘尼雅河畔发现了一座古城遗址,并从这里挖掘出封存了千年的各种珍贵文物12箱之多。当这些文物被带回英国时,使西方学者大为震惊,尼雅遗址因此被称为东方“庞培城”。 斯坦因的东方之行成果确凿的证明了“东方庞培”并非虚妄之谈。斯坦因在1901年、1906年、1913年和1931年,曾经四次到塔克拉玛干进行地理和考古探险活动,足迹遍布尼雅,安迪尔、楼兰和罗布泊。如果单从考古成果方面评价,他的确取得了比较辉煌的成就。但是,在当时考古手段已经比较完善的社会背景下,斯坦因采取了雇佣大量民工悬赏挖掘的手段,给文物遗址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在当时旧中国知识界的普遍反对之下,于1931年5月被南京政府电令出境。

20世纪50年代末,新中国考古学者在当时极为困难的条件下,逐渐展开了对尼雅遗址的调查研究工作。1959年2月,史树青先生一行深入尼雅进行遗存清理和文物采集。1959年10月,新疆博物馆李遇春率10名考古队员在遗址区进行了9天工作,提供了相对比较完整的发掘资料。60年代以后,由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的原因,尼雅考古工作未能继续。直到80年代,这项发掘工作又开始恢复。1980年12月,新疆博物馆与和田地区文管所合作,对尼雅进行遗址调查和清理发掘,又发现了一批有价值的文物。从80年代末期开始,由日本净土宗僧侣小岛康誉先生与新疆自治区文化厅合作,对尼雅遗址进行了长达5年的系统调查,该项调查仍在继续。其间,新疆考古研究所也在该地区同步开展工作。从80年代末开始的对尼雅遗址进行的科学和系统的调查,对于提高人类的历史文化素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经考古发现,在1700年前的公元三世纪,发源于昆仑山脉吕士塔格冰川的尼雅河经此向北延伸,那时这里还是一片繁荣的绿洲。尼雅遗址是汉晋时期西域"丝绸之路"南道上的一处东西交通要塞。尼雅河下游尾闾地带。其间散落房屋居址、佛塔、寺院、城址、冶铸遗址、陶窑、墓葬、果园、水渠、涝坝等各种遗迹约百余处,是新疆古文化遗址中规模最大且保存状况良好又极具学术研究价值的大型遗址之一。

我们途中停了两次车,据介绍,当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在这里看到了小房子,而判断里面有大型遗址。

再走了大约1个小时沙路后,我们终于在连绵起伏的沙漠里找到了尼雅遗址的中心位置--一座古佛像和周围的村民住宅遗址。这里还有一个护林员的地下房子,里面很大,有6间房子,房子里有床等生活设施。据了解,这个护林员每半个月进来一次,查看遗址周边情况。我们中午就在这里安营扎寨了。

参观开始前,我们先进行了一项公益活动,用了20分钟的时间把周边的垃圾捡了起来,准备集中后带出沙漠。

在当地文物局官员的引领下,我们对佛像遗址群进行了参观。

尼雅遗址规模宏大,遗址中心标识物是一座佛塔,塔周围流散分布着组成的聚落、冶作坊遗址群、墓葬等。该遗址是塔克拉玛干现存最大的遗址群,它对汉晋时期丝路南道邦国以及丝路的人文地理变迁的研究,有着重要价值。尼雅遗址以地理坐标为北纬37°58ˊ20.7″,东经82°43ˊ27″的佛塔为中心位置,其范围南北约20公里,东西7公里。沿尼雅河呈南北向细长形状。东西北三面环绕着高大的金字塔型沙山,南部地势较低。其范围南北长20公里,东西宽10多公里,至少可划分为六组建筑群落。古建筑保存较好,房舍废墟分布在干涸的尼雅河东岸,3-1幢集中一起。地基一般用麦草、牛粪等台泥铺墁,墙壁多为红柳编成再外垠泥土。室内建有炉灶和贮藏窖。遗址内有渠道和古河道的痕迹。

国内外考古学家对尼雅遗址进行了多次考古调查、发掘,对各种遗迹以及尼雅遗址的聚落情况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但相关的全面系统研究有待深入,拓展。遗址中出土还发现有麦、青棵、糜谷、蔓菁、羊肉、羊蹄、雁瓜等食物。1959年在此发现一颗覆瓦纽炭精刻“司禾府印”印范,说明东汉在此亦开辟了屯田。此外还出士大量汉文、卢文木简、木犊,是极为珍贵的史料。还有大量的文物,大部分是各种木器、铜铁器、陶器、石器、毛织品,出土的古钱币有东汉的五侏钱等。遗址中出土过大量的文物,大部分是各种木器 , 还有铜铁器、陶器、石器、毛织品 ,出土的古钱币有东汉的五铢钱等。还有大批木简,大部分书写着怯卢文字 ,也有古代于阗文和汉文 ,还发现炼铁遗址和烧结物。墓葬区曾发现东汉时期的古墓一座,男尸裹着锦袍,上书 " 万世如意 " 隶书。中日尼雅联合考察队 1995 年 10 月发现一瑞兽纹锦,上书 "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 。出土房舍北约2公里有墓葬区,一般均无墓室,棺木大多为独木凿成,埋于沙下,破坏严重。遗址附近尚有一汉代冶铁遗址,曾发现有矿石、烧结铁、石凿、石球、砺石及残铁矿等。房舍内也有铲、镰等铁制工具,形制与类似今日陕西中部地区使用的。

196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将该遗址被公布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国务院公布将尼雅遗址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近几年大规模的科学考察和考古发掘,封尘的尼雅遗址兴衰之谜将逐步被打开,丰富人们对于西域文明和丝绸之路的认识和了解。

但是,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精绝国里的居民们是从哪里来的呢?他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至今仍然不知道。精绝国这个名字是突然出现在《汉书》里的,它以前的史书里,根本找不到精绝国的任何记载。

尼雅河流域的人类活动,从考古发现来看,最早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但是,没有人能够证明精绝国人就是那些挥舞着石刀石斧的人发展来的。他们之间或许有继承关系,但也可能是毫不相干的两群人。从《汉书》首次记载了精绝国以来,此后的史籍对精绝国的记载都很少,而且是人云亦云,使人们对精绝国的认识极其模糊。

比起史籍来,考古工作者能够向我们讲述的要多许多。尼雅遗址那些辉煌的发现,就是属于精绝国时期的遗迹和遗物。遗址里的建筑、墓地和生活用品,都向人们揭示出了这个早期绿洲城邦的物质文化和精神世界,令今天的人们浮想联翩。

精绝国人最后在历史上出现时,已经是改名为鄯善的楼兰国的子民了。作为一个袖珍国家,仅有500名士兵的精绝国在那个兼并战争如同家常便饭的时代是不可能长期独立存在的。楼兰国在改名鄯善之后,因为是西出阳关第一站,又得到了中原王朝的扶植,曾经盛极一时。大约在东汉王朝的末年,强大起来的鄯善兼并了包括精绝在内的邻近的几个绿洲城邦。从那时起,尼雅河流域被纳入鄯善王国的版图,变成了它的一个行政区,精绝国改名为精绝州。精绝人虽然没有了自己的国家,但生活比以前更好了,也比以前更安定。就是这样一座曾经辉煌的城邦,它的创造者在历史没有记载的情况下失踪了。留下了令后人无限猜想的精绝国消失之谜。

我们参观完佛像遗址群,回到“窝棚”里吃午餐,大厨李东海早就把饭菜准备好了,林黎胜老师居然还带了一瓶尼雅牌的红酒,我们在尼雅遗址边的“窝棚”里开了顿丰富的大餐,非常可口的馕炒肉,至今想起,香味犹在口。利用我们参观古遗址的时间,司机师傅们补了觉,因为今天行车是最艰苦的一天,我们要从这里直接返回和田市,路途遥远,没有这些勇敢的车手,我们寸步难行。

在尼雅遗址,随队的摄制组分别对我们每个人进行了采访,我重点谈了对克里亚人的感受,大家为了节省时间,都以最短的时间完成了自己的采访。采访结束后,我们以尼雅古迹为背景来了一个大合影。

大约4点左右,我们踏上归途。中途在一个大庄园遗址停了一下。由于时间太紧,我们放弃了葡萄庄园遗址的参观。2小时后,我们驶出沙漠,到红旗村装上我们的行李,告别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向和田市出发。

将近300公里的路程,我们用了6个多小时,中途还遇到了能见度只有5米的强沙尘暴、和田地区罕见的大雨。据当地车手说,这样的雨在和田地区很少能碰上,我们给和田人民带来了吉祥的雨水。6月6日凌晨1点,我们终于抵达了和田市,至此,沙漠探险首秀之旅圆满结束。

大漠无痕,我们来过!

“官冲青瓷”“克拉克瓷”……江门这个“海丝之路”地名文化珍藏展太有料!

广东省东仓里美术馆作为展示平台,一直致力提升展览的文化品位,让展品通过展览增值。最近, 《“海丝之路”地名文化珍藏展》在该馆的至宝馆展出,吸引了众多行家和收藏爱好者的关注,也吸引了各界人土前来观展。该展把侨乡地名文化融入“海丝之路”的主题,精选本土藏家手上的“克拉克瓷”和新会的官冲窑陶瓷藏品展出,还特意请来专家举办现场品鉴活动,从收藏品托出“乡愁”,引起观者共鸣,得到行家的认可和观者的赞赏。

上川岛

海上丝绸之路重要中转站

早在北宋时期,江门就是广州通海夷道上的“放洋”之地,是国外朝贡船只停靠之地。

上川岛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上有其独到的地位,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中转站和主要贸易场所。早在16世纪,便被葡萄牙人称之为“贸易之岛”,法国人称其为“希望之地”,葡萄牙人被准许居留川岛,川岛成为葡人初期的远东商业基地,在上川岛停泊并上岸陈列货物,与当地人交易。

上川岛大洲湾遗址是明代陶瓷外销东南亚及欧洲国家的贸易点和中转站,是中葡贸易史以及中西海上“陶瓷之路”的见证。

官冲青瓷

曾为海上贸易主要货品资源

新会官冲窑,原称“陶瓷窑遗址”,位于古井镇官冲村碗碟山。始烧于唐中期,盛于晚唐,至宋初停烧。这个位于新会古井镇的大型古窑址,在1957年被发现,自此新会陶瓷手工业曾显赫一时的辉煌历史才得以重见天日。

唐代中晚期,新会的先民在县南部的古井岛兴建大规模的窑场,大量生产日用青瓷,并将瓷器生产基地的布局扩大到潭江流域,尤其充实了唐朝产地的格局。

由于新会官冲窑靠近海边,运输方便,在唐朝,还是外销陶瓷的重要生产基地,印尼、泰国、越南等东南亚一些国家以及中东、东非、欧洲出土陶瓷与官冲窑相印证,揭示了官冲窑为当时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提供主要货品资源的历史。

官冲窑陶瓷因为自身独持的历史价值和地域文化体现,到了今天已是不可再生的珍藏品,成为侨乡悠久历史文化的佐证和载体。

克拉克瓷

器形丰富精美令人大开眼界

公元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海上捕获一艘葡萄牙商船——“克拉克号”,船上装有大量来自中国的青花瓷器,因不明瓷器产地,欧洲人把这种瓷器命名为克拉克瓷,其原产地为中国福建漳州的平和。

自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至崇祯六年(1633年),时值海上贸易十分繁荣,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处于原始资本积累阶段,西方对中国瓷器的需求日益增加。据史料记载,仅荷兰东印度公司就在17世纪的80年间从中国运出瓷器1600万件。

明万历(1573—1620)年中,景德镇制瓷业出现原料危机,造成景德镇外销瓷生产的大幅减产,东印度公司的经营者们手持景德镇瓷器样品和西方人喜爱的图样寻找新的供货地。于是,福建沿海民窑就成为大量制作景德镇瓷器替代品的生产基地。据文献记载,1621至1632年间,荷兰东印度公司曾三次在漳州收购瓷器,数量动辄上万,同时,日本人也从漳州购买瓷器,其中不乏数目可观的的南胜、五寨窑产品。

本次展览的克拉克瓷以其数量和器形的丰富和精美,征服了行家和观众,表示“开了眼界”。专家指出,收藏到了一定程度,可向专项收藏发展,重视侨乡文化特点的藏品研究,深挖藏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从而树立侨乡藏家藏品的独特地位。

文/图 宜君 暖根 凤萍

END

来源:江门日报

责任编辑:邱昱

新疆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初评入围“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天山网讯(记者赵梅报道)2月25日,国家文物局官方微信发布“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尉犁县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成为本年度新疆唯一入围考古项目。

2020年度重要考古成果众多,竞争激烈,通过投票排名,贵州贵安新区招果洞遗址、浙江宁波余姚井头山遗址等20个项目最终“脱颖而出”。入围初评的项目中,浙江宁波余姚井头山遗址、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新疆尉犁县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等7个项目,还曾入选过“考古中国”重大成果。

尉犁县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境内的荒漠地带。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尉犁县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境内的荒漠地带,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雀河烽燧群中的一座烽燧。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9年至2020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先后实施近10个月的考古发掘调查,截至2020年12月31日,累计发掘面积1100平方米,累计出土各类遗物1368件(组),其中,包含珍贵的纸文书、木简861件,内容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文学等。此外,遗址还出土了陶、铜、铁、木、漆、纸、皮、草、纺织品等遗物。

根据出土文书记载,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是唐代“安西四镇”之一焉耆镇下的军事设施,在唐代被称为沙堆烽,同时也是一处游弈所治所,属于焉耆镇东境军事防线——“楼兰路”的一处基层军事管理机构。

专家认为,尉犁县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的考古成果再次实证了唐王朝对西域的有效管治,填补了历史文献关于唐代安西四镇之一焉耆镇下辖军镇防御体系记载的空白。它的入选,不仅是历史见证,也是阐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资料。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年度评选始创于1990年,是文博界最具社会影响力的一个品牌。“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举办30年来,新疆已有10项考古项目获此殊荣,这10个考古项目分别为:奇台石城子遗址、尼勒克吉仁台沟口遗址、吉木乃通天洞遗址、温泉阿敦乔鲁遗址与墓地、鄯善吐峪沟石窟群和佛寺遗址、库车友谊路晋十六国时期砖室墓、巴里坤东黑沟遗址、若羌罗布泊小河墓地、尉犁营盘汉晋墓地、民丰尼雅遗址。

来源:天山网

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