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出书处旅游攻略-洛出书处必玩景点

豆丁
洛出书处

“洛出书处”位于河南省洛宁县西20公里的长水镇,这里是黄河最大支流洛河---出峡入川交界地。

中文名:洛出书处

地理位置:河南省洛宁县

说明:河洛文化

著名景点:汉魏时期和清雍正的遗存大碑

访洛出书处 彰洛宁精神

是谁,敲打我窗?是谁,扣我心弦?循着那声声的呼唤,走在洛宁的山山水水间。

生于洛宁,长于洛宁,用钟灵毓秀、风光旖旎、人杰地灵等等所有卓越的词来形容洛宁一点儿也不为过。洛宁该有多美?近几年举办的“上戈苹果节”、“醉美梨花节”、“油菜花节”等无不体现着那美丽的自然风光,以及深蕴其中的人文情怀。而那美丽的爱和小镇,那神秘的洛出书处,那久远的仓颉造字台又勾起了多少人对往昔厚重文化的向往?洛宁该是多么的迷人!

是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一行人驱车前往长水,只为拜访那久盈于心间的圣地­­­——洛出书处。出乎意料,在村民的指引下,顺着横竖交织的村间小道,在民宅集聚间,抵达了目的地,没有想象中的宏伟建筑,也没有想象中的人声鼎沸。她就那样沉静地置于普通的民宅中,沉稳厚重,朴实无华。此处有爷孙两人照应,在他们介绍下,洛出书处的面纱終被揭开。

相传伏羲时,在“河出图”的同时,在洛河上出现了神龟献书,龟背上全是赤文绿字,当时人们难以辨认,伏羲就用烀炭把它画在一块平端的大石上,这就是“洛书”。洛书之标志---刻有“洛出书处”四个大字的汉魏时期和清雍正二年的两通遗存大碑就那样矗立在眼前,看着上面那模糊的字迹,似乎能嗅见那远古的文明。那碑前的深井,那已被摸得滑溜溜的轱辘似乎在低喃着那曾经的辉煌。

推开堂屋大门,迎面的是惟妙惟肖的洛神图,看着墙上那有些年代的画像,似乎能感受到洛神那翩然的舞姿。刹那间,脑海里浮现了曹植笔下《洛神赋》的片段:“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青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刹那芳华,盈目满怀。虔诚的上香,看那洛神图上神奇的变化,心间满是感动。

《易·系辞上》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品之则然, 河图洛书是中华民族古文化的标志,是中国先民心灵思维的最高成就,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而有着如此深厚底蕴的洛宁,有着源远流长历史的洛宁不正也如洛书般深厚典雅吗?洛出书处那沉稳厚重淳朴不正是我们大洛宁最为深沉的底蕴吗?

洛宁精神,博雅深沉!

(作者/洛宁一高中/廉颖颖)

洛阳洛宁程卫东——三谈洛出书处与传说

洛出书处"位于河南省洛宁县西20公里的长水镇,这里是黄河最大支流洛河出峡入川交界地。

洛书,古称龟书,是阴阳五行术数之源。在古代传说中有神龟出于洛水,其甲壳上有此图象,结构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以五居中,五方白圈皆阳数,四隅黑点为阴数。

"洛书"之意,其实就是"脉络图"。大千世界,万事万物,八卦五行是分门别类;如何组织成有序运作整体,就是洛书之功用。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就是指这两件事。

关于洛书的来源,《周易·系辞上》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那么"洛书"究竟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由那位圣人,怎样得到的呢?大体有如下三种说法。

其一,伏羲说。《辞海》在解释"河图洛书"一词时说:"……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这种'图'、'书'画成八卦,就是后来《周易》的来源。"

其二,黄帝、仓颉说。《史记音义》云:"黄帝东巡河过洛,修坛沉璧,受龙图于河,龟书于洛。"《水经注·洛水条》引《地记》说:"洛水东入于中提山间,东流汇于伊是也。昔黄帝之时,天大雾三日,帝游洛水之上,见大鱼,煞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鱼流始得图书。"南朝梁文学家沈药《宋书》说:"黄帝坐于玄沪、洛水之上,有凤凰衔图置帝前。"罗苹注《河图玉版》云:"仓颉为帝南巡,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沪洛 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

其三,大禹说。《辞海》在解释"河图洛书"一词时又说:"一说禹治洪水时,天帝会赐给他以《洪范九畴》(《尚书·洪范》)。刘歆认为《洪范》即洛书。"《后汉书.五行》载:"禹治洪水,得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

洛书有很多传说故事:远古尧舜时曾有一个七岁小男童喜观人对弈,有一日在洛河岸边的玄扈河旁,有几位老者在对弈,男童看着看着脱口而出"这不就是河图洛书吗?"老者很惊讶,邀其共弈。小童答道:需三日之后方可。男童回到家中,悬挂河图洛书于壁,闭门静思,潜心演绎各种样式相对弈。随后,与各种人对弈无往不胜。

还传说:在远古时的一个夏天,大禹凿开龙门,伊河在龙门南形成的湖水流入了洛河,从湖底浮出一个足有磨盘大的乌龟,大禹的手下见了,忙挥剑去砍,被大禹拦下,随后,大禹把这只乌龟放入洛河。

有一天,洛阳城都被大雾笼罩,大禹率领手下到洛河岸边察看水情,在大雾茫茫的洛河里忽然升起了一束五彩宝光,随着宝光的出现,罩在城中的大雾渐渐散去,大禹仔细一看,在那宝光升起的地方浮出一只乌龟,那宝光正是从乌龟背上的一块玉石版散发出来的。原来,乌龟为报大禹相救之恩,特将此玉版献给大禹,后世称这块玉版为《洛书》。

在《洛书》上有65个红字,大禹一个也不认识,后经反复揣摸,整理出历法、法令、种植等九个方面的内容。古人根据《洛书》的九章0,后来整理出一本科学法典,名为《洪范》,此书一直流传至今。

周易图说:洛书者,阴阳错综,五行逆运,有为变化之道也。其图大禹治水时,有神龟出洛河,其背有文,九文近头,一文近尾,三文近左肋,七文近右肋,四文近左肩,二文近右肩,六文近右足,八文近左足,五文在背中,其位九,象九宫,中五又象太极,中一文又象一气;其形方,方象地。

洛书,盖取逆克之理。逆克者,以阴克阳,右行也。故中土克北方水,北方水克西方火,西方火克南方金,南方金克东方木,东方木克中央土。阴前阳后,阴静阳动,静以制动,以克为主,收敛成就之功也。收敛成就,乃金火之功,火以炼之,金以刑之,故金居火位,火居金位,金火同宫,而万物无不藉赖陶熔成就矣。

河图与洛书合一:河图形圆,阴阳合一,五行一气,无为顺生自然之道。洛书形方,阴阳错综,五行克制,有为逆运变化之道。圆以象天,一气流行,浑然天理,无修无证,从太极中安身,所以了性。方以象地,两仪变化,天人合发,有增有减,在阴阳中造作,所以了命。

河南洛宁县西约20公里,就是贯穿河南、陕西两省,全长447公里的洛河上下游分界处,也是洛宁县历史上的县城所在地,即今天的长水乡西长水村,此处以"洛出书处"而闻名天下。

关于《洛书》的图案,传说是有一个乌龟从洛水里浮出来,背上负书献于大禹,我们的老祖宗大禹有了《洛书》以后,启示了他的灵感,所以把中国的水患平定下来了。在我们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大禹的功劳最大,因他治水以后,中国九州才开始可以农业立国,一直传下来几千年,治水可以说是大禹一件划时代的工作。而他做这件工作的智慧,是由《洛书》的启示而来的。这个《洛书》的图案,正好是一个乌龟壳的形状,图中的点点,古代有一首歌来叙述它说:"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头上是九,下面是一,左边是三,右边是七,这些都是阳数,白点子,占了四方。另外四个角,上面右角是两点左角是四点,如同在肩膀上,下面右角是六点,左角是八点,像两只足,为阴数,是黑点,五则居中,这是《洛书》的数字。

洛书标志着中国原始文化的更高成就。洛书只用了9个自然数,排列成一个正方形,形成华夏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九宫图,且奇妙结构和无穷变化令中外数学家为之叹服!洛书开了幻方世界的先河,成为组合数学的鼻祖。

河洛文化是中国初民在于自然斗争中所探索、总结适用于日常生活、农业生产、天文、时令、医学、占卜预测学的一种工具。

在中国现存的最早的天文历算著作《周髀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洛书者,圆之象也"。洛书使用数字构造出的一个"圆之象"。宋人的解释是:洛书横、竖、斜的数之和都是十五,九个数的和是四十五,是十五的三倍,符合"圆者一围三"。还有一个解释是:洛书不管怎样摆,不管从那个角度数,其直线上的和都是一个固定数,而这正是圆的直径的特点。

在中国古代圆表示着包容,表明着和谐,同时表明在包容中和谐的图形,是初民模拟一个最基本的平衡体系过程中的产物。图中的九个数各不相同,但横、竖、斜排列起来之和又是同得十五之数,也就是通过内部黑(阴)白(阳)的调节,使条条线线都能协调起来,达到一种稳定状态。

在大自然中,千姿百态的万物,俱在阴阳对立统一作用下构成了一个平衡的整体。如果进一步来说,洛书本身是方形的,又是"圆之象",正是《周髀算经》中所说的"天圆地方"概念的一个投影。整个人类世界包容在这"天圆地方"之中,而"天圆地方"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平衡体系,洛书是这个浩瀚无际的体系的一个最简单也是最明确的缩影。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亦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或矛盾规律。它揭示出,社会和思想领域中的任何事物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对立统一规律的内涵体现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以及矛盾双方发展的不平衡性。辩证法是解决一切矛盾的方法论也是最明确的缩影。

河图洛书是中华民族古文化的标志,是中国先民心灵思维的最高成就,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多数学者认为:洛书出于河南省洛宁县西长水村的洛河上。该地现有两通记有"洛出书"的古碑。古碑位于北纬34度24分,东经111度27分,两碑并排面南而立,相距3.18米,正处于洛河上下游的分界线处。西边一通,据考古学家鉴定为汉魏遗存物。东边一通为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所立。

作者简介:程卫东,男,1947年生,洛宁县大原村人,县政府烟办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洛阳市姓氏研究会理事。

洛阳洛宁:天下第一“洛出书处”汉魏古碑复原记

“洛”字最早在商代帝乙、帝辛时期的甲骨文中已经出现,在商代河洛之间,当时存在着一座商王居住的都邑,甲骨文中称为“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洛书”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开端。“一画开天地,一点定九州。”洛书用九个数字,排列组合为一个正方形。其纵、横、斜每条直线上的3个数字之和均等于15。9个自然数的组合,形成了华夏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九宫图。其奇妙结构和无穷变化令中外数学家为之叹服。“洛书”成为组合数学的鼻祖,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长期以来,其已成为我国古代都城建制的规划模式。“洛书”的产生,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初基,是中华民族原始文明的渊源。如今,在西长水村留存有汉魏、清雍正时期的“洛出书处”石碑各一块。一是“洛出书处”汉魏古碑,碑高2.1米,上圆下方,碑额刻有圭首图案,碑后为洛神庙;一是清雍正二年河南府尹张汉在西长水村所题的“洛出书处”碑。这两块历经沧桑的石碑,印证了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成为“洛书出洛宁”的重要实物证据。近500年过去,如今村民们已将它们当成本村的精神图腾,希望它能和村子一样,在历史长河中长久传承。

孙吉山,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中国故事》智库专家、IBF国际品牌官联盟大艺术中心主任 。庚子年夏,他沿洛水而行,在西长水的洛出书处,有幸见到古洛字碑及符氏六代符少武,非常高兴。因“洛”字而缘,他见“洛”字碑,缺三字“出书处”,碑右上显有一“漢”字,引起了他的注意,决定对这通残碑进行复原,重拾古碑文化历史。

在复原过程中,孙吉山反复对古碑加以研究。在他看来,三国时期曹植所作的“鹞欲取雀”(雀与之进行生死搏斗的故事,表现了他被迫害被压抑,生命维艰的困苦境地)。其章草行文笔迹类似雍正二年河南府尹张汉所书“洛出书处”之“洛”“处”两字写法,佐证了张汉对曹植书法的推崇。再对比一下“洛出书处”之“洛”字的字迹、刻痕和碑身装饰,类似三国早期汉魏楷书的形态。 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曹植,碑刻大事,不能不认真研究,能书“洛出书处”唯曹植也。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和大画家顾恺之,都曾将以浪漫主义手法描写曹植与洛水女神之间的爱情故事的汉魏《洛神赋》的神采风貌形诸楮墨,为书苑和画坛增添了不可多得的精品。特别是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更是发挥了高度的艺术想象力,富有诗意地表达了原作的意境 。基于此,他认定是被后世尊崇敬仰的曹植(字子建)所写,于是,便循着“洛”字的形迹,汲取高古精华,大家书道之圣贤功,欣然写下“出书处”三个字,再现汉字书法大气浑然。

8月25日,由北京峻鑫教育集团洛宁洛书学校、熙居公司、香楸湾洛书文化产业园主办的第20届洛书文化节上,与会专家对复原碑帖深表赞许,一致认为该帖书法形神兼备,丰筋多力,字润盈满,尽显魏晋惊竦峭拔之气,与曹植笔意风格一致,实属巧夺天工。

说到洛书古碑,洛书第六代传人符少武侃侃而谈:“洛书碑唯一性的,是不可复制的,是一笔无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更是我们祖先开创文明的‘活化石’,我们一定要把它完好地保存下去!”(洛宁城事/雷冰)

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