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史量才故居旅游攻略-南京史量才故居必玩景点

读书行事
南京史量才故居

龙都社区:龙都社区:位于江宁区东南部,龙都是民国“报业巨子”史量才的故里。它有一处完好的明清民居古建筑群,被南京人称为“小九十九间半”的“朱家大院”,始建于明代,经过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先后改建并遗存下来。辖内有史量才故居等古迹。……

2020年中国上海春游:召稼楼,史量才故居,福连桥,马相伯故居

马相伯故居

提起马相伯,每个复旦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他就是这所百年名校的创始人。江南风格私家住宅中陈列着他的生平经历和卓越贡献。看似平凡的一生,却承载着数不清的丰功伟绩。

史量才故居

史量才故居位于泗泾镇江达北路11号,2000年12月4日,被公布为松江区文物保护单位。此宅于民国13年(1924年)在清代平房基础上翻建,占地954平方米。此堂以夫人庞明德之名命名。现有老式门厅、仪门以及翻建的二层砖木结构三面楼。楼宅豪华高畅,楼上三面围廊,熟铁卷花栏杆,车木雕花檐柱,檐下镂花挂落,楼枋满雕花纹。楼上吊木板花项,楼下南侧施翻轩。

福连桥

泗泾镇原本有三桥一塔,在民间有“三弓一箭安一方”的说法,但武安桥、普度桥都已不复存在,如今只剩下与方塔遥遥相望的福连桥,它也是松江仅存的3座大型古石桥之一。走上古桥,能看到桥身石缝中长出的青藤,桥的圆拱构成的曲线,不禁让人感叹建造者设计的巧妙,桥头两端之下都筑有码头,不时有船只经过。

召稼楼

这里不仅有荷花墙、骑马墙、青砖黛瓦等充满明清文化韵味的建筑,也不仅有着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所共有的风貌特征,更打动人的是这里承载着厚重的海派文化和上海之根。

基本完工,修缮后的史量才故居是这样的

“史量才故居的修缮是一项综合性工程,目前主要的修缮工作已经完成。”史量才故居修缮项目负责人张超告诉小松,梁柱、瓦片、木结构基层、墙面、花窗、木窗等,这些都是此次修缮工作中的重点。

此番史量才故居修缮遵循着保留真实性的原则,修缮者在与建筑纹理的触碰中感受着史量才过往生活的点点滴滴,以匠心修复,延长建筑的“生命”。

史量才故居位于泗泾镇江达北路85号,曾于1924年在清代平房基础上翻建,后又经多次修缮。2000年12月4日,史量才故居被列为松江区文物保护单位,现有老式门厅、仪门以及翻建的二层砖木结构三面楼,玲珑小巧,自成一派。跨入大门,暗红色木柱、彩色琉璃窗、雕花木格、刻字挡檐……无不呈现着极具特点的建筑风貌。厅堂楼阁的排布与设计方正大气,透露着史量才先生刚正不阿的气节。

轻抚木柱,细赏可观其经岁月磋磨的纹理。张超介绍,工人在修缮中主要采取手工脱漆的方式,“如果用机器打磨,虽然速度很快,但会对木质表面造成损坏。”手工脱漆是为了最大程度保留木面的原色和原纹,建筑中的榫卯结构和门窗的镂空花格中有许多细微边角,修缮工处理起来需要足够的耐心和细心。“他们用小铲刀一点一点地对木面进行脱漆,光脱漆就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对于木质建筑中的缺失部分,修缮工还需要鉴别木料的原材质,再寻找到同等材质的木料进行嵌缝修复。“只有将所有缺失的部分修补起来,才能进行刷漆上色的工作。”张超说。

上色又是一项讲究工作,古建筑的木质材料长年累月腐蚀严重,如果上色偏浅,则会将腐蚀外显。因而此次修缮选用了接近原色且偏深的暗红色,如此既“藏”住了木面过于斑驳的痕迹,又呈现了古宅的沧桑厚重感。

除了木面修复,墙面修缮也是此番修缮的一大工程。在中国古代,常常用三合土来筑墙,三合土除了使用石灰和土之外,有些还掺有糯米浆、桐油、白矾等“添加剂”。“面对这样的建筑材质,通常来说,选择水硬性石灰的修复效果比水泥沙浆更好。”张超告诉小松,水泥的强度很高,密不透水,且会因局部干缩使墙皮龟裂、脱落,一旦使用会加速古建筑内部的腐坏。史量才故居的修复使用的是水硬性石灰,其构造和三合土类似,是一种可逆修复。张超说:“如果用的是水泥,日后一旦要重新做,剔水泥时,内部的砖也很容易被凿下来,这就是不可逆修复了。”

诸如此类的匠心修复遍布于史量才故居的多个角落。用特殊的燕尾榫工艺更换浸泡腐蚀的柱脚,使修复前后的木柱浑然一体,兼具稳固性与美观性;以相似古建材料切片,补接破损的挡檐瓦片,由木工模拟原瓦进行雕花;寻找对应的花色琉璃片修复琉璃窗,即使原窗的海棠纹正斜不一,难以模仿,修复后,游客在观赏时也难以分辨新旧。

走出史量才故居,回头打量这座古建,屋脊上方两只石狮映入眼帘,“我们会刷一点憎水剂,这样可以减慢它风化的速度。”张超说。驻守在屋脊之上的石狮,在风雨的侵蚀下,由棱角分明到柔和圆润。见证了这座故居背后“潇潇雨歇”的时代变迁。

文字、图片:朱颖宏

甘熙故居,南京城十大故居之一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建筑与文化标签,正如北京天安门,西安钟鼓楼;而每个家族,也都有自己独特的建筑传世,如孔家之孔府。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甘氏家族的知名建筑——甘溪故居。

甘熙,字实庵,是晚清时期极富盛名的文人墨客。受家族文化与父亲的影响,甘溪自幼就喜欢读书,并表现出远超同龄人的聪明才智。而他在地学和风水之术上的造诣,在整个时代都极具影响力。

而甘熙故居,最初是由他的父亲甘福所建;在其功成名就后,为使大宅更加完善,又在祖宅在原来的基础之上加以扩建;最终形成了现在的“甘溪故居”。

九十九间半的学问

“九”为数之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九”为至尊之数。而中国的故宫号称“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是中国建筑规模的巅峰之作。但作为民居,“九十九间半”已经堪称豪华了。

建筑设计,自成体系

受地域气候的影响,南京很多建筑都偏向徽派或者偏向于苏式建筑。而甘熙故居虽然位于江苏南京,但建筑设计,却与其他风格大不相同,自成体系。

甘溪故居并不属于徽派,相较于徽派建筑的简洁、典雅,甘熙故居的建筑风格更加严谨;同时也区分于苏式建筑的精细,更显大气。甘溪故居将南京本土的建筑理念和其自身的理念相融合,将建筑的实用性与审美相结合,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独有的风格。精致中透着优雅,朴素中饱含对生活本真的理解。

一座建筑,鉴证了甘氏几代人的奋斗史;也是甘氏先贤给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如今,故居虽然已不复清朝时期繁华;但在后辈的守护下,几经动荡能完整的留存至今,已经殊为不易。

甘氏虽非传统大族大姓,但凡是有甘氏的地方,都不得不让周边的朋友竖起大拇指,道一声“好样的!”。在建筑领域,在人文领域,在历史文化领域,在经济政治领域,都能看到我们甘氏先贤的身影。

也希望我们甘氏宗亲们,能始终团结在一起;积极发扬甘氏优秀文化,传播正能量,一起让甘氏美名传的更广,更远!

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