甪直叶圣陶纪念馆旅游攻略-甪直叶圣陶纪念馆必玩景点

霞姐
甪直叶圣陶纪念馆

圣陶纪念馆座落在保圣寺西,与寺院仅一墙之隔。这里是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叶圣陶工作过的地方。1917年春,他应同学吴宾若、王伯祥之邀,到"五高"任教,在甪直生活了四年有余。1988年2月叶老在北京逝世后,甪直人民为了表示对他的崇敬和怀念,将当年叶老执教的几处旧址重行建修,辟为叶圣陶纪念馆。叶圣陶纪念馆是,甪直叶圣陶纪念馆,甪直叶圣陶纪念馆简介,甪直叶圣陶纪念馆-苏州市吴中区甪直叶圣陶纪念馆旅游指南

甪直叶圣陶纪念馆

叶圣陶纪念馆位于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叶圣陶公园,保圣寺西侧,建于“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原址上,1917年至1922年,叶圣陶曾在这里任教。在他逝世后,当地将原校区几处旧址重行修建,改为叶圣陶纪念馆。

纪念馆门头悬挂着李瑞环同志题写的“叶圣陶纪念馆”匾额。进门是序厅,大厅正中纯白色弧形屏风前,立有一尊叶圣陶先生的青铜头像。屏风上方是赵朴初先生的题词“一代师表”。

展厅部分主要以珍贵的实物、照片及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介绍了叶老光辉的一生以及在教育、文学、社会活动等方面的卓越成就和重大贡献,特别是在甪直期间所进行的教育改革实践、文学创作等。

在墙板上还有叶圣陶先生和它的教员们在1932年自编教材编写的《开明小学国语课本》一部分图片,虽是国语课本,却很有趣,配有黑白的图片,有许多科普知识。

叶圣陶(1894-1988),享年94岁,名绍钧,生于苏州一个平民家庭,因家境清贫,18岁于苏州草桥中学毕业后,即开始当小学教师并从事文学创作,1917---1921年在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从此与甪直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甪直期间,他是中国第一个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的先驱者之一。他还与朱自清、俞平伯等创办了中国新文坛上第一个诗刊《诗》,叶圣陶的几个“第一”,足以说明他是一位敢为人民立言的作家和勇于改革的教育家,他为中国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深入底层,贴近农民,冷眼看社会,叶圣陶在甪直的文学创作获得了丰收,先后发表白话小说、散文诗篇近百篇,他创作的中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以及著名的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等作品,不少素材和人物形象都来源于古镇甪直。

叶圣陶曾经说,他的职业“第一是编辑,第二是教员”。他编有《国文月刊》《妇女杂志》《开明少年》等期刊,以及《文学研究会丛书》《开明文学丛书》等数百种书刊。他对编辑工作极端认真,处处为作者和读者着想,特别注意教育效果和社会影响。他在三四十年代主编的《中学生》杂志,是最受青年学生欢迎的读物。作为文学界的前辈,他乐于扶植年轻作者。许多成名作家的处女作如丁玲的《梦珂》、巴金的《灭亡》、戴望舒的《雨巷》、施蛰存的《娟子》等,都是经他之手发表的。

叶圣陶作为经验丰富的教育家,积极提倡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提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观点。主张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建国后他主编了中小学教科书,对汉语的规范化,中小学语文的科学化、系统化起了重要作用。

叶圣陶又是一位社会活动家。“五四”运动前,他积极参加李大钊、鲁迅支持的“新潮社”。“九一八”事变后,他参与发起“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抗战期间,又参与发起“文艺界抗敌后援会”。1946年,他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并积极投身于爱国民主运动,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贡献。

参观过叶圣陶纪念馆,再去瞻仰叶圣陶墓园。叶圣陶把甪直比作培育自己成长的“摇篮”,也因此临终时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骨灰葬在了这个“第二故乡”——甪直。

叶圣陶墓园在纪念馆北侧,一墙之隔。墓园坐西朝东,碑墙上镌赵朴初先生题书“叶圣陶先生墓”六个鎏金大字。

墓台前方有一座六角亭,名“未厌亭”,亭名为叶老长子叶至善先生所取。亭匾“未厌”两字为叶老遗墨。叶老早年曾将自己的住所名为“未厌居”,将1935年出版的散文集题为《未厌居习作》“未厌”有学而不厌,耕耘不辍之意,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学而不厌,耕耘不辍”,叶圣陶先生的事迹与精神将是我们学习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馆陶县英烈纪念馆成为市级国防教育基地

日前,馆陶县英烈纪念馆被邯郸市人民政府、邯郸军分区命名为市级国防教育基地。

馆陶县英烈纪念馆(范筑先烈士纪念馆),位于馆陶县城东北部,武馆路东侧,青(岛)兰(州)高速路以北50米处。是纪念范筑先烈士和馆陶县各个历史时期革命先烈的场所。

△范筑先烈士汉白玉雕像及范筑先烈士纪念馆

△馆陶县英烈纪念馆(范筑先烈士纪念馆)大门

馆陶县英烈纪念馆的前身是1953年建于北馆陶的“馆陶县烈士祠”,1955年2月,烈士祠迁至南馆陶。1962年又迁至王占元祠堂后大殿。1964年,迁至县广播站旧址。1976年7月,迁至民政局北侧。2003年清明节迁至现址,并更名为馆陶县英烈纪念馆。2008年再次对其进行改、扩建,当年9月纪念碑林落成。2009年9月30日,馆陶县英烈纪念馆暨范筑先烈士纪念馆落成,并隆重举行了揭碑仪式,正式向社会开放。2017年又对纪念馆主厅进行改、扩建。

馆陶县英烈纪念馆(范筑先烈士纪念馆)占地面积6667平方米,建筑面积2137平方米。外观整体以白墙青瓦为主,整体布局上给人庄重、气势磅礴之感。大门左右两侧围墙上雕刻着八幅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馆陶县的著名战斗和惨案的浮雕。跨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范筑先烈士汉白玉雕像和范筑先烈士纪念馆,大门左侧是馆陶县英烈纪念馆,大门右侧是革命烈士碑林。

范筑先烈士纪念馆分为三个厅。中厅约300平方米,为范筑先烈士的英勇事迹介绍;南厅是英烈厅,厅内安放着卫河支队在赵官寨战斗中牺牲的62位烈士纪念碑和筑先抗日纵队独立团政治部副主任阎兆亨烈士的纪念碑;北厅是多媒体放映厅。

△范筑先烈士纪念馆中厅展出的范筑先烈士半身塑像

△范筑先烈士纪念馆中厅展出的1938年12月,朱德、彭德怀、吴玉章、董必武分别敬送的挽联。朱德、彭德怀敬送的挽联是:“战事方酣,忍看多士伤亡,显其忠勇;吾侪尚在,势必长期抵抗,还我河山。”吴玉章、董必武敬送的挽联是:“三友见精神,松道遒,竹身直,梅花亦自清高。格老气苍,直到岁寒全晚节;一门尽忠义,夫殉职,妻为民,子女都称勇武,顽廉懦立,共纾国难绍遗风。”新华日报撰写的挽联:“杀敌挺身甘一死,裹尸还葬足千秋。”

△范筑先烈士纪念馆中厅展板

△范筑先烈士纪念馆中厅展出的范筑先烈士的遗物

△范筑先烈士纪念馆南厅展出的卫河支队在赵官寨战斗中牺牲的62位烈士纪念碑和筑先抗日纵队独立团政治部副主任阎兆亨烈士的纪念碑

△范筑先烈士纪念馆的书画展

馆陶县英烈纪念馆分为三个厅:中厅面积192平方米,墙体展示面积236平方米,正中为陶山烽火、卫水波涛的浮雕,厅内展示有: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时期,为了追求真理牺牲的英雄烈士事迹;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馆陶县的惨案、战斗、英烈事迹;解放战争支援前线运动中英烈事迹;建国前后新中国建设、抗洪抢险、见义勇为等英烈事迹及部分实物。西厅面积181平方米,有范筑先将军“裂眦北视,决不南渡”的浮雕介绍、“血洒光岳楼声光模型”展示。东厅面积181平方米,正面是“太行山上”浮雕展示,东北角为光电模型展示,主要展示范筑先将军牺牲前后张维翰将军受中共中央指示到鲁西北做统战工作,促使范筑先保护共产党人并与共产党合作的过程。

△革命烈士碑林

革命烈士碑林共有83座,以三行二十八列分布,占地464平方米,共有1137名烈士名录及简介。按照级别划分:军级1名、师级2名、团级19名、营级40名、连级99名、排级135名、战士841名。按照时期划分:抗日战争时期牺牲853名、解放战争时期牺牲216名、抗美援朝时期牺牲17名、和平建设时期牺牲51名。碑林前矗立着高达4米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上面雕刻着气势磅礴的八个大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馆陶县英烈纪念馆(范筑先烈士纪念馆)自建成以来,不断强化内部管理,提高了纪念馆的管理水平。达到了有内容、有机构、有设施、有队伍、有经费、有效果等“六有”标准,实行全天候开馆、全免费服务。始终将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作为红色传统教育的主旋律,特别是随着一批烈士纪念设施的修缮,使得纪念馆真正成为“牢记历史、缅怀先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的重要场所。每年前来参观瞻仰的人员达3万余人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馆陶县英烈纪念馆(范筑先烈士纪念馆)于2012年被命名为邯郸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5年被命名为河北省国防教育基地。

链接

范筑先生平简介

范筑先(1881年—1938年),原名金标,又名夺魁,字竹仙,馆陶县寿山寺村人。抗日民族英雄、爱国将领。1929年,他投奔冯玉祥将军,出任高级参谋。曾任沂水县长、临沂县长,任职期间,为政清廉,深受人民拥戴。1936年,范筑先升任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保安司令兼聊城县县长。

“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入山东。范筑先毅然向蒋介石、韩复榘及全国发出“职忝督是区,守土有责,裂眦北视,决不南渡,誓率我游击健儿及武装民众,以与倭奴相周旋,成败利钝在所不计,鞠躬尽疼亦所不惜”的函电。全国闻讯后,无不为之振奋。

函电发出后,范筑先风尘仆仆,奔走各县,先后建立20多个抗日县政府,委任13名共产党员为县长,加强了抗日政权的建设。他致书毛泽东、朱德,派人去武汉,先后接受中共中央派来的政治、军事干部40多名,充实了领导骨干力量。他还相继组建了聊城妇女救国会等抗日群众团体;出版了《抗战日报》、《山东人》、《战地文化)等抗日报刊:建立了聊城政治干部学校、军事教育团、随营学校等。他接受共产党员的建议,不辞辛苦、冒着风险亲自到各土匪、民团和国民党溃兵武装处做说服工作,将其力量聚集在抗日的旗帜下,收编为抗日游击队。他支持中共鲁西北特委发展抗日武装,并将其武装统编为第十支队,任命共产党员为支队首长。抗日武装迅速发展到35个支队、3路民军约6万人。范筑先率部屡战梁水镇、泖林、南镇、范县、濮阳、东阿、齐河等地,经历战斗80多次。他每临战场,总是身先士卒,不顾生死,精心指挥,收复并保卫了23县国土,使日伪军在鲁西北无立足之地。

1938年8月,他率领10余个支队参加了济南战役,同年9月,他应邀出席八路军一二九师在南宫召开的冀鲁两省军民联席会议,受到八路军和中共北方局领导人的欢迎。会上,他与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的观点针锋相对,力赞中共抗日纲领,单独和徐向前签订了八路军与鲁西北部队抗日联防协定。

1938年11月14日,日军侵犯聊城。范筑先接受中共山东省委代表和鲁西北特委的建议,准备先弃城撤退,再围歼敌人。但由于国民党顽固分子李树椿等人的干扰拖延了时间,范筑先率领的最后一批撤退人员被困城内未能撤出。15日,日军出动飞机、坦克,攻破城池,范筑先率部浴血奋战,多处受伤,最后自戕殉国。2014年,范筑先被民政部列入全国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走访革命圣地——洛川会议纪念馆

山西新闻网4月4日讯(记者 袁君)今日下午,“2018中华文明凝心铸魂之旅”主题采访团,一同参观了洛川会议纪念馆,在这里,了解了洛川会议的召开的详情,重温革命历史。

洛川会议纪念馆位于陕西洛川县城北210国道10公里处的永乡乡冯家村。北距革命圣地延安120公里。南距古城西安220公里。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的冯家村召开了著名的“洛川会议”。会议上毛泽东代表政治局做了关于军事问题和国共两党关系问题的报告,制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式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重新组成了十一人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了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命令等。

洛川会议是我党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会议。会议制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对中国人民最终打败日本侵略、实现民族独立具有重大历史作用。

在纪念馆,采访团参观了徐向前旧居、警卫排、总务处、机要室等旧址6个院落,直观感受到了洛川会议的历史面貌。在当时,一大革命工作者前赴后继、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他们为民族的独立与解放事业谱写出的红色篇章,将永远受后人铭记和崇敬。

作者:袁君

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