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旅游攻略-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必玩景点

好知乎
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武昌中央农-动讲习所旧址位于武汉市武昌区红巷13号。1958年,纪念馆在旧址内筹建,1963年正式开放。讲习所复原开放的展室有常委办公室、教务处、总队部、大教室、学员寝室、讲习所辅助陈列等。

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为培育农民革命火种,毛泽东于1926年11月提出了在武昌开办湘赣三省农-动讲习所,得到三省国民党省党部中的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的支持。

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1927年3月7日,武昌中央农-动讲习所正式上课,学员来自全国17个省共8000多人。领导机构是常务委员会,邓演达、毛泽东、陈克文担任常务委员。毛泽东实际主持工作,参与制定教育方针和教学计划,亲自选聘教负,讲授《农民问题》、《农村教育》等主要课程。许多共产党人、国民党左派和知名人士,如瞿秋白、李立三、恽代英、彭湃、方志敏、陈荫林、于树德、李汉俊、何翼人、李达等在讲习所任教。1927年6月18日,武昌中央农-动讲习所举行毕业典礼。学员毕业后,大多数被委任为农民协会特派员,领导开展农-动。毛泽东在这里完成了他的光辉著作《湖南农-动考察报告》。

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在我国的中南重镇武汉市,从武昌中华路转进都府堤,向前走不远,在红巷13号有一座修葺精致的院落,这里就是中央农-动讲习所旧址。1926年冬至1927年秋,武汉成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中心。毛泽东继在广州主办全国农-动讲习所之后,又在这里创办中央农-动讲习所。

武昌中央农讲所是在国共合作时期以国民党名义举办的。1927年3月7日,农讲所先期开班上课。学员来自湖南、湖北、江西等17个省,共800余人。4月4日,农讲所正式开学;原定学习4个月,后为适应形势发展提前毕业。武昌中央农讲所旧址原为清初左卫衙门旧址,后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创办东南西北中五路高等小学堂,这里是北路小学堂旧址,以后又改为湖北甲等商业学校和高级商业学校。北伐军攻下武汉后,商业学校并入武昌中山大学,房屋空出,武昌中央农讲所就在这里创办。农讲所是一个长方形大院,大院两面墙上“进行国民革命”、“拥护工农政策”的标语至今还历历在目。大院从前到后整齐排列着4栋高台式建筑,第一排红柱青砖的房舍,就是当年的办公用房。东头有常委办公室,毛泽东就在这里办公;第二排房屋中部是大教室;穿过大操场,是一幢二层青砖楼房,为学员寝室,寝室中陈列着简朴的双层木床、卧具、军装、-架,墙上贴着体现农讲所办学方向的口号——“到农村去”、“实行农村大革命”。这个静谧的院落,74年前是风云际会的全国“农民革命大本营”,800多名学员将农运火种从这里撒向全国。周恩来、董必武、瞿秋白、恽代英、方志敏、彭湃、郭沫若、张太雷、李立三、邓演达等,都在农讲所讲过课或向学员作过报告。

中央农-动讲习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址纪念馆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称号。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红巷13号

为神州大地孕育革命火种——寻访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由市委宣传部和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组织,我市相关媒体联合开展“寻访红色记忆展现百年巨变”庆祝建党100周年省内异地采访活动,我市新闻工作者分组深入武汉市、孝感市、随州市、洪湖市、红安县等地,探访党史上的重要遗址遗迹,寻访红色记忆。

从武汉市武昌区繁华的解放路转入红巷,历史感随着脚步前进逐渐浓厚。

红巷13号,便是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94年前,来自全国17个省的800余名青年人,汇聚此地,进行了为期3个多月的集中学习。学习结束后,他们带着革命的火种奔赴全国各地,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掀起土地革命风暴的中坚力量。

5月12日,我市“寻访红色记忆展现百年巨变”异地采访武汉报道组来到了这里,寻访农讲所的峥嵘岁月。

在纪念馆前开展党员主题活动的团体

1926年10月,北伐军攻占了武汉,革命势力由珠江流域推进到长江流域。随着北伐胜利进军,工农群众运动以空前规模迅速高涨。1926年11月,毛泽东担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他指出: “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在毛泽东的倡议下,国共两党在武昌共同创办了一所培养农民运动干部的学校——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人们习惯称之为“武昌农讲所”。

农讲所领导机构是常务委员会。邓演达、毛泽东、陈克文曾担任常务委员。主持农讲所全面工作的毛泽东怀着对中国农民运动的极大热忱,参与制定教育方针和教学计划,亲自选聘教员。许多著名的共产党人、国民党左派和知名人士在此授课,如中共早期领导人瞿秋白、五四运动(在湖北)的主要领导人恽代英、农民运动领袖彭湃,早期工人运动领袖李立三、共产主义战士方志敏等。

校院内,整个建筑场所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2850平方米,前后四栋砖木结构的房屋系晚清学宫式建筑,灰砖砌墙,青瓦盖顶,平房四周建有外廊式的赤柱长廊,显得古朴又典雅。门窗则采用了拱券形式,在整体中式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了一些西洋建筑元素,极富时代气息。校院的前身是湖广总督张之洞在1904年创办的北路学堂。

记者从农讲所旧址大门进入,第一栋建筑大门的正上方悬挂有“毛泽东同志主办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红色牌匾,这19个金色大字由周恩来亲笔题写。室内陈设是根据教员回忆复原的,常委办公室里,毛泽东的办公桌椅还依原样摆放在这里。教务处的墙上,挂着一块醒目的展板,展板上用正楷毛笔字整齐地书写着《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规约》。

常委办公室里毛泽东的办公桌

“武昌农讲所于1927年3月7日开课,学生来自湖北、湖南、江西等17个省,共800余人。开学第一课毛泽东就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做一个农讲所的学生?现在大家所看到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规约》,就是经过师生集体讨论后制定的规约,共十二条纪律,包括教学目的、规章制度、违规惩罚措施等方面。”现场讲解员向参观的记者介绍。

沿着中轴线向北走,通过廊道就到了第二栋建筑。这一栋建筑都曾是教室,其中正中的一间是建筑群中最大的教室,空间宽敞,南北透亮,教室中间摆放着成排的条凳。教室东墙上悬挂着孙中山相片,相片下泛黄的总理遗嘱尽显肃穆。教室南北墙上悬挂着条幅,用繁体字书写着“拥护总理农工政策”“实行耕者有其田”“国民革命成功万岁”“世界革命成功万岁”。教室西墙上相片中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凝视着前方,与孙中山的相片遥相呼应,展现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历史画卷。

“当年开设的28门课程中,毛泽东亲自给学生讲授《农民问题》《农村教育》等主要课程,其中《农民问题》共25个课时,是所有课程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1927年3月12日至13日,毛泽东在这里为学生和工农革命同志讲授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讲解员讲述着曾经的课程:“据学员回忆,毛泽东授课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除学员之外,附近农民也赶来旁听,把大教室挤得水泄不通。”讲台上虽已不见慷慨激昂的身影,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凝结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思想依旧指导着我们党继续前进。

走出大教室,便是绿草萋萋的大操场,学生军事训练和各种集会就在这里进行。“农讲所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实行的是军事化管理,他们身穿灰布军装,脚穿草鞋,打着绑腿。每天早上军号一响就迅速到操场集合,进行军事训练。“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训练时间由每天两个小时增加到四个小时。在这里的学习和训练,为他们参加后来的革命斗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讲解员介绍。

位于大操场北面的第三栋建筑是一幢两层楼的学生宿舍,为内廊式结构,其前后立面十分对称。宿舍寝室里,高低床铺陈设简单但整齐有序。寝室的墙上悬挂着“到农村去”“实行农村大革命”的标语,让学员们时刻记住学习的目的。

学生宿舍内景

穿过宿舍楼,位于中轴线最北端的第四栋建筑是膳堂,这里是农讲所教员和学生进餐的地方,从简易的膳堂中依稀能够感受到当年农讲所学生和教员之间纯朴的革命感情。

1927年6月18日,农讲所举行毕业典礼。毕业后,大多数学生被委任为农民协会特派员,深入各地开展农民运动,犹如星星之火,燎原于神州大地。大革命失败后,他们积极投身于各地的工农武装起义,如著名的南昌起义、黄麻起义等斗争,在迎接毛泽东的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94年过去了,农讲所旧址作为武汉革命博物馆的重要部分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更成为武汉红色旅游的网红打卡地。

武汉革命博物馆干事刘翔介绍:“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年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目前参观游客量已经达到疫情前水平。”

在参观的人群中,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化工学院的一群学生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们胸佩校徽,认真倾听讲解。该院研究生邓文杰对记者谈起探访农讲所的感受,他谦虚又坚定地说:“寻访红色记忆,聆听先辈英雄故事,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更加坚定了我们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决心!”

来源/荆门日报(武汉报道组记者 任颐 邓琼 杨国良周围)

主编/张云峰 编辑/尤小梅

点亮 ↓ ↓ 转发扩散!

红色的印记 | 农讲所:中国农民运动精英的“摇篮”

红色的印记

广州是一座孕育英雄的城市,蕴藏着深厚的红色基因。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的地区之一,广州在中共党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创下了党史上许多的“第一”和“首次”,留下了大量的红色历史遗址。广州市地名办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特别推出广州地名文化学生读本《名在花城》系列之二——《红色的印记》。欢迎各位青少年学生跟着我们专栏的推荐,更好地识历史、知来路、守初心、启新程。

位于越秀区中山四路的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对于中小学生们来说应该不陌生,许多人的周末和假期时光都会在这里度过。但大家有留意过图书馆一旁的那幢建筑吗?有同学会说,我知道,那是农讲所。也有同学说,不对,那叫番禺学宫。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这幢有着 600多年历史的建筑前世今生都与“学习”有关。在明清时期,这里是广州地区的最高学府,儒生们在此学习,参加科举求取仕途;在20世纪20年代,这里是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简称“农讲所”),为以后的农民运动、武装起义培养了大批骨干力量。在21世纪,作为红色教育的重要场所,它担负着教化育人的新使命。

明清:祭孔子、教儒生的最高学府

棂星门、泮池拱桥、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明伦堂、光霁堂……这座红墙黄瓦、古朴庄重的砖木结构古建筑群,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明清时期这里的建筑数量比现在更多,整体规模也更宏大。明代这里叫“孔庙”, 是祭祀孔子的地方;清代改名为“番禺学宫”,是广州的最高学府,儒生们从这里踏上漫漫科举之路。

近代:培养文武双全的农民运动干部

这幢建筑最令世人瞩目的是20世纪20年代作为“农民运动讲习所”的身份,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现在,让我们循着第六届农讲所所长毛泽东在广州的足迹来重温那一段历史。

20世纪20年代,广州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的主要城市,毛泽东曾3次到广州开展革命运动,分别出席了1923年的中共三大和1924年的国民党一大,这两场重要会议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彼时,国民革命运动迅猛发展,为配合即将进行的北伐战争,开展全国农民运动,1924年,一所唤起农民觉悟、培养农民运动干部的学校应运而生,它以国民党的名义开办,主要由共产党人主持,以“养成农民运动之指导人才”为办学宗旨,它就是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

从1924年7月至1926年9月,广州农讲所共举办了6届,均由共产党人担任主持人,教员大部分是共产党员,学员也大都是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和进步青年。其中,第六届从1926年5月到9月,由毛泽东任主任,校址就设在番禺学宫。这届学员最多,共有来自全国20个省份的327人。

农讲所实行完全军事化管理,注重严格的军事训练。全体学员编为一个总队,下分为2个中队、6个分队。每天,学员们在嘹亮的军号声中起床,5分钟内要穿好军装,打好绑腿,背着步枪到操场上出操,学习射击、刺杀和各种战术动作。他们还会到市郊石井广东兵工厂进行实弹射击,并在黄花岗进行军事演习。

学员的学习任务并不轻松,需要在4个月内掌握25门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课程知识。毛泽东除主持管理工作外,还讲授《中国农民问题》《农村教育》《地理》等课程,周恩来、彭湃、林伯渠、萧楚女、恽代英等中共早期领导人也担任授课教员。

油画作品《毛泽东给农民运动骨干讲课》就再现了课堂场景:在讲台上讲课的毛泽东激情昂扬,讲台下的学员全神贯注。毛泽东授课时不拘泥于教材,师范学校出身的他善于把知识点“化抽象为具体”,比如,在讲解中国社会各阶层时,他通过在宝塔形结构图中罗列出各个阶层的方式生动形象地把“压在工农劳苦大众身上的几座大山”表现出来。

农讲所还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学员们有很多社会实践的机会,比如到曲江县(今韶关)、海丰县参加农民运动实习,参加广东各界援助英国工人罢工斗争大会等。教员们还按省份成立了13个“农民问题研究会”,每周组织学员就农村的实际问题展开研讨。

学习4个月后,第六届共有318名学员正式毕业,根据原定计划,所有学员都回到原籍从事革命工作,组织发动当地农民运动。

农讲所学员后来成为中国农民运动、武装起义的骨干力量,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武装起义队伍中,都有农讲所师生的身影。

现代:红色革命精神熠熠生辉

到了21世纪,农讲所有了新名称——毛泽东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有了新标签——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第二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有了新使命——不仅是广州市越秀区中小学入学开笔礼活动主会场,还是新时代红色文化讲堂。

如今,这幢老建筑恢复了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布置,两侧原学员宿舍被辟为历史陈列展厅。毛泽东主编的《农民问题丛刊》,全国仅存两枚的中国国民党农民运动讲习所证章,周恩来亲笔手书的纪念馆馆名……一件件珍贵文物静静地讲述着百年来的峥嵘故事。

每天来农讲所的参观者络绎不绝,这座“革命的摇篮”所代表的红色精神在新时代历久弥新、熠熠生辉,激励着人们继承革命先辈的精神,承担时代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砥砺前行。

本文出自广州地名文化学生读本:

《名在花城系列之二——红色的印记》

广东农民武装运动第一人,原来是广宁人!

视频来源:广宁广播电视台

90多年前

从肇庆广宁走出去的一名年轻人

满怀报国志投身革命

在西江地区领导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

这位英年早逝的烈士周其鉴

被誉为广宁农民武装运动第一人

周其鉴(1893-1928)

投身革命

掀起农民运动高潮

他满怀报国志,对真理执着追求,投身革命,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并领导广东早期的“学运”和“青运”。 1924年创立广宁县农民协会,担任执行委员会委员长。

广宁县农民协会成立后,广泛开展减租运动。反动地主不甘心失败,想法设法破坏农会,叫嚣“谁杀死周其鉴,可以赏给白银1000元”。面对威胁,周其鉴毫不畏惧,坚定地说:“地主们纵使杀一个周其鉴,也杀不尽千千万万个周其鉴。”

周其鉴纪念馆

随后,潭布、江屯和扶溪等地的地主组织“保全大会”和“业主维持会”,成立反动武装“业主军”,勾结当地军政右派头目捣毁农会会址,杀害农会干部,气焰十分嚣张。周其鉴不畏强暴,和彭湃率领农民军,在廖仲恺派遣武装力量的支援下,成功打退了地主的袭击。

纪念馆前周其鉴半身铜像

组建

中共西江地区第一个党支部

随着农民运动的深入发展,涌现出一批政治立场坚定,积极参加农民运动的积极分子。周其鉴吸收了政治觉悟较高的工人李爱和农民高玉山等8名积极分子入党,组成中共广宁支部,周其鉴担任党支部书记。这是西江地区最早成立的中共支部,也是广东成立最早的几个农村支部之一。

周其鉴故居

1925年5月,周其鉴出席广东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并当选为广东省农民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

1927年4月,国民党反动派在上海和广州等地制造反革命叛变后,周其鉴受省委的委派,冒着白色恐怖,前往清远、英德、曲江,组织武装反抗国民党镇压。

他到韶关后,成立了北江工农军北上总指挥部,率领北江工农军出广东、入湖南,参加了武汉地区各种革命团体召开的集会和革命活动。7月底,周其鉴等遵照党的指示,率领工农革命军到南昌,参加震惊中外的“八一”南昌起义。

不久,起义部队离南昌南下,周其鉴亦随军进驻潮汕。10月中旬,周其鉴当选为中共广东省委候补委员,回到广州积极参与广州起义的准备工作。广州起义失败后,周其鉴转移到清远继续坚持革命斗争。

英勇就义

其鉴精神耀后人

1928年1月23日,在清远进行革命活动时,因当地反动地主告密被捕,被敌人杀害于清远县城西门岗,遇害时年仅35岁。周其鉴虽然牺牲了,但他的革命精神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

请为咱们大广宁

这位烈士周其鉴

转发、扩散!

来源:焦点广宁

强烈推荐

昵称

微信号

功能

zqfdc88

h0758zx

w0766fc

h0758net

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