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旅游攻略-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必玩景点

伊秀妹妹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中国东汉墓地祠堂。在山东省长清县孝里铺南的孝堂山顶,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筑石刻房屋建筑。祠内石壁和石梁上遍布精美的线刻图画,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建有保护性复室。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位于山东省长清县孝里铺的孝堂山。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孝堂山是一座高约30米的土山,古代曾称作巫山,因为这里保存有一座石祠,因而自从南北朝以来此山即因此而著称于世。巫山也因石祠而更名为“孝堂山”。孝子堂是东汉初年(约公元一世纪)的孝子郭巨的墓祠,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筑。

石祠为单檐悬山顶两开间房屋,坐北朝南,面阔4.14米,进深2.5米,高约2.64米。后部为祭祀用低矮石台,石祠构筑情况是:东壁上下2石,西壁1石,上端皆呈锐角三角形。后壁横列2石。前面正中立一八角形石柱,两侧山墙前面立条石柱,上托挑檐枋石。在正中石柱和后墙间,上架三角形隔梁石,分室为两间。屋顶前后坡备用2块石板覆盖。屋顶石板刻出瓦垄、勾头、连檐形状,东西两端刻出排山。原有屋脊石已缺失。后期又在正中八角柱两侧另加小八角形石柱各一,上有唐宋时期题铭。

祠内三壁和隔梁石上刻满画像,主要内容是与祠主经历和生活有关的车骑出行、庖厨、宴饮、狩猎、百戏、战争以及历史和神话故事等图像。横贯三壁上部的“大王车出行图”是汉画像中场面最为宏伟、车马人物最多的一幅,表明祠主曾参加过诸侯王驾的卤簿活动。北壁楼阁下部的车骑出行图,主车旁有“二千石”榜题,表明祠主生前的最高官秩。东西壁还刻有伏羲、女娲、西王母、风伯、雷公、贯胸人等神话内容及周公辅成王、孔子见老子、胡汉战争等历史故事。隔梁石两面刻有升鼎、桥上坠车故事,底面刻有日月星辰。在石祠画像的主要人物之旁,有“大王车”、“令”、“相”、“成王”、“胡王”、“孔子”、“二千石”7条榜题。石祠画像的雕刻技法,是在磨光石面上以线刻为主,少部分图像兼用凹面刻,线条刚劲、洗练,形象简朴生动。构图虽无明显界格,却上下层次分明,是汉代画像石中的精品。在祠堂内外壁面上,还有后人留下的大量刻字和墨书题记,也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其中最早的题记是东汉顺帝永建四年(129)和桓帝永康元年(167)两则。

刘军|灵魂的居所——铅山局里村彭氏祠堂青石门楼解析

书香。阅读。同行。

铅山县图书馆

灵魂的居所

——铅山局里村彭氏祠堂青石门楼解析

文 · 刘军

金秋送爽,随铅山县鹅湖文学写作班来到局里村采风。“局里”是个有几分神秘色彩的奇怪名称,相传铅山建县之初,因局里村地处铅山中心而欲择此地建县城,因地局有限未遂,但在人们议论中,“局里”之名约定俗成。

走进局里村,彭氏宗祠格外醒目。马头墙、青石门楼、戏台、院落、祭祀厅,这种结构是江西门楼常见形式。每座宗祠情系每位族人,是血脉所在,因此每座祠堂都让我一份敬畏之心。

一直喜爱乡村,尤爱乡村祠堂。有乡村,必有祠堂,是华夏特色,是乡村标配。祠堂彰显中国农耕社会历史源头,无论城乡,每个华人的根都在乡村。

在“破四旧”中,被村人以白灰敷盖而保护下来的“彭氏宗祠”青石门楼,引起我莫大兴趣,要了解乡村文化,解读宗祠门楼,是一个优良的角度与方法。国人历来重视门户文化,因为光宗耀祖、辉映门楣是每位华人血脉深处的追求,而门户上的纹饰就如无字天书般隐藏了该族追求的目标与方向,这个秘密往往只有其后世子孙才能解读。

门户纹饰,都有其历史背景与典故,绝不会空穴来风。多年来尝试学习与解读门楼纹饰,剖析门楼背后隐藏的人文追求。今见“彭氏宗祠”青石门楼不凡的气度,又得文联主席丁智先生面命点题作文,遂抛砖引玉,且宥于篇幅,就其正门主要纹饰,试析一二。

“彭氏宗祠”门楼从清代熹庆年遗存至今两百多年,具有考古、文化、艺术、旅游、研学等价值,极其珍贵。它是江西省典型常见的四柱三间五楼式的青石大门楼,四柱三间式大门是由中门和左右掖门组成,是古代官府大门形制。官场礼制向为民间仰慕敬畏,因此祭祀祖先的场所摹拟官门成为古时风尚,这种摹拟历代官方并不追究且加以默认,主要是因为宗祠背后多有该族官员身影,宗祠成为他们展现荣耀,体现皇恩之所。

江西祠堂青石门楼在摹拟官门时还以民间智慧加以创新与拓展,往往融绘画、雕刻、书法、剪纸等艺术为一体,兼收并蓄各种艺术之美,令人触目惊羡,“彭氏祠堂”青石门楼也不例外,让人肃然赞叹。

门楼石匾上书“彭氏宗祠”四个描金楷书大字,字体结构方正有力,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颇具颜体之风。颜体是匾额书法常用之体,取其雄浑庄重。此匾与天下宗祠、宗教用匾一样无有款识,是因这里有个不成文的讲究,题匾所请书法家,必是四乡共举、德高望重、书法精湛者,才有资格着墨。但即便是共举之贤,也不可轻易落款于宗祠匾上。原因有二,一是书家须自谦礼让于人家祖先;二是无法保证书家余生私德无亏,国人有盖棺定论之说,万一书家生前有损德修,这一户门匾必被人指指点点沦为笑柄,所以不落款为上。以此俗例,便知历代相当重视道德修养。

石匾两边对称的人物石雕,俗称“天官磴”,磴上有文武官员、宫阙等雕饰,左磴文武官员中间有一官帽,右磴文武官员中间是一爵杯,皆有锦旗相托。同时在文武官员中间还损缺了一鹿一鹤,这里综合起来的寓意是“六合同春,加官进爵”。两个天官磴所处位置重要而显眼,反映了科举时代彭氏家族的人文追求。

上枋是匾上雕件,由五组纹饰的条石组成,三件人物两件花卉。中间人物是“福禄寿”三星图案,福禄寿是国人追求的最美好的人生境界。两头人物雕件,因细节有失寓意不明,依稀而辨,不外是孝道题材,两公婆坐堂上,子媳分侍两旁。体现中国文化里最重要的人文关怀,即弘扬孝道。有意思的是两件金银花捧寿的图案镶饰其中,金银花,又称忍冬,因其越冬不凋零的特性,被奉为坚韧不拔的精神象征,是“瑞草赐寿”之意。

下枋是匾下雕件,雕刻精美。高浮雕,两头望狮之龙,中间是双狮戏珠,一只少狮憨态可掬的趴在绣珠上,这是最为常见的重要纹饰,历代此件多由技艺精湛的老师傅雕制,它的名称叫“望子成龙,位列三公”。“狮子”在古代也写作“师子”,太师、少师是古代官制,为天子或太子的辅助之官,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公,相应的有少师、少傅、少保。配上两侧深情眸视太狮少狮的双龙,“望子成龙,位列三公”之寓跃然而出,折射彭氏先祖对后世子孙的殷切期望。双龙头与掖门之上的鱼形身尾暗合成一完整龙形,合称为龙吻,又名鸱吻,螭吻、鸱尾,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为龙之第九子。这位龙子好在险要处东张西望,性好吞火。据《太平御览》载:“唐会要目,汉相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厌火祥。”从此中国古建上门楼屋脊上常造其形,以避火灾。

下枋之下是门楣,光耀门楣就是指的它,门楣上凸出门面的四个柱石叫门当。门楼大门口落地分立两旁的抱鼓石,叫户对,合起来是一句成语“门当户对”,很多凄美曲折的爱情故事就由它引发,因为古人联姻讲究门当户对。凸出的门当是功名地位象征,鼓形的户对是期望后人奋发图强,有一鸣惊人之举,这个一鸣惊人,讲的就是科举时代最高荣誉“状元及第”。门当,曾能准确反映官职,后因职场变动频频,渐渐反映官职的门当变成门第装饰,门当纹饰演变成常以四季变体繁花替代,以象征四季常青、四季安康。

雀替是大门柱石上的一对饰石,起初是承重之用,后演变成装饰。彭氏大门雀替是两朵对开的荷叶,荷叶者,青莲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清廉。这是告诫子孙无论为官做人都要清清白白、廉洁自律。

名门望族,多在宗祠门楼上设置楹联一幅,此联多出自家谱。彭氏门联:“荣封唐代贤著商朝远溯人文毓秀,泒衍溪西支分华北长欣地脉钟灵”,点出了彭氏历代人才辈出,以及迁支发脉之所,印证了局里彭氏一脉人文毓秀、地脉钟灵的历史风貌,新时代下的局里彭氏必将会重振辉煌,更胜往昔。

横者为匾,竖者为额,额为点睛之所,为门楼之重,是门楼最高最正中的额匾。此处纹饰多书恩荣、圣旨等二字,或饰以神仙人物等饰。而局里彭氏门楼额匾雕制精美,尤为出众,是“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的大吉纹饰,魁星是文曲星,是华夏人心中的智慧之神。此纹饰深刻折射了彭氏先祖殷切期盼后世子世刻苦用功、状元及第、光耀门庭、造福乡里的情怀与追求。

彭氏宗祠门楼尽显官宦之家的大气与风采,透过门楼可窥知局里彭氏历代人才辈出,显赫一时。宗祠是先祖灵魂的寓所,门楼纹饰更是隐藏了彭氏先祖所有良好景愿与向往,是无声的家规家训在教化训诫后世子孙。

采风局里,个中感人故事很多,纯朴乡人的礼遇,乡村文化的点滴,门楼文化的解读,都意犹未尽,有待后继。

今天,科举时代已逝,民族复兴之旅已踏征程,乡村在摇曳时光中悄然传承华夏文明的礼与道,值得人们观光浏览,并加以咀嚼与思考。

值此祖国迎来七十周年国庆,在新时代的好政策下,门楼文化的激励下,愿铅山县局里村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未来。

作者简介:刘军,男,江西省铅山县河口镇人,铅山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铅山收藏协会副主席,云城新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多年坚持收藏与地方民俗文化研究。

-END-

书香铅山,有你有我;分享悦读,一路同行。

铅山县图书馆

微信号:ysxtsg2016

人物 | 美文 | 情感 | 好书

书香。阅读。分享。

编辑:潇潇 审核:沿途

澄迈石石矍村冯氏祠堂——冯冼文化越古今

海南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宗祠不多,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宗祠更是少之又少。坐落于澄迈县老城镇的石石矍(què)村,始建于唐,相传为南北朝时期岭南地区首领冯宝、冼夫人的直嫡后代迁居海南时创建,是海南冯氏先祖渡琼后最早的居住地,所以又被称为“冯氏海南第一村”。

石石矍村有冯氏祠堂古建筑群,包含冯氏大宗祠、夏阳侯庙、文林冯公祠等,其中将军第为冯氏大宗祠的第一进,始建于隋朝。村中传统建筑集中连片分布,有火山岩古民居230余间,大部分传统建筑主体完整,是我省具有代表性的火山岩传统民居建筑群。

千年古村 祠堂建筑群历史悠久

11月18日,在冯氏后人冯祥的带领下,记者沿着石石矍村的石板路前行,探访冯氏祠堂古建筑群。

冯祥告诉记者,石石矍村现有700多户、1700多人,除了嫁入村里的外姓女,全村人都姓“冯”。“石石矍”这一村名取自村边的石石矍港海水拍击岸边礁石时发出的声音,目前石石矍港已改称马村港。“过去海滩上到处都是大石头,海浪拍打岸边的礁石,会发出‘确确’的声音,很明显。”

记者注意到,冯氏祠堂古建筑群沿饮马塘而建,坐北朝南,依山坡排列,有依山傍水之意。“村里的几百间火山岩民居呈梳状分布,有15条用火山石铺设的巷道,通风很好,排水也方便。”冯祥说,该村的古建筑布局非常精巧,这反映出先辈的智慧。

“这么多年过去了,你看这大宗祠的石雕、龟雕还是那么栩栩如生。”跟随冯祥的脚步,记者来到了冯氏大宗祠。该宗祠始建于隋唐,宋、明、清均修缮过。宗祠的大门为一面层次分明的高大山墙,顶置祥云镂雕图案。门楣上镶嵌有“大宗祠”三字石匾,落款为“光绪甲申年壬申月己酉日乙丑时重修”,系大宗祠最近的一次重修。

石石矍村将军第。

走进大门,可看到“将军第”的匾额。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将军第”三个字的走笔有所不同。“比如‘军’字竖笔直穿过顶,有上达朝廷之意,‘第’字中间竖笔不接横画,寓意冯异当年处事谦逊退让,不争功。”冯祥指着匾额上的字对记者说。据了解,将军第是为纪念东汉冯氏先祖冯异而建。冯异为东汉将军,屡建军功而不自傲,每次到了论功行赏时,他总是退到树下乘凉,故而被人称为“大树将军”。

宗祠墙上的彩色壁画,历经岁月洗礼依然清晰可辨。“这些图案的内容多为海棠、莲花、云、龙、麒麟等吉祥物和广为流传的典故,如‘鲤鱼跳龙门’‘麒麟献瑞’‘姜太公垂钓’等,反映出人们祈求国泰民安、人丁兴旺、延年益寿、事业兴旺、生活美满的美好愿望。”冯祥回忆说,他小时候在宗祠里上过学,当时这些图案清晰度高,特别漂亮。

文化传承 公期是村里的大日子

石石矍村的村民,都以自己是冯宝、冼夫人的后代而自豪。冯氏祠堂古建筑群内,有冯宝、冼夫人像供大家瞻仰、祭拜。

“说起冯氏祠堂,肯定离不开冼夫人。别小看这个村,它不仅是海南冯氏的发源地,更是海南历史人文的福地。”澄迈县旅游和文化广电局文保员符运涛说,假如没有冼夫人在琼建立行政机构,海南作为“域外之地”孤悬海外的时间会更长。

石石矍村谯国殿内景。

海南省文物专家库成员陈琳带领团队从2018年开始研究包括冯氏祠堂在内的石石矍村古建筑、民俗文化。据其介绍,在南梁大同年间(535年-546年),儋耳黎族千余峒归附冯冼氏,冼夫人请命于朝,设立“崖州”,结束了封建王朝对海南岛近600年的“遥领”(有名无实之治,未设行政机构)。至此,海南开始置州设县立邑。冼夫人在辖制海南期间,平定叛兵匪贼,积极组织移民,将先进的农业技术、文化带入海南。

“在海南的古代文献和民间传说中,有大量关于冼夫人开发海南,办学兴教,为海南的发展进步作出贡献的记载,冼夫人在海南人民中享有很高的威望。”陈琳对记者说,一千多年来,海南人民一直以“过公期”、举办军坡节的形式来纪念先祖。

每年的正月三十到二月初二,是石石矍村的大日子。“我们都非常敬重冼夫人。”冯祥说,每到“公期”前后,石石矍村就会变得热闹起来,村里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在锣鼓喧天中按当年军队兵勇编排形式举办出师仪式,舞龙、舞狮等。村民们或邀亲友欢聚一堂,或通宵达旦看琼剧演出,乐在其中。

“现在村民们的生活变好了,许多家庭盖起了小楼,有的村民在附近的电厂上班,收入稳定。”冯祥说,现在只有很少一部分村民住在火山岩民居里,大部分人只在过年过节祭祖时回老宅祭祀。

保护发展 让文物资源“活”起来

自2015年起,澄迈有关部门着手对石石矍村传统村落进行保护,开展石石矍村文物保护、历史文脉传承与活化利用等方面工作,并编制了《石石矍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2015年-2030年)》。

根据规划,澄迈积极推进传统村落环境综合治理、景观提升、污水集中处理、文物标识牌安装等工作,划定石石矍村冯氏祠堂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编制石石矍村冯氏祠堂修缮和展陈方案。

“按照石石矍村冯氏祠堂修缮和展陈方案,我们将对石石矍村5个祠堂进行修缮,在现有基础上建设冼夫人文化博物馆。”符运涛说,冼夫人文化博物馆的陈列将从社会、文化、建筑角度,展示石石矍村兴起、繁荣的历程。

“石石矍村不仅是冯冼文化重要的传承地,更是中国朴素社会风尚与价值观的具体代表,保护冯氏祠堂,对弘扬爱国统一民族团结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陈琳说,建议澄迈以现有文物资源为依托、旅游产业为载体,深入挖掘石石矍村历史文化底蕴,打造特色鲜明、历史厚重、内涵丰富、中外游人向往的村落文化旅游景区,让静态的资源活起来,将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

通过历史遗存展示传播文化更生动,也更有说服力。历经沧海桑田,今天的石石矍村,虽已不是“海浪拍岸”时的模样,但其村落文化仍闪耀着光芒。

澄迈新闻由澄迈县融媒体中心编发

来源:海南日报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尽快联系我们删除!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吧

涵江郭氏三孝子祠重现风采

孝子祠告竣,郭氏子孙仰光哲。

汾阳世泽长,魏塘后裔续华章。

涵江“郭氏孝子祠”经历六个朝代,一直是郭氏家族弘扬孝悌精神的祠堂,也是当地民众激励心怀的道德教育基地。近日,“郭氏孝子祠”告竣,重现风采。

“郭氏孝子祠”始建于宋代,是一座分前、中、后三座的园林式祠堂。宋高宗御赐的“双阙”,端庄矗立在殿堂前两边,有一无二,光宗耀祖,成为极其神圣的标志。殿堂神龛上奉祀郭氏先祖灵位,乃为莆仙、长乐、福清、闽南,乃至全省或浙赣粤等地方郭氏家族公祭朝拜的圣地。

“阙”是一种专门设立于宫殿、祠堂和陵墓前的象征性建筑物,作为铭记官爵、功绩和德行之用。郭义重、郭道卿、郭廷炜孝悌名闻天下,成一代楷模。宋绍兴十三年(1143),高宗帝特下诏御赐“双阙”,兴建祠堂纪念郭氏三孝子,并御题“绍兴旌表郭氏”榜书匾额,颁令大小官员路过,需下马进祠参拜“双阙”。大厅上悬挂郭义重、郭道卿及郭廷炜“三孝子”灵像。

郭义重,宋绍兴壬申年(1152)进士。《莆田县志》载:“早游太学,以操尚称,靖康之变,诸生突学北去,义重守节不屈。”绍兴七年(1137),义重随高宗帝巡游钱塘时,听到母亲去世后,赤脚徒步奔归,悲痛欲绝,多次呕血,因家贫只好土埋葬母,并在墓旁种植松竹,搭草房为母守灵,直到60岁才娶妻,以表其孝心。传说当时“天降甘露,鸟鹊驯集”。高宗帝下诏立双阙,并免除三十年徭役,每年拨田租十石,用于子孙祭祀。绍兴二十一年(1151),义重擢升德庆州录事参军、司法参军。

郭道卿为郭义重四世孙。有一次,其母病重,兄弟对天哀泣,愿以己身寿代母。宋景炎元年(1276)盗匪横行霸道,郭道卿抱母灵柩哭泣。盗匪感其孝悌,不忍伤害。《莆风清籁集》载有郭道卿《乱后谒母墓》一诗:

欲从泉下拜遗音,乱草及春零露侵。

一坏荒山终岁土,百年贫子此生心。

悲风动树嗟无苑,高屺望云冻不沉。

自是余生多积戾,墓前带甲未全禁。

郭廷炜为郭道卿之子,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官漳洲教授,建宁路平准行用库使,后辞官归乡侍养父亲。廷炜扶持其父道卿外出避贼,仓促相失。廷炜在河边哭泣一昼夜,道卿病卒,廷炜梦中与父共卧,醒时,发觉左脸生了二颗痣,与道卿肖像相似。廷炜每夜悲哭,禽鸟亦群集哀鸣于园中,长出灵芝。元武宗帝闻此孝行,御赐孝子“旌表门闾”予以褒扬。嗣后,明成祖御制“孝子却馈”,并题《郭义重考顺诗》一首。明正德君御赐“郭氏三孝子祠”,特派钦差大臣杨子器临立。明英宗帝御赐“五伦金书”匾额。工部尚书康大和撰联于三孝祠。清乾隆敕书“孝行世美”横匾,雍正君亦御制敕书“永赐尔类”等等。

孝敬父母,尊老敬贤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郭氏代代出孝子,辈辈呈现恺悌。莆仙郭氏人家门上都书有“唐室汾阳世第,宋朝孝子名家”,厅堂或各地分祠堂里,悬挂着“忠孝流芳”、“双阙流芳”……“郭氏三孝子”亦被列入中华古代“廿四孝之一”。这不仅是郭氏家族的荣耀与自豪,亦是炎黄子孙的一座丰碑,宝贵的精神财富。

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