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陀洞天”石窟旅游攻略-“补陀洞天”石窟必玩景点

王小贱
“补陀洞天”石窟

“补陀洞天”石窟为鄞州区文物保护单位。“补陀洞天”石窟位于东钱湖大公村霞屿山下,离宁波市东南约50华里。石窟洞口朝南偏西,南北相通,南面洞口离东钱湖面约30余米,北面后洞口靠湖约5米, 1986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创建于南宋,是宋丞相史浩为孝其母拜佛,仿普陀山湖音洞所凿,距今约有八百余年的历史。至今洞内还较完整的保存着南宋时期的石雕佛像、五爪游龙及卷云三朵。其刻工细腻精致,佛像形态威武俊秀,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它的发现,为研究和探索东钱湖地区南宋时期的历史,尤其是雕刻史、美术史以及宗教文化等方面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探访天龙山千佛洞石窟

牛年(2021年)央视春晚“国宝回家”特别节目播出:流失海外近百年的天龙山石窟第8窟主佛首回归祖国。这一消息可谓“牛气冲天”,一夜之间,天龙山石窟“火爆”全国,成为万众瞩目的关注点。

天龙山石窟,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柳子峪西端天龙山的北山东西两峰山崖上,是始于东魏,历经北齐、隋、唐、五代等不同时期开凿的。现存石窟25个,造像500余尊,为中国十大石窟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世纪20年代,日本文物商贩勾结天龙寺庙僧人,对天龙山石窟进行大规模盗凿,使绝大部分精品文物流失海外。

这次回归祖国的这尊佛首,就是天龙山第8窟北壁主佛被盗走的佛首原物,是天龙山石窟中唯一的隋代作品,其上承北齐端庄慈祥特征与下启唐代丰腴秀美之风格,是佛教文化逐渐本土化的重要实例,十分珍贵。这尊佛首回归祖国后,现还在北京保存,我们盼望它早日物归原处,让惨遭劫难的这一尊天龙山千年佛像以完美之身笑迎八方来客。

其实,天龙山北山东西峰山崖上的这25个石窟,并非天龙山石窟的全部,而是其主要部分,人称之为上洞;在天龙山北山与南山之间峡谷河滩山崖上还有几个石窟,为天龙山石窟的下洞,人称“千佛洞”,因其地处沟深林密的断崖险境,知道的人不多,见过的人就更少了。也不知何因,我对这些被人遗忘的角落情有独钟,常记在心,并寻机探访。

今天又是一个风和日暖的好天气,我与老伴骑车专程去探访天龙山千佛洞石窟。

天亮就出发,我俩骑车由晋源新城出发,上晋阳大道南行,经晋祠、王郭村,从牛家口村进入柳子峪,经下石村、天龙山隧道西口(还未通车)、窑头村,把自行车放在村西新建的天龙山游客中心大厅(还未营业)外,就顺柳子峪峡谷步行前往。

关于天龙山千佛洞石窟,在清末民国时的晋阳名士刘大鹏的《晋祠誌?柳子峪誌》中是这样记载的:“千佛洞一名下洞,在圣寿寺南,临涧之西崖腰间。深可二丈,高可五丈,面向于东。中凿佛像甚多,且就所凿之石为碾为磨,资以避兵也。入洞之道,在崖由东而南之折处,缘崖巅而下五六步许,攀石踏磴,再行四五步始能入洞。其处甚为险绝,祇容一人,上下不得两人并行,攀援偶疎,即陨坠崖下,毙于深涧矣。惟探险家敢入,常人不敢冒险而入者多。明代嘉靖二十五年高僧古潭(姓王法名净深)之徒都钢僧道冏创凿。清季光绪二十九年,危崖大崩,洞遂斯灭。”

从刘老先生近百年前的记载可知,天龙山千佛洞石窟,在圣寿寺南面的峡谷河边西崖绝壁之上,从天龙山寺庙南下可达(我们因专程去探访千佛洞,并熟悉路径,就走了从窑头村经峡谷直达此处的捷近路)。洞窟内开凿佛像很多,所以就叫成千佛洞吧。因进出石窟道窄路险,加之沟深林密,极其隐蔽,可避兵乱之患,并用所凿之石做成石碾石磨。此处石窟的开凿是在晚于上洞石窟的明代,可惜在清代已崩塌。刘老先生在此处对石窟的数量及窟内造像等未作具体叙述。近百年之后的天龙山千佛洞石窟现状如何呢?这就是我们这次探访之目的。

(柳子峪内的冰河与冰瀑)

(柳子峪天坑石门木栈道)

我们踏着新修的木板铺筑的通道,穿行在冰河、冰瀑已开始消融的柳子峪峡谷中曲折前行。从峡谷较宽处抬头北望,可见天龙山北山东西峰石窟一线排列,漫山阁雄伟壮观;转头南望,天龙山南山的瞭望塔(防火用)与插旗石耸立于松柏簇拥的山巅。我们在峡谷美景的伴随下,经过柳子峪大冰瀑及旁的天坑石门栈道,顺峡谷冰河再上行不远,就看到上下松柏密布的悬崖绝壁上有四个人工开凿的长方形洞窟,就是天龙山千佛洞石窟!

此处石窟正如《晋祠誌》所载“临涧之西崖腰间……面向于东”,书中描述的“甚为险绝的入洞之道”,由于“危崖大崩”,已无踪迹。但洞窟还在绝壁腰间,并未全部“澌灭”,前部崩塌,洞窟后部尚存。我们隔着冰河观望,依稀可见残窟口处有石佛,就用手机拉近焦距拍下照片。

(千佛洞残窟口可见佛像)

崩塌前的天龙山千佛洞石窟是什么情形呢?对此《晋源寺庙》一书中是这样描述的:“千佛洞石窟,为明代石窟。分布面积103平方米,共有洞窟4窟,东西向排列,由东至西为1~4窟。洞窟坐北朝南,平面呈纵长方形,平顶,造像题材有佛教、道教人物。1窟文殊、普贤、观音菩萨及十六罗汉像,2窟雕佛像7尊,3窟雕道教元始天尊及侍者像……”

看来从清光绪二十九年千佛洞石窟前部随山崖崩塌后,就再没有修缮,剩下的石窟后部悬置在半山崖而无人问津。现存的残窟内部究竟情形如何呢?我有些不死心就这样远观一下,就与老伴相扶持趟过冰河,发现并循着探访者踩出的小路,攀爬到山崖底下,近距离抬头仰视有好几层楼高的悬崖峭壁,但反而更看不到山崖中部的石窟了。

我发现山崖东边陡坡处有人攀爬过的痕迹,就循迹而上,终于攀爬到一个残窟口下一人高的地方,再上就上不去了,残窟口下是近2米的绝壁。我又发现有几截木头竖在残窟下,如踩上它年轻人可以爬上去进入石窟,但我老胳膊老腿,不敢上也上不去。如举起手机就可拍到石窟内部,但人站在木头上不稳怕摔下去。

这时老伴也攀登到我身旁,我双脚踩在木头上,她用全力推住我的身体,我这才能空出双手,高高举起手机,终于拍了几张残窟内部的照片。

(残窟左壁现状)

(残窟右壁后壁顶部现状)

(残窟内部左右上下现状)

我俩相扶持着下到山崖底下,我急忙打开手机看拍下的残窟内部现状照片,一下就辨别出这是天龙山千佛洞的第1窟。因照片上的情形与《晋源寺庙》中描述的基本吻合:“第1窟窟内设高坛,后壁佛坛上雕三身菩萨,中为观音菩萨,头戴冠,舒坐,下有坐骑犼。左为文殊菩萨,头戴冠,身着双领下垂袈裟,坐在狮子上。右为普贤菩萨,坐在象身上。洞窟两侧坛上雕刻有十六罗汉像。”再细看现状点数一下,十六罗汉像因石窟前部崩塌缺少了3个外,其它坛台、佛像、坐骑还都存在,除一尊罗汉较完整外,其它都残缺不全,头部或被盗凿或已风化,惨不忍睹。

其它2、3、4窟的现状呢?因我们无法爬上去未看到,只是在远处看到残窟口处还有佛像,估计与第1窟情形也差不多,石窟前部已崩塌,后部还存在,但也残缺不全了。对此只能再看《晋源寺庙》中的描述了:“第2窟窟内后方起高坛,雕有三身佛像,左右壁后部坛上各雕二身佛像,合为七佛。东西壁前部雕有千佛。第3窟窟内后方起高坛,坛上雕有道教元始天尊像及侍者。左右壁各雕五身倚坐天尊像,天尊头戴冠,身披道袍,足穿方头履。左右壁前侧还有二身立姿天尊像。”书中没写第4窟,可能是第四窟没有雕佛像?还是怎样?不得而知。

从上可知,“第二窟东西壁前部雕有千佛”,故把此处的石窟称为千佛洞,名副其实。

我们踏过冰河,站在木栈道上,回望这天龙山北山与南山之间、柳子峪峡谷河滩西山崖上的、早已崩塌的千佛洞石窟,心中百感交集。感到今天探访目的达到,基本了解了天龙山千佛洞石窟的现状;对此处石窟的崩塌、风化感到可惜,对此处石窟佛像的盗凿的行为深恶痛绝;期盼此处石窟在保护的同时进行开发,让隐藏于沟深林密处的国宝重现异彩,成为天龙山景区的又一处旅游景观。

天龙山千佛洞石窟,再见!

宁波有个超壮观的石窟,风景“别有洞天”,连天龙八部曾在此取景

伍山石窟位于宁波市宁海县长街镇境内,地处东海之滨的三门湾群,东邻岳井洋与象山县隔海相望;距宁海县城约30公里,距宁波市仅100公里,公园总面积3.17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面积0.46平方公里,是浙东黄金旅游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这就是著名的伍山石窟,你一定会想要过来感受一番的。

当你听到伍山石窟,你一定会觉得是那种单纯的石头堆成的景点,你不知道的是,石窟由松岙山、道士岩、不周山、聪明山、石兰山五座山组成。并且有一定的历史来源,石窟经历了宋、元、明、清多个时代的工匠辛苦作业,从而形成了一个个气势雄伟、形状奇特的洞窟。而且,洞里还别有一番洞天,里面有着野生藤萝援壁凌空、风姿各异的奇异景观,这大概是因为大自然的眷顾,风都会将那些种子带入,当然少不了的就是年兽的喜爱,想要给予石窟更多的美好。

重要的是,伍山石窟给当代人考察古代才是作业的原理和遗迹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因为这里极大的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古代采石风貌,在国内很是少见。

当到达伍山石窟时,你会发现连绵不断的山丘,每看到一处古人留下的坑洞,都会感叹一下古人的智慧是多么的令人敬佩。还有许多无法称之为池塘的水池,积水空明,惹人心生欢喜。

你一定对《天龙八部》有所耳闻,毕竟这是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的旷世之作。后来就有许多部电视剧来进行对这本小说的重现,而伍山石窟就是他们取景的一个重要地方,足以证明这里的美好是大家所认同的。

“山中瑶草今人识,洞里桃花更盛开”。便是对这伍山石窟的极致赞美。天地悠悠,初显洪蒙,不周山洞窟的雄奇壮美,几乎藏得下一组开天辟地英雄的远古神话!窟外景色各异,窟内别有洞天。不临其地,不观其景。

伍山石窟又称不周神山,在感受不周神山的自然风光的同时,还可以欣赏景区精美的诗赋和碑记,更有著名的“不周赋”描述了不周神山的全景。

“缑城东去,古驿长亭,醴泉指路,海日半壁,势拔伍山入不周。百代采石,凿窟连幢,若神擎利斧,上辟巨瓮,下贯深池......”如果对此有很大的兴趣,便可以过来感受一下,顺便可以散散心,就当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放松自己,放空自己,只沉浸在无尽的安逸之中。看到这里,留言告诉小编,你想去这里看看吗?

发现鄞州 | 东钱湖湖心塘建设和 “补陀洞天”的发现经过

杨永友现年九十高龄。他1954年参加革命,1956年起先后在金峨、邱隘等地任“一把手”,上世纪70年代起曾担任鄞县县委常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

1991年底,我从鄞县电影公司调到县政府办公室工作时,我和他及另一位叫张群洁的老同志(时任鄞县人民政府顾问)交往的机会多了。几十年相处,我对他们在职期间为鄞县的社会经济发展所作的贡献有了进一步了解。记得多年前的一天,《宁波日报》上刊登了一篇题为《东钱湖淤泥挖掘一期工程已经结束》的消息,我马上将这篇报道读给他俩听,两位老同志很是欣慰。于是,张群洁同我讲起了一段建造东钱湖湖心塘的故事。

从建堤坝到建湖心塘

1973年12月成立“鄞县横溪水库指挥部”,杨永友担任横溪水库党委书记兼总指挥。

1975年3月,横溪水库完成勘测、设计、公路改道、清基、搭建工棚等工作后开始主体工程施工,群众对建造横溪水库很支持,鄞东各乡镇都派出了大量民工,造成水库建设工地出现民工多余现象。针对这一情况,他跑到县里向有关领导请示,当时张群洁就对他说:“老杨,人多好办事啊!你可抽民工趁机挖一下东钱湖中的淤泥不是很好嘛!”“对!还是老领导想得周到!”杨永友使劲地拍了下张群洁的手臂,迅速回到横溪水库建设指挥部与同志们一起进行商量,遂提出在建设横溪水库的同时挖掘东钱湖淤泥的设想,这一想法得到了县主要领导的支持。杨永友说,东钱湖的淤泥积得很厚,有的地方水很浅,我跳进湖一踩,水只有齐腿深,再不挖,将会严重影响蓄水量,影响灌溉。挖淤泥是个巨大的工程,指挥部请来几位专家研究了下,认为必须要建一条隔塘,将东钱湖拦截成两部分再开挖,这样既不影响湖上船只航行,又能保证清淤工作安全。水库指挥部党委决定:挖掘东钱湖淤泥和建造横溪水库的两大工程同时进行。

一星期后,县里决定召开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专题研究建造横溪水库的进度。请杨永友列席会议并在会上作具体汇报。会议开始前,张群洁把杨永友叫进办公室说:“关于挖东钱湖中淤泥造一条湖心塘的事我已向王书记提建议了,他很支持!你可提出利用挖淤泥机会,把原准备建一条简易隔水堤坝的方案改成建一条湖心塘。”“好!”两个人使劲地握了下手。会上,杨永友向县委常委们提出改变原计划建简易堤坝改为建一条湖心塘的建议,提出三个理由:一是当时县里已经在考虑加快东钱湖旅游开发问题,大家认为杭州西湖有苏堤、白堤,为西湖增色不少,才形成了秀丽的湖光山色,东钱湖为什么不能建造几条供游人方便游湖的堤塘呢?二是从东钱湖整治历史看,解放初整治过两次,到现在已经多年过去了,淤泥越积越厚,湖中蓄水量大大减少,再这样下去,鄞东平原就会遭遇闹旱灾的危险,群众已多次呼吁尽快挖湖,整治东钱湖。三是考虑到安全,因东钱湖湖面水急浪高,不论是湖中作业,还是游客坐游船游湖,都存有危险隐患,如果将东钱湖一分为二,可大大减少风浪带来的危险。杨永友建议县委对如何加快开发东钱湖建设作一次专题研究,在湖中建造一条从大公村通往沙家山的堤塘。把东钱湖一分为二,先后将湖中的水抽干后进行深挖。怎样挖湖中的淤泥?淤泥挖上来放在哪?怎么放?湖水抽干后,下步怎么解决供水问题?由横溪水库指挥部去拟出具体建设方案后再向常委会汇报。听了汇报后,常委们一致同意在东钱湖中建造一条堤塘。建设东钱湖湖心塘的工程计划就这样出台了。

“土法上马”奋战一年多 挖石挖出“补陀洞天”

“造湖心塘工程也与当年造横溪水库大坝一样艰巨!”当年负责这一工程的原东吴公社党委书记、三溪浦水库退休老干部张振川老人说。1975年,张振川调到邱隘工作。一星期后,县委派张振川协助杨永友负责建造东钱湖堤塘。张振川随后到横溪水库建设指挥部报到。

张振川老人说,我到横溪水库建设指挥部报到时,指挥部党委书记、总指挥杨永友早就在门口等我了。“老朋友,我们又做搭档了!”他握着我的手说:“我调给你东吴公社和莫枝公社两个连的民工,去建造一条由大公通往沙家山的湖心塘。具体由你负责,莫枝公社的潘阿毛协助你工作。还给你配了一位从县水利局要来的工程师负责技术方面的事。这造湖心塘也像造横溪水库一样,非常重要,你一定要保质保量地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务!有什么困难找我!”

张振川带着工作任务到了莫枝堰,与潘阿毛一起开始找办公的地方,招聘人员等。湖心塘建设工程指挥部成立后,群众高兴极了,每天都有人来指挥部打听消息。在群众的支持下,民工们信心更足,积极性更高。建造湖心塘的工作开展得很顺利,先由工程师石香妙带领技术人员测绘,画出三张草图,堤总长定为2200米,两边用石料堆砌,深17米,高出水面2米,堤底宽14米,中间就用挖上来的土填。方案确定后,张振川立即向杨永友作了汇报,杨永友说:“你们要计算出工程总量和需要多少石方和土方?人工不算,费用预算出来后向县里打报告落实有关经费。”

这一工程,现在看来可以说是“土法上马”,两个连的民工,约有120多人,砌石的砌石,运土的运土,工程有序展开了。民工先按技术人员确定的位置打木桩,具体用了多少根木桩张振川无法记清了,他说:“至少上千根吧!然后调来好几十条挖泥船,将挖上来的一麻袋一麻袋淤泥装到湖边山地上晒干,工作量很大。当年多亏一位从梅湖农场退休的叫金签的韩岭人,他提出了一种‘沉井做法’,即在木桩间打入钢筋,再沉入石块,然后浇灌水泥浆,这一技术发明后,施工进度就快多了。这样,120多名民工造了一年多才完工,共用了12万立方米石材,10万立方米泥土。那时老百姓积极性很高,义务出工出力支援者很多很多。”

杨永友每天来来回回两头跑。他曾回忆说:“在筑湖心塘时,还有一个令人难忘的大收获。那就是发现了今天的小普陀景区的‘补陀洞天’石窟。民工们在沙山上开采筑塘用的石头,放石炮后发现了一个山洞,民工们先用毛竹竿捅了一下,捅不到底。”

民工们把张振川叫到工地现场,张振川看了后立即打电话给杨永友。杨永友马上在工地叫了一辆拖拉机赶到湖心塘工地。他一路狂奔,跑到洞边,看了一下地形,就叫张振川赶快找两台抽水机,同时又找来消防水龙头冲洞中的淤泥,过了一个时辰,露出了一个长长的黑洞,找来卷尺量了一下,这洞有3米左右高,2米多宽,石壁上雕有好多个石菩萨、青龙、麒麟等,其中一尊是无头的石菩萨,雕得很精细,洞有41米长,南边洞口上发现雕有“补陀洞天”四个大字。张振川通知民工们立即停止作业,并打电话到县文化局报告此事。县文化局派出一位姓周的文物专家赶到沙山工地。专家打着手电筒仔细观察洞中的情况,后通知指挥部说:“这是一个开凿于南宋的石窟,是南宋宰相史浩的后人史岩之(官至吏部尚书)开凿的,史岩之特别孝顺母亲,其母八十大寿时想到普陀山进香,史岩之担心母亲年迈体弱难以承受路途颠簸,便在东钱湖霞屿岛开凿补陀洞天遂母心愿。县文物专家最后强调:县里领导指示,这是一处珍贵的文物!请民工们好好保护,立即停止挖土开石。”当即,工地指挥部就遵照县文物部门的意见,不再在沙山上挖土和开石了,湖心塘用的石头都是从外面买来的。“补陀洞天”发现后,县政府又拨资金翻建了现在的霞屿寺。

东钱湖清淤工作常态化

“湖心塘建成后,给东钱湖起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大堤和三座碶桥相结合,胜过杭州西湖的苏堤和白堤啊!这不但极大地方便了去小普陀的游客,还给湖周边的群众带来了发展机遇。设计时这条湖心塘是不能开机动车的,后来,县旅游部门和东钱湖镇政府又投入资金对湖心塘进行加固、加宽,现在又改建成可通汽车的水泥路了。这条堤塘的建成,有力地促进了东钱湖旅游业的发展。”杨永友感慨地说。

多年来,杨永友和张群洁两位老同志的心中一刻也没忘记过东钱湖整治工作,每年“两会”期间,他们都会关心东钱湖整治工作。如何把东钱湖中的淤泥清除干净,又不污染水体环境?因东钱湖已穿越了千年历史,湖底早已形成自己的生态系统,据专家们测算,当前东钱湖湖底有1500吨左右的蛳螺,对调节水体起着很大的作用,如果全面清淤,这些蛳螺大部分会和泥浆一起被吸到岸上。另外,湖底还有好不容易生存下来的水生植物和微生物,一旦破坏,或许要过很多年才能重新生长起来。但如果东钱湖不清淤,就有可能绿藻频发,1995年,政府再次对东钱湖进行了湖底清淤。

2001年,宁波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成立以后,着手开展全面的湖面清理,共清理了40万只渔笼、33万平方米的围网。同时还搬迁了环湖工业企业,拆除了大批沿湖房屋。昔日那种渔网密布、竹竿林立、钱湖水“竿打竿”的景况得到了根本改观,水质标准也得到很大提升。

2009年2月12日上午10时,水域面积达19.89平方公里的浙江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湖——东钱湖综合整治工程(一期)——清淤工程选择在东钱湖北侧的梅湖农场旁正式开工,这是自1048年时任鄞县县令王安石重清湖界后,近千年来对东钱湖进行的最大规模清淤。根据规划,此次清淤的目标定为:水质指标达到三类标准,满足景观、水上旅游交通要求,航道宽度50米,水生植物占全湖面积近期达到5%,远期达到10%,形成良性的水生生态系统。东钱湖大规模清淤工作开始了!

杨永友和张群洁两位时刻关注东钱湖的昨天、今天、明天的老同志看到《宁波日报》上的这一消息后,笑逐颜开,那股高兴劲令我至今无法忘怀。

来源 | 鄞响客户端

作者 | 陈济开

编辑 | 超瑜

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