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王家大屋旅游攻略-宁波王家大屋必玩景点

马云蚂蚁
宁波王家大屋

王家大屋,亦称王家大厅,坐落于横溪上街,与松石岭、亭溪岭隔村相望。是由清乾隆年间进士王铨(安房)首建、其子朝议大夫天奇(圣房)和奉直大夫天木(贤房)及后人扩建而成的宅邸。

王家大屋傍河而筑,由前厅、中堂、后堂三进三厢构成。整座建筑沿中轴线左右对称而筑,中间及两厢房隔着11只天井,大厅两厢又由各个墙门组成。大厅的围墙由大石料砌成厚实的底脚,高约四尺,上砌砖瓦,共4米高。

进入大门,看到的是王氏族人举行福禄寿喜事的厅堂,门槛高约40厘米,显得高而进出不便。厅堂两边由杉木立柱构成支撑,画栋雕梁,十分精美。厅堂四围由大隐门阻隔,每当族人举行喜庆典礼,只要脱卸隐门拼组成戏台,空间便显得宽阔了。厅堂内高悬着“诗礼传家”、 “耕读传家”等黑底金字大木匾,壁上贴满族人得功名、立军功所得的褒奖状。

厅堂的两旁是两座遥相对应的南牌楼,前面是大明堂,由青石板铺就,四周是用四方大石砌成的阶石。两旁是粉壁照墙,绘有壁画。

沿着两旁由弄堂和檐廊构成的通道而进,映入眼帘的便是第二进房屋,共三间,中间那间是族人举办丧事的堂屋,内供历代祖宗牌位。门面由八扇窗格扇组成,分别刻着关公刮骨疗伤、贵妃醉酒等木雕,人物栩栩如生。

第二进房屋与第三进房屋之间隔着五级马头墙与照壁,左右两廊分别有石窟门相通,有防火功能。大厅内精美的窗雕、恢宏大气的建筑构件。

五百年古民居——王家大屋

王家大屋隶属潜山县五庙乡新建村,是一个地处于潜山、岳西、太湖三县交界处的美丽村庄。

据《潜阳太原王氏族谱》记载,宋神宗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先祖王罕公携子王琪、侄王圭由四川成都华阳徙居于舒州(舒州即今潜山县,三公在宋史中均有专传记载),传七代至华正公,潜阳王氏共尊华正公为迁潜始祖,又传六代有兰亭、兰轩、兰溪、兰牖、兰芳、兰秀、兰茂兄弟七人在潜岳等地开枝散叶、繁衍子孙。

(网络配图)

一、开基立业

明朝弘治、正德年间,兰亭公曾孙克峭公(十世祖,公元1491——1559)及其子化渚公(十一世组,公元1519——卒缺)即在今地开基立业,因人丁兴旺、贤人辈出,故称王家大屋,至今已繁衍二十多代、五百余年历史。在清代鼎盛时期,这里建有厅堂七进,外加偏屋、厢房共有近百间屋宇,三百余人口,当时有小南京之称。

(网络配图)

古居因战乱和火灾造成大部分被毁,现今仅存三进厅堂,房屋四十余间,于清代前期重建修复,老屋为砖木硬山顶结构,卯榫木架、立柱穿枋、青砖板壁、雕花木屏,虽已老旧,但那古朴幽深的厅堂、雕嵌花草的窗棂、黧黑粗大的梁柱、青石铺砌的台阶,以及照壁上栩栩如生的人物绘画等等,仍依稀可见往昔的辉煌和风采。

二、革命历史

在革命战争年代,王家大屋也作出了很大贡献和牺牲。

1930年3月由中共潜山县委书记王效亭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三十四师在五庙组建了“红军第二团”,乘五庙大王会之机发动了“八斗暴动”,王家大屋有多名青年参加红军并参与战斗。

1947年5元由皖西军区基干团组建的“五庙游击队”发动了五庙感冲战斗,王家大屋有多名青年参加游击队并参与战斗。

1948年刘邓大军挺近大别山,王家大屋青年王学祝积极参军,任西南军区90团二营5连战士,在1950年2月12日的四川省青木川底保乡战斗中英勇牺牲(刘伯承部队曾颁发有烈士证书)。

1947年11月,鄂豫皖边区第一专员公署成立后,军队被服厂就设在王家大屋,当时厅堂里摆满了缝纫机,日夜不停地加工军服及各种军用物资,同时还设立了后方医院(也称休养所)。王家大屋男女老幼帮助军队割草喂马、挑水做饭、缝衣做鞋、护理伤病员,并将自己种的粮食和各种蔬菜送去支援军队。

(网络配图)

三、文化传承

王家大屋历来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和培养,清代从乾隆、嘉庆到道光、咸丰近百年时间内先后有王芳楫、王远孝、王远夏、王运来、王炳南、王远吉、王远昌、王远从、王德培等9人获授登士郎;王培端、王松严、王连珠等3人获赐监生;王培彪获敕封知二道;清末光绪年间,有王嘘云、王日暄父子秀才;

民国早期有王学基、王醒华、王学洪、王兴等毕业于安庆六邑中学,民国后期有王学鼎、王申、王学吟等毕业于安庆华正中学,其中王学基任国民党潜山县党部书记、棋盘乡乡长等职;王醒华任国民党滁县政府襄办;王兴在新中国建立后又继续就读于华东水利专科学院,毕业后任淮南市水利局治淮指挥部工程师,为淮河治理作出了较大贡献;王学吟任横中公社社长、乡长、乡党委副书记等职。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大家更是铆足了一股劲,节衣缩食、竭尽全力供子女读书,王家大屋现近200人口中(另有族亲迁居陕西和安徽祁门县,还保持联系),取得博士学位的有王智贤、王东风2人,取得硕士学位的有王志良(秦皇岛燕山大学硕士,现任美国达索系统公司高级工程师)、王振安(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现任职英莱新能(上海)有限公司)、王超先(广东中山大学在校读博)、王晓曦4人,本科及大专以上学历的有30多人(名册附后),他(她)们分布在世界各地及国内各条战线,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拼搏。

王智贤1994年取得中国科学院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获得该年度中科院院长特别奖(《中国科技报》1995年5月12日有专版介绍),其研究成果曾获上海市科协三等奖(《上海科技报》1995年9月27日有专版介绍),1996年4月受美国科罗拉多州立丹佛大学邀请作学术交流两年,现定居加拿大,是北美化学家协会成员,在国际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现任美国吉利得科技公司总监。

王东风于2001年取得华北电力大学博士学位,现为该校教授、硕士生导师,受该校派遣到澳大利亚作学术交流一年,在国内有关一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项。

四、风水宝地

王家大屋宅基被誉为潜阳王姓四大风水宝地之一,这里两山环抱、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其北面山峦高耸,如梁上飞燕、拱卫于左;南面山丘起伏,似出水莲花、映衬于右;前有小河、玉带环绕;正前方山岗横卧,上有楼台望月,下有青龙衔珠。站在大屋正门前东向远眺,天柱山在群山之中一峰兀立,直插云霄,天柱峰、飞来峰清晰可见,更为奇妙的是夏日晴朗的清晨,一轮红日从天柱峰旁冉冉升起,七彩霞光如同佛光照顶,蔚为壮观。

在正门前山嘴旁有一棵近30米高、500余年的古银杏树,夏天枝叶繁茂、深秋则满树金黄,数百年来她忠实地守卫着这方热土,见证了王家大屋五百年来的风雨变迁。

(村口银杏树,王新华摄)

五、再展辉煌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建设新农村、富农惠农强农等一系列新政的有效实施,让王家大屋也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享受了党的好政策,方方面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昔日泥泞狭窄小路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水泥大道,直接通达各家各户;家家都盖起来宽敞明亮的二三层别墅式楼房;以往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等环境污染也得到彻底整治;进入夜晚,家家户户红灯高照、道路旁路灯整齐开放一直通达到村部,村前广场人头攒动、笑语暄暄、舞曲悠扬,一派祥和吉庆的新农村景象。

王老屋新貌全景图(王新华摄)

目前乡村政府又对王家大屋重新编制了长远发展规划,相信在不久将来,王家大屋这个有着500多年的古落村居将会以更新更美的面貌迎接八方宾朋。

感慨系之,而赋诗云:

古落沧桑五百年,如今随处有新鲜。

民情顺达家家喜,国泽常蒙事事圆。

祖训谆谆明大义,天威赫赫肃邪贪。

更期后辈抒豪志,富国兴乡绘巨篇。

↓↓↓

十都王家大屋的那些事儿

在江西省的正东部,闽、浙、赣三省交界处,有一个深藏于群山

环绕的古村落——十都村,美丽而又古老,自北向南,依次排列着100多幢明、清、民国古建筑。在这些建筑群里,有一栋单层砖木结构的大屋,占地40多亩,建筑面积6780平方米,房间108间,天井36口,鱼池3个。大屋两侧设有望月楼、鸡舍间、大菜园和500平方米四合院式的驿站,屋外引入清澈的溪水围屋而过,厅、堂、弄、室、廊、楼、院布局错落有致,在200多年的风雨飘摇中依然卓尔不群,无论建筑规模、还是等级,都可以称得上南方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精致典雅的设计,显示出了“贵精而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的民居特色,被誉为“中华第一民宅”。

这,就是十都大屋,因地得名。又因建造者姓王,又称十都王家大院。

童年的记忆,总是与这座古朴的老宅相关,那些蹒跚学步、牙牙学语、嬉笑怒骂、追逐打闹的日子,总能轻易泛起我遥远记忆里的圈圈涟漪。今天,当我再次徜徉在这古老的大屋,开始了对这座大屋的虔敬阅读。已过艾服之年的我,渐渐明白它不仅仅是一栋大屋,更是一幅桃花源般美丽的画卷,一个古圣先贤传奇的掌故,一笔留存价值弥足珍贵的财富,是屋主人留在身后的一座纪念碑,让我们看到他们的抱负、追求,又好像一本打开的书,默默地讲述着这座大屋曾经发生的传奇故事……

王兆铭(1635——1715),浙江省江山市保安乡裴家地人,系须江锦川王氏。顺治十八年(1661年),迁入江西省广丰县十都村岭根。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王兆铭的儿子王裔辉(1673——1747),讳际康,举家从岭根迁至十都村,是十都大屋王氏的始祖。王裔辉娶二妻,生有三子二女,长子讳文定,中年殇,无后;次子王起元(1706——1785),讳国魁,号梅峰,生有二子兼三、配兰;幼子王维屏(1723——1794),讳国翰,号磊亭,委署吉州永甯县司諭兼署永新万安二县司训。生有一子,王集贤(1746——1804),讳燕署,号省斋,钦授儒林郎。王氏家族祖孙三代在事耕的同时,亦官亦商,由于“治家严而好行其德”,资产也逐渐雄厚起来,至乾隆中期,进入鼎盛时期,成为了豪商巨贾,便大量购买田地、山场、房产、店铺等。王裔辉的儿子王起元、王维屏和孙子王兼三、王集贤、王配兰等更是发展成为经商、事农综合行的名门望族,财产遍布八都、九都、十都、十一都等罗城山里和县城北街。王家发迹后,便大兴土木,不断建造住宅、花园、祠堂、牌坊、坟茔、旗杆院,从乾隆中期一直修建到嘉庆年间,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王集贤和父亲王维屏建造的王家大屋。王集贤“读书治家、能世其业”,先后娶了刘氏、詹氏、陶氏、鲁氏四个老婆,可天道不测,造化弄人,四个老婆生了二个儿子寿恩、荣恩俱幼殇,仅剩下一个女儿。故其妹夫贡生蒋珂在其墓志铭上写道:“华屋悲长弃,慈帏痛己捐。思亲已白发,相思及黄泉。白首何无嗣,冉耕未永年。还将冥漠理,一凝问苍天”。后来,其堂兄王兼三将其次子王捷升、堂弟王配兰将其长子王彭龄出继给王集贤,继承了他的家业,延续了他的香火,子孙得以繁衍下来。现在居住在大屋里的王全炉、王全盛、王全清、王全民、王子龙等都是他第八代子孙。

王氏家族在清朝道光以后开始逐渐走向了衰败,大屋也经历了从大到小、从多到少、从简朴到衰败的轨迹,后堂门、鸡舍间、大菜园等多处建筑先后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

富贵如浮云,早已云飞烟灭。大屋是一部镌刻着中国近代史兴衰的生动画卷。但拨开历史尘埃,想象当年辉煌,十都大屋规模之浩大,筑造之精美,布局之巧妙,作为一个普通民居不能不说是一个惊人的奇迹!

走进广丰区嵩峰乡十都村境内,走过一座古桥,鹅卵石铺成的巷道,悠远深邃。路的尽头,一座古老而朴实的大门出现在眼前。门廊左右横梁上刻着一块花纹木雕,巧妙地隐含着“开门大吉”四个字,寄寓着主人美好的祈愿。大屋入口门厅俭朴内敛,而中厅及主人居室装饰精美,书厅、官厅用材硕大,其官厅为三堂二横府第式,沿中轴线由南至北布置书厅、前天井、官厅(又名四合厅)、后天井及后厅,两侧对称布置十八间厢房。

十都大屋的大门,坐南向北,简朴,内敛,与内厅内院内室的精雕细刻极不相称,无数游者不解其谜。从十都古村的地形来看,大溪、后溪二条河流从南向北围村而过,在风水学中属于船形地势,坐南向北是典型的流水向,是房屋坐向中的大忌。缘于此,在十都古村落众多的古建筑群中,乃至近代、现代的建筑中,没有一栋房屋是坐南向北的。从建造者对房屋的设计、风水格局的要求和智慧来看,不难看出他不可能不知道这个道理。这只能说明一个道理:这里不是王家大屋的正大门!有一种说法,此处叫“后堂门”,真正的“前堂门”在此门的前方左侧,坐西向东,是王集贤、王配兰爷爷王裔辉遗留下来的老屋。新建的大屋在设计上与老屋连成一个整体,将老屋的大门重新建造,从而使大屋更加宏伟、辉煌。不料,在大屋建设期间,王集贤唯一的儿子不慎掉入大屋西边的莲花池中淹死。王集贤悲痛欲绝,一病不起。后来,堂兄王兼三将自自己的次子王捷升、堂弟王配兰将自己的长子王彭龄过继给王集贤,但大屋的建设也就此搁置,大门的重建更是无从谈起。王集贤病故后,其儿子就将边门改建成现在的正大门。如今,从整栋大屋的建筑结构和工艺水准,不难看出大屋建造后期力不从心的痕迹。另有一种说法是,大屋的建造者是浙江人氏迁居过来的,其建筑是浙派风格,而浙派建筑有的平面走向曲折,大门不在纵轴线上,一般都偏向东南或西南,再作一影壁使人们出入路线转折,其目的是不让外人看见住宅内部的活动,加强隐私。再则道教是讲风水信鬼神的,认为妖鬼只会直行不会转弯这也是一个原因。另外,凡是中轴线明显的深宅大院,门厅、大厅、内宅呈一直线排列,大厅后面的一排屏门中间必定关闭,人们只能从左右两侧走出就是这个道理。释道儒三教的矛盾同样体现在十都大屋的型制中。大门这个难解的谜,就象一本无字书,等待人们去挖掘、探寻,等待专家、学者以及五湖四海的旅游爱好者前来揭秘……

大屋以浙派豪华兼实用为大宗,以徽派精雕细作为主流,以赣派结构布局独特、内饰细腻见长,兼顾闽派宽敞、简朴、实用,构成四风合一的独特建筑特点。从大屋的构造建筑来看,整栋房屋体现出浓郁的“左为上,南为阳”的儒家思想和“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道家思想。处于纵轴线上的堂屋左右两边的正房与厢房,为长辈居住;横轴线上几进的天井及其两侧的正房、厢房,则由晚辈居住,呈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三纲五常的尊卑秩序。是啊,当历史车轮辗去那些陈旧迂腐的东西,传统的文化习俗和人间温情仍然在熏陶着十都村人。200多年来,十都村人礼仪兴家,纯朴敦厚,以忠孝仁恕传家,于困苦艰难行善,祖祖辈辈、子子孙孙讲究的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亲睦乡邻,风土人情中具有丰厚的历史沉淀和古朴之风。

大屋檐廊相接,楼宇相通,无论你去哪,都跑不出那屋屋相连的天井。住在这里,你就会真正体会什么叫“晴不曝日,雨不湿鞋”。看屋内小小的天井,其作用却很大。它不仅解决了采光、通风,而且通过地下管道,构成了高效的排水系统。实际上,在大屋内除天井有排水小孔外,竟找不到排水管道。四通八达的地下隐形水道,水平适度,无一疏漏,创造了我国传统民居建筑史上的奇迹。历史上,十都大屋曾遭受过无数次洪灾,但大屋藏而不露的地下排水设施却从未堵塞成灾过,个中机巧令人费解。据说,建房时在排水道里放了乌龟,利用乌龟的爬行,疏通清理管道里的污泥、积物。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些长寿的龟老爷爷如今是否还在?当初这种利用生物方法辅助建筑工程的创举,可谓匠心独运。1982年,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主任吴光祖教授等专家组多次前来考察,给予了十都大屋高度评价,认为“十都大屋的每栋建筑都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载体,弥足珍贵”。

大屋最出彩之处,在于整栋房子只用了一个榫卯。横梁与横梁,廊柱与廊柱,斗拱与斗拱之间千回百转,却没有用一棵钉子,全是榫卯结构,这种慎密的计算和穿插,令人叹为观止。据说主木匠只用了一个主榫卯,便将整座大屋串接在一起,只要卸下这个主榫卯,整座大屋的梁、柱、斗拱就可依次分解开来,可至今没有人找到这个主榫卯。主榫卯在哪?又是个无人知晓的谜。

大屋还有一个神秘的传说令人津津乐道。大屋是木质结构,山区住户又一直用柴火烧烤一日三餐,但200多年来这里一直没有发生过一次大的火灾。民国时期,一次雷电落在了大屋的书厅内,击倒了书厅左边第一根柱子的一半。可奇怪的是,另一半柱子却完好无损,没有燃烧,大屋也没有受损。这留下来的一半柱子直到现在维修时才被更换下来。以前常听说某邻居柴火烧掉了家里的家什,但木质墙壁却完好无损。有人说,这是大屋的镇宅之宝——杖杆在起作用,只要杖杆在,大屋就安然无恙。杖杆是古代建筑师进行设计的特殊工具,通常为长1.86丈的扁木杆,在正反两面刻上二个尺寸系列,以1.8尺、3.6尺、6.4尺至1.86丈为度,一切阴阳吉凶尺码,财、病、离、义、官、劫、害、本八字都刻录其中。这些数字系列便是民居设计的主要控制尺寸。房屋设计的基本尺寸均落在杖杆上,设计完杖杆,一幢建筑也就设计完了。如今,这根珍贵的杖杆,仍然完好如初的保护在大屋里。神奇的还远远不止这些。在十都大屋,你难得一见蜘蛛网和蜘蛛。据说屋主小时候被蜘蛛咬过,差点丢了性命,为此在建造这栋大屋时,大量使用了避秽化浊、防虫防蛀、驱霉防潮的樟木,使蜘蛛不敢进入这栋房子。但这也犯了广丰民间风俗的大忌。因为蜘蛛在广丰话曰“喜”,民间谚语中有“有‘喜’是吉祥之兆,无‘喜’是败家之象”的说法。后来他的家运真的就此衰败。

当然,这些都是流传民间的传说,但也正是这些脍炙人口的趣闻轶事,构成了大屋的神秘之处!大屋的神秘,神在它一砖一瓦尽显奥妙,神在它一石一木尽藏秘密。“入径易出径难”成了“迷宫”般神秘大屋的最佳注解。我常常漫步在大屋内,心中的好奇也应“奇”而生,总是断不了一种思绪。无数人至今未能深入挖掘并寻找出有力的依据,这表面看来是缺少了一点什么,然而恰恰是这种缺失,才留下了二百年来的悬疑,才让远道而来的人感受到十都大屋神秘得让人不住地猜想、让人舍不得离去的风景……

大屋除了神秘之外,它的美丽同样令人神往。大屋的美,美在它屋瓦椽棂间充溢着无尽的人文蕴蓄和生命韵味;大屋的美,美在它的建筑艺术和诗意栖居。走进十都大屋,最让我不能忘怀的是:枝连枝,轴连轴,构成大屋一片;高堂、深巷,重重衔接;厢房、卧室,大间套小间,内室套外室;雕梁画栋,飞檐拱斗,花棂拱壁、圆门月洞,典雅别致,使人感到像进入了古朴而典雅的艺术殿堂。

从正门取道折进,各种鸟兽花木图、当时人们的饮食起居情景,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房檐、柱廊、窗棂、牌匾之中,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三雕”艺术,令人叹为观止,给人高贵雅致、赏心悦目的美感。木雕艺术以江西木雕文化为基础,融合浙江东阳的平雕和福建的圆雕于一体,形成了依形造势、注重神态表现的特色。砖雕艺术风格纤细、刻工精良,空间层次丰富、意境深远,富于文人趣味。石雕艺术层次分明,章法紧凑,大屋墙基、鱼池、圆门等都是绘画感很强的浮雕、圆雕、镂雕、透雕等。看琳琅满目、禀实厚重的“三雕”,一幅幅图案跃然眼前,松鹤长春、喜鹊衔梅、鲤跳龙门、八仙过海……无不构图精美、刀法利落、线条清晰、栩栩如生。看错落有致的天井,看气势恢弘的厅堂,无论是隐蔽工程还是装饰工程,既追求坚固耐用、质朴素雅,又极力营造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化氛围,处处散发出家园的温馨感。我想,这其中得倾注建造者多少心血和智慧啊。这种不尚奢华、追求经济实用的做法,积淀了当时建筑工匠的艺术风格,充满乡土气息的质朴美。

从大屋出来,徜徉在村子幽静的小巷里,我仿佛穿越到了远古的时代,房前屋后,路旁院角,鸡鸣犬吠……我似乎置身于陶渊明的世外桃源中,忘却了世间的一切烦恼,只留下一份说不出的惬意。夕阳西下,各家各户炊烟袅袅升起,整个古村便笼罩于轻柔的烟雾之中,朦朦胧胧。村里不时传来几声牛唤犊的叫声和几声狗追赶牲畜的吠声,更显示出古村的安谧与闲适。泥土的幽香,野草的芳香,还有那古村各家飘出的饭菜的清香,飘荡在整个空间,沁人心脾。登上古村的最高处,鸟瞰十都大屋和十都村全景,只见群岭环绕,山峦巍峨,紫霞萦绕,稻香弥漫,大溪、后溪二条小河泛着银光,一左一右绕屋而过,缓缓向北,在远处的岩底自然村前合二为一形成U形弯曲,成了村前一条“腰带水”,远处的横溪畈山口与岩底的山势形成一个聚财纳福簸箕口,整个村庄俨然一条渔船向北悠悠划行,典型的古代相学家眼中的“风水宝地”。此情此景,让我油然想起“童家童天子,何家何尚书,杨坞杨小姐”的神话传说,让我油然想起“出双山,望六石,六石磊磊”的千古绝对,让我油然想起“良城大门集贤屋”的美丽故事。正是这些博大精深的人文底蕴,成就了一个水灵灵的村庄,成就了一栋在200多年的风雨飘摇中依然卓尔不群的大屋。而我眼下的大屋,就在这一村绿色里安静地呼吸着,时而有几群燕子在天井中飞去飞来,时而有几缕炊烟从黑瓦上慢慢升起,像一张抽象而真实的网,渐渐地笼罩在整个古村上空。这网中弥漫着神秘而幽远的气息,仿佛诉说着大屋的无数个未解之谜……

王集贤画像

王集贤父亲王维屏墓志铭

王集贤墓志铭

王集贤的地契

图文来源:嵩峰微讯

王家大院里的温泉—崇宁堡介绍

华夏瑰宝

300年王家府邸 · 温泉养生心境界

景区介绍

崇宁堡是AAAA级景区王家大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从太原出发车程约2小时。

靖烨投资有限公司投入4亿元,对崇宁堡进行修缮还原,并开凿出地下自然温泉,形成集中中国传统民居、历史人文、休闲度假为一体的高端温泉度假酒店,是度假休闲养生蓄锐的风水宝地。

传世建筑

崇宁堡始建于清雍正二年,是王家五所古堡中建筑时间最早、面积最大,最为宏伟的建筑群。

其地势居高临下,气势宏伟,具备了完整的古堡形态,被誉为“虎卧西岗”的院落布局。

崇宁堡依坡而建,渐次升高,有大小院落108座,房屋960间。

温泉养生

崇宁堡自然温泉深藏地下1900米,饱含生命养分,成就极致养生瑰宝。其引进国际最先进的温泉设备——意大利活性水循环系统,采用臭氧、紫外线对纯天然泉水进行杀菌,再通过沙缸、硅藻土进行过滤,最大化的保证了温泉的出水和水质。

特色养生温泉池:①药物温泉:人参药物温泉,灵芝药物温泉,生姜暖胃温泉,田七药物温泉,瑶药药物温泉,藏药药物温泉,芦荟花温泉。②花香温泉:玫瑰花瓣温泉,薰衣草花温泉,紫罗兰花温泉,夜来香花温泉,茉莉花温泉,樱花温泉,金银花温泉,桂花温泉。③功能温泉:红酒温泉,香醋温泉,咖啡温泉,薄荷温泉,死海漂浮盐温泉,牛奶温泉。

温泉从地下涌出,蜿蜒流淌在院落之间,置身于温泉池中,感受温泉带着气泡汩汩从身下冒出,让久居喧嚣闹市的人们有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感受。

二层设有顶级SPA,和康乐保健项目,给您无与伦比的享受。

一层室内游泳池,引用下温泉水,配备了先进的24小时自动循环过滤系统,保持池水清净,温度适宜。

休息大厅配备舒适的沙发躺椅和电视。

崇宁堡还开设有台球厅,兵乓球厅和装修豪华的KTV包厢,让您纵享欢畅乐趣。

餐饮宴会

餐饮部设立宴会厅、多功能厅、自助餐厅三个大厅,21个豪华包间,提供王家滋补养生宴、海鲜、粤菜、川湘菜、三晋地方特色、山村野味系列、王家传统豆腐宴等,可同时接待1000余人就餐。

风俗客房

崇宁堡温泉酒店为独特的古堡型度假酒店,外观宏伟大气,极富历史感,居住在古香古色的四合院中,仿佛历经千年风霜,穿越明清。

内部装饰典雅雍容、美轮美奂,客房布置将古典中式元素与现代居住理念相融合,配以丹青画作,古韵浓郁。有标准间和窑洞式及各种套房可供选择。

行程安排

崇宁堡的魅力难以言尽,您是否已经心动要去亲自感受呢?我们精心为您打造了2种行程安排,有汽车往返的跟团游,也有动车往返的自由行,总能找到最适合您的。

动车往返一日游

天天发团,太原南站乘坐动车2.5小时就可到达。一人也发团,适合喜欢舒适快捷,自由安排时间的游客。

动车往返二日游

天天发团,适合全家出游,可以在古堡中入住一晚,充分感受崇宁堡的魅力。

自驾游

喜欢自驾的游客,我们也可以为您提供崇宁堡温泉的折扣门票,以团队价格为您预订酒店客房。

点此进店报名!

崇宁堡温泉期待您的到来!

冬季养生之旅!温汤之旅!点此进入!

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