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忠王府旅游攻略-太平天国忠王府必玩景点

陈伟杰
太平天国忠王府

忠王府在江苏省苏州市的东北街,与拙政园相邻,有一座宏大的建筑物,这是清代农民起义政权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王府,是当年太平天国留存下来的最完整的建筑物,也是我国历史上遗存下来最完整的农民起义军王府。

 太平天国忠王府
拼音:Taiping Tianguo Zhongwang Fu
英文:Site of King Zhongwang’s Residence of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忠王府大门现为苏州市博物馆出口。太平天国庚申十年(清咸丰七年)四月二十三日(1860年6月2日),太平天国后期的主要军事领导人、1957年-为忠王的李秀成,与另一位重要将领英王陈玉成,率领太平军第二次大破清军江南大营,随后挥师东征,攻克常州、苏州、嘉兴等地,之后,他便以苏州为中心,在苏州、常州一带建立了太平天国的“苏福省”,同时开始在拙政园旧址上兴建忠王府。李秀成曾在忠王府正殿内召集太平天国诸王举行军事会议二次,指挥太平军进行大规模的武装革命斗争。太平天国忠王府建筑群雄伟壮丽,错落曲折。后来把此处作为衙署的江苏巡抚李鸿章,曾感慨忠王府是他“平生所未见之境也”。忠王府建筑的风格是属于江南小巧玲珑型的,与北方的大型皇家园林截然相反,营造一种“小桥流水、山石花卉”的氛围。它主要包括公署、邸宅、花园等部分。忠王府正殿高大宽敞,北有穿廊连接后轩。正殿、穿廊与后轩平面呈“工”字形,合称为工字殿。在公署建筑中,至今还保存着400余方隽秀的梁枋彩绘,9幅生动的壁画,正殿门窗上有精细的龙凤纹窗格等艺术珍品。忠王府最后部的花园,也就是拙政园,占地4.2公顷,是中国四大古典名园之一。园内保留有玉兰堂、见山楼等建筑,园景山水相映、林木如盖,令游人一入其间便不由得心旷神怡。邸宅位于公署的左右两侧,至今仍保存得很好。
忠王府的建筑上有丰富多彩的雕刻与绘画,龙凤雕刻是其主要特征,如大门前的石狮子与工字殿的20扇大门窗上的龙凤雕刻,后殿九幅裙板上的彩画和前后四面梁柱上的彩画等。忠王府的壁画和彩画很有特点,现存壁画共9幅,绘在木板上,内容非常丰富,大多是描绘田野景色的。忠王府的彩画很多,从大门到后殿的5进建筑物上,都绘有图案、花鸟鱼虫、山水等内容的彩画,现在仍完好的达到300多幅。这些彩画具有苏式彩绘精致,秀丽的独特艺术风格,具有较高的价值。在我国历史上,农民革命的遗址遗迹保存如此完好的,忠王府是唯一的特例。

忠王府的建筑艺术具有独特风格。原来的大门前有两座吹鼓亭,相对而立,是供乐队演奏用的。大门两侧的辕门上各建有一座凌空飞展的角楼。据考证,这座大门高数丈,十分庄严雄伟。但这座大门已被李鸿章改筑成清代的旧式衙门了。府中的正殿、后轩、两庑等仍保存完好。正殿与后轩在平面上形成“工”字形,这在我国建筑史上称为工字殿,这种形式的建筑体现了太平天国宫殿建筑的特点。正殿东西两侧的两庑,能衬托出正殿的主体地位。据考证,这种建筑形式与太平大国召-议的需要有关。府中原有一座四方形的五层楼,用以进行军事瞭望,但现已无存。

历史沿革

忠王府院落

忠王府位于苏州北寺塔路(原东北街),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咸丰十年四月(1860年6月),忠王李秀成率太平军 年6月),忠王李秀成率太平军攻克苏州。同年十月起,就吴姓拙政园基地改建忠王府,并将其东潘姓、其西汪姓宅第等一并收入,扩展为王府之地,形成一片包括官署、庭舍、园池“绵亘里许”的宏伟建筑群。 同治二年冬(1863年12月),太平军退出苏州,李鸿章据忠王府为江苏巡抚行辕。同治十一年改为八旗奉直会馆。1938年日伪据为"江苏省维新政府"驻所。1946年,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借作校舍。1951年划归苏南区文物管理委员会。
1860年6月,李秀成率领太平军攻克苏州,在苏南地区建立了新的行省,叫苏福省,省会就设在苏州。同年10月,在没收的拙政园基础上,动员了数百民工兴建忠王府。1863年12月苏州失守,忠王府修理工程仍未完工,但已初具规模。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忠王府设苏南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并对忠王府公署等主要建筑进行了整修。1960年后为苏州博物馆馆址。1981年以来,文物主管部门多次拨款对忠王府建筑进行维修,并对防火防白蚁采取了保护措施。

景点介绍

忠王府大戏台

忠王府的主体即中路的官署,是按太平天国规制修建的。后虽经李鸿章拆去东西辕门、角楼、鼓吹亭,改大门为清代衙署样式,并涂改龙凤纹彩绘,但其他仍保持原貌。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有照墙、大门、仪门、正殿、后堂、后殿等,纵深约140米。忠王府大门面阔三间12.5米,进深10米,原为单檐歇山,后改硬山顶。前后檐柱上置阑额枋,架平板枋,施三参单昂斗拱,承檐桁,架抹角梁,置斗拱,托下金桁,承角梁。梁枋彩绘均被涂刷,龙凤痕迹依稀可辨,柱础均为青石覆盆式。次间脊柱之间砌隔墙,明间设断砌门,置抱鼓石。大门左右翼以八字墙,前踞石狮。抱鼓石和石狮均镂刻精细,气势不凡。仪门为硬山式,面阔三间13.5米,进深8.5米,梁、枋、桁间饰以彩绘。门后为石板广庭,东西廊庑各宽七间,隔庭相对。正殿与后堂均硬山顶,各面阔三间,以纵深五架的卷棚顶穿廊过渡,连结为一整体,平面呈工字形,故俗称工字殿。正殿高约11米,面阔17米,进深14.5米。前置步廊,额枋上置平板枋,列一斗三升斗拱,上置连机承檐桁。廊柱头置丁字科前出挑承檐桁,后出梁垫承月梁。步柱间共设海棠花格心长窗十四扇,裙板浮雕云龙,绦环板饰以云凤纹。殿内梁架结构似厅堂抬头轩贴式,步柱与金柱间作船篷轩,金柱与后步柱架大梁,连后双步檐廊。明间后步柱间设屏门。后堂面阔14.2米,进深6.2米,后置步廊。梁架圆作,与正殿扁作相异。正殿与后堂的梁、枋、桁间均饰有彩绘。后堂与后殿之间辟小院,有东西两厢相对。后殿硬山顶,高同正殿,面阔三间14.6米,进深10米。前设步廊,额枋上设平板枋,列一斗三升斗拱。廊柱有置单面出跳的丁字科。步柱与金柱间设船篷轩,金柱与后步柱间架大梁。后步柱之间设屏门十八扇,门枋与后步枋间设垫板,以引条分隔为九方,皆绘有壁画,内容以鹿、鹤、虎、豹、狮、象、鸳鸯、绶带鸟、白兔、花猫等鸟兽为主,配以树石花草,各有寓意。后檐柱与后步柱间相距仅1米,后檐高达7米,超出前廊桁2米,实属罕见。此殿原为太平天国供奉天父天兄神主,举行礼拜仪式的地方称为"圣殿"或"天厅"。
忠王府的苏式彩绘亦堪称一绝。不仅数量多,而且艺术水平高,为全国所罕见。经调查统计,原有包袱棉285方,如意头210个,共有彩绘495方,其中3/4为山水、花鸟、走兽及绚丽的锦纹,取材大多寓意福禄寿、吉庆有余、百事如意、锦上添花等,如钱蝠(全福)、柏鹿(百禄)、蝠磐(福庆)、蜂猴(封侯)等。其中反映太平天国艺术特征的主要是龙凤艺术,如大门、仪门的额枋和正殿的额枋、步桁、脊桁绘有"双龙戏珠"、"祥云团龙"、"丹凤朝阳"、"凤穿牡丹",惜早已被涂刷,仅有正殿东西次间脊桁上的两方"凤穿牡� �"幸存。如今,彩绘完整留存的共343方,其中323方是太平天国时期的原作,其余是后来涂改的。苏式彩绘以精雅秀丽著称,忠王府彩绘可谓现存清代苏式彩绘的代表作

太平天国的王府到底有多奢华?最简朴的忠王府,让李鸿章不敢直视

说到古时的王府,我们第一时间肯定会联想到“富丽堂皇”这种华贵的形容词。比如说和珅一手创下的恭王府,堪称史上最奢华的王府了。但是在我国历史中,还有着不逊色于和珅的一群热衷富贵的人,他们就是太平天国的诸王。那么这些人的王府到底有多奢华呢?其中最为简朴的忠王府,都令李鸿章不敢直视。

1850年末,在清朝腐朽昏暗的统治下,百姓民不聊生。加上当时天灾频发,两广地区的百姓生活已经彻底崩塌,为了在这种条件下谋求生存,以洪秀全为主的农民武装在广西金田村发动了抗清起义。

太平军连战连捷,打得清军一时之间翻不了身,1853年攻下南京,并在此建立了“太平天国”,改称天京。这场起义是我国历史上做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狠狠地撼动了清朝的根基。但很可惜的是,在14年的抗争下,随着1872年最后一支太平军战败,这场“太平天国”运动以失败告终。

在后世史学家们研究分析后,太平天国失败的最大一个原因就是统治者的腐朽。以“天王”洪秀全为主,还有着杨秀清、石达开等五“王”一同统治。秉着钱财共用的主旨,他们作为领袖毫不顾忌地使用了大批钱财来满足自身的私欲,而其中就以杨秀清为最。

李秀成是从金田村跟随洪秀全一同起义的一名战将。他出身贫寒,但是勤学苦练,不辞劳苦,在战斗中表现出了过人的用兵天赋、在1859年封为“忠王”。1860年率军解了天京之围,奇袭杭州,同年5月大破江南大营,克复苏州,在太平军中战功煊赫。

李秀成在攻下苏州后,立刻就开始在当地为自己修建忠王府。虽然他是一名十分体恤民情的武将,但是和洪秀全等人相处久了,难免沾染上一些腐败的习气。他的忠王府就是最好的证明,从1860年开始修建,直到1863年李鸿章占领苏州时还未建成。当李鸿章第一次走进这座府邸的时候,立刻被震惊了,对此他只说了一句:“平生所未见之境也”的话语,足以表现出他的惊讶与叹为观止。

在历史的记载上,忠王府可谓是太平天国诸王府邸中最为简朴的一座了,和杨秀清的府邸比起,简直是不值一提。但就是这样一座“简朴”的府邸,却把李鸿章这样的人物都惊讶到了,这不可不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忠王府位于苏州拙政园旁,占地8000平方米左右。整座府邸采取江南风格的园林设计,大有“小桥流水”之感。从大门到后殿的5进建筑物上,留有超过300幅的精美彩画。同时府内藏有大量苏式彩绘,有包袱棉285方,如意头210个,共有彩绘495方,其中3/4为山水、花鸟、走兽及绚丽的锦纹,简直是华美至极。

李鸿章在家书中描述道“忠王府琼楼玉宇,曲栏洞房,真如神仙窟宅,花园三四所,戏台两三座,平生所未见之境也。”如此奢华的场面想必连他也只在皇宫见过。在忠王府中发现的一顶金冠,价值甚至能够堪比英女王的王冠,这等奢华,还只是太平诸王里最为简朴的存在,那么其他几位的府邸简直无法想象。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来自诸王的腐朽习性,正是太平天国这一运动最大的蚁穴。从忠王府的奢靡程度就能想到,为了给诸王建造府邸,这些花销就已经是一个天文数字了,刚刚起步的起义如何能承载得了?百因必有果,太平天国的失败,终究是这些诸王们自己造下的苦果。

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嫡孙陈慎初忆述

(文/黎开模)

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出生于藤县大黎里(祭坛大黎镇),被誉为太平天国后期的“两大台柱”之一。他英勇善战,功勋卓著。其嫡孙陈慎初,于1980年12月率家从湖南迁回祖籍藤县定居,被选为藤县政协第一届和第二届委员。陈老一生历经坎坷,但始终坚持继承发扬太平天国英王、祖父陈玉成的革命精神,深受人民的尊敬。在1989年5月,由广东、广西两省区举办的纪念太平天国革命起义一百三十五周年学术讨论会期间,中外专家学者近百人慕名专程到“四王”故里藤县大黎参观,并亲切会见了陈慎初先生及其家人,纷纷与陈老及其家人合影、签名留念。我在上个世纪八时年代任藤县县委统战部部长、藤县政协副主席,与陈慎初先生接触甚密,成为忘年至交的挚友。他曾多次向我叙述和提供有关陈家的史事及他个人的一些经历,内容和情节都颇为感人。现特纪实与后。

英王陈玉成忠于天国革命事业,坚贞不屈 壮烈殉难 伟名万古留芳

陈慎初的祖父英王陈玉成,于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7年)九月出生于藤县大黎里西岸村的一户贫苦农家。他天资聪慧,小时在蒙塾就读的几年时间。就从《三字经》一直读到《诗经》。在11岁时,因为父母相继病故而辍学。为生活所逼,他先是给财主家牧牛,后来跟叔父做泥水匠苦活。他生具神勇,在给财主家牧牛时白天同村里一些牧牛少年把牛赶到荒山后,就在那里做攀藤跃涧、舞枪弄棒、飞石击物、“排兵部阵”等游戏,晚上则聚集到邻村的一个武馆里跟师傅练习武艺。他一次邻居家的茅屋失火,火势极旺。他见状,右手拿一条杆、左手拿一把刀,飞身登上屋顶,将燃烧着的茅夹一一撬下,很快将大火扑灭了。此事,被乡间父老称为“神人”。

一八四九年,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领导的“拜上帝会”在大黎一带发展会员,时年12岁的陈玉成参加了 “太平军”编为童子军,以后一直跟随:“太平军”驰骋疆场。他原名叫“丕成”,参加太平天国革命后,天王洪秀全见其忠勇,给他改名为“玉成”,意在“玉能琢成器”。他痛恨封建王朝对劳苦大众的统治和盘剥,对天平天国的革命事业忠心耿耿,对敌作战机灵勇敢,很快就从一名童子军擢升为太军的将领。由于他善于指挥作战,力挽狂澜,战功显赫,于一八五九年六月底由太平条国前军主将晋封为英王,赐八方金印,称禄千岁,提掌天朝九门羽林军,时年仅23岁。他指挥千军万马,驰骋大江南北,相继攻破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的府、州、县城一百五十余处,“威名震天地”,被赞誉为“天朝第一好角色”,是支撑太平天国中、后期半壁河山的坚强栓石。他被史学家公认为太平天国后期革命的“两大台柱”之一(另一太柱为忠王李秀成)。

一八六二年五月中旬,他在摔军进攻寿州时,不幸被叛徒出卖,遭地主武装集团头子苗沛霖诱捕。他在狱中大义凛然,坚贞不屈,视死如归,于次月四日在河南延津府西教场被清王朝 杀害。殉难时年仅26岁。英王趁陈玉成把青春献给了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伟名万古流芳。

陈慎初的祖母——英王娘蒋桂娘,生于一八四四年,是湖北麻城县人。她的父亲也是太平条国的一位将领。她从小就跟随父亲学习武艺,以后跟同父亲随军征战,后在太平军女军中任职。她于一八六零年与英王陈玉成结婚后,才在天京定居下来。一八六一年农历七月生下儿子陈天宝(即陈慎初之父)。

一八六二年六月,蒋桂娘在天京惊闻其夫英王陈玉成英勇殉难的噩耗,悲痛欲绝。但她很快就振作起来,化悲痛为力量,决心保护和抚育好英王的儿子,为太平天国革命斗争到底。一八六四年七月,她得知天京将被敌人攻陷的消息后,在英王原部属派员暗中护送下,化装成一名民妇,被着三岁的儿子陈天宝,混在难民中逃出了天京,计划回英王原籍广西藤县隐居。经过苦旅程到达湖南衡阳后,不送人员抛弃了她母儿两人,不辞而别。她只好独自背着儿子继续向广西方向逃难。她在途中听说去广西不安全,只得改变计划,历经艰辛,最后逃到了比较偏僻的湖南资兴县城隐居。到资兴后举目无亲,生活无着。为了把英王唯一的骨肉陈天宝抚育成人,她降身为奴,白天到街上出卖苦力,晚上宿于一座破庙里。后来遇到一位曾在太平军任职的方如日先生,经其介绍和资助,才找到了一出栖身之所。

蒋桂娘靠卖苦力的微薄收入,节衣缩食,在陈天宝8岁那年送他进了一间私塾读了几年蒙馆。陈天宝辍学后,经她多方求情,得以在县城一间中药店当学徒,生活能勉强裹腹。经她多方奔走和找人介绍,在陈天宝31岁那年与一位名叫孔玉姣的婢女结婚,并于一九二零年生下儿子(英王陈玉成的孙子)陈慎初,使英王得以血脉相传,后继有人。蒋桂娘为喜得孙子极是高兴。

父母贫病交加 无钱医治而亡,祖母含辛茹苦把独生孙子抚养成人

陈天宝与孔玉姣结婚后,于一九零二年生下儿子陈慎初(英王嫡孙)。英王娘蒋桂娘为有祖孙三带同堂,十分欣慰,视孙子为宝贝,时常抱在怀里亲昵。陈慎初4岁那年,其父陈天宝由于长期艰辛生活的折磨,积劳成疾,无钱医治而辞世。“祸不单行”。两年后,母亲孔玉姣又得重病,无钱医治而亡。已年迈的祖母蒋桂娘对失去儿子和儿媳非常悲痛。但她为了把英王唯一的嫡孙抚养成人,以坚强的毅力把孙子陈慎初抚养成人。年幼时送他读了几年私塾,长大后为他完了婚。一九二五年,陈慎初夫妇生下第一个孩子。她为得曾孙子,使英王有了第四代后裔而十分高兴。是年冬的一天,她要陈慎初夫妇抱着孩子同她一起去叫到屋里,拿着相片郑重地对他说:“现在你有了孩子,你的祖父——太平天国英王后继有人了。你祖父为天国革命事业不幸英年殉难了。你父母因积劳成疾也过早去世了。你是我和你祖父及你父母身上的一块肉,你要很好地学门手艺,生活下去,不要为英王丢丑。这张相片你一定要保存着。到一九七四年六月,他响应国家号召才将这张相片献给湖南省博物馆。但他仍一直将湖南省博物馆给他的复印件保存在身边。

英王娘蒋桂娘,于一九二六年82岁高龄时病逝。她在临终前对孙子陈慎初说:“我为你的祖父、太平天国英王抚养了三代后裔,感到欣慰。但我在有生之年不能回到你祖父的故乡,很是内疚。当今世事多变,我还为你们今后的生活出路担心。”她语重心长地对嫡孙陈慎初说:“你是我历尽艰辛才保存下来的英王的一脉骨肉,你一定要保持和发扬你祖父的气节,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生活下去。日后有机会时,回到你祖父太平天国英王的祖籍广西藤县定居。由你实现我已久的心愿。”陈慎初对祖母的叮嘱一直铭记在心。

陈慎出一生有过施展才能的好时光,但历经坎坷 长期蒙冤受屈

陈慎初靠祖母苦心养育成人,其一生虽曾有过施展才能的好时光,但却历经坎坷,饱受磨难。

他于一九三七年经人介绍,进入当时刚开办的湖南煤矿局资兴矿厂当工人,由于对工作积极负责,不久被安排协助矿厂采购木材。一九四四年日军攻占矿山时,他是参加保护矿山的四名职工之一。一九四九年十月当地解放前夕,他参加了中共资兴地下党领导的革命武装保矿队组织,受命驻矿厂鲤鱼江特运站负责看守木材、大桥及铁路,并收集国民党部队动向的情报,为保护矿山的安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后来他又奉命迎接解放军代表进驻矿厂,积极协助军代表组织工人复工,受到军代表的赞扬。刚解放时,他被委任负责矿厂采购木材的外助工作。一九五0年夏,时遇大雨,河水暴涨湍急。在矿厂购回停泊在东江河岸边的八十张木排、万多条杉木将被洪水冲走的关键时刻,他冒着生命危险,独自划小舟过江,组织30多名摇筏工人,硬是把木排用大篾索缚牢于岸边的大树根和大石头上,坚持日夜看守,直至洪水退落,使万余条杉木无一损失。他保护国家财产的英勇行为,被平为矿厂劳动功臣,并被提升为矿厂总务课课员。解放初期,一些不法商人对矿厂敲诈要挟,把原已交款订购的木材拒交或索要追加高价。他挺身而出和不法商人作斗争,逐一把已交款订购的木材追了回来。由于他忠于职守,助尽工作,湖南煤矿总局于一九五二年一月下调令调他到总局任木材供应站站长。

可是,他于当年二月在办理移交和前往总局报到之时,被刚进驻矿厂的“三反工作队”和“打虎队”阻止。接着,“三反工作队”以推算的方式和严刑拷打、诱骗、逼供等手段,搞出了一个贪污木材商回扣款四五十亿元(旧币,等于现人民币四、五十万元)的矿厂“ 贪污集团”大案。当时的厂长及总务课、财务课、采购股的有关人员都被打成“贪污分子”,分别被逼供招供“贪污”几亿或十多亿元。陈慎初被逼承认“贪污”八亿元。当年五月份,由驻矿厂“三反工作队”队长主持“临时法庭”进行宣判。时任的厂长被宣判为“畏罪自杀,比狗不如”。其他的“贪污犯”分别被宣判徒刑三年至八年。陈慎初被判徒刑四年。宣判后,将“犯人”押送到柳州中级法院管辖的五里堆劳教场改造。陈慎初被判刑后,其家被抄,家中的生活资料被抄去抵偿“贪污”款,家属被逼拿钱交“贪污”款,其妻求借无门被逼投河自杀,幸得亲友抢救才活过来。

同陈慎初一起劳改的矿厂其他“贪污犯”,在半年时间内就先后离场了。至一九五三年春,劳教场只剩他一个“犯人”,法院把他转送来阳郴新染织厂劳改,到一九五六年三月刑满释放。他获释放后才得知:同他一起劳改的其他“贪污犯”在半年内先后离场,是由于当时资兴矿务局人事教育科对每个“犯人”的材料上都写有否定贪污的结论,除他之外的其他“犯人”都向法院申诉要求平反,经法院复查后得以获释并安排回矿复职。而他当时胆小怕事,没有提出申诉。虽有法院干部多次找他问话,他总是说:“我一切都交代了,再没有可说的了”。因此,他的冤案在服刑期间没有得到平反。他获释时,郴新染织厂给他写了一张“陈慎初在我厂改造期间表现良好,今放回原单位资兴矿厂恢复工作”的介绍信。他拿此介绍信到矿长办公室报到时,接待他的正是原驻厂“打虎队”留下的成员,该人收了介绍信后对他说:“你的工作单位早就调到湖南总局了。”强行把他推出门不予理采。他在矿厂复职无望了。后来,他凭有一套制作糕点的手艺,被资兴县供销社吸收为职工。他重新获得工作感到欣慰,工作积极勤恳,多次得到表扬奖励。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他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又再次遭难。先是被当作“贪污分子”、“刑事释放犯”批斗,继而把他在解放前夕参加地下党组织领导的“护矿队”的“反革命分子”,于一九七一年被开除公职。直至一九七九年五月落实政策时,他才由资兴县供销社回收安置。但因他已年老,没有给安排工作,每月只发给生活费20元。一九八零年七月,资兴县落实政策领导小组,批准他享受退休职工的待遇。但是,他在三十年前的“贪污分子”“刑事犯”和失去干籍的冤案没有得到平反。

实现祖母遗愿,摔家迁回祖籍藤县定居,历史冤案终获平反,真诚感谢党的关怀

一九八零年十二月,时年已81岁高龄的陈老,在藤县县委、县政府的关怀帮助下,重要实现了祖母英王娘生前的遗愿,从湖南资兴县率领儿子、儿媳、孙子、孙媳、孙女等一家6人,迁回祖籍藤县定居。回藤县定居后,陈老被选为县政协第一届和第二届委员,其子安排在县文管所工作,孙子安排在县外资部门工作并被选为县政协第三届委员(后商调回湖南工作)。

陈慎初老人举家迁回祖籍藤县定居,实现了祖母的遗愿,了却了一桩心事。但仍背着三十多年前被错判劳改、失去干部籍的历史冤案的包袱,忧虑其冤案会祸及儿孙。他为了珍惜自己是太平天国“英王后代”的声誉,从一九八五年开始就多次向县委统战部遵照党中央有关拨乱反正、落实统战政策的指示精神,多方为陈老收集有关的旁证材料,并写出《请为陈慎初平反历史冤案的报告》,分别报寄湖南省和资兴县的统战政法部门,提请对陈慎初的冤案进行复查平反。由于年代久远,复查取证费周折。但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依据党的“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方针政策,陈老的冤案终获平反。湖南省柳州地区中级人民法院于一九八七年二月六人发出了对陈慎初案件再审的《刑事判决书》:“经法院对此案再审,现查明:原判认定陈慎初贪污案,并无确凿证据,故原判事实失实。为此,撤消原资兴煤矿人民法庭和原湖南省人民法院湘南分院对陈慎初的判决,宣告原审被告人陈慎初无罪。”接着,中共湖南资兴矿务局委员会于一九八七年四月发出了对陈慎初善后处理的《决定》:“恢复陈慎初的矿籍、干籍、工龄从1949年10月起连续计算,做退休干部安置,顶科员三级工资(当时月工资为82元)。从1987年3月份起发给退休待遇。”原工作单位还发给他安家补助费和享受各种补贴和公费医疗等待遇。全国政协主办的《人民政协报》以《英王嫡孙陈慎初先生的冤案获平反》为题刊发了报道。

陈老的历史冤案终获平反,卸除了包袱,心情格外愉快,并真诚感谢党的关怀。他在写给我的一封信中说:“我的历史冤案获得平反,全家万分高兴!这是共产党的实事求是的政策好,我全家四代真诚感谢党的关怀,并永志不忘。我的祖父——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在九泉之下有知,亦会感到欣慰!我虽已87岁了,但我还要用实际行动为祖国建设做贡献,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要好好教育子孙后代永远继承先祖太平天国英王的遗志,踏着他的足迹前进!要教育子孙永远热爱祖国,永远热爱中国共产党,永远热爱社会主义。”陈老上述之言,体现了他高尚的品德,可敬可佩!但令人痛惜的是:陈老的历史冤案获平后不久就因病前往定点的公费医疗的湖南资兴县医院住院治疗,后来腿脚不能行走,在资兴一住七年多直至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三人寿终(享年92岁),再没有回过藤县。

今日的太平天国“四王”故里藤县、县委和县政府坚持改革开放,带领全县人民建设小康社会取得了有目共睹的优异成绩,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与旧社会对比乃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在安庆兵败后为什么不撤回天京?

陈玉成当时当然不能回天京。

安庆虽失,但安徽战场仍是当时双方争夺焦点1861年9月,安庆失守。

但在此后一段时间,安徽仍然是双方争夺的焦点。

用兵之道,可进而不可退,算成必兼算败。与其急进,师劳无功而复退,何如先清后路,脚跟已稳而后进。——《曾文正公全集.奏稿》。湘军攻占安庆后,攻击重点仍然在安徽战场。

就当时战场形势来说,曾国藩的部署是高明的。

天京城池坚固,不可卒拔。

而安庆虽失守,但太平军各部在皖南、皖北,仍有数十万之众多。湘军若放开不管,直下天京,无异于自杀。

从武昌到安庆,由于两岸地形所限,双方沿江争夺即可,无需担忧侧面。但从安庆到天京一线,谁控制皖北,谁就可以从侧面轻易攻击对方补给线。而对太平军来说,庐州、三河到无为的粮道如果断绝,天京缺粮,即使有兵,也难以组织大规模会战。(事实上,安徽粮道断绝后,后来李秀成率十三王大战雨花台,正因缺粮而退)

可以说,直到天京失陷,双方在安徽战场的争夺仍然没有结束。

既然安徽战场如此重要,陈玉成当然要在这里指挥!

安徽是陈玉成的根本之地曾国藩将古代农民起义分为两类。

一类是所谓“流寇”,就像出走后的石达开一样。没有根据地,四处流动作战。

一类是所谓“建号之贼”。比如洪秀全、陈玉成。

洪秀全据金陵,陈玉成据安庆,私立正朔,伪称王侯,窃号之贼也。——曾国藩从政治上说,陈玉成、洪秀全自然不能并列。

但是,从根据地角度说,以安庆为中心的安徽,正是陈玉成的根据地。

自1854年石达开、胡以晃攻略安徽以来,太平军在安徽经营许久,颇有基础。

安庆虽然已经失守,但是桐城、舒城、庐州等要地仍在太平军掌握中,皖南地区更是有杨辅清等数十万大军,其余如皖北及河南等地的捻军兄弟仍然与太平军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此时的安徽,既有一定的据点可以坚守(如庐州,城大而坚),又有一定的基础可以进行动员,同时,也不是没有外援可依,如果组织得当,未必不能有所作为。

因此,洪秀全尽管削夺陈玉成王爵,仍然令他在安徽组织作战。

而对陈玉成来说,即使不担心洪秀全的责罚,退回天京,他离开了根本之地,又能干什么呢?

湘军兵力不足与此同时,湘军出现了兵力不足的情况。

湘军进取安庆,一路都是沿长江沿线作战。

此时,曾国藩既要保护安庆、枞阳等要点,又要防备皖南杨辅清、黄文金,又要打击陈玉成,兵力已不敷使用。

因此,湘军一面令曾国荃回湖南募兵,一面被迫放缓了追击脚步。

因此,自1861年11月至1862年2月,太平军有3个月的调整期。

回天无力陈玉成回庐州后,也试图利用短暂的调整期进行实力扩充。

他下令陈得才北上远征河南等地,“广招兵马,早复皖省”。

可是,很快,他却等来了一堆奇葩事,迅速败亡了。

首先,是洪天王的神助攻。

洪天王先是很生气,剥夺了陈玉成的王爵,随后,又为募兵之便(也可能是为了强干弱枝,削弱陈玉成),滥封诸王。

结果,安徽战场众将各怀一心,专心发展自己的势力,不服从陈玉成调遣。

陈玉成留在安徽战场,正是为了统一指挥。如今,随着天王的神主公,陈玉成被孤立了。

其次,陈得才一去不返。

陈得才离开后,一路远走,头也不回。

各方史料说陈得才不回,是因音讯不通。

我觉得不对:陈得才这哥们一路远走,只顾招兵买马,头也不回,甚至还组织了南阳大会战。这···摆明了就是要自立门户呀!

只能说:人心散了,英王带不动了!

安庆失守后,陈玉成不回天京,留在安徽,是对大局、对陈玉成本人都最有利的选择。而陈玉成既有一定基础,也有一定时间窗口,如果好好组织,或许能有所作为。

可惜,人心散了,大势已去,终究无力回天了。

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