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陶瓷上海艺术中心旅游攻略-景德镇陶瓷上海艺术中心必玩景点

好文推荐
景德镇陶瓷上海艺术中心

景德镇陶瓷上海艺术中心经江西省景德镇市人民政府批准,并得到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政府全力支持,由上海新江海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各陶瓷研究所,各陶瓷企业和宜兴紫砂厂,台湾美术陶瓷厂等单位共同组建。

景点位置

中国上海普陀区大渡河路1253号

景德镇三宝村,深山里的陶瓷工矿小村,摇身变为国际知名的艺术村

大俗即大雅,来到了景德镇三宝村,让我对这句话有了全新的认识

这里是景德镇的三宝陶艺村,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大俗与大雅在此地融合在一起,有瓷器又有艺术,还有情怀和格调。颇有种时空交错的感觉,你在这里步行游览,每个屋子和房间的内容和陈设都截然不同,有传统,又蕴含现代,国际和年轻元素颇多融入。你不知道下一栋房子里,自己会遇到如何的景象,完全不可猜测,就像在参观一个个精彩的盲盒。

哪怕村子里屋子门口的一副对联,都会让你有种,想走进里面去看看的感觉。看到门口对联如此写:“青菜萝卜瓦罐汤,猪蹄酱鸭野菜饼,品味南北”,一副对联就让人感觉到了,这里住的人不一般,很不一般,值得细细去看看。看似对联说的菜品,其实里面隐含说的是,南北瓷器技术融合的故事。

景德镇的三宝村,是个很不错的当地小众景点,可以住宿下来慢生活,可体会多元艺术的融合,会让人觉得美丽特色乡村建设的理念,在这里真的成功了。三宝村建设得非常有艺术和个性,这里曾经举办过很多的国际性艺术交流活动,如此的一个小山村,目前已是颇有国际知名度的一座知名艺术村了。

深山里的陶瓷工矿小村,摇身变为国际知名的艺术村

景德镇周边群山环抱,而三宝村在景德镇市珠山区东南角的山中谷地,位置算是相当偏远。三宝村当地,曾是景德镇古代瓷业,生产主要瓷土原料的重要矿物产地,曾在北宋时候,这里的三宝湖田窑,通过历年烧瓷和制釉经验,创烧出了影青瓷,逐渐演变,最后奠定了景德镇瓷器成功的盛事。不过后来,随着瓷土资源挖掘枯竭,以及制瓷中心向交通便利的河湾地带转移,这些让三宝村逐渐衰落。

在现在的三宝村,那种外国人看起来以为是高档的瓷器、瓷瓶,在这里只能是用来糊墙的材料,这里的村庄街道,一些墙壁就是用各种瓷器垒砌起来的。三宝村路边的街景,如果在其他大城市里,估计都可以作为收卖门票的景点了。整个三宝村这里的艺术馆和民居艺术展,基本都是免费的,在这里游览参观,感觉很好,轻松又有趣,和那种正正规规参观玻璃柜里的瓷器展览,是截然不同的感觉。

沿着三宝村的山谷,分布了很多老的历史民居,民居依山谷和河流而建设,不少房屋风格独特,目前一些房屋被开发成了民宿和餐厅,还有成为陶瓷艺术工厂和艺术工作室的,不少房子都可以让游客随意进入参观,能不远千里来到这座小村子游玩的,游客都是心诚而来。

整个村子时常被云雾遮绕,颇有仙气。村里的房子里,展出和陈列有各种的陶瓷艺术物件,这些陶瓷物件,为艺术和个性而造,和那种大量产瓷器完全不是一类。访客来这里,可以寻觅与自己有缘的,特殊感觉艺术陶瓷的物件。

当地不同艺术家和工匠分工组合,有做设计的,有制作瓷器的,有配釉料的,有烧制的,还有营销和包装的,成为一个门类齐全,设备齐全的陶瓷工艺美术聚落体,这让三宝村拥有了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以此吸引到外来,对于瓷器感兴趣的人才前来。有了人才的新鲜补充,良性循环,最终让这里成为了陶瓷艺术热土。这里学到东西的人们,又会继续散出去,将这里学到的知识融合发展,继续在外面开枝散叶。

村子中间位置的“三宝国际陶艺村”,已经成为景德镇新的网红景点

在三宝村中间十字开阔的山谷中心,目前已经建成了一座规模颇大的“三宝国际陶艺村”,本来三宝村的户籍人口不到800人,而目前“景漂”在这里的人口已经达到了3000多人,吸引了近200家文创机构入驻,主要都是以陶瓷艺术和陶瓷文化为主,这些人共同创造和营销现代景德镇艺术陶瓷。

这里俨然成为了一个景德镇新的旅游景点,甚至还看到一些旅游大巴停到“三宝国际陶艺村”这里,下来了大量艺术院校的参观学生,这里细看可以看到瓷器艺术的魅力,粗看可以见到很美的艺术展览和建筑陈设,总之来到这里,确实不虚此行。

整个“三宝国际陶艺村”规模挺大,本来以为一会就能看完,结果看了1个多小时,也只看完了主要几个建筑场馆,各种艺术区域和配套设置还有很多,住下来慢慢融入和学习,估计会非常有趣味。当地有很多民宿和小酒店,也就是主打这种陶瓷文化生活的主题,算是很有特色的一种文化留人的方式。

有些房子建筑,外面看起来一般,但实际走进去,就会发现里面布置用心且艺术,都是主人花了很多心思设计装扮而成,这里的艺术家品味和格调不低,喜欢这种氛围和情调的人,一定会爱上这里。

在三宝村的路边,还能看到原来这里矿厂和工厂的遗迹和设备,这些东西都被打造成了绿色休憩区和艺术展示装置,所有的东西都是原来和瓷器生产有关的,可以知道看似温润如玉的瓷器,在原料生产之上,还有着大量不为人知的开矿、采矿、破碎、分筛、配料等工矿步骤,瓷器的胎料和釉料的奥义秘技,才是中国瓷器千年辉煌的根本所在。

如此这样一座三宝艺术村,本来以为停车1小时能全部看完,结果逛了整整一个下午才只是走马观花看了大概,如果下次有时间,真的要好好在这里住上一段时间,慢生活融入这里的瓷器艺术文化和生活。

大俗即大雅,看似很俗的采矿和选料工艺,最后托举出了震惊世界的中国陶瓷。从不起眼的陶泥,变为洁白胎体;黑乎乎的釉,经过烧制后呈现绚丽魔幻颜色,瓷器的诞生全过程,就是一次大俗变大雅的完美诠释。而三宝村这里,更让这种雅俗融合的陶瓷文化,更加上了一层现代艺术和国际美学融合的加持,更让人对以后中国的陶瓷发展,有了颇多期许和美好期望。

世界上唯一的皇家瓷厂遗存,在景德镇的市中心,还有新晋网红建筑

关于景德镇的世界地位,毫无疑问是第一,而在我们心中一提起青花瓷,那肯定想到的是景德镇,可能很多人都知道景德镇是以生产御窑而闻名,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便是景德镇的御窑厂遗址。

御窑呢,它是明清两代专为宫廷烧制和供奉瓷器的皇家瓷厂,也是我国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极为精湛的官办窑场,在它诞生后的540年里,这里是天下窑器之所聚,生产了无数精美绝伦的瓷器,更是世界上唯一的皇家瓷厂遗存。

景德镇御窑厂遗址的地理位置非常的好找,就在市中心,这里大约有54300平方米。它建造于明代洪武二年,起初名叫御器厂,后来明朝灭亡后,清朝沿袭了明制御器厂叫御窑厂,但是清代的御窑厂相对明代玉器厂来说,它的面积小了很多,而直到辛亥革命爆发后推翻了帝制,御窑制度也被废掉,御窑厂也被随之殆尽。

回顾御窑厂的光辉历史,是它在客观上促进了景德镇制瓷业的发展,也因此奠定了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地位的形成,更是让景德镇生产的皇家瓷器闻名海外,无论是丝绸之路上还是唐蕃古道上,青花瓷都占据了一定的地位。

在御窑厂遗址下发现了极为丰富的元代官窑和大量明代洪武、永乐、宣德、正统、成化、弘治、正德年间的各种器皿,而这些文物保存的也较为完整,相对北宋官窑和南宋的官窑,他们对我国研究陶瓷发展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来到御窑厂遗址检票入园后,绕过照壁后有一口古井,这口古井是御窑厂遗址唯一遗留下来的地面遗物。左手侧是明代的陶坑遗址,有明代的门道、陶缸、灰坑,四周被栏杆围绕了起来 ,游客只能在四周的木栈道上看一看这曾经铸造辉煌的地方。

在明代灰坑旁边还有一个缮瓷房, 里面展示的是一些修复瓷器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一些修复好的瓷器文物,而且还有摆放着一些修复瓷器的道具。

回到古井所在的中间道路,左侧是另外一处更大的南麓遗址,里面用指示牌标明了窑前工作面,窑门火膛,窑床,护窑墙,还有排烟室等地方,大体还原了当时工人们制作瓷器时的场所。

旁边是佑陶灵祠,里面供奉的是风火仙师童宾,这是一个徽派建筑,在景德镇童宾的故事,可是鼎鼎有名,很多地方都有他的祠堂。因为童宾在古代这是一个真真实实故事里的人物,是他牺牲了自己的性命,用身体融入火炉内烧制成大龙缸,挽救了很多人的性命,因此才被众人所供奉。

往前走是中国御窑工艺博物馆,这里讲述了景德镇瓷器的历史,以及关于制瓷的一些工艺和用品,博物馆虽然不是很大,5分钟便可以走到底,但是如果仔细看看,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还是需要的。

从博物馆出来,路的尽头便是龙珠阁。这座阁楼最初建于唐代,叫做聚珠亭,后来在宋代休憩后,改为中立亭,直到明朝天顺年间重建叫做朝天阁,淳化年间改为冰立堂,万历年间又改为环翠亭,清代雍正改为文昌阁,直到1925年重建后才叫做龙珠阁。我们看到的这座龙珠阁是1989年重新修建的,龙珠阁的大堂中间有一座御窑厂陶瓷雕塑微缩景观,这个微缩景观可以看到整个御窑厂遗址的面貌。

沿着龙珠阁一层一层往上,不仅可以看到整个遗址的面貌,还可以看到远处景德镇这个城市的面貌。龙珠阁右手边的大草地上有一处瓷器堆积坑,里面还有明代早期的葫芦窑遗迹群。

明早期的时候,当时因为防止落选的御用瓷器流入民间仿制民窑仿制,于是将其打碎堆积在御器厂里面。葫芦形窑则是吸取了龙窑和馒头形窑的优点,前后室相连,可以烧制形体比较大的器物。

在大草地的右边有一处景德镇新晋的网红景点,那边是御窑博物馆,由8个多曲面共体结构造型构成,有的建筑前面还有水池,建筑倒映在里面非常的好看,很多小姐姐都会来这边打卡拍照,它是由中央美术学院的院长设计建造,很多人都是为了这组建筑买票前来,这里更是成为了景德镇的网红景点。

那么,你来过景德镇旅行吗?来过这里吗?还去哪些地方旅行?欢迎讨论。

助力上海打造亚洲演艺之都,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要做什么?

作为上海打造亚洲演艺之都的主力军,今天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发布“十四五”发展规划,助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这也是中心主动融入上海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进程所制订的最新布局。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党委书记、总裁张颂华说:“到2025年中心要努力建设成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化演艺机构,成为品位蜚声沪上、品质引领全国、品牌享誉海外的上海文化新名片。”

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成立于2005年,是致力于高雅艺术发展和剧场经营管理的文化演艺机构,目前下辖上海大剧院、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上汽·上海文化广场、上海歌剧院、上海芭蕾舞团、上海民族乐团等六家剧院和院团以及正在建设中的上海大歌剧院。眼下,中心旗下每个院团和剧院都明确了未来发展的目标和愿景,要加强原创和运营、强化融合与创新。

推动演艺深度融入生活

艺术中心“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要致力于开拓两维圈层,实现内容出圈、产业出圈,树立全国行业新标杆。伴随受众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文化消费呈现多元趋势。不同于流量明星、热门综艺等汇聚的泛娱乐赛道,高雅经典艺术相对处于“小众圈层”,而观众培育周期相对较长,文化消费群体迭代吸纳Z世代应提早筹谋,特别要注重培养“05后”的年轻观众。大剧院艺术中心将逐步提高演艺资源及其他文化相关资源的渠道整合能力,形成上海文化艺术圈、长三角演艺圈、全国演艺圈和海外演艺圈的四大“朋友圈”,在更大范围内跨界配置演艺资源。

艺术中心“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将建设演艺新场景、文旅新场域、产业新链条三大新业态,推动演艺深度融入现代生活。着力打造演艺新场景,持续打响上海文化广场户外舞台演出季、上海音乐厅银杏音乐会、草坪音乐会等 “户外演艺新空间”;上海大剧院释放升级原有建筑潜力,成立集餐饮、咖啡、图书、文创、展览、影像、亲子活动为一身的“A+艺术空间”;鼓励各剧院差异化探索挖掘户外室内物理场景的利用,概念打造全天候演艺舞台。

同时,积极拓宽文旅新场域,积极响应文旅融合发展的时代要求,扩大上海大剧院和旅游企业定制观演旅游产品的示范效应,突出剧院、院团及周边街区的人文内涵和历史沿革,让剧院从文化消费地成为城市旅游目的地、网友必到打卡地。张颂华透露,从去年底开始,中心已经尝试推出“沉浸式芭蕾”等演出产品,下一步将在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和黄浦区等支持下,启动在上海音乐厅设立经典民乐驻场演出的计划,未来还有更多的文化体验和全新的视听盛宴奉献给海内外的观众和游客。

大力发展产业新链条,向上海各区、长三角地区及更多地区输出剧院运营管理服务,鼓励旗下单位设计开发具备主题性、系列性的文创产品,拓展文创产品销售链、开辟品牌宣传新手段。

创新融合旗下资源互补共生

艺术中心“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将从原创剧目品牌、国际节会赛品牌、公益文化品牌、剧院管理品牌等四项品牌塑造为着力点,激活发展新动能。做强原创剧目品牌,建立引进、改编、委约和自制的多样IP库,鼓励各院团结合建党100周年、建军95周年、改革开放45周年、新中国成立75周年等重大题材创演符合市场需求的原创剧目,鼓励剧院差异化定位自制剧类型,加大现有自制剧国内外巡演力度。

提升国际节会赛品牌的影响力,放大承接国家级重大文艺活动的优势。继续办好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上海国际音乐剧节、世界剧院运营及发展高层论坛等重要赛会,在原有基础上提升能级扩大影响,探索举办国际演艺领域器乐、声乐等顶级赛事,扩大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的全球影响力和行业话语权。

打造公益文化品牌矩阵,固定举办“剧院开放日”等大型艺教活动,扩大文艺党课、艺术课堂、音乐午茶、剧艺堂、芭蕾公益公开课、敦煌国乐·海上乐谈等已有品牌的影响力,加快建设在线一刻、云音乐厅、云上歌、艺术云学堂等云上品牌,为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作出积极贡献。

壮大剧院管理品牌,作为艺术中心品牌序列的新生力量,张颂华表示,“我们要在巩固1.0版三大剧院三足鼎立中心城区的基础上,2.0版聚力强化中心磁场,与周边区域和空间形成辐射联动,3.0版要做大上海主场,‘十四五’期间,以上海大剧院的剧场优质管理资源为资本输出管理服务,运营好上海西岸大剧院,杨浦大剧院。4.0版要努力走向长三角及全国市场,力争形成全国剧场空间雷达状版图,擦亮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的管理服务和输出的金字招牌。在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下,适度超前谋划上海大歌剧院的未来运营,在上海,形成并夯实一江两岸多边开花的剧场空间布局”。

面对未来的规划,张颂华坦言,融合发展、守正创新,多元经营将是未来的重点方向。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旗下院团和剧场资源丰富,但是还没有形成更大的合力,应该要产生更大的集聚效应和综合影响力。所以在这次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进一步推行剧院和院团、文化和新领域、演艺和文创、线上和线下等融合。

加强适度的场团融合,进一步发挥艺术中心的统筹协调,强化旗下场团“一盘棋”发展导向,促进旗下场团适度融合,探索推进以产品为中心的“产场融合”。上半年,将以打造基于互联网传播的大型音乐直播活动为契机进行资源整合深度试水。同时,探索驻场演出、场团合制等方式促进供需匹配,在艺术中心的统筹下,高质量地推动场团融合。

拓展表演文化艺术和新领域的融合,以文化+旅游、文化+教育、文化+金融、文化+科技、文化+大数据等相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汲取新领域的资源壮大演艺发展,从而推动新领域的向上成熟。

引导演艺和文创的融合,鼓励旗下单位围绕主营业务、剧场建筑、经典剧目和IP及观众迷诉求等元素,结合自有品牌,加大与文创行业的融合力度,体现各自文化特色。

加强线上和线下的融合,十四五期间,中心将加速数字化发展的进程。疫情倒逼文化演艺行业发生深刻变革,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是当下乃至未来观演模式的一大趋势,做优做精现有线上演出和艺教品牌,鼓励旗下单位的创制演出提前做好线上展播的规划;推动更多名家新秀精品力作通过国际合作平台达成“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

多举措并行培养更多演艺人才

艺术中心“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要抓好六支人才队伍。建设表演艺术人才强将,发挥名家大师引领作用,善待作出贡献的台柱子,发扬和传承大师的艺术经验;同时培育明天的台柱子,发挥青年名家的中流砥柱作用,深入实施“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优化“一人一策”培养方案;引进海内外名家大师,参与中心剧目的创制和演出,提升国际知名度。

聚焦演艺创作人才,特别是剧本剧目孵化、创作和引进者;汇聚国内外演艺专家驻团指导、提升专业能力;下一步,要强化制作人概念,培育很多的制作人和版权方面的人才;注重剧院运营管理人才、舞台技术人才、市场拓展营销人才、互联网人才,壮大剧院管理品牌人才库,扩大视野招募有海外留学和实践背景的运营管理人才。

面对未来剧场运营和发展的广阔空间,大剧院艺术中心已经和相关剧院和专业高校进行联动合作,开始布局舞台技术等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同时,探索试行有竞争力的人才激励机制,畅通管理、营销人才发展渠道;引进具有互联网基因和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推进智慧剧院建设,加大数字化转型的进程。

张颂华说:“2025年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将迎来成立20周年,我们要举经典高雅的旗、打改革创新的牌、走扎根人民的路,以桃李年华迎接文化行业的新时代,以青春之机构再造上海演艺市场的新格局。”

图片来源: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

作者:姜方

编辑:郭超豪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