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旅游攻略-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必玩景点

知乎姐
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

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通过保护性改造和功能重塑,将一座曾经十分辉煌而今不再使用的老厂房打造成一座既体现城市艺术活力和时代精神,又延续了城市历史文脉的公共艺术殿堂。

为推动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的建设,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上海市城市雕塑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规划建设了一个开放性、公益性、国际性的雕塑艺术平台,为上海搭建起一个集展示交流、制作孵化、雕塑储备、艺术教育四位一体的具有国际水准的城市雕塑艺术中心。

借鉴国际上利用废弃工业建筑在市政建设中改建为公共艺术中心的成功经验,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的选址也立足于积极推动上海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经过多方案比选论证,最终选址于淮海西路570号原上钢十厂内废弃的冷轧带钢厂。

该厂房建于1956年,主体建筑长180米,宽18-35米,占地面积6280平方米,建筑结构高大、空间开阔、粗旷雄健,为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提供了理想的发展空间。

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区域占地面积约50000平方米,由城市雕塑艺术中心、雕塑广场以及相关配套设施构成。目前已建成开放的建筑总面积为10000平方米,其中室内公共艺术展示空间为6000平方米;雕塑广场面积为15000万平方米,含室外公共展示空间约10000平方米。按照规划,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的建成将带动该地区逐步发展成为上海城市中心区最具活力的公共艺术中心。

交通

上海市内可乘地铁三、四号线在虹桥路站下,公交可乘113、72、911、506、138等路在左家宅站下车即到。

门票

免费

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日10:00~17:30

景点位置

上海市长宁区淮海西路570号新十钢创意产业集聚区B区109

助力上海打造亚洲演艺之都,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要做什么?

作为上海打造亚洲演艺之都的主力军,今天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发布“十四五”发展规划,助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这也是中心主动融入上海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进程所制订的最新布局。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党委书记、总裁张颂华说:“到2025年中心要努力建设成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化演艺机构,成为品位蜚声沪上、品质引领全国、品牌享誉海外的上海文化新名片。”

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成立于2005年,是致力于高雅艺术发展和剧场经营管理的文化演艺机构,目前下辖上海大剧院、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上汽·上海文化广场、上海歌剧院、上海芭蕾舞团、上海民族乐团等六家剧院和院团以及正在建设中的上海大歌剧院。眼下,中心旗下每个院团和剧院都明确了未来发展的目标和愿景,要加强原创和运营、强化融合与创新。

推动演艺深度融入生活

艺术中心“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要致力于开拓两维圈层,实现内容出圈、产业出圈,树立全国行业新标杆。伴随受众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文化消费呈现多元趋势。不同于流量明星、热门综艺等汇聚的泛娱乐赛道,高雅经典艺术相对处于“小众圈层”,而观众培育周期相对较长,文化消费群体迭代吸纳Z世代应提早筹谋,特别要注重培养“05后”的年轻观众。大剧院艺术中心将逐步提高演艺资源及其他文化相关资源的渠道整合能力,形成上海文化艺术圈、长三角演艺圈、全国演艺圈和海外演艺圈的四大“朋友圈”,在更大范围内跨界配置演艺资源。

艺术中心“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将建设演艺新场景、文旅新场域、产业新链条三大新业态,推动演艺深度融入现代生活。着力打造演艺新场景,持续打响上海文化广场户外舞台演出季、上海音乐厅银杏音乐会、草坪音乐会等 “户外演艺新空间”;上海大剧院释放升级原有建筑潜力,成立集餐饮、咖啡、图书、文创、展览、影像、亲子活动为一身的“A+艺术空间”;鼓励各剧院差异化探索挖掘户外室内物理场景的利用,概念打造全天候演艺舞台。

同时,积极拓宽文旅新场域,积极响应文旅融合发展的时代要求,扩大上海大剧院和旅游企业定制观演旅游产品的示范效应,突出剧院、院团及周边街区的人文内涵和历史沿革,让剧院从文化消费地成为城市旅游目的地、网友必到打卡地。张颂华透露,从去年底开始,中心已经尝试推出“沉浸式芭蕾”等演出产品,下一步将在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和黄浦区等支持下,启动在上海音乐厅设立经典民乐驻场演出的计划,未来还有更多的文化体验和全新的视听盛宴奉献给海内外的观众和游客。

大力发展产业新链条,向上海各区、长三角地区及更多地区输出剧院运营管理服务,鼓励旗下单位设计开发具备主题性、系列性的文创产品,拓展文创产品销售链、开辟品牌宣传新手段。

创新融合旗下资源互补共生

艺术中心“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将从原创剧目品牌、国际节会赛品牌、公益文化品牌、剧院管理品牌等四项品牌塑造为着力点,激活发展新动能。做强原创剧目品牌,建立引进、改编、委约和自制的多样IP库,鼓励各院团结合建党100周年、建军95周年、改革开放45周年、新中国成立75周年等重大题材创演符合市场需求的原创剧目,鼓励剧院差异化定位自制剧类型,加大现有自制剧国内外巡演力度。

提升国际节会赛品牌的影响力,放大承接国家级重大文艺活动的优势。继续办好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上海国际音乐剧节、世界剧院运营及发展高层论坛等重要赛会,在原有基础上提升能级扩大影响,探索举办国际演艺领域器乐、声乐等顶级赛事,扩大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的全球影响力和行业话语权。

打造公益文化品牌矩阵,固定举办“剧院开放日”等大型艺教活动,扩大文艺党课、艺术课堂、音乐午茶、剧艺堂、芭蕾公益公开课、敦煌国乐·海上乐谈等已有品牌的影响力,加快建设在线一刻、云音乐厅、云上歌、艺术云学堂等云上品牌,为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作出积极贡献。

壮大剧院管理品牌,作为艺术中心品牌序列的新生力量,张颂华表示,“我们要在巩固1.0版三大剧院三足鼎立中心城区的基础上,2.0版聚力强化中心磁场,与周边区域和空间形成辐射联动,3.0版要做大上海主场,‘十四五’期间,以上海大剧院的剧场优质管理资源为资本输出管理服务,运营好上海西岸大剧院,杨浦大剧院。4.0版要努力走向长三角及全国市场,力争形成全国剧场空间雷达状版图,擦亮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的管理服务和输出的金字招牌。在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下,适度超前谋划上海大歌剧院的未来运营,在上海,形成并夯实一江两岸多边开花的剧场空间布局”。

面对未来的规划,张颂华坦言,融合发展、守正创新,多元经营将是未来的重点方向。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旗下院团和剧场资源丰富,但是还没有形成更大的合力,应该要产生更大的集聚效应和综合影响力。所以在这次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进一步推行剧院和院团、文化和新领域、演艺和文创、线上和线下等融合。

加强适度的场团融合,进一步发挥艺术中心的统筹协调,强化旗下场团“一盘棋”发展导向,促进旗下场团适度融合,探索推进以产品为中心的“产场融合”。上半年,将以打造基于互联网传播的大型音乐直播活动为契机进行资源整合深度试水。同时,探索驻场演出、场团合制等方式促进供需匹配,在艺术中心的统筹下,高质量地推动场团融合。

拓展表演文化艺术和新领域的融合,以文化+旅游、文化+教育、文化+金融、文化+科技、文化+大数据等相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汲取新领域的资源壮大演艺发展,从而推动新领域的向上成熟。

引导演艺和文创的融合,鼓励旗下单位围绕主营业务、剧场建筑、经典剧目和IP及观众迷诉求等元素,结合自有品牌,加大与文创行业的融合力度,体现各自文化特色。

加强线上和线下的融合,十四五期间,中心将加速数字化发展的进程。疫情倒逼文化演艺行业发生深刻变革,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是当下乃至未来观演模式的一大趋势,做优做精现有线上演出和艺教品牌,鼓励旗下单位的创制演出提前做好线上展播的规划;推动更多名家新秀精品力作通过国际合作平台达成“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

多举措并行培养更多演艺人才

艺术中心“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要抓好六支人才队伍。建设表演艺术人才强将,发挥名家大师引领作用,善待作出贡献的台柱子,发扬和传承大师的艺术经验;同时培育明天的台柱子,发挥青年名家的中流砥柱作用,深入实施“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优化“一人一策”培养方案;引进海内外名家大师,参与中心剧目的创制和演出,提升国际知名度。

聚焦演艺创作人才,特别是剧本剧目孵化、创作和引进者;汇聚国内外演艺专家驻团指导、提升专业能力;下一步,要强化制作人概念,培育很多的制作人和版权方面的人才;注重剧院运营管理人才、舞台技术人才、市场拓展营销人才、互联网人才,壮大剧院管理品牌人才库,扩大视野招募有海外留学和实践背景的运营管理人才。

面对未来剧场运营和发展的广阔空间,大剧院艺术中心已经和相关剧院和专业高校进行联动合作,开始布局舞台技术等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同时,探索试行有竞争力的人才激励机制,畅通管理、营销人才发展渠道;引进具有互联网基因和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推进智慧剧院建设,加大数字化转型的进程。

张颂华说:“2025年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将迎来成立20周年,我们要举经典高雅的旗、打改革创新的牌、走扎根人民的路,以桃李年华迎接文化行业的新时代,以青春之机构再造上海演艺市场的新格局。”

图片来源: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

作者:姜方

编辑:郭超豪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助力上海打造“亚洲演艺之都” 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要做什么?

作为上海打造“亚洲演艺之都”的主力军,昨天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发布“十四五”发展规划,助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记者获悉,中心与旗下院团和剧院都明确了未来发展目标和愿景,围绕激发创作推出上海精品、做大上海主场、提升产业能级、增强服务效能等重点任务,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演艺大世界成为“亚洲演艺之都”的重要标杆。

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致力于高雅艺术发展和剧场经营管理,目前下辖上海大剧院、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上汽·上海文化广场、上海歌剧院、上海芭蕾舞团、上海民族乐团以及正在建设中的上海大歌剧院。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党委书记、总裁张颂华说:“到2025年,中心要努力建设成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化演艺机构,成为品位蜚声沪上、品质引领全国、品牌享誉海外的上海文化新名片。”

融合旗下资源,激活上海文艺创作发展新动能

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在“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将通过多项举措激活上海文艺创作发展新动能。在做强原创剧目领域,建立引进、改编、委约和自制的多样IP库,鼓励各院团结合建党100周年、建军95周年、改革开放45周年、新中国成立75周年等重大节点创演符合市场需求的原创剧目,鼓励剧院差异化定位自制剧类型,加大现有自制剧国内外巡演力度。

在培养表演艺术人才领域,发挥名家大师引领作用,发扬和传承大师的艺术经验;同时培育明天的台柱子,发挥青年名家的中流砥柱作用,深入实施“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优化“一人一策”培养方案;引进海内外名家大师,参与中心剧目的创制和演出,提升国际知名度。为了让中心旗下院团和剧场产生更大的集聚效应和综合影响力,规划提出进一步推行剧院和院团、文化和新领域、演艺和文创、线上和线下等融合。上半年,将打造基于互联网传播的大型音乐直播活动,进行资源整合深度试水。

张颂华介绍,中心将以上海大剧院的剧场优质管理资源,运营好上海西岸大剧院、杨浦大剧院;努力走向长三角及全国市场,力争形成全国剧场空间雷达状版图;在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下,适度超前谋划上海大歌剧院的未来运营,在上海形成并夯实一江两岸多边开花的剧场空间布局。

内容产业出圈,推动演艺深度融入现代城市生活

不同于流量明星、热门综艺,高雅经典艺术相对处于“小众圈层”,且观众培育周期相对较长。对此,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将建设演艺新场景、文旅新场域、产业新链条三大新业态,实现内容出圈、产业出圈,推动演艺深度融入现代生活,培养更多年轻观众。

着力打造演艺新场景,持续打响上海文化广场户外舞台演出季、上海音乐厅银杏音乐会、草坪音乐会等“户外演艺新空间”;上海大剧院成立集餐饮、咖啡、图书、文创、展览、影像、亲子活动为一身的“A+艺术空间”;鼓励各剧院差异化探索挖掘户外室内场景,打造全天候演艺舞台。同时,积极拓宽文旅新场域,突出剧院、院团及周边街区的人文内涵和历史沿革,让剧院从文化消费地成为城市旅游目的地、网友必到打卡地。此外,大力发展产业新链条,向上海各区、长三角地区及更多地区输出剧院运营管理服务,鼓励旗下单位设计开发具备主题性、系列性的文创产品,拓展文创产品销售链、开辟品牌宣传新手段。

作者:姜方

上海融侨中心 | “红坊”的前世今生,上海艺术创意空

今天,GBE君给大家介绍的是

GBE最佳TOD商业综合体

候选征集的第十四个作品,

由融侨商业打造、三菱地所设计的

——上海融侨中心项目。

项 目 简 介

上海融侨中心总建筑面积22.99万平米,

地处淮海西路核心地段,

东邻徐家汇商业中心,西靠虹桥CBD商务区

和新华路历史风貌保护区,

临近3、4、10号地铁线站点。

该项目虽然位于市中心绝佳地段,

却少了淮海中路段步行商业街区的繁华,

多了梧桐的掩映,闹中取静。

经由上海城市雕塑中心、民生现代美术馆

长期艺术文化的沉淀和培育,

上海融侨中心拥有了独具魅力的

创意办公和休闲商业的艺术氛围,

它不仅是承载工业历史记忆的艺术创意空间,

更是丰富民众文化高品质休闲生活的场所。

项 目 背 景

上海融侨中心前身是"上海红坊",

而红坊在上海人心目中就如同

798艺术园区在北京人心目中的分量一样重。

融侨在原有红坊创意园区的基础上进行深化改造,

上海融侨中心将引领多维艺术体验的生活方式。

为打造地标级商业项目,

上海融侨中心与多个国际知名专业机构强强合作,

为项目的研测、规划、运营保驾护航。

上海融侨中心的建筑规划由

日本顶级大型综合建筑设计事务所"三菱地所"负责;

此外,项目景观设计由国际知名的HASSELL操办,

集合全球知名设计师,

打造最有格调与品位的城市文创空间。

设 计 理 念

上海融侨中心将汲取红坊文化艺术基因,

保留红坊部分标志性红色厂房及优秀雕塑,

以4.3万平米的商业建筑面积塑造更具活力

更具艺术气质的城市文创地标。

同时,上海融侨中心以"人文·国际·社交"为理念,

将基地内部的绿化空间放大并向城市延伸,

打造舒适宜人的城市艺术公园,

让历史,艺术,文化三大要素更为密切的对话,

打造上海艺术商业新名片。

项 目 规 划

上海融侨中心将延续城市文化的记忆,

着眼于引领高品质生活方式,

通过强调"本源"、"自然"、"均整"、"多样",

为周边社区居民打造品质化的"生活体验地";

为高端商务白领人士,打造"能量补给港",

让他们在忙碌紧张的工作之后,

也能放松心情,卸下疲惫;

也为小资人群营造"休闲会客场厅",

这里将成为闺蜜、情侣出行的约会圣地;

同时也为文艺爱好者提供阅读、

创作灵感的"心灵休憩湾",

为摄影爱好者打造了采风圣地"摄影朝圣地”,

共同形成蕴含"美"这一特定符号的文化型商业空间,

为城市的文化风尚带来浓墨重彩的一笔。

建 筑 设 计

上海融侨中心主塔楼在高度上设计适当段差,

形成完整柔和的天际线,主体部分得以彰显。

回游性中庭、店铺环绕内庭院、

露台一体化店铺空间,

俯瞰内廷商业鲜明红砖墙立面,

各层商业空间动线组织合理规划。

城市文化艺术空间

未来,上海融侨中心将打造

以公共空间艺术为主题的开放性、

公益性、国际性的文化体验胜地。

同时,将引入品牌艺术特展、设计展、

公共艺术论坛等多样化文化主题活动,

从而丰富区域文化内涵。

生活方式mix

上海融侨中心倡导文艺生活方式的态度,

这里将引进多样复合型商业,

为消费者提供丰富、

创意及高性价比的优质产品及温馨服务,

同时,在复合空间内提供简餐和咖啡甜品,

让人们得以真正放慢脚步,

享受在这里的每一刻闲暇时光。

文创DIY/原创精品

未来,在新的创意园区内,

还将开设各式手工diy教室及文创精品店,

为人们的周末提供好玩有趣的休闲去处,

让人们近距离感受文创的生命力,

享受文创带来的无穷乐趣。

如今,以“艺术”为主题的商业运营

为行业带来了突破性的创新。

上海融侨中心在今年四月的

「第十五届中国商业地产行业发展论坛」上,

荣获了2018中国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创新奖。

融侨集团商业资产管理总公司总经理俞波表示,

融侨商业的使命就是

将商业和艺术有机的结合,

再融入鉴赏、活动、讲座,

使城市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形成一个有机结合,

让市民在生活中感受美好的事物和服务,

进而提高城市文化和文明的水平。

上海融侨中心正是一座

以不断引导人们了解城市历史文化,

了解艺术,传播生活正能量

为导向构造的艺术创意空间。

一起期待上海又一座

艺术主题购物中心的正式落成吧~

总平面图

关于融侨集团

融侨集团由著名华人企业家林文镜先生创办,

1989 年诞生于中国福州。

以房地产开发为核心,

涉及商业、物业、酒店、教育、医疗、

农业、港口开发、工业村等产业领域

是一家拥有全产业拓展能力的

综合性外商投资企业。

作为城市的生活服务商,

融侨集团持续稳健发展,

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中国房地产企业28强——中国房地产业协会;

中国房企品牌价值18强——中国房地产业协会;

中国民营企业138强——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

2018中国房企稳健经营十强——亿翰智库;

2018中国房企品牌运营能力十强——亿翰智库。

融侨商业作为融侨集团战略布局的重要版块,

秉持“不盲从、不跟随、坚持创新、

坚持一切以项目定位为核心”精准运营策略,

从而在实体商业内创新性实现

艺术的场景化、互动化、社交化,

为消费者创造出既适合又精致的生活方式。

-END-

一周热文导读/错过的精彩文章都在这儿~

TOD商业综合体:

中国首个在不影响现存轨道交通正常运营前提下进行在建的TOD项目 | TODTOWN 天荟

绿城:

绿城打造国内最大、浙江首个TOD综合体项目 | 杭州杨柳郡

华润:

全国最大万象城在场景化模式下的创变 | 青岛华润万象城

宝龙、旭辉:

上海环创商务中心 | 双轨环绕, 宝龙旭辉共同打造杨浦区新型都市商务区

广州白云机场:

他把美术馆、积木场、小森林都搬进了机场!我甚至有点期待飞机晚点了

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