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中路旅游攻略-复兴中路必玩景点

走天涯
复兴中路

复兴中路是海派上海的最好诠释,在这条百年历史老街上有着众多名人故居、纪念馆、公园,比如刘海粟故居、中共早期党校旧址、复兴公园等。复兴中路的法式建筑和点缀其中的法国梧桐无不散发出上海浪漫的气息,坐在复兴中路边上的小咖啡馆里,听着basa nova,闻着淡淡咖啡香,透过落地玻璃窗,看着窗外车水马龙。也许用上海话讲,这就是腔调!

用时参考

半天至一天

交通

轨道交通10号线新天地站; 公交路线至衡山路复兴中路有15路、167路、198路、315路、824路、830路、927路; 至马当路复兴中路有146路、大桥1线; 至复兴中路瑞金二路有146路、304路、786路

门票

各大纪念馆,名人故居均免费

开放时间

周一至周五,9:00——16:30(仅供参考,以当地景点公告为准)

地址: 上海市徐汇区复兴中路

中华民居•聚焦中国书院复兴 ‖ 从岳麓书院到道林书院——推动书院复兴,我们在路上

岁月悠悠,往事悠悠。我与书院结缘,还得从八年前说起。2011年9月,我踏入长沙岳麓书院山门,开始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浸润。2014年6月,我应邀赶赴杭州敬一书院,开始了一场关于书院复兴的探索,并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怀揣着一颗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初心,我走过了浙、皖、湘三省数百个乡村、小镇和城市,参与筹建和创办书院十余家。

岳麓书院正大门的悬挂着一幅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意指楚地人才辈出,而岳麓书院更是英才汇聚。

唐西园:湖南邵阳人,先后求学北京、游学金陵、问道岳麓,曾于杭州、长沙两地高校任教三年,于宁波、南京地产企业及邵阳政府部门任职三年,后致力于乡村建设和书院复兴。现为湖南美丽乡村科技发展公司运营总监,兼任安徽省凤阳县小岗创发集团战略和品牌顾问。

最初的种子

我的家乡在湖南邵阳,是雪峰山下的一个小山村。

雪峰山古称“梅山”,是湖南的父亲山。雪峰山南北绵延八百里、东西纵横两百余里,北抵常德市桃源县境内桃花源及益阳市安化县一带,南抵邵阳市城步县境内大南山一带,西面蔓延至怀化洪江市、会同县、沅陵县一带,东面延伸至长沙宁乡市境内大沩山一带。

雪峰山自古以来以奇险著称,被世人称为“荒蛮之地”。在北宋“开梅山”(即指将中原政治制度与文化移植入雪峰山区)以前,雪峰山区是一片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开梅山后,这里的巫傩文化依然在乡野流传不衰,并赋予了湖湘文化以厚重而神秘的底色。

杭州富春书院·梨花苑

在童年的记忆里,雪峰山下到处都是古老的民居、祠堂、庙宇以及风雨桥。犹记得,我上小学时学堂就设在古老的唐氏宗祠内。祠堂共有前后三进院落,中间的享堂和戏台都在,东西厢房被用作教室。整座祠堂古香古色,门窗上的雕刻虽然已上了包浆,但依然透着精美。一幅幅略显斑驳的楹联散发着浓郁的书卷气。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耳濡目染间,让我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异乎寻常的认同感、亲近感。其实从那时起,就已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传统文化的种子,并不断发芽生长,直至推促我最终投身于推进乡村文化和民间书院复兴的事业当中。

杭州桐庐县荻浦村申屠氏宗祠

问道岳麓 传承国学

2011年9月,我有幸考入千年学府、享有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美誉的岳麓书院攻读中国哲学博士研究生。问道岳麓三年,我全面了解了岳麓书院发展至今的曲折历程,领略了书院建筑和园林景观之美,深入研究了孔孟、程朱(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二王(王阳明和王船山)之学,探索了儒家思想和古典自由主义学说对话之可能。

岳麓书院自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成立至今,曾经三毁四建(曾分别于南宋末年、元末及明末时期被毁,均又重建),抗战初期还被作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前身)的办学场所,后迭遭四次长沙会战,被破坏殆尽,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正式重建。恢复重建时,书院内的建筑均由湖南大学柳肃教授主持设计。重建后,书院基本恢复了清代全盛时期的规模。1988年,岳麓书院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又随同岳麓山等被列为国家5A级景区。

岳麓书院二门悬挂着门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意指岳麓书院被浩瀚的林木所掩映,藏在地阔物博的岳麓山中。

岳麓书院时务轩是为纪念清末维新派创办的学校——时务学堂而筑的纪念性建筑。轩内嵌有梁启超《时务学堂故址》碑。

事实上,在岳麓书院被列为国家5A级景区之前,因坐落于岳麓山脚,一直都饱受文化传承和景区开发之间的矛盾煎熬。多年前,为防止岳麓书院沦为单纯的旅游观光景点,时任院长陈谷嘉不得不与景区管理处斗智斗勇。好几次,他都与管理处员工起了正面冲突。所幸,在陈谷嘉院长的努力坚持下,挽救了岳麓书院,并在各方支持下恢复了岳麓书院的教育功能,筹备成立了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

从陈谷嘉院长主持设立,到经朱汉民、肖永明两任院长不断优化提升,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已逐渐发展为培养本科到博士后各阶段学术人才的教育基地,并已然成为宋明理学、湖湘文化研究的重镇以及中国书院研究中心。我们欣喜地看到,岳麓书院在逐渐复兴。

岳麓书院讲堂内悬挂的“学达性天”匾额是清朝康熙皇帝为表彰书院对于传承理学、培养人才的贡献而御赐的。

岳麓书院御书楼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为当今最古老的书楼之一,楼内藏书超过10万册。

不过,不得不说的是,岳麓书院的复兴完全得益于官方的支持。实际上,岳麓书院的复兴一直都是由湖南省委、省政府在主导和推动的。在教育系统层面,岳麓书院也已完全融入了湖南大学,并作为湖南大学的二级学院而存在。

岳麓书院二门(背面)门楣上悬挂的牌匾上书写着“潇湘槐市”四个字 , 意指当时书院人才辈出的盛况。

民间书院的复兴探索

2014年6月至今,我进行了一系列乡村文化和民间书院复兴的探索实践。这期间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杭州敬一书院等多地的探索实践

2014年6月初,我应邀赴杭州主持敬一书院院务。敬一书院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坐落在西湖中的孤山上,由时任浙江巡抚赵士麟主持创建。敬一书院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立德育人等方面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杭州西湖孤山敬一书院

2014年6月至12月,在宁波天海基业集团的赞助和支持下,我在敬一书院就会讲、培训、文创等方面做了较为全面的尝试和探索。当年9月28日,在众师友的协作下,我们正式开启敬一书院的复兴行动,并重启了中断百年的祭孔典礼仪式。典礼活动当天,浙江省委、省政府多位领导亲临现场,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并形成了较大社会影响。只是遗憾的是,到11—12月间,因杭州G20峰会筹备工作需要,西湖景区进行清场整顿,敬一书院的复兴行动就此中止。

尽管敬一书院的复兴行动被迫中止,但因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我从未放弃,而是一直在努力前行。事实上,2014年6月毕业后,我同时也在杭州的另两个地方进行民间书院的复兴探索。我与一些志同道合的师友在桐庐县环溪古村筹办耕读私塾,在富阳区东梓关村筹办富春书院,均取得较好进展。

杭州富阳区东梓关村

2015年7月开始,我独自进驻桐庐县荻浦古村,在杭州心远公益机构的支持下,与众多乡贤们合作开办孝义文化传习班,并举行江南游学团活动。2016年1月,我们与荻浦村的退休干部、老师们联合创办了村刊《世德之家》。2016年4月23日,我们共同发起并成立的荻浦乡村图书馆正式开馆,成为村里留守儿童和老人们的文化乐园。如今,三年来,该馆的藏书已累计达上万册。

杭州桐庐县荻浦乡村图书馆

第二阶段: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弘浩书院的成功创建

2016年11月,我加入华夏幸福基业集团。此时,我作为前期拓展总监进驻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参与到了小岗改革小镇、农创小镇的创建工作中。我带领团队与凤阳县本地干部、乡贤合作,联合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在凤阳县委、县政府及村两委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发起创办了以“弘扬沈浩精神”为主题的小岗弘浩书院。

杭州桐庐县荻浦村保庆堂古戏台,始建于南宋时期,于明成化年间重修。

2018年4月23日,小岗弘浩书院正式开院。凤阳县委、县政府多位领导亲临现场,出席了开院仪式。弘浩书院规模较大,内设书画室、琴室和茶室等,是村民们的重要阅读和休闲场所。我们还与安徽财经大学合作成立了中国乡村(小岗)振兴研究院,开办了小岗乡村振兴讲习所。我们先后在书院内举办了十余场乡村振兴讲座和乡村文化活动,获得较好的社会反响,并引来了中央和地方媒体争相报道。

小岗弘浩书院受到媒体广泛关注,自然有赖于小岗村本身的政治品牌效应。当前,弘浩书院已成为小岗乡村文化振兴的一张新名片。2018年10月,我还代表弘浩书院赶至洛阳,参加了洛学书院首次会讲,并发起成立全国乡村书院联盟。

杭州桐庐县荻浦村乾隆御赐“孝子”牌坊,是乾隆皇帝为表彰荻浦村孝子申屠开基而立的。

第三阶段:返湘筹建清水书院和道林书院

2018年12月,我回到家乡邵阳,和自家兄长一起,在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传统村落、湖南“长寿第一村”新邵县坪上镇清水村租下三幢古民居,开始筹建清水书院。该书院在筹备工作中得到了新邵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当地政府明确表示要将其作为未来全县干部的研学基地。目前,书院的筹备工作已接近尾声,拟计划于2019年湖南省秋季乡村旅游节期间开院。

今年以来,我们开始着力在长沙宁乡道林古镇创建道林书院。道林古镇是一座有着1100多年历史的古镇,古为商贾重镇,人文底蕴深厚,素有“小南京”之美誉。近年来,当地政府投资数亿元致力于打造占地1380亩的“乡土中国”主题景区,力求恢复乡土记忆,展现绝美乡愁。在这里,将新建起部分仿古院落,并修缮部分古建筑,其中就包括了道林寺。

长沙宁乡道林古镇大门

道林寺,始建于六朝时期。初唐书法家欧阳询曾书“道林之寺”四字为额,谓道林“为道之林也”。名如其实,历史上的道林寺确是一大文人讲习之所,与后来的岳麓书院一起成为长沙著名的问道求索之地。因此,长沙自古有“道林三百众,岳麓一千徒”之说。正是基于此,我们决定将道林寺改造成道林书院。我们集合了长沙、杭州两地的高校、政府及民间力量,共同参与道林书院的办学体系设计。不久的将来,道林寺将以“道林书院”的新身份重新面世。

从官方主导到民间推动,从岳麓书院到道林书院,中国书院复兴其势已成,并渐在全国各地形成星火燎原之势。我们期待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进来,共同推进乡村文化和中国书院复兴,推动中华传统文化振兴。

长沙宁乡千年道林古建筑群落

撰文/唐西园

供图/张建龙 吴倩元 孙江云 屈海瑞(部分)

责编/方千春

本文选载自《中华民居》杂志NO.174期。欢迎转发,转发请在文章开头显眼处注明中华民居公众号名称。

中华民居•龙潭专刊 ‖ 一曲遗音唱复兴——千年古村的文艺复兴之路

“新村民”的到来仿佛唤醒了龙潭村人酣睡已久的文艺细胞。新老村民一起演话剧、拍电影、组乐队、开画展……龙潭人以前所未有的自信投入这场乡村的文艺复兴运动中。

2019年国庆节,龙潭村新老村民以快闪形式的文艺活动向新中国献礼。

村中的石板路随着地势起伏,蜿蜒通向了龙潭村最柔软的所在——四平戏博物馆。悠扬沧桑的唢呐声不时从里面传出,宣告了它在时间沟壑里的蓬勃生机。

博闻多识的村里“秀才”陈子瓣对此感慨万千。他们陈氏一族在这里繁衍了600多年,见证了这座小村庄在命运长河中的兴衰起落。原本他以为龙潭村会和很多古村一样,在人口的外流中走向最终的沉寂。但在文创助推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下,龙潭村竟然开创式地完成了一场“逆天改命”,惊艳了所有人。

如今,入驻的“新村民”、回流的“老村民”携带着各自的文明与思考,聚集在龙潭村,呈现出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共生和共荣。

四平戏随着古村的复兴也有了新传人。

守望“活化石”

谁能想到,曾被戏曲界普遍认为已经绝迹的四平戏,仍然在福建省屏南县的山水间传唱。1981年,这一承载着文化与历史的发现曾震惊了世人。四平戏也因此被视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成为首批入选国家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地方戏。

四平戏博物馆栖身于龙潭村内一座有着400多年历史的明朝古建筑中。这座老宅记录了屏南戏曲文化的衣钵相传,安放着祖辈关于四平戏的全部记忆。

龙潭村四平戏博物馆揭幕仪式现场

颇为遗憾的是,四平戏作为屏南文化的象征之一, 在溯源上未能留存下任何明确的史志记载,只在族谱记载和老人们的口耳传承中留下了些许蛛丝马迹。当地老人言及,四平戏是明朝后期由村里陈姓宗族的四平清唱班衍生而来的,薪火承继,如今已历十五代人。

陈子瓣介绍四平戏时,不无自豪地谈及了它的殊异之处。中国历史上,戏曲界整体经历着不断迭代的过程。四平戏却祖祖辈辈都沿袭着唱白所用皆为“江西土官话”的传统,更少有地使用了纯锣鼓打击乐器的伴奏形式。如此种种,即便放眼全国,亦难再有“同侪”与之比肩。

四平戏博物馆内安放着关于这门艺术的全部记忆。

“乡村三年不唱戏,普贤山上锣鼓鸣。”一句乡间俚语道出了四平戏曾经的辉煌。数百年来,每年正月十五与二月初八,适逢陈靖姑与虎马将军的祭祀日,由村里陈姓宗族发起的“仪式戏剧”便会作为惯例节目,成为凝聚龙潭族亲的重要纽带。

四平戏的传承只能依靠艺人们的口传身授。在与文字绝缘的400年间,它历经萌芽、生长、繁盛,最终不可避免地归于没落。随着龙潭村人不断外迁和老一辈四平戏艺人相继辞世,“活化石”从“鸡姆都会唱四平”的繁盛走向了青黄不接的暗途,诸多绝版剧目纷纷锁上了古韵与悠远的门扉。

四平戏演出现场

直到2017年5月,龙潭村走上文创之路。在文创振兴乡村的诸多项目中,四平戏的复兴协同打响了复活乡村文化的第一枪。次年10月,四平戏博物馆落成。福建省住建厅副厅长蒋金明、福建省民协副主席曾章团、时任屏南县政协主席周芬芳、屏南县熙岭乡乡长张宜世均出席了揭幕仪式。当天还举行了屏南县龙潭村第二届戏曲文化节。

其实早在2009年,屏南县就专项成立了“四平戏传习所”,以培养新人。2015年,县财政划拨1000万元作为文化发展基金,还开展了“四平戏进校园”等一系列的活动。在龙潭村自我“救赎”之路开启后,“村两委”果断复兴了文艺剧团,一方面,以新老村民为对象重新授课,以储备四平戏今后的接班人;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四平戏走向市场,用经济直接盘活这门古老的戏曲艺术。

政策、资金、基础建设等环环相扣的举措,如同甘霖自上而下地洒向了龙潭村。受惠于政府扶持以及林正碌倡导的“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理念,龙潭村的文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也为龙潭村复兴四平戏带来了转折。

如今,每至傍晚,高亢嘹亮的四平戏唱腔总会伴着锣鼓声响起。它似乎与这个村落一同在返回归途的道路上朝谒了幸运的府邸,最终转圜到精神原乡。

新老村民联欢会现场

大导演的抉择

沿着溪流,翻过低矮的土坡,坐落着一处古宅——小梅桩,这是招振强导演收藏梦想的精神高地。他绝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里教学、创作,亲自指导村民演戏。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这位从香港TVB走出的大导演沉浸于此,乐此不疲。

少有人知的是,早年间,招振强曾指导拍摄了诸如《上海滩》《新扎师兄》《倚天屠龙记》《绝代双骄》等脍炙人口的影视作品。冥冥之中,似有前缘。原本带着剧本构思来龙潭村寻找灵感的招振强,在龙潭村仅仅待了几天,便被林正碌“人人都是艺术家”项目营造的人文氛 围所深深吸引。今年的4月初,他正式认购了一幢老宅,并成立了“招振强电影工作室”,随后启动了“跃动龙潭——人人都是电影人”公益教学项目。

招振强导演在现场指挥。

招振强导演说,“人人都是电影人”项目是他在香港做的一个梦,即用零门槛的形式开展“三栖教学”。目前的培训内容涵盖表演、编剧、导演等课程, 以后还会涉及制片、后期制作、配乐等。他要 一步步让梦想照入现实。而这个项目只是整个“跃动龙潭”项目中的一小部分。

在龙潭的日子里,招振强终日忙碌于艺术授课、舞台剧编排等工作。短短三个月,招 振强导演的工作室便携手“新村民”交出了第一份成绩单——舞台剧《假面》。从剧本创作到舞台首演,皆出自“人人都是电影人”三栖电影人才公益训练营。

于是,龙潭村不仅有一个“林疯子(林正碌)”,又多了一个“招疯子”。

在今年10月的“屏南乡村文化旅游创意活动月”中,招振强导演导演了一场《美哉龙潭》音乐剧,以及“世界流行音乐会”“龙潭之歌”“自由即兴之夜”三场音乐会。参演演员全部为新老村民。

龙潭村老村民在招振强导演的指导下排演话剧

仅《美哉龙潭》音乐剧这一项工作,招振强导演便动员了80余名新老村民。在众人 携手下,音乐剧以开创性的“说唱”叙事方 式将村落经年流转的变化浓缩为一部35分钟的剧目。剧本创作耗费了一个多月,个中辛苦不言自喻。但是,招振强又有不得不为的理由。在他看来,这场以乡村振兴为题材的艺术表演,是时代在颠沛流离中留下的一抹余温。它将乡村振兴过程中新老村民睦邻相处、共 同创业的故事活生生地在舞台上再现出来。

从知名导演到扎根乡村,招振强的选择似乎与当今社会的主流选择背道而驰。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放弃在香港取得的成就,选择在一个偏僻古村中再出发?我们从当地政府颁布的人才政策中似乎可以嗅到一丝痕迹。

龙潭美术馆

在采访中,上至福建省住建厅,下至龙潭村的“村两委”,各级党政干部反复强调“人”在“龙潭模式”中的重要性。无论是回流的“老村民”,还是入驻的“新村民”,都是“龙潭模式”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为此,当地政府制定了“先引进精英,后引进资金”的人才战略方针。恰恰是这个至今看来都十分大胆的策略,让龙潭村赢得了著名导演招振强的青睐。

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两年的积淀为龙潭村的“文艺复兴”孕育了丰沃的土壤,令文化业态的“百家争鸣”成为可能。与此同时,域外艺术家、文创业者的不断加入又反哺着这片宁静悠远的土地,使其成为文明相互碰撞的 “理想国”。庞大的文化平台由此搭建起来,极快地推动了乡村文化的发展。

正如招振强所说,美的地方很多,但像龙潭村这样气氛好的地方却很少。

新村民的到来让龙潭村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村内随处可见张贴的活动海报。

文创穿行龙潭里

2018年9月24日,在由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联合播出的《传奇中国节 · 中秋节》 特别直播节目中,地处偏僻的龙潭村被选为直播连线点之一。“四平戏”“香火龙”“鼓亭乐”“土月饼”“黄酒开酿”以及“油墨画”等反映龙潭当下生活的一系列民俗活动走进了全国人民的视野。

如今的龙潭村,俨然已化身为“文创圣地”,取得了令八闽瞩目的好成绩。更难能可贵的是,在避免“过度商业化”的乡村振兴战略中,龙潭人从未放弃过先民创造的艺 术,也从不盲目拒绝外来的文化给养。他们始终秉持着淳朴的民风接纳着四方来客。耄耋年纪的“老村民”随口便可以说出“徒步”“音乐节”等颇具新意的词汇。

村内的游学活动吸引了许多城市孩子的到来。

在谈及村民文化生活时,龙潭村驻村书记夏兴勇总是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对“新村民”的感激之情。在“文创”思维的加持下,曾经陷入坍圮的老宅破茧重生,幻化为书吧、工作室、咖啡屋、音乐厅、美术馆等。一位位善于思考的艺术家与文创人员,携着各自的生活、文化来到这里,以奇思妙想赋予龙潭村新的文化生命。

2018年中秋节龙潭村晚会现场

随喜书屋少年老成的主人曾伟总是坐在老木长桌前读书、会客,木板墙裙的书架上则放着数千套来自城市的书籍。古今中外的书籍只要伸伸手就可以够到。放在其祥居“三角地”酒吧门口的吉他总是在傍晚时分响起。高坡上笔挺的杉树忙着翻卷绿叶,平地上铺满的黄澄澄的粮食被装入口袋,隔着数代的远亲坐在天井屋堂里共食,几位“新村民”坐在厅堂内商量着戏曲、电影或是农产品的开发项目。石桥一侧的敞亮空地上,秋日天光会伴着乡语“走来走去”,落在画板,又弹向水面;不远处的柿子树下,手持横笛的少女,穿着一袭长裙吹起了婉转的旋律……

三五好友,低吟浅唱,龙潭村的生活中少不了那些真挚的歌声。

龙潭村的一切仍旧缓慢,时间在这里保留着旧时的慢条斯理,只是多了鲜活、惬意和柔软。

谢鹏举,一位集词曲创作、表演、主持、脱口秀、策划于一身的北方汉子,在走了70多个国家之后,最终选择在龙潭村扎根。他不仅成为龙潭驿古民宿的主人,更创办了当地小有名气的龙潭驿音乐工作室。这个才华满身的“新村民”过去仿佛一直在寻找灵魂的路上,在辗转数年后最终在屏南的山坳里找到了心灵的安放之地。他怀揣着对这座古村的赤子情怀谱写出《晚安,龙潭》这首歌曲,也只有心中挚爱的音乐才能将他对龙潭村这份深沉绵长的情感表达出来。

龙潭村的魅力不止于此,也不止于斯。

随喜书屋的主人曾伟在创意集市上展示自己的作品。

乡村新文化运动

以原木改建的长廊抱水而卧。浪花摆动,缠绕出龙潭村特有的柔情。龙潭公益艺术教育中心就位于长廊中部的一侧。这座与安泰艺术城源出一处的艺术空间,正是这场文艺复兴的源点。而今,属于龙潭村的乡村文化运动方兴未艾。这座土木建筑所孕育的一切在塑造“龙潭模式”的同时,已极大地改变了老村民的固有生活方式。迄今为止,有近百位村民成为“人人都是艺术家”项 目的成员,年龄从三岁到八十岁均有。

龙潭村驻村书记夏兴勇解释道:“龙潭‘老村民’的精神收获显而易见,更重要的是这种收获对于村里下一代的影响。龙潭村的孩子自小在这样一个‘百家争鸣’的文创环境中成长,接受着来自一线城市和传统乡村双重文化和思想的熏陶。在交谈中你会发现,他们非常自信开朗。”

龙潭村的公益图书馆向游客免费开放,吸引许多孩童前来学习。

正如原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原局长、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励小捷所言,古村文创提升了村民素质,改造、营造出新业态。引进社会资金,引进“新村民”,同时致富“老村民”,让回归来的村民有新作为。古村文创不仅修缮保护了老房子,而且让村民找到了文化认同感,找到了自身价值。

在走访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龙潭村从近乎瓦解的贫困村一跃成为屏南县的创意孵化基地。围绕油画创作而衍生的公益性文化创意,以及融入的新媒体营销则让这些注入情怀的衍生特产更容易被发掘。这些不仅促进了龙潭村老村民的艺术觉醒,更让他们在与“新村民”的交流中获得了艺术创造力。正是上层的政策与基层的行政落地,为新老村民从文创中实现创收孕育出丰沃的土壤。

“浓墨重彩”的小画家

在文创振兴乡村的过程中,龙潭村的基层干部矢志贯彻省、市、县三级政府关于“推动村落活化利用,以文创理念演绎古村价值”的大政方针,对 “党委政府+艺术家+村民+古村+互联网”的路子更颇有心得。今年国庆节,龙潭“村两委”组织新老村 民创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快闪活动。当日,龙潭村的新老村民和村干部一起参与表演,歌唱美好生活,为新中国70周年生日献礼。

面对着“新村民”不断涌入,新文化、新生活的 接踵而来,喜静的龙潭村也曾面临新与旧的“博 弈”。无论是旧文化的惯性,还是新文化的水土不 服,都是龙潭村行走在文创之路上必须要面临的 问题。所有的“博弈”最终都化解在让村庄发展得 更好这个共同目标上。

溪水边的吹笛少女

“老村民”的豁达、淳朴、善良成为很多“新村民”留下来的理由,也让“新村民”快速地融入了龙潭。这种频繁的互动简单而有效地增进着彼此的情感。跨越隔阂之后,文化上的交流也就成为必然。

“新村民”带着徒步、美育教育、竹林音乐、手作器具等创意项目,以诗人、作家、音乐家、设计师的身份来到龙潭村,改变这里,重塑这里。同样的,龙潭的“老村民”也携着祖辈生活繁衍形成的品德和良俗,影响着“新村民”原有的精神世界。他们淳朴的表达化作一捆葱、一捧菜、一杯茶,又以唱戏、酿酒、竹、闲谈等形式滋润着来自城市的心。

在龙潭流传着名为《要听四平戏就去龙潭里》的原创歌曲。这首歌由龙潭小学两名小学生演唱,作词、作曲则出自“新村民”谢鹏举的龙潭驿音 乐工作室。他将四平戏《井边会》里面的著名唱段改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受到当地的孩童喜爱,在“润物细无声”中延续着这门古老艺术的生命,这正是当今龙潭村文化业态的缩影。只有新文化、旧文化的共生,才能碰撞出这般异样的火花。

绿水青山与古老民居共同构筑起诗意栖息的家园。

无论决策层,还是民间,对龙潭村掀起的这股文艺复兴的浪潮,在感慨万千的同时也带有些许疑惑,并进行着思索。文化在活化古村、凝聚人心之后,是否能够推动产业复兴?能否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收益?龙潭村该如何继续成长?这是横亘在蒋金 明、周芬芳、夏兴勇心头的问题,也是悬挂在林正碌、招振强、谢鹏举心头的要事。

最近,蒋金明副厅长开始考虑把集体经济股份制引入龙潭村,为乡村发展经济、积累财富做准备;邵振强把龙潭村的话剧有意识地推荐给投资商朋友看;谢鹏举与夏兴勇正在商讨搭建“村两委”与个人合作的商业平台;至于林正碌,一直致力于把农民创作的油画推销给各界朋友……

在这场乡村新文化运动中,人人都是守望者,人人都是展望者,人人都是创造者。

从石拱桥下望过去,民居如在画中。

欢迎扫一扫小程序码,阅读电子期刊

欢迎加入“中华民居交流群”

征集素材、投稿、行业交流专用群,欢迎关注民居、古建、古村镇、传统文化、建筑装饰的朋友入群,摄影爱好者和兼职文字工作者也欢迎加入!

文/MJ

图/李忠民吴明峰

责编/方千春

本文选载自《中华民居》杂志 NO.175 期。欢迎转发,转发请在文章开头显眼处注明中华民居公众号名称。

在胶东革命纪念馆感受中国“复兴之路”

在胶东革命纪念馆感受中国“复兴之路”

编者按: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学史明志守初心砥砺前行勇担当!从即日起,鲁网·泰山财经推出特别策划:“齐鲁遍地红 党史云游学”——每天一张海报,扫码阅读文章,和您一起云游红色场馆,追忆峥嵘岁月,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胶东革命纪念馆,位于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海岸街34号。建筑面积5600平方米,展陈面积2800平方米,基本陈列包括英雄胶东、奋发图强、走向辉煌三个部分,记录了胶东人民在革命战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百年光辉历程,展示了近代以来胶东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壮丽画卷。

胶东革命纪念馆外景

2017年,按照省委统一部署,烟台市委、市政府将芝罘俱乐部旧址改建为胶东革命纪念馆。烟台芝罘俱乐部于1865年修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承载着一百多年的厚重历史,与魅力烟台一起见证着沧桑岁月和时代变迁,在整个胶东地区乃至全国都具有重要历史价值。2018年7月1日,胶东革命纪念馆面向市民免费开放。

胶东革命纪念馆序厅

胶东革命纪念馆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打造了“五彩党建·传承追梦”红色文化品牌,走进部队、学校、社区基层,为广大党员群众带去胶东革命文化。该馆全景呈现了“民族从屈辱到复兴、革命从苦难到辉煌”的历程,是胶东版的中国“复兴之路”。

胶东革命纪念馆先后荣获烟台市“工人先锋号—先锋创业模范岗”“五一劳动奖状”“市级文明单位”“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市级十佳红色景区”“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状”等荣誉,被共青团中央办公厅授予“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称号。牢记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胶东革命纪念馆作为全国开展党员干部党性教育、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窗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鲁网·泰山财经记者 管晓慧)

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来源: 鲁网

收藏

举报

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