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粟旧居旅游攻略-刘海粟旧居必玩景点

霞姐
刘海粟旧居

刘海粟旧居,绘画大师刘海粟1935年居住在这里。他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美术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大力倡导了人体模特儿写生,探索了中国画创新与油画民族化,曾十上黄山作画,工绘画、诗词、书法。

刘海粟,原名盘,字季芳,号海翁。祖籍安徽凤阳,1896年3月生于江苏常州。 擅长油画、国画、美术教育。自幼酷爱书画,十四岁到上海入周湘主持的背景画传习所学西洋画。1910年在乡里办图画传习所,1912年11月与乌始光、张聿光在上海创办现代中国第一所美术学校“上海国画美术院”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前身)任校长。首创男女同校,采用人体模特儿和旅行写生,被责骂为“艺术叛徒”,但得蔡元培等学者支持。。1918年到北京大学讲学,并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1919年到日本考察美术教育,回国后创办天马会。

历任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名誉院长、教授, 上海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英国剑桥国际传略中心授予“杰出成就奖”。 意大利欧洲学院授予“欧洲棕榈金奖”。出版有《刘海粟画集》、《刘海粟油画选集》、《 刘海粟国画》、《学画真诠》等。

地址:上海市卢湾区复兴中路512号

类型:名人故居

开放时间:

旧居正在整修,暂不对外开放

刘公岛英国海军住宅旧址(2):首席工程师住宅

刘公岛基地首席工程师住宅西侧面 (邹本东摄影)

首席工程师住宅位于水师学堂内,建于1919年,共分东西两栋建筑,西面一栋为首席工程师住宅兼官邸,东面为官兵宿舍,建筑面积近700平方米。

刘公岛自从成为英国海军驻华舰队暑期军事训练和官兵疗养基地后,除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舰全部调往欧洲战场外,其余年份威海卫港湾内都是常年停泊着英舰。尤其是每年的夏季,经常有一艘旗舰,五六艘巡洋舰,八九艘鱼雷艇。驻岛海军陆战队相当于一个团的兵力,官兵1500人左右。另外,英国远东舰队每年都要来威举行大规模的实弹军事演习。

1920年左右,是英驻华舰队最鼎盛时期,此时拥有1艘航空母舰、6艘巡洋舰、1艘潜水艇供给船、11艘潜水艇组成的第4潜水艇分遣舰队和14艘驱逐舰、单桅帆船和炮艇,整个威海湾内悬挂着“米字旗”的英舰密密麻麻,满满一片银白色,一片喧嚣……

刘公岛海面上的英国军舰(摄于1920年代)

为保障驻华舰队在刘公岛的正常训练,尤其确保军舰正常运转,英海军在刘公岛基地设立了专门机构,负责船只、军械修理以及基地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基地首席工程师为该机构主管,负责船舶维修、军械修理、工程管理、军火仓库管理等多重管理职能。

据记载,英海军利用与铁码头相连的原北洋海军机器局厂房设施及其周边地带,建成以舰船修理为重点的舰队保障基地,建有舰船修理厂、军需和军火仓库等各种设施。舰船修理厂内设有油漆铺、铁工场、制桶场、工匠室、修船所、军火库、粮仓、码头货仓以及工程处、码头管理所等。在基地所用中国雇员中,大多为舰船修理厂所雇。

刘公岛基地首席工程师住宅 (2010年)

英国驻华舰队在刘公岛训练期间,意外事故时常发生。1909年贝德福德号开往日本途中在里不巴特岛触礁沉没,船上18名船员葬身大海。1923年发生过公兴号触礁事故,1925年发生Bedford号搁浅事件,1931年发生过“波赛东”号潜艇沉没,死亡21人的事件。机械故障和碰撞事件更是频频发生。由此,维护与修理业务很多,首席工程师的职能极为重要。最初,首席工程师原住在驻华舰队司令避暑楼,1920年迁到新址,由此可见其地位非同一般。

英租时期首席工程师住宅远眺

新中国成立后,该建筑由驻威海军某部管理使用,后移交地方。1990年代末期,因年久失修而闲置,2000年代初,甲午战争博物馆对其进行了维修,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组成部分。

文图 彭均胜 刘巍峰

部分图片选自《威海记忆》

相关链接

刘公岛英国海军住宅旧址(1):医官长住宅

编辑:于雨晴

审稿:杨强 于智超

校对:王玲

“渊雷杯”上海市高校​师生楹联书法作品展在刘海粟美术馆分馆(普陀区美术馆)举行

2022年1月10日,正逢农历腊八,由上海市艺术教育委员会为指导,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上海楹联学会、普陀区文化和旅游局、上海渊雷文化艺术基金会等单位主办,上海市书法家协会教育与交流工作委员会、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刘海粟美术馆分馆(上海市普陀区美术馆)、上海市中国书法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楹联基地、温州衍园美术馆等单位承办的“渊雷杯” 上海市高校师生楹联书法作品展在刘海粟美术馆分馆(普陀区美术馆)举行。

这次活动以华东师范大学著名教授、上海书法家协会荣誉理事、上海楹联学会首任会长苏渊雷先生的名字命名,共征得上海49所高校师生287件来稿,其中教师138件,学生149件。作者中既有年近百岁的老教师,也有刚刚入校的大学生。遵循楹联撰写规范和书法精美的要求,最终展出了25所高校113件作品。展览作品题材广泛,既有讴歌伟大时代,彰显优秀传统文化,也有体现文人志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品书体丰富、风格多样,体现了“书联俱佳”的效果。从中也反映出上海高校师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追求,给当下书法文本创作提供一次有益的尝试和借鉴。同时还展出近现代书法名家楹联作品30幅,以飨书法爱好者。

展览一楼大厅挂满喜气洋洋的火红春联。中国书协副主席、上海书协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潘善助,上海书协副主席张索、田文惠以及书协教育与交流工作委员会周斌、张信、崔树强、沈爱良、周正平、杨嘉麟、付威、燕凯、高榕等书法名家和华东师范大学书法研究生为现场观众书写春联。现场对作品进行导览直播,将撰联、书联、送联、贴联、赏联等楹联书法文化形式融为一体,把吉祥带回家,将传统留下,揭开了迎接新春、乐嗨上海过大年的序幕。此活动一直持续至壬寅元宵之后,为市民送上浓浓的民族文化大餐。

直播现场还插播了华东师范大学 教授刘永翔、上海大学 教授徐建融、 华师大图书馆馆长胡晓明、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叶长海的访谈视频, 他们就楹联在当下的创作意义做了相关讲解,认为这次活动对提升关于楹联的学习有着积极作用。

楹联以骈文和律诗为源头,能寄生于诗、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戏剧、小说等诸多文体;楹联通常字数较少,以五言、七言、八言、十一言最为常见,也有字数较多的长联,但总是以文辞精炼、声律和美、对仗工稳,尽精微致广大,备受历代文人青睐。楹联常借助汉字书写来呈现,也成为书法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名胜古迹,亭台楼阁,佛寺道观……随处可见楹联的踪迹。这既是楹联艺术性与实用性的体现,也给人们带来文学与书法双重的艺术享受。随着2005年楹联习俗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学习、弘扬楹联这一传统文化形式。

华东师范大学书法篆刻专业自创办以来,以如何让传统文化有效落地为思考,专门开设诗词题跋、楹联创作等课程,进行一日一联的创作练习。定期邀请名家开展楹联文化的讲座。华师大图书馆每年都举行写春联活动,让广大师生参与,已经坚持九个年头,并成为了上海市楹联习俗非遗传承基地。常年组织“把吉祥带回家,将传统留下”自助写春联活动,让更多的师生深度参与到内容撰写和楹联书写之中,从根本上传承这一文化,让她焕发生机和活力。通过这种方式,形式内容各异、充满个性化的春联成为了新春之际一道美丽的风景。

此次由华东师范大学与上海书协等单位举办“渊雷杯”楹联书法展,旨在从高校书法爱好者中推动楹联文本原创,追求书联俱佳的效果。此次入展的113件作品中不乏许多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华师大物理与材料科学院91岁的老教授卓宗亮撰写了“大任承天虎胆侠肝吹哨者,奔袭感地豪情壮志逆行军”歌颂抗击疫情的英雄,体现时代精神,弘扬社会正能量。上海戏剧学院叶长海教授的作品“未尽文章磨岁月,尚多生趣付江湖”,不仅平仄和谐、对仗工整,更是传达出作者的人生意趣,且格调高古典雅。上海师范大学邵仄炯老师兼善书画,他的对联“木落风高营丘树,云升水阔北苑山”很好的将古代画家的艺术风格与人名称谓融合在一起,给人带来精美的画面感,意境深远。华东师范大学王胜同学所撰的书房联“把酒长怀子建赋,临池独慕右军书”对仗工整、平仄合律。这里的子建是指曹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等。右军是指王羲之,有“书圣”之称,其《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符合其专业与身份特色。田桂荣同学的“长怀大令中秋帖,欣拜鲁公勤礼碑”也从个人专业角度出发,将大令王献之与鲁公颜真卿书家嵌入联中,追慕古人。在展览作品中,多数作者紧扣传统楹联创作规律,大多采用古典平水韵进行创作,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把握与水平。在征稿评审环节,上海书协、楹联协会等单位邀请了刘小晴、刘永翔、张索、杨先国、姜玉峰、徐建融、崔树强七人组成了评委会,张强、黄丽芬担任监委,进行了严格的评审。对部分入选的学生作品还邀请中国美院钱伟强老师给予评点加工,使之更加完善。这次展览的文化意义在于倡导当下书法作品文本原创,在当下群展中尚属罕见。通过楹联自撰自书为切入点,为书法未来创作方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为之后的各类书法展览和创作者不断加强对原创文本的重视,营造自书自撰的良好风气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此次活动另外一个看点就是近现代名家楹联特展。作品大部分来自于温州衍园美术馆珍藏,也有部分来自苏渊雷先生家属所藏。30位名家包括:何绍基、左宗棠、吴昌硕、沈曾植、康有为、黄宾虹、罗振玉、梁启超、于右任、弘一法师、马一浮、潘伯鹰、沙孟海、王蘧常、苏渊雷等。作品内容大多出自于书家自撰或集联,可以看出近现代文人士大夫对联句创作的功夫可谓信手拈来,在他们笔下真正体现文书俱佳,散发着特有的文人书卷气,是人们师法了解传统楹联的典范。

此次活动采取网络现场直播的形式,通过专业人士深入浅出的导览介绍,从楹联文本与书法艺术两个角度向广大民众传递楹联文化的魅力,给即将到来的春节带来了撰联、书联、送联、贴联、赏联等一系列楹联文化大餐。

本次展览至2月20日。

精彩回顾

【征稿】全国第五届草书作品展览征稿启事

【征稿】全国青少年书法教育论坛征稿启事

聂耳旧居、高义桥……来看上海这群师生画笔下的红色地标

如何更好地利用上海的红色文化资源?

2021年3月,上海市首批革命文物名录公布后,联合办学的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和上海市逸夫职业技术学校(上海视觉艺术学院附属高级中学)两校师生结合课堂教学或利用课余时间,对相关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等进行了实地采风写生。

展览信息 本文图片均为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提供

6月10日,两校师生写生展在华山艺术馆正式开幕,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创始人、老校长龚学平为本次展览主题题词“红色印记”。

建筑可阅读,亦可入画,将革命历史和建筑艺术两者作结合也是此次“红色印记”写生展的内核。师生们走近聂耳旧居、内山书店旧址等沪上经典地标建筑,用水彩、速写、油画棒等多种绘画形式,将建筑收进自己的画布中。

此次华山艺术馆“红色印记”师生写生展展期将至7月1日。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