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关大楼(江海关)旅游攻略-上海海关大楼(江海关)必玩景点

乌鸡哥哥
上海海关大楼(江海关)

上海海关大楼是1891年拆除旧屋,于1893年建成一座英国建筑师设计、浦东川沙匠人杨斯盛主持建造的3层砖木结构的英国哥特式楼房。1925年又拆除旧屋重建,于1927年底落成,即现大楼,与雍容典雅的汇丰银行大楼齐肩并列,相得益彰,被称为汇丰银行的“姐妹楼”。

上海海关大楼面临外滩的一端高8层,上冠三层高的四面钟楼,西部5层,均为钢架结构。东部墙面用花岗石砌筑,西部1、2层石砌,3、4层镶褐色面砖。正面1、2层处理似底座,粗石墙面,入口处为典型的希腊多立安柱门廊。7层上方又挑出的高大檐口。

入口大厅藻井以彩色马赛克相拼的帆影海事图案为饰,甚为精美。建筑上部具有装饰艺术派建筑特色。钟楼旗杆位置在地理坐标东经121°29′0.02″,北纬31°14′20.38″,为上海地理位置的标志点,同时也外滩建筑中气派最大者。钟楼则为哥特式,有十层楼高,是仿美国国会大厦的大钟制造,在美国造好后运到上海组装。据说花了白银2千多两,是亚洲第一大钟,也是世界著名大钟之一。海关大楼巍然屹立在浦江之滨,它那铿锵、激昂的钟声象征着庄严,象征着使命。

电话

021-53824522

交通

都市观光旅游1线(城市规划展示馆-城市规划展示馆)

景点位置

上海黄浦区中山东一路13号

探寻北海历史,北海关大楼旧址

北海海关,解放前称北海关。是广西“四大关”中最早建立的海关。当时北海关名义上是清政府所设,实际上是英国等帝国主义国家所控制的工具。因海关大权操纵在洋人手里,故又称洋关。

(图片来源于网络)

北海关大楼旧址位于北海市海关大院内,是一座边长约十八米的三层方形西洋建筑。该旧址是旧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和关税主权外丧的典型物证,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北海关大楼建筑面积一千平方米,楼顶为坡顶屋,四周为回形天台,各层有回廊,室内有壁炉,南向的楼外有一倒“T”字形台阶通往二楼。

(图片来源于网络)

淡蓝色的窗和充满沧桑的博白的墙体,很有历史感。

建筑偏像欧式建筑,但大门却是中式的政府大门状。与旁边的高楼大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仿佛也置身于那个年代一般。

(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欢研究历史或者是喜欢有历史感的东西、建筑的小伙伴,值得一去。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仅限外观)

景点位置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海城区中山路北0.1米(海关大院内,在珠海西路尽头)

文章来源于:乐乐游 http://www.llyou.com/raiders/show_1078.html

历史上重大事件,关于东海龙海天的传说

关于湛江东海岛(龙海天)的传说,大概意思如下:传说在宋恭帝向蒙古人投降被蒙古人掳走之后,为了支撑南宋的半壁江山,文天祥、张世杰等忠臣又拥戴益王赵罡继位做皇帝。可是,蒙古铁骑很快又杀了回来,正危难之际,忽然飞来一只大蝴蝶,声称要救驾。你道这蝴蝶是从哪里来的?原来是从吴道子画的“美女扑蝶图”上飞下来的。吴道子人称画圣,他画的画是很有灵气的,只因当年宋徽宗赵信也是好画之人,他见这只蝴蝶画得传神,心生怜爱之意,便用御笔在扑蝶的补字之上加上了一个小小的“免”字,成了“美女免扑蝶”。蝴蝶铭感皇恩,一直未能报答,今见赵家有难,使现身来救驾。赵罡等人见形势危急,便顾不了许多,纷纷爬上蝴蝶的背脊逃命。蝴蝶振翅一飞,冲出重围,为了逃离蒙古铁骑的追赶,它拼命地飞呀飞,不知越过千山万水,也不知飞了多长时间。飞到一处海湾,已经筋疲力尽,再也飞不动了,便一头栽到大海里,度成一个海岛。再说小皇帝赵罡,他睁开眼睛,见四面是海水,心里纳闷,不知是什么地方,但心里又想,刚才从临安城逃出来;如今见到大海,莫不就是临安城东面的东海?于是便冲日说出:“哈哈,我们逃到东海岛了!”由于皇帝开了金口,从此就将错就错,把这里叫做“东海岛”。

宋恭帝(当时还不满6周岁)被蒙古人掳走,文夭样拥立宋端宗赵罡,赵罡逃亡到油洲岛,赵罡死后八岁的赵丙在对洲岛登基,做了不够两年的倒霉皇帝,这些都是千真万确的史实。东海岛也的确象一只蝴蝶,是不是从古画上飞出来的,就请各位认真考证了。至于守海岛的名称,明清时代叫做“椹川”,法国强租广州湾后,把这里划为“东海区”,此名沿用至今。

还有一个叫玄坛庙的传说,偃师与巩县交界的山岭上,有一个小庙,人们都叫它玄坛庙,也有的叫它郭子仪庙。为什么一个小庙有两种称呼呢?说起来话就长了。

原来,这庙东边不远,有个黑风洞,洞的崖壁上还有一柄古剑把。尽管这都是陈年古代的事了,可确实与庙还有牵连。过去这一带的庄稼,很少有收成。原因是只要小麦该扬花了,从黑风洞中刮出一股风,到收获时节颗粒不结。人们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甚至还逃奔他乡。

这年,郭子仪从许州归来,路经此地,得知情况后,就亲自到黑风洞口察看。这时一股黑风正好由洞内向外吹刮,如烟似雾,眼前一片白茫茫,雾腾腾。郭子仪愤怒执剑,向洞上刺去,谁知宝剑刺在崖壁上,竟然拨不出来了。可是,霎时云消雾散,露出湛蓝的天空。众乡里见状叩头顿拜,感谢上苍。感谢郭子仪见义勇为。并请求大将把宝剑就留在原处。郭自然慷慨允准,辞别了乡里百姓,带兵而去。

以后,人们都怀念郭子仪的大恩大德,因为从此庄稼岁岁丰收,年年有余,有的人还想盖一个庙,好四季香火不绝。虽心有余而力不足也,村子太小了,思来想去没有别的门儿。

不知谁出了主意,原来这里还有个玄坛庙,也就是财神赵公元帅庙,乡亲们曾不断地供奉祭祀,大家终归还是穷得叮当二声,因此,时间长了,庙堂坍塌也没人去修理,玄坛爷也随着风雨,不知飘到那个无影藏国了。只剩下玄坛奶奶,孤苦伶仃地坐在那里,忍受着风霜雨露之苦。

村民们将此庙修补粉刷,抹彩饰色,又配了一个红脸大汉郭子仪塑像,四方人等莫不争相瞻仰。等开光之日,县令也要亲临点主,乡绅商贾也将焚香叩拜,主事人自然筹措得当,庙宇内外也打扫得整齐洁净。

这天早晨,主事人发现郭子仪像与玄坛奶奶来个相背而坐。所谓你东我西。主事人心想,可能是招呼人一时粗心大意,又一想,当时自己还认真检查过一遍。要说谁来摆弄了吧?神灵在上,谁敢如此大胆。就算有这样大胆的人,他怎么移得动呢?于是,慌忙召集人等,赶快重新又把像摆正。

一县之长的父母官驾到了,众人等忙于招呼,善男信女沐手焚香,钟磬齐鸣,好不热闹。当县太爷揭开纬慢观看神像时,大家惊呆了,原来,它们的像又相背而坐了。县太爷要发作责问,主事人忙上前解释庙修补经过,把前两次方位移动的始末也说个明白。不由地县太爷哈哈大笑。说:“你们也真是如此的荒唐,神灵岂可胡乱搭配,这也难怪他们不相照应。”他想了一下又说:“取过来文房四宝——不,拿笔墨来。”

大家不知道县太爷要变什么戏法,都瞪着眼看究竟。只见他略加思忖,挥写起来:

庙是玄坛庙, 妻是玄坛妻。

下官来说合, 嫁于郭子仪。

大家都佩服县太爷写得好。据传,从此,两尊像再也没有移动过位置了。

其实这些传说是不是真的,我们还真的无法考证,但这些传说的存在,确实为湛江人民的

生活

以及

文化

带来了影响。让我们在茶余饭后多了闲聊的资本。在说起地域文化时,多了一份认同感。

“中国摩根”陈光甫和江西中路上海大楼

“望野眼”是个吴语词,北方话读起来会有点拗口。常有朋友问我“望野眼”到底什么意思,我一般用“开小差”或者“打岔”来解释。王羲之《兰亭集序》中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说到“望野眼”,我认王右军是开山鼻祖,“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俯仰”很重要。要抬头看天,也要低头看路。那天我走过江西中路宁波路,抬头望了记野眼,被我看到一处独特所在。

古典主义框架、装饰艺术特征的上海大楼,顶部竟有一座重檐歇山的中国传统建筑

江西中路宁波路口西北角是“上海大楼”,名字听上去霸气。但在外滩建筑群之中,并不十分显眼。但顶上有了这么一幢中式建筑,就显出其独特来了。既然来到这里,不妨左右看看,原来这幢房子,是号称“中国的摩根”陈光甫先生创办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旧址呢!

江西中路宁波路口的“上海大楼”,原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大楼

陈光甫的本名叫陈辉德,字光甫,镇江人,出生于1881年,家里兄弟姐妹八人,他排行老四。“陈老四”据说智商非但不高,而且还有点“木”,到七八岁了,连话都说不好。陈光甫的父亲经商失败,但有一技之长:能说英语,所以进了报关行工作,生计尚不成问题。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中国话说不利索的陈光甫,说得一口好英语,由此也进了报关行。一边学业务一边学语言,陈光甫早年苦得不得了,后来他在回忆录中用文言文写了一段话,我翻译如下:

“鄙人年幼时也是学徒,凡是添饭斟茶、早晚装卸排门板等工作都是我来做。在煤栈当学徒时还要负责打包,晚上睡地板,夏天露宿晒台,饭吃不饱。如果和厨子搞不好关系,饿肚子的时候向厨子要点饭吃都要不到。”

陈光甫(1881-1976)

对陈光甫这个人,老上海的评价并不一致,有人说他是商业天才,也有人说他生性滑头。我想大凡在工商领域的成功者,“滑头”可能是必须的。陈光甫17岁进入汉口邮政,1904年以中国代表团工作人员的身份参加在美国圣路易斯举行的世界博览会。在那次博览会上,陈光甫第一次表现出他的“滑头”,或者说是超强的投机能力,他结识了孙中山,当场捐了笔钱。

参加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的中国代表团

到了美国之后陈光甫没有马上回来,他取得官费在美国留学,先在衣阿华州和俄亥俄州读了两个学校,1906年进入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财经商业学院专攻经济学,1910年拿到学位回国。回国以后他又一次看准了时机,辞去了清政府里的官职,给江苏巡抚程德全当了幕僚。第二年辛亥革命,程德全摇身一变成了江苏都督,陈光甫一下子成了江苏财政司司长,接着又当上了江苏银行经理。

上海商业银行1915年成立,原址在宁波路9号

陈光甫虽然很滑头,但他非常讲信用。担任江苏银行经理期间,北洋政府想从他这里获得客户资料,以掌握革命党的财政信息,陈光甫没有答应,又一次辞掉“国企高管”的职务,于1915年正式创办了“上海商业储蓄银行”。陈光甫的银行在当时的上海滩被称为“小小银行”,因为他的资本非常小,名义上的注册资金是十万元,其实东拼西凑只有七万元。而当时租界里最小的银行中华商业储蓄银行都有25万元,最大的盐业银行有195万元。可就是这样一家小银行,被陈光甫越做越大,究其原因,陈光甫总结了十六个字:“人争近利,我图远功;人嫌细微,我宁繁琐”。

“人争近利,我图远功;人嫌细微,我宁繁琐”

陈光甫的银行储蓄存款1元钱就可以开户,他还特意做了许多储蓄盒子送给顾客,鼓励人们把铜元、角子存起来,凑足1元钱来开户。这种方针吸引了大量底层民众,也使同行感到压力。有一次同行拿了100块大洋来,要求开100张一元的存折,明显是来挑衅,有点鲁智深让镇关西切肉的意思,换了别人恐怕早就光火,但陈光甫叮嘱柜台营业员热情接待,愣是开了100张存折。此事等于给陈光甫做了免费广告,由此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在普通劳动者心中成了“自己的银行”,生意一下子做开了。

美国商业大亨摩根被称为“世界的债主”,靠的就是抓住商机。陈光甫被称为“中国的摩根”,其商业头脑由此可见一斑

1923年陈光甫在银行内部办起旅行社,这是国人自办旅行社的开始。

1927年以后,陈光甫和蒋介石及国民政府打了多年交道,他的“滑头”也体现得淋漓尽致。一方面,蒋介石上台以后他提供大量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蒋介石请他出任财政部次长、财政厅长、政治委员等职务,他一律辞而不就。当国民政府以“官股”的形式控制金融,逐渐形成官僚垄断资本时,他一头主动拉拢孔祥熙,一头打通和欧美银行的联系。原来的口号是“抵制国际经济侵略”,后来成了“促进国际贸易”,说来说去,都是为了保住自己的产业。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大楼

1949年之后,陈光甫把上海商业储蓄银行香港分行改名为上海商业银行,在香港注册、独立经营,1954年又在台北设立上海银行总行。1976年7月1日,95岁的陈光甫病故于台北。

当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营业大厅

当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地下金库

当年正在营业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

除了

如今的江西中路宁波路,只有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旧址”了!在老黄浦众多的大楼中,它并不起眼,因为陈光甫一向崇尚节俭,因此他的大楼和一般银行大楼不一样,没有那么豪华,二楼以上只是清水红砖,装饰也少。

江西中路宁波路口原来银行大门的位置,现在是浦发银行的ATM机

楼上是一家著名的连锁低价酒店

大楼在宁波路的背面,可以看到裸露的墙根,隔壁已经拆了,正在大兴土木

江西中路上的地下室通风口

满是尘埃的旧窗台

一抬头,看到两床晒着的被子

楼顶上的中式建筑到底怎么回事,我还没有搞清楚。不知有没有哪位朋友能带我上去参观一下呢?

进门处的“上海大楼”四个字几乎都剥落了,只剩下“海”字的两个点

这两“点”,还能保持多久?

欢迎长按以下二维码关注“老周望野眼”

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