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商银行大楼旅游攻略-中国通商银行大楼必玩景点

迪哥
中国通商银行大楼

中国通商银行大楼(外滩)是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外滩6号建造的银行大楼。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银行,成立于1897年5月27日,创办人是盛宣怀。外滩6号原来是一家拍卖行,3层殖民地式建筑。1906年翻建,由英资玛礼逊洋行的格兰顿(F.M.Gratton)设计,建筑面积4541平方米,建筑风格为仿哥特式市政厅式样。顶部有一排尖顶。该大楼于1906年建造。开创时参照英商汇丰银行的管理办法。该行成立之初,国家即授予发行银元、银两的特权。

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也是中国第一家发行纸币的银行。总行设于上海,行址在今中山东一路6号。该大楼于1906年建造。开创时参照英商汇丰银行的管理办法。民国初期,该行乃易英文名为“CommercialBankofChina”,成为纯粹的商业银行。1936年,该行正式改组为“官商合办”银行。此后,该行为-政府所控制,与四明商业储蓄银行、中国实业银行、中国国货银行合称为“小四行”。建国后,人民政府接收该行的官僚资本部分,改造为公私合营银行之一。

中国通商银行大楼,又名元芳大楼,位于上海市中山东一路6号,1897年,中国人自筹资金开设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现今则是香港侨福国际企业有限公司所在地。

此楼原是一幢3层砖木结构的房子,东印度式建筑风格。1906年拆旧建新,由英商玛礼逊洋行设计,为假4层砖木结构,大楼外观呈英国哥德式建筑风格。大楼第四层有五个尖顶层面,原先还有十字架。第三、四层有小尖塔。大楼第四层是尖券形的窗户,一、二层是典型歌特风格的花窗棂窗户。装饰上具有欧洲宗教建筑色彩,青红砖镶砌,众多细长柱子钩勒墙面。后因维修时用水泥粉刷墙面,除框架外,原先的外貌已不复存在。大门入口竖有罗马廊柱。底层、二层为落地长窗,券状窗框,两肩对称。上层为坡式屋顶,并有一排尖角形窗。四楼南面为平台,是观光黄浦江的胜处。

这幢即将走过一个世纪的欧式建筑的意义远不止停留在具历史性与艺术性。可以说,就是它在中国金融史上划上了开篇性的一页。

中国通商银行是中国第一家银行,地处外滩,地位之重要可想而知。外滩是上海城市标志性区域,外滩建筑群富集文艺复兴时期西洋建筑设计的精华。一幢幢风格迥异、造型别致、各具个性的建筑,组成了名副其实的“万国建筑博览”,在浦江两岸,构成一条轮廓协调、错落有致、璀璨灿烂的建筑景观。

上海开埠时,外滩还仅仅是黄浦江边一片杂草、芦苇丛生的荒滩,沿江是一条由纤夫们用脚挥汗踏就的小道。一百多年以来,历经外国租界的入侵和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外滩曾作为“远东第一金融街”而引起世人瞩目。那一系列壮观难忘的建筑,也留下了太多的历史故事,足以令人回味。

金城银行大楼(交通银行上海分行业务部)江西中路 200 号

金城银行大楼

地址:江西中路 200 号

1917 年,金城银行由中国近代银行家周作民在天津租界创办,上海分行在次年设立,并于 1924 年在江西路东侧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大厦对面兴建大楼,1926 年 1 月底落成。1936 年后,江西中路上的这栋金城银行大楼便成为了金城银行总行。

大楼由我国第一代建筑师庄俊与赍丰洋行联合设计,建筑原为四层, 正面 6 根方柱突出墙面之外,使柱墙形成 3 大块凹凸面。中间大门左右 各有一根希腊多立克柱,上部三角形花岗岩柱梁凿有一龙一凤和斧头组 成的圆形图案,作为该行标志。大门上首的 2 到 4 层窗口均为紫铜色钢窗, 2 层呈长方形,3 层呈半圆形,4 层钢窗外则有挑出阳台。

整幢大楼外墙用苏州金山石垒成,内部装饰则为意大利云石,窗门形式有长方形、扇形、 半圆形,且全部装有紫铜色钢窗。营业大厅的地面、护壁、楼梯及方柱采用人造大理石。

1956 年,金城大楼改作上海市青年宫,两年后对外开放 ;1968 年, 青年宫关闭,后于 1974 年 10 月迁往西藏南路“大世界”,此地则成为了江西中路 200 号招待所。

上世纪 80 年代,大楼又一度成为了福州饭店。自 1986 年开始,江西中路 200 号才恢复了它金融大楼的面目,成为中国交通银行总管理处和上海分行办公楼。

建筑档案

昨天 :金城银行大楼

今天 :交通银行上海分行业务部

建成年代 :1926 年

风格 :新古典主义风格

投建方 / 建筑师 :庄俊与赍丰洋行联合设计

地址 :江西中路 200 号

保护身份 :

1989 年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优秀近代建筑

游洋楼|原中南银行大楼 中国与南洋华侨合作兴办

原中南银行大楼位于和平区解放北路86-88号,是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属于天津市特殊保护级别的历史风貌建筑。

中南银行成立于1921年,为印尼华侨黄奕柱和原交通银行北京分行经理胡笔江共同创办的私营股份制商业银行,定名为中南银行,取中国与南洋华侨合作之意。总行设于上海,天津分行于1922年开业,主营存放款业务。因该行为华侨投资,经北洋政府特批,允许其发行钞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该行又陆续开办了外汇及信托证券业务。1952年中南银行结业。

建筑建于二十世纪初,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最初是地上二层、地下一层。1938年由华信工程司增建至三层,设计者为近代著名建筑师沈理源。

建筑立面整体为青花岗岩石材饰面,面向解放北路的东立面遵循古典主义的对称原则,整体立面以竖向线条装饰。外窗为简洁的木格方窗,窗槛墙也做了细腻的竖向凹凸线条装饰。首层外窗做了防护性铁艺护栏,窗台用花池装饰,颇具欧陆风情。立面设置了通高的装饰性半圆壁柱,柱身有较深的沟槽装饰,但省略了柱头和柱础。

建筑原有一层檐口,三层新建部分又形成了第二层檐口,整体比例关系和谐。三层顶部中心局部挑高,营造视觉中心,挑高部分有个半圆形的穹顶,外装镂空金属花饰,甚为精美。

进入正门是一个宽敞的门厅,内部一个三层通高的营业大厅是整个建筑的核心。二层出挑形成一圈回廊,营造共享空间。建筑内部功能空间布局合理,室内装修考究,木地板、木楼梯等设施保存完好。

中南银行是解放北路上少有的华人办起来的银行,圆形入口与方正的楼体相得益彰。

来源|筑城通鉴、百度百科

图片来源|枉言摄影、筑城通鉴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告知

游洋楼|茂根大楼 • 外国商人与银行职员的选择

茂根大楼旧址位于和平区常德道121号,是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属于天津市特殊保护级别的历史风貌建筑。

1935年,徐世昌的女婿许大纯投资并聘请中国工程司建筑师阎子亨、陈炎仲设计茂根大楼。该建筑建成于1937年,因许大纯的堂号“茂根堂”得名。茂根大楼为混合结构的四层建筑,带半地下室,中部为四层,两翼为三层。每层以楼梯间为中心,设有四组不同面积的单元房,每间单元房又以起居室为中心来布置卧室、厨房、餐室、儿童房、佣人房和卫生间,该建筑在卧室中还设置有独立卫生间。茂根大楼外立面运用大面积的深色琉缸砖墙面和浅色的阳台体块做对比,并设有矩形窗、角窗和圆窗,是一具有典型现代建筑特征的建筑。

许大纯

那时的天津有众多外国商人、职员来这里工作,具有西方特色和居住理念的茂根大楼吸引了很多外国租客。不同于传统的中国庭院式建筑,茂根大楼在设计上充分体现了当时人们追求自由的生活理念。茂根大楼里每套房屋的面积都非常大,再加上建筑和装修材料都是进口的,包括浴盆、马桶在内的设施都是国外的,正适合在津外国人的居住要求,于是,茂根大楼便成为一些外国职员在天津居住时最满意的家。

除了居住在这里的租客们,那时频繁出入于茂根大楼的还有一些专门为出租者收取房租的人,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房屋经纪人。在天津原英租界,像茂根大楼这样的公寓式住宅,里面的租客按月缴纳房租,但房屋所有人并不亲自来收房租,而是由一些专门从事这个职业的人来收取。每个月都会有经纪人将收上来的房租交到房主处,房主再付给经纪人薪酬。在当时的中国,茂根大楼的居住模式及收租方式,已经在上演着现代的社会场景和生活模式。

几十年前的茂根大楼里,就有了现代的房屋租赁模式,可以说是十分先进了。

(文章来自爱游和平)

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