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尔格尔的历史建筑及考古遗址旅游攻略-博尔格尔的历史建筑及考古遗址必玩景点

新浪哥哥
博尔格尔的历史建筑及考古遗址

博尔格尔的历史建筑及考古遗址坐落于伏尔加河河畔,鞑靼斯坦共和国首府喀山的南部,是见证中世纪城市博尔格尔历史和文化的最佳证据,为早期伏尔加-保加尔人的定居点。

中世纪古老城市博尔格尔存在于7世纪至15世纪,为13世纪金帐汗国的第一个首都。博尔格尔代表着几个世纪以来欧亚大陆历史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在文明、风俗和文化传统的形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些历史遗留的遗产为历史的延续和文化的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同时也是公元922年伏尔加-保加尔人接受伊斯兰文化的象征,目前依然是鞑靼斯坦穆斯林神圣的朝圣之地。

Bolgar Historical and Archaeological Complex

必去理由:2014年新增的世界文化遗产

景点所在大洲: 欧洲【Europe】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俄罗斯[Russia]

景点所在省、州:鞑靼斯坦共和国 [Republic of Tatarstan]

景点所在城市:博尔加尔 [Bolgar]

宽之/黄河(准格尔段)古城遗址历史地理研考

作者简介

宽之:从事文化产业。曾为准格尔旗、呼和浩特市、西安市、重庆市等地归划设计建设多处民俗博物馆和旅游景区。并创作多部实景文创剧和宣传片。自由撰稿并在《南国风》《中国煤炭文艺》《五月风》《鹿鸣》《鄂尔多斯文学》等期刊发表作品百余篇。

一、胜州

552年,以漠北为中心的突厥部族建立起强大的突厥汗国。阴山以北广大地区都是突厥汗国的辖地……并随着突厥汗国国力日益强盛,逢干旱灾荒之年,突厥军队时不时翻越阴山山脉,进入白道川(呼和浩特平原),南下西进,甚至渡过黄河侵扰虏劣华北、西北隨朝所辖的广大地区。随王朝思暮想阻档突厥人的西进南犯,也只能把黄河当天险,在黄河河套的东北角、黄河自西向东折回南流的拐处筑城镇守(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脑包湾村的黄河西岸处。)。

553年(开皇三年),隨朝又在现今的内蒙古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的脑包湾村的黄河岸边设了榆林关。557年(开皇七年),又在此置榆林县;开皇二十年,正式设胜州,辖领榆林(十二连城古城遗址、富昌(天顺圪梁古城遗址)、金河(河林格尔土城子遗址)三县。

583年,突厥分裂成东突厥和西突厥。东突厥可利可汗被西突厥都蓝可汗击败。东突厥可利可汗率众部投靠了隨王朝,并被隨王朝封为启民可汗、并筑大利城(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遗址)安置其部众。之后,隨朝又将东突厥启民可汗及所属部众安置在夏州和胜州之间(即今伊金霍洛旗以北至准旗北黄河西岸的台地上)。

607年,隨炀帝(杨广)北巡胜州城。炀帝从洛阳出发,经晋南,出雁门,过晋西北高原,沿黄河至胜州。随行甲士五十余万,马十万匹,旌旗辎重,千里不绝,突显胜州榆林城在隨朝北方战略中地位之重要。隨炀帝此次出塞北巡即是耀兵扬威、震慑北藩,又是安定北彊,加强隨王朝与东突厥在政治上的宗潘关系。因此,胜州这座城,自古就不是一座阳春白雪、杨柳依依的温柔地;胜州是一座刀光剑影、战马嘶鸣,你方唱罢我蹬场的军事重镇,滴血战场要塞。即便隨炀帝在胜州城外支起大讶帐招见东突厥启民可汗及吐浴浑、高昌使节,宴请3千于众,那也是一局标准的鸿门宴,观渔于河,谋面探究,粉饰给天下各路诸候的大戏而已……隨炀帝宴客不久后,随之是大开杀戒。隨炀帝杀了光禄大夫贺若弼、户部尚书于文弼丶太常卿高颖等人……发丁男百余万筑长城。西距榆林,东至紫河(今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境内的浑河)。一旬罢,死者十有五六,也就是说:死了至少六七十万人。

(榆林会面,隨炀帝与东突厥启民可汗)

(随行隨炀帝的隨朝文武大臣官员)

(下图为东突厥启民可汗部下及土谷浑、吐噃、高昌等使节)

609年,归顺隨王朝的东突厥启民可汗在隨王朝的保护扶持之下势力猛增,在这种形势下,西突厥都蓝可汗被其部下所杀,西突厥都蓝可汗的部众多数投奔了东突厥启民可汗,隨王朝随之将胜州改设为榆林郡,统领榆林、富昌、金河三县。此时,隨王朝的势力在归顺隨朝东突厥启民的扩张中已越过黄河北岸?黄河东岸,甚至越过阴山到达阴山之北的广大地域……

到了621年前后,隨朝朔方梁都师与东突厥结成同盟,胜州又被地方势力梁都师割据所占。不久,梁都师在此地域建立了梁国,并建立了一套自己的政权机构,并且在东突厥军队的帮助下与隨军翰旋对抗加速了随王朝的彻底灭亡。621年年底,唐王朝初建立,而此时的胜州仍属梁国 ,在梁都师的割据统治之下。

(上图为胜州古城遗址的古城墙遗址,已受到当地文物部门的有效保护)

(下图为胜州古城内图景,已被今当地居民开辟成农田。沿此农田灌溉水道远处的小白点儿,即是胜州古城遗址文物保护标牌)

唐朝建立后,梁都师仍与东突厥的始毕、处罗、颉利可汗勾结,在东突厥的支持下,不断与唐朝发生冲突、争夺土地人口……

628年,唐太宗灭了梁师都,消弥了内忧。629年,唐太宗派李靖李勣在定襄之战中奇袭阴山,一战歼灭了东突厥主力,俘虏了颉利可汗,灭了东突厥。之后,相继扫灭了吐谷浑、高昌、薛延陀,大败吐蕃东征高丽,此时胜州属唐王朝所辖,唐王朝在胜州设单于都护府代延统辖胜州。

(上图为胜州古城遗址里一处孤遗迹)

唐代末年,胜州城被西夏党项占据,属西夏国辖地。到916年,辽太祖率兵西征突厥、吐谷浑、党项、沙陀突诸部,大胜东还,并擒获唐朝振武节度使李嗣本,于胜州隔河的东受降城进行安置。此时的胜州(十二连城古城遗址)河滨县城(天顺圪梁古城遗址)均属辽国(契丹人)辖地。后辽太祖将胜州(榆林城)及河滨城所有民众强制虏劣到黄河北岸东岸自己属地里管属,致使胜州榆林城及河滨县城成为两座空城渐荒废。后西夏党项族逐步沿黄河向东向南渗透,到西夏国后期,准格尔地域沿黄河的胜州滨河县等地域,还有现今的城坡(城坡古城遗址,年代西夏)、魏家峁(寨子峁古城遗址,年代西夏时期,年代下限不超过元代)、龙口及准旗的广大地区均已成为西夏党项的属地。

(上图为胜州城古城墙遗址)

(二)十二连城地域名与民间称胜州古城遗址为十二连城的由来。

据考证:在汉代,由于此地的战略地位的重要,就在渡口两岸设郡置县,其中,黄河南岸的台地就是汉代的沙南县。到了隨唐时期,黄河渡口更加受到重视,隨朝就在黄河西岸原汉代沙南县故处设榆林郡,并且建造了一座胜州城。而后人看到汉代沙南县垮塌的城墙遗址与隨唐胜州城垮塌的城墙遗址,交错纵横,墙连着墙,城套着城,城池密集众多,故得名十二连城。

另种说法:十二连城是从《长葛县志》里的地理标识得名。此县志纪载:十二连城遗址在老城西北五里,形势弯环,连绵不绝,故曰连城。

(下图为胜州古城遗址内若隐若现的汉代沙南县城墙遗址)

(三)十二连城巨合滩村,天顺圪梁的古城遗址,隨代富昌县城遗址,唐代河滨县城遗址及遗址平面图。

(四)十二连城、天顺圪梁古城遗址。在隨代,此城是隋代的富昌县县城,在唐代此城是河滨县县城。此古城遗址距胜州榆林城遗址直线距离约6公里。这两座古城遗址年代、历史事件、出土的文物与文化内涵几乎相同,如同胜州古城遗址。在此不在一一例表述天顺圪梁遗址文化内涵,只通过遗址现场拍摄的照片和绘制的平面图,让读者通过想象构建当年城池的规模形制(补充,在天顺圪梁遗址测绘平面图的下方,因村落民居的破坏,现已看不到古城墙的任何痕迹。村落的正北方,黄河由西至东从现在的村庄流过,即从天顺圪梁古城遗址自西而东流过。天顺圪梁古城遗址北低南高,坡度差高度约4O余米。上到古城遗址的内外城的中间地段即地形成为水平平面地段平台地貌,此地段与从西沿伸过来的库布齐沙漠处于同一个水平面)。

(以下图片均是天顺圪梁遗址图片)

(下图为天顺圪梁古城遗址,内城城门)

(下图为天顺圪梁古城遗址,外城城墙)

(穿城而过的乡村公路)

(下图为天顺圪梁古城遗址,内城城墙与现今民居的接触点。民居处,已看不到古城墙任何遗迹,古城墙遗址已被损毁。)

(下图为天顺圪梁遗址,外城城墙)

(下图为天顺圪梁古城遗址,内外城墙中间的景象)

(下图为天顺圪梁遗址,隐约的外城墙)

(补充:天顺圪梁古城遗址内城L形的城门。此种L形成门在古遗址城池考古中首次发现。此种城门是北方城垣征对游牧骑兵特有的双城门设计。城洞设计成L形的作用是一旦一城门被攻破,窄长的L形能造成冲入城洞中骑兵摔倒、互相踩踏,而不是长驱直入,且还有L形另外一城门闭合。)

(下图为实景)

(五)想象:天顺圪梁古城遗址,当年内城池图景

(六)胜州古城遗址、天顺圪梁古城遗址及周边的遗物及出土的文物

(汉代的残砖)

(两古城遗址里,随处见的辽白瓷器残片,唐代陶器残片。)

(西夏黑釉掦花梅瓶)

(随唐胡人玉带板,突厥人形象的玉带板。)

胜州古城遗址出土的唐代墓志

(七)杨继业、杨延迢、佘太君等杨家将们,从来就没有踏上过准格尔这片土地,

从《中国历史地图集:宋辽金时期》,我们一目了然,不光是准格尔地域,就是全内蒙古地区仅一处宋朝唯一的古城遗址就是准格尔南部的丰州古城遗址。

丰州古城遗址地处准格尔旗纳日松镇羊市塔村,由丰州古城和由南向北的宋代2O多个烽火台排列的烽火烼线组成,它是宋代长城军事预警、防御、驻守边关的重要军事设施。但同时也西夏党项政权与宋王朝争夺最激烈一处宋代州城。

辽、宋、西夏、金时期,鄂尔多斯地区大部被西夏占据,只有准旗南部的羊市塔村这个弹丸之地丰州城被北宋占据。

先说丰州城的由来。丰州之名源于辽丰州天德军。在宋、辽、西夏三国对峙时期,准格尔的地域地理属宋、辽、西夏三国交界处。而丰州这块地方本是河西藏才族聚居地。969年,藏才族首领王承美归附宋朝,宋朝任命其为丰州衙内刺使,开始兴筑丰州城,并依靠宋庭供给补养(王承美及部众,很有点象宋朝雇佣兵的味道)。

1O38年,西夏建国。1041年,西夏攻陷丰州,丰州又归入西夏版图。1061年,宋仁宗出兵又收复丰州,到北宋末年,西夏与金相约攻宋。1129年,丰州划入金朝的版图。1146年,金朝又将丰州归还于西夏,直到蒙古灭亡西夏后,宋、西夏丰州未建制。

从上述的史志,可得出结论:宋王朝只以丰州为踞、以烽烼宋长城为彊界与西夏王朝对抗,多半时间是被西夏党项人驱逐出丰州城、烽烼宋长城之南,甚至有时被西夏赶过黄河之东。宋朝的势力仅在丰州遗址处,始终没有北上跨过烽烼宋长城北。用当今的语言:宋军仅到达准旗挬牛川中游的羊市塔村某地点,而且还不是名符其实的宋军,而是北宋的雇佣军藏才族人到达此地。故此杨家将杨继业、杨廷迢、佘太君……从丰州城北上至胜州绝无可能。而且,此时就是从丰州至纳林的美稷城仍隔着两条山川的河流、三座丘梁的山脉的西夏国土和镇守捍卫着自己国土的党项将士,也绝无可能到达美稷城。

(看下图一切明了)

另一路径:宋军出雁门西进。但从现在遗留在晋西、呼和浩特、清水河县、准格尔旗的古建筑、古城遗址研考,这条路也绝不可能。

山西应县的辽代木塔,如此宏伟的辽代建筑,说明辽人一定在此区域势力强大,根深地固。同理呼和浩特机场附近的辽代白塔,清水河县城湾村的辽代砖塔(已于7O年代垮塌掉),而隔河西岸的准格尔旗魏家峁寨子峁遗址,是西夏古城遗址。城坡古城遗址,也是西夏古城遗址。这是西夏的疆域,由此得出宋朝军队仅在黄河以东、雁门以西区域附近与西夏、辽拉据对抗,绝无进入辽国、西夏国的纵深国土腹地里对抗的可能。因此,宋军绝无到达胜州的可能性。更准确地说,杨家将杨继业、杨延迢、佘大君等从来就没有踏上准格尔的这片土地。

(下图为山西应县辽代木塔)

结尾

宋朝杨家将、杨门女将一切与今准格尔这片土地、地域有关的故事都是传说、是社戏、是娱乐、是神话,不是真实历史。

转载请注明来源。

主编:白艳

编辑: 张咪

浑源古城的历史传承及遗存(六):古城现有的建筑遗存

(四十二)浑源古城的历史传承及遗存

六、古城现有的建筑遗存

◆ ◆ ◆ ◆ ◆

黄氏家庙    王利摄

01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进入到现在这个时代,浑源古城留下了哪些建筑遗存,且容一一剖析。

概括来讲,浑源古城的古建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城垣,包括城墙、城门、城楼、角楼、瓮城、月城、城壕等;一是非民居类建筑,包括官署类、寺观类、坛庙类、过街楼类、戏台类、纪念类等建筑;一是古民居类建筑。

02

第一大类为浑源城垣。

浑源自后唐建城以来,城池屡废屡修,其主体城墙、城门等建构在1945年时还比较完整。1945年10月,浑源解放后,浑源县委、县政府发动民兵拆除城墙,为得是让其不再具有战斗堡垒作用,短短五六天时间,城垣便被拆为断壁残基。此后,城墙的城砖被居民们搬运回家私用,有些居民还在被拆的城墙上重新营建住房,原城壕的位置被建成环绕旧城的道路。现在,城墙遗迹仅见于北城墙东侧,东北城墙,东城墙,东南城墙,西南城墙的几段残余部分,以及西关城西墙和南墙的残余体。

城墙的具体遗迹情况如下:北段城墙遗迹位于今恒山饭店主楼北侧,这段城墙位于北墙东端与东北墙交界处,残高约6米,夯层清晰。东北段城墙遗迹位于今恒吉利超市西侧,遗迹高于西侧民居5米多。东段城墙遗迹位于今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院内,其上建有民居,城墙夯层清晰,约高于地面10米。东南段城墙遗迹的同东段城墙遗迹相连,两个方向的城墙联结处有明显的大角度弯折,与斜向的南营街几乎平行;保存较好的南段部分现作为一所废品收购站的天然院墙,夯层清晰,高于城内地面10米有余。南段城墙遗迹位于栗家巷和小井巷南面,其上、下均建有民居,夯层清晰,高于城内地面10米有余,最具原生态特色。西南段城墙遗迹位于观音庵西南,现有一条仅容单人通过的“小旮旯”(俗称小黑廊儿)连接城内外,夯层清晰,高于城内地面10米许。西段城墙的北部遗址已建为永安镇大楼,南部遗迹位于南顺街与西门南巷之间,夯层明显,间有野树丛生在上面,高于地面10米有余。统计下来,共有九段残余古城墙墙体,是见证浑源城垣的重要遗存。

此外,西关的关堡城墙留有两处遗存:两处均位于现益民街东侧,一处是西关堡墙的西墙遗迹,一处是西关堡墙的南墙遗迹。

西关堡的西墙残体

03

第二大类为非民居类建筑,分为官署类、专观类、坛庙类、过街楼类、戏台类、纪念类等多种形式的建筑。

官署类建筑有州衙门、武衙门、学宫、书院、仓库、社学等多处,现存州衙、学宫两处。州衙是一处庞大的建筑群,1946年后被县委、县政府征用后,原有古建筑逐渐拆除,陆续营建平房和楼房等新建筑,本世纪初仅余一排大堂(大堂共有房舍二十余间,当中最大的一间为门庭)为古建筑。2010年,浑源启动历史文化街区修复工程,县机关搬出,州衙门实施修缮和复建工作,现在配套设施尚未完成,是县级文保单位。学宫的主体建筑为文庙,始建于辽、金之际,元代重建再毁,现存的大成殿建于明成化八年,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庙在解放后为浑源二中占用,原有建筑仅存中轴线上戟门、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若干,现与州衙在同期修缮及复建中,配套设施尚未完成。

寺观类建筑以信仰佛教为主,有永安寺、铁佛寺、圆觉寺、观音庵、姑子庵等处,现存永安寺、圆觉寺、观音庵三处。永安寺俗称“大寺”,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金代,元代重修,主殿是传法正宗殿,里面四壁有元代壁画,大殿外壁有巨型刻字砖雕。永安寺的配殿和前院建筑基本无损,2010年在历史文化街区修复工程中,进行了修缮和复建,现已对外开放。圆觉寺俗称“小寺”,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有圆觉寺砖塔建于金正隆三年,其余正殿、配殿均毁于民国年间和新中国成立后,2010年开始进行修缮及复建,配套设施尚未完成。观音庵位于唐角巷西侧,又称尼子庵,供奉观音菩萨,配房是古建筑,正殿系上世纪八十年代重建。

坛庙类建筑以祭祀和信仰道教为主,关乎官府和民间在千百年来共同构建的道德、礼教体系,是乡民们最为看重的建筑群。古城的坛庙类建筑极多,重要建筑有玉皇阁、真武庙、城隍庙、社稷坛、历坛、先农坛、风云雷雨山川城隍坛、北岳行宫、二神祠、关帝庙、财神庙等。民国成立,新文化运动后期,一些在外学习的读书人最先接受西方民主观念,回到家乡宣传破除迷信,一些传统建筑或被占用为校址,或被次第拆毁。这种拆除古建的行动时断时续,再经抗战、解放战争、新中国建设、“文革”及“改革开放”等各个历史时期,到现在仅余北岳行宫、北马庙、太山奶奶庙、关帝庙等4处。北岳行宫位于南门外,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成历年间,重修于清乾隆年间,是恒山爷在州城的行宫与祭祀之地,新中国成立后为生产大队占用,后改为南关小学,学校搬迁后进行过修缮和复建,现为省级文保单位。北马庙位于北城北马庙巷,供奉马王爷,新中国成立后庙院被占用为童鞋厂,童鞋厂歇业后闲置,主体建筑仍属旧貌。太山奶奶庙位于钟楼北巷,部分建筑仍属旧貌。关帝庙位于木市街西端北面,旧建毁于“文革”时期,虔诚者近十年来按旧有规制重建,庙外有百年古树得乡民常年祭祀。

过街楼类建筑包括钟楼、鼓楼、过街牌楼和过街牌坊,现已全部毁失。过街牌楼全部毁失于民国时期。钟楼是为了纪念金代状元刘撝,由朝廷拨款兴建,毁于1952年前后。鼓楼建于清初期,毁于1956年前后。过街牌坊比较私人化,数量多而分散,上世纪末期在“南头”一带还有零星的牌坊存在,后来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消失了。

戏台类建筑在古城有“三楼十八台”之称,已全部毁失。

纪念类等建筑有栗毓美墓、耶酥教堂(洋堂)、赵子青德泽碑、黄家家庙等四处。栗毓美墓位于东门外,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道光二十年,是河东河道总督栗毓美的陵园,园内有圣旨碑、墓志铭、事迹碑、华表、石碑坊、石桥、石像生、石兽生等,在清代石雕中堪称上乘之作。耶酥教堂位于余井巷,俗称“洋堂”,初建于光绪末年,焚毁于义和团运动,后用赔付的庚款重建,现有礼拜堂遗存。赵子青德泽碑位于城南小唐庄,是建于光绪末年的一座轿式碑亭,为了纪念浑源名绅赵国良的父亲而制作,现摇摇欲坠。黄氏家庙位于余井巷北端,清初为一座五道庙,后演变成黄家家庙,古风古貌,保存完整。

非民居类建筑最能代表营建时代的建筑水平,现存州衙、学宫、永安寺、圆觉寺、观音庵、北岳行宫、北马庙、太山奶奶庙、关帝庙、栗毓美墓、耶酥教堂、赵子青德泽碑、黄家家庙等共13处,是浑源非民居类古建筑仅有的遗存。

乾隆版《浑源州志》载“北岳行宫”图

04

第三大类为古民居类建筑。

房子是为了居住的,这是人类对它的最基本要求。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房子承载起更多的社会功能,住管理者的房子成为官衙,祭祀用的房子成为庙观,装饰街面的房子成了过街楼,但是,大量的房子还是为了居住,这就是民居。不管改朝换代,还是战争饥荒,民众都需要有一个栖身之处,这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近一百多年的近代史中,在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下,在各种意识形态的影响下,浑源古城的传统建筑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浩劫,而古民居能够将绝大部分保存下来,这是它最基本的实用功能所决定的。

浑源留下的古民居很多,除了东西大街经数次拓宽修建,将两旁的院落拆除盖成临街大楼、商店等现代建筑外,大部分保存完好,这些民居便成为古城最珍贵的遗存,具有非常大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在2015年颁布的《浑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除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县城的文物保护单位外,还有一份《浑源建议历史建筑名单》,里面罗列了应该保护的清代、民国古民居86处,称之为“建议历史建筑”。但是,经笔者多次探访,发现这份名单所列的古民居并不完备,还有不少历史价值、建筑价值较大的古民居并未列入,依笔者粗略估算,古城内外应该列入保护的古民居至少有200座之多。

浑源古城的东西大街是市镇建设的基准线,这里姑且将东西大街以南称之为南城、以北称之为北城。南城和北城可谓闾巷纵横、瓦脊丛布,细说下来,这两块地方的古建筑有着用途上的差异。北城有州衙、学宫、永安寺、圆觉寺、城隍庙、财神庙、观音殿、二神祠等,官府、大庙尽在其中,繁华市井气浓厚;古民居中虽有一些深宅大院错落其间,倒是普通平民居住的大杂院和小院居多。南城地势偏高,风水胜出一筹,既是军事建置集中区,名门望族也多居于此;比如栗家府、薛家府、田家大院、穆家大院、耿家大院、崔家大院等,宅深院阔,气派无比。

在城垣之内的古民居是古城民居的主体部分。在西关及木市街周边街巷,因为经贸活动频繁,古民居也是成片的存在,是垣内古民居的重要补充。此外,在“南关”、南门外、东门外、北城墙外也有一些零星的古民居,数量就很少了。这是现存古城民居分布的大致情况。

政府南巷13号院

浑源古城的历史传承及遗存(二):古城存在过的古建筑

■乾隆版《浑源州志》载《北极阁》,即北城墙正中的真武庙。

(三十八)浑源古城的历史传承及遗存

二、古城存在过的古建筑

◆ ◆ ◆ ◆ ◆

01

浑源古城的古建筑异彩纷呈,数目繁多,大体分为官署类、寺观类、坛庙类、过街楼类、戏台类和民居类建筑。

02

官署类的建筑有州衙门、武衙门、学宫、书院、仓库、社学等多处。明清时,东城门至西城门的街上有一个忠义坊,这条大街便称之忠义坊街,州衙门地处忠义坊街中段的街北,是一座由多个院落组成的建筑群。武衙门是军事中枢权力机构的俗称,位于石桥南巷与鼓楼南巷之间(原县武装部所在地),明代和清早期称之为守备府,雍正十年改称都司,清末称为武营。学宫位于州衙门西侧,内有文庙等建筑群。恒麓书院位于东门外,广储仓位于永安寺前,草场位于北城真武庙下面城墙根边。社学在明时分置七处,顺治兵燹后只余马王庙一处。

03

寺观类的建筑有永安寺、铁佛寺、圆觉寺、观音庵、姑子庵等处。永安寺和圆觉寺均位于州衙门北部。铁佛寺位于永安寺的北侧;观音庵位于唐角巷西侧,供奉着观音菩萨;姑子庵位于二神庙西侧的一座里外两进四合院内。

04

坛庙类的建筑最多,有城隍庙、社稷坛、历坛、先农坛、风云雷雨山川城隍坛、玄帝庙、上帝阁、恒岳行宫、二神祠、文昌阁、孙真人祠、马王庙、火神庙、泰岳庙、旗纛神、关帝庙、三官庙、河神庙、纯阳宫、圣母庙、财神庙、汉武帝庙、龙王庙、龙泉观、太山奶奶庙、白衣庵等。城隍庙在州衙西北;社稷坛在城西一里,原址废,乾隆年间改建于东门外半里处,俗称东坛;历坛在顺成街北;先农坛和风云雷雨山川城隍坛是相邻的两处院落,在城南一里,俗称南坛;玄帝庙又称北极阁、玄天阁、元帝庙,即北城墙正中的真武大帝庙,处于本该是北城门楼的位置;上帝阁又称昊天上帝阁、玉皇阁,在城中央;恒岳行宫即北岳行宫,在南门外;二神祠供奉着关公和二郎神,在州衙东北;文昌阁有两处,一处在学宫,一处在南门外;孙真人祠供奉着药王孙思邈,在城隍庙外;马王庙在州治南;火神庙在南营附近;泰岳庙也称东岳庙、东岳行宫,在东门外;旗纛神,有祭无庙,位于武衙门内;关帝庙(又称老爷庙)有四处,一处在东门瓮城内,一处在西门瓮城内,一处在南门,一处在木市街西;三官庙有两处,一处在东门瓮城,一处在木市街;河神庙在木市街;纯阳宫在鼓楼南;财神庙在州治东;圣母庙又叫奶奶庙,在东门外;汉武帝庙在木市街;龙王庙有两处,一处在西门外顺成街,一处位于恒山下;龙泉观有二处,一处在恒山上,一处在东门外;太山奶奶庙在城内钟楼南巷;白衣庵位于西门北巷北端巷口的大牌楼旁边,又称白衣殿和观音殿,供奉的是“白蛇传”中的白蛇以及青蛇、许仙等仙。

■乾隆版《浑源州志》载《北极阁》,即北城墙正中的真武庙。

05

过街楼类的建筑是在街巷中段及两端兴建的,大致分为过街楼、过街牌楼和过街牌坊三类。古城的东西大街上,建有钟楼、鼓楼两座过街楼,是浑源的地标性建筑。钟楼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万历版《浑源州志》的《城池图》中,位于钟楼南北巷和大街的交汇处,民国时呈现的是一座二层楼阁式建筑,高约二丈,一楼的四面有门可通行人,二楼置有大钟,凌晨敲响,为全城报时。鼓楼的记载最早见于清乾隆版《浑源州志》的《州城全图》中,位于鼓楼南北巷和大街的交汇处,其他情况与钟楼相仿,二楼置有大鼓,晚上敲击,为全城报时。钟楼、鼓楼的晨钟暮鼓是既是一种报时方式,也是一种州城管理方式。晨钟鸣起,城门开启;暮鼓响起,城门关闭。这种传统的报时管理方式,到了民国时逐渐松驰,直至消失。

过街牌楼是我国特有的传统建筑之一,最初用于旌表节孝,以后在街道大量应用,成为街巷区域的分界标志,起到装饰街道作用。牌楼分为木制和石制两种,牌楼顶部大都有斗栱等装饰性构件,犹如楼阁的屋顶,美观大方。清乾隆版《浑源州志》的《州城全图》中,东西大街上除了钟楼和鼓楼外,还绘有四座过街牌楼,这些牌楼均留为中间一大门、两侧,两小门,方便居民出行。这四座过街牌楼的位置分别为:鼓楼至东城门之间一座,鼓楼至钟楼之间一座,钟楼至西城门之间两座。此外,一些小巷内也会建有牌楼,比如鼓楼南巷中间有“小牌楼”,鼓楼东南有一座“红牌楼”,石牌楼巷的巷口内有一座匾额上写着“一片冰心”的“石牌楼”,顺成街的过街牌楼、钟楼北巷北端的牌楼等。这些牌楼犹如街道上的明珠,将古城点缀得熠熠生辉。

过街牌坊是过街牌楼的简约版,是表彰功勋、科第、德政、教泽、忠孝节义等所立的建筑物。最初牌坊和牌楼的含义相同,随着时代的更迭,牌楼与牌坊的含义和建筑形式有了分化。牌楼演化成为街道的公共建筑,有豪华的屋顶和斗栱等构件,形象更为气派;牌坊则演化成表彰家族或私人的纪念物,去掉了华丽的屋顶等装饰物,体现庄重性和精神意义。牌坊大都建于表彰者家族的祠堂、墓地、宅院的大路口处,以贞节牌坊和科举牌坊居多。浑源城曾经存在过的牌枋有忠义坊、毓秀坊、折桂坊、宣化坊、儒林坊、登云坊、虎榜坊、兄弟鸿胪坊、贞节坊、孝行坊、鹏程坊、皇恩褒宠坊等,不可胜数。

06

戏台类建筑是专门为了唱戏而兴建的,称“戏台”也称“乐楼”,有永久性的也有临时搭建的,古城内外的此类建筑有“三楼十八台”之称。浑源戏剧活动在清中期开始流行传播,民国时期最为鼎盛,几乎村村都搭有戏台,尤其是在秋收后,更是村村轮流请戏班唱社戏,戏种有称之为“大戏”的北路梆子,和称作“耍孩儿”、“秧歌”的民间小戏。社戏一般演三天或四天,除第一天还得加个早场外,以后每天都有日(下午)、夜两场,每场戏总得演三、四个钟头。

“三楼十八台”指古城有3座乐楼和18座戏台,这些楼台大多与庙坛相对而建,庙坛坐北向南,楼台自然就是坐南向北了。“三楼”指的是财神庙、姑子庵和城隍庙的乐楼,均为坐南向北的二层楼阁建筑。财神庙位于州治东(现影剧院前东侧),香火旺盛,祭祀不断,对面高达二丈五尺的乐楼每月都会唱三天戏,七月初七的财神庙会更为隆重。姑子庵位于二神庙(永安寺东边)西侧,是一座里外两进四合院,里院供奉观音菩萨,外院建有二丈有余的乐楼,三月二十是奶奶(送子观音)的诞辰,照例唱戏三天。城隍庙位于永安寺西边,是全城死丧者霄夜告庙的地方,城隍爷被视为城邑的保护神和阴界的地方官。城隍庙的对面盖有二丈高的楼台,每逢节日就在这里唱戏,三月二十五的城隍庙会最为隆重。

“十八台”指的是18座庙坛对面搭建的戏台。分别为:关帝庙前四座,一处在木市街西,一处在东门瓮城内,一处在西门瓮城内,一处在南门瓮圈;三官庙前一座,位于木市街;河神庙前一座,位于木市街;火神庙前一座,位于鼓楼南巷;马王庙前二座,南马王庙在州治南,北马王庙在州治北;鲁班庙前一座,在城内;奶奶庙前二座,一处在东门外,一处在南关外;龙王庙前两座,一处在南顺,一处在北顺;地牢巷一座,在陈家巷附近;玄天阁(真武大帝庙)前一座,在北城墙内;老君庙前一座,在城内;千手观音庙前一座,在余井街。

古城内外的“三楼十八台”,催生了庙会的兴盛和发展。庙坛的祭祀需要众多民众参与,这种过程中往往需要社戏来助兴,就产生了戏台搭建在庙坛对面这种共存的形式,进而演变成有庙会必唱社戏的惯例。浑源庙会每年从正月初八(八仙)开始,一直至九月底因天气寒冷而“封庙门”才停止,时间跨度很长。其中知名的庙会有:正月初八的南关奶奶庙庙会;正月十五的龙王庙庙会;正月二十五的下南营庙会;二月初二的南营的搭台请神;二月十六的西关眼光庙打醮;三月十五的余井千手观音庙会;三月十八的关墙南搭台请神;三月十八的红牌楼巷搭台请神;三月二十的姑子庵庙会;三月二十五的城隍庙庙会;四月初四的龙王庙庙会;四月初八的恒山庙会;四月十五的衙门前搭台请神;四月十八的白龙王堂庙会;四月十八的旃檀古佛庙会;四月二十五的北马王庙庙会;五月初一的神溪庙会;五月初五的东关奶奶庙庙会;五月初七的鲁班庙会;五月十三的西关大请神庙会,这次庙会是城关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一场盛会;六月初一的唐家庄庙会;六月初六的河神庙会;六月的南马王庙庙会;七月初七的财神庙庙会;七月二十二的老君庙会;八月初三的火神庙庙会;八月初十的北岳大帝庙会;八月十六的财神庙庙会;九月初一的财神庙庙会;九月十六的梅葛二仙庙会等。

07

古民居类建筑是古城先民留下的住宅,现存古民居以清代、民国营建的四合院为主,分为民用居住和临街商铺两类。浑源古城在明弘治年间创设西关堡,清顺治年间将州城和关堡相联后,商铺及民居在这一带有了空前的发展,致使在城垣外东南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扇形繁荣区域,这个扇形区域大致以西城门为顶点,以南门瓮城至西门瓮城形为一条边,以顺城街为另一条边,向东南方向辐射,正中便是著名的木市街。因此,浑源古民居主要分布城内和这片扇形区域内,在城内又由两条扇形边向外有所拓展。在东门外及北城墙外面虽然也有一些零星的古建筑和民居,但是数量很少,形不成规模。

浑源城内的富户显宦不少,他们并不满足于单进四合院,往往会有二进、三进四合院联成一体,形成一所豪华的连环院落,这就是深宅大院,古城最好的四合院为三进(比如田家大院)。但是,一些大户人家(比如栗家府和麻家大院)在主院的西面往往还会营建西跨院,西跨院规制比主院要低一些,但房间的平面布置相仿。城内的老宅院既住着不少的财主富户,也住着着很多普通农民和小手工业者,后者的院落布局就简单得多,不那么规整了。

城外西南的扇形区域是浑源重要的商贸地,尤其是临街的院落基本上都呈“前店后厂”的格局,成为做小本生意的铺面房。这个区域大部分的古民居并不是规整的四合院,建造时以适用性为主,深宅大院的数量和规制均稍逊于城内的四合院建筑群。

作于2017.12.1

— END —

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