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瑞兹以色列博物馆旅游攻略-依瑞兹以色列博物馆必玩景点

都豆瓣
依瑞兹以色列博物馆

依瑞兹以色列博物馆又被称为“以色列故土博物馆”,坐落于特拉维夫拉玛特阿维夫,建于1953年,是以色列最知名的历史与考古博物馆,展出丰富的与考古学、人类学以及历史相关的手工艺品。

博物馆内分为尼库斯坦展示馆、米甸圣殿展示馆、玻璃展示馆和集邮展示馆等,尼库斯坦展示馆重现红铜时代与青铜时代晚期的矿坑,展示一些如石锤、燧石刀与铜凿等代表性挖矿工具,此外,还展示了四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熔炉。米甸圣殿展示馆收藏了一个米甸圣殿模型,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神殿里有着镀金头部的青铜之蛇,或许便是圣经里的铜蛇。玻璃展示馆展出古代的玻璃器皿,收藏了吹制法应用前的时期、罗马与拜占庭的吹制玻璃时期和伊斯兰的吹制玻璃时期的各种玻璃制品。集邮展示馆讲述了从19世纪中期到1948年以色列立国为止在以色列地上邮递服务的历史,展示了信封、信件、相片、海报、邮筒与电话,以及1949年的邮件货车,此外,还有很多贵重且稀少的邮票。

依瑞兹以色列博物馆是一个了解以色列历史和考古的最佳博物馆,对外开放时间为周日至周三的10:00至16:00,周四为10:00至20:00,周五和周六为10:00至14:00,期待着历史和考古爱好者的光临。

TEretz Israel Museum

必去理由:以色列最知名的历史与考古博物馆

景点所在大洲: 亚洲【Asia】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以色列[Israel]

景点所在省、州:特拉维夫区 [Tel Aviv District]

景点所在城市:特拉维夫 [Tel Aviv]

参观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丨2018小脚丫“行知上海”博物馆红色系列寻访之旅(11)

6月26日,骄阳似火,四(1)班的小脚丫们顶着37℃的烈日,来到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是综合反映上海地方历史的地志性博物馆。其前身为1932年成立的上海市通志馆,时任馆长魏著名学者柳亚子。1937年建成上海市博物馆,保存了许多文物与文献资料。1954年,成立“上海历史与建设博物馆筹备处”,1959年撤销建制。1983年9月,恢复上海历史文物陈列展览筹备工作,以上海农业展览馆第五馆为临时馆舍,建设“上海历史文物陈列馆”,与1984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2017年10月,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与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两馆合一,于南京西路325号园跑马总会大楼重新开放。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简称上历博)如今的所在之处,此建筑是欧洲新古典主义风格,局部带有折衷主义,虽几经改造,但建筑立面与室内装饰还留有不少精美的痕迹,大楼有一个主钟楼,东楼侧面还有个副钟楼。建筑分东西两楼和开放式的庭院,东楼4层,局部5层;西楼3层,中庭地下室1层。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品总数约11万件,分十五大类:书画、金属、陶瓷、工艺、证章、文献、印刷、纺织品、石刻、钱币、照片、剪纸、邮票、唱片和其他杂项等。其中明代韩希孟顾绣花卉虫鱼册、侯峒曾行书轴、明徐光启像、1893年英国普拉特兄弟股份有限公司制粗纱机、1946年美制鲍尔温机车车头、民国百子大礼轿、清末吴友如画稿、民国柳亚子主编《上海通志稿》稿本、1893年英美公共租界及法租界界碑等都是馆藏重要文物。现场展出的精品包括崧泽遗址出土的“上海第一人”头骨,以及汇丰银行铜狮等近代上海的大量文物。

我们通过参观,了解了上海的历史演变,从最初的马家浜文化,到创新发展、承前启后的崧泽文化,至高度发达的良渚文化,再到多元交融的钱山漾、广富林、马桥各时期,知道了“申”、“沪”的来源,上海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作用,到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及抗日战争时,上海不可或缺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的历史翻开崭新一页。

历史那是属于过去的东西,当然我们不能忘记,要以此来激励我们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但未来与现在相比之下却更加重要,未来的乐章要我们去书写,那就是我们现在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能力,增强素质,适应社会要求,做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去报效祖国,投身社会。

撰稿人:四(1)班 汤彦捷

指导教师:潘燕

单志政:守护文物的草原“鹰眼”——“红色足迹·博州博物馆”系列之三

秋日午后,阳光暖融融的。温泉县呼和托哈种畜场浩尤尔陶勒哈队牧工单志政又来到院子里,一一检查这两年捡到的石器,准备捐献给温泉县博物馆。

他轻轻抚摸着这些宝贝,目光里有即将离别的不舍,更多的是能够妥善安置的欣慰。与文物结缘,对单志政来说纯属偶然,又是冥冥中的必然。

单志政仔细端详近期采集的石器

1999年春天,单志政在自己开的300亩荒地犁地时,突然发现一块与众不同的石块,表面特别平整,像是被人工打磨过。从小对历史颇感兴趣的单志政记得在书上见过这种石头,便把它带回了家。

此后,单志郑又陆续在地里发现很多“看起来不一般”石头,并悉心保存起来。石头越堆越多,老父亲气得骂他,“从哪弄这些烂石头疙瘩,放在家里占地方!”而单志政却觉得,这些石头疙瘩兴许就是文物宝贝,任凭父亲怎么骂也不舍得丢。

2008年的一天,单志政赶集时,巧遇温泉县文物局工作人员下乡宣传,便上前对他们说,“我家里有几块石头,麻烦你们来看一下,要是文物就拿走。”

单志政演示马鞍形石磨盘使用方法

工作人员半信半疑地随他到家里一看,这些石块显然是古人生活用具,便带回去研究。

经自治区考古专家鉴定,单志政收集的这些“石头”是春秋战国时期石器,距今2200至2800年,而他开荒的这300亩耕地很可能是古人居址,对研究北疆史前聚落人的生活、生产方式,以及经济形态等具有很高的价值。

单志政既激动又自豪,他决定停止耕种这片土地。虽然种地年收入十几万,但是,为了保护文物,他甘愿放弃。为了不引人注目,他把地里全部撒上苜蓿,“等发掘完了再种”。

此后,单志政处处留心,经常在网上查阅资料并向本地及自治区的考古专家请教,学习辨识文物的专业知识。

单志政展示自己收集的“宝贝”

2018年,因对文物保护工作贡献突出,单志政和妻子被聘请为温泉县野外文物看护员,负责看护鄂托克赛尔河谷一带古墓葬。

鄂托克赛尔河谷距离单志政家70多公里,他经常天不亮就要起床,骑上摩托车带妻子去“巡山”。每到一处,都要仔细查看周围环境是否被破坏、堆积的石头是否减少。累了,他就原地休息;饿了,就啃口干粮。

迎着晨曦出发,顶着星光返回。没多久,墓葬群的结构和数目就深深地刻进他的脑海里。

听说河谷一带山上有岩画,他便一个沟挨着一个沟找,几年来陆续发现岩画40多处。

有时,夫妻俩骑行在“巡山”路上,他会突然停下对妻子说,“那里好像有东西,你下去翻一下。”果然,就能找到一块石磨盘。有时,一块砍砸石器半截埋在土里,他也能一眼辨认。凭着一截陶器残片,他也能复原出陶罐的大致口径。

单志政向博州博物馆副馆长新华介绍收藏的石器

单志政逐渐成为本地的文物“土专家”,被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丛德新教授夸赞生了一双“鹰眼”。

凭着这双“鹰眼”和对文物保护的热爱,近年来,单志政陆续发现石磨盘、石磨棒、石臼、石斧、陶片、冶炼矿渣等近300件文物,并全部无偿捐献给博州博物馆和温泉县博物馆。

“结合单志政这些年捐献的文物来看,砍砸器比较多,说明当时的古聚落人手工业比较发达,石磨盘和石棒说明他们在从事农业加工。”自治区考古专家张铁男说,近年来,考古人员在北疆的考古工作多是墓葬发掘,遗址发掘极少,“这批文物提供的信息和这个遗址点的发现,对研究北疆史前聚落人的生活、生产方式,以及经济形态等具有很高的价值”。

“中国上下五年千的历史,每一件文物都是见证。”单志政说,“保护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我会竭尽全力,能发现一点是一点,多保护一天是一天。”

文、图:刘素针

博州融媒体中心出品

监审:吕海洪编审:彭莹 执行主任 :符艳平编辑:熊娅楠责编:熊娅楠

展馆分享丨宁夏博物馆,朔色长天——宁夏通史陈列

宁夏博物馆位于宁夏银川市人民广场东路6号,是一座省级综合性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总建筑面积30258平方米,共四层。外墙建筑装饰所运用的力士志文支座等构件形象,以及墙面使用的迦陵频伽等装饰图案,都是宁夏历史文化遗存的代表,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整个建筑优雅、简洁、均衡、沉稳,2010年荣获“中国建筑质量工程最高奖——鲁班奖”。

截止2019年,宁夏博物馆馆藏文物总数为51298件,珍贵文物3551件,其中一级文物157件套。胡旋舞石刻墓门、鎏金铜牛、力士志文支座被鉴定确认为国宝级文物。西夏文物、北方青铜器的收藏数量和质量为文博行业所瞩目;贺兰山岩画、红军西征和陕甘宁边区时期的革命文物也很有代表性。馆藏文物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在全国博物馆中独树一帜。

《朔色长天——宁夏通史陈列》是宁夏博物馆基本陈列,分为文明曙光、西戎春秋、帝都藩屏、丝路重镇、大夏寻踪、塞北江南六个部分。本展览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宁夏古代文明发展各个阶段的重要历史遗珍,以近2500件(套)展品,其中88件(套)一级品,勾勒出宁夏文明发展过程中华美的篇章。

通过密集型集中展示的方式,借助复原景观、遗址模型、多媒体、壁画、雕塑和照片多种辅助展示形式,直观反映了宁夏悠久历史,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此次展览旨在通过对宁夏历史的简要回顾,既激发人们思古之幽情,更启发人们深入思考民族复兴的艰难曲折,奋力书写“建设美丽新宁夏 共圆伟大中国梦”的时代新篇。

第一部分 / 文明曙光

宁夏地处黄河上游、黄土高原北部鄂尔多斯台地边缘地带,凭藉南部六盘山、北部贺兰山的屏障和黄河水的哺育,自古以来就是西北诸民族生息、繁衍、聚集、交融之地。远在4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里就出现了原始文明;大约1.3万年前,出现农业萌芽,然而农业的发展并没有冲击到狩猎、畜牧的主导地位;距今1.3~0.4万年,细石器工艺伴随着磨光石器和陶器延续几千年不衰。这片土地所孕育的古老文明异彩纷呈、绵延不断。

第二部分 / 西戎春秋

春秋时期的宁夏分属于义渠戎、乌氏戎、朐衍戎三个戎族方国。20世纪60年代以来,宁夏地区陆续发现了西周时期的孙家庄、姚河塬文化遗址,表明西周早期宁夏南部地区已属周朝疆域。固原杨郎与彭堡、彭阳草庙、西吉新营等春秋战国时期墓地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各类生产生活用具、兵器、车马器和装饰品等青铜文化遗物,揭示出古代游牧民族生活的繁荣景象和青铜文化在欧亚草原广大地区传播交融的脉络。同时,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也进一步证明了宁夏先民是草原丝绸之路上的先行者、开拓者。

第三部分 / 帝都藩屏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建都咸阳,宁夏属北地郡。秦始皇曾出巡西北,经固原,登六盘山。又遣大将蒙恬率兵30万北击匈奴,筑长城、修直道,内迁人口屯田戍边,宁夏自此逐渐开发并兴盛。

第四部分 / 丝路重镇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是我国与周边甚至遥远国家交往最为频繁的时期。自汉代张骞凿空西域以来,一条始于长安、经河西走廊、穿越天山南北、横跨中亚、直达波斯和罗马的陆上丝绸之路,空前繁盛。宁夏当时作为丝绸之路东段北道上的必经之地,贡使、商贾、僧侣等大都经过此地进入中原王朝,因此留存有大量中西交流的遗迹遗物。

第五部分 / 大夏寻踪

党项人是古羌族的一支,早期生活在我国西北黄河上游一带,后逐渐内迁至今宁夏、陕西、甘肃地区,依附于唐王朝,并在长期掌控夏州地方政权的过程中强大起来。公元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建国称帝,国号大夏,定都兴庆府(今银川市)。因其在宋朝西北方,中原地区习惯称之为“西夏”。西夏先后与两宋辽金对峙鼎立,共历十主,历时190年。西夏地处中西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上,形成了一种受中原汉文化影响为主的多元文化,同时又表现出很强的民族特色。

第六部分 / 塞北江南

西夏末期连年征战,宁夏地区经济衰败,农业荒芜,社会动荡。忽必烈建元之后,国家空前统一。元统治者吸取先进的中原经济文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宁夏地区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快的恢复和发展。公元1288年,将甘肃行省下设的中兴路改为宁夏府路,此为“宁夏”一名之始。元末明初,回族形成。明清时期,宁夏社会稳定,回族进一步发展壮大。元明清三代,历时600余年,宁夏地区社会经济相对稳定,文化多元,中原农耕文化和边塞草原文化交流、融合,使宁夏呈现出“塞北江南”的美丽景象。

本微信图文资料来自宁夏博物馆官方网站,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学习

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