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岛自然保护区旅游攻略-棕榈岛自然保护区必玩景点

QQ爱
棕榈岛自然保护区

棕榈岛自然保护区建立于1992年,是由三个小岛组成的保护区,占地面积4.2平方公里,位于的黎波里的西北部。棕榈岛自然保护区为“地中海最特别的保护区”,被国际鸟盟定义为“重点鸟区”。

保护区内最大的岛为棕榈岛,也叫兔子岛,是因为在20世纪时这里居住了大量的兔子。小小的棕榈岛上有600多棵棕榈树,为小岛增添了不少姿色。棕榈岛自然保护区是蠵龟、僧海豹和候鸟的天堂。保护区的沙滩是海龟重要的产蛋地方,每年都会有大批的海龟来沙滩上完成自己重要的生殖繁育任务。僧海豹也时常光顾这里。在波浪之下,罕见的海绵动物和各种各样的鱼儿自由自在的玩耍着、嬉戏着。保护区的一些区域还是允许游客游泳和潜水的,但大部分区域还是留给了这里的野生动物。

Palm Islands Nature Reserve

必去理由:地中海最特别的保护区

景点所在大洲: 亚洲【Asia】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黎巴嫩[Lebanon]

景点所在省、州:北部省 [North Governorate]

为了那群岛上的“原住民”——广东台山上川岛猕猴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纪实

转载自:自然资源报

本报记者 祝桂峰 通讯员 李顺球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富有灵性、呆萌的猕猴和保护员在一起。 本报记者 祝桂峰 摄

清晨,一缕缕阳光,穿透了广东台山上川岛猕猴省级自然保护区密林深处。和往日一样,管理处的保护员陈健和背着一个放满了红薯的篓子,过了一座小木桥,经过一片湿地,再穿过一小段山林,从身上掏出一个大海螺,开始“嘟嘟”吹了起来。转眼间,莽林翻腾,一群猕猴飞奔而至……

8月12日,记者来到广东省台山市上川岛猕猴省级自然保护区,感受这生机勃勃的密林深处人与猴的和谐之境。

猕猴王国 “野蛮生长”

建立于1990年的上川岛猕猴省级自然保护区三面临海,总面积达2281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1200.8公顷,缓冲区和科学试验区面积1030.87公顷,特别控制区面积49.33公顷。保护区边界全长50公里,其中海岸线长26公里。

保护区是一个高山与大海相连的大自然浓缩地域,是广东省最大的猕猴保护基地,也是广东海岛型自然保护区的典型代表。保护区内,连绵不断的原始次生林、灌木林和乔木林相间,主要保护对象为季风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珍稀濒危动植物及其自然环境,其中包括国家II级保护动物猕猴。

“当年这些野猴差点到了绝迹的地步。”老陈是上川岛土生土长的人,已到了快退休的年龄,也是保护区最了解、最熟悉当地野生猕猴的人之一。

在保护区成立前,人类的猎杀一度成为上川岛猴群繁衍的最大障碍,其栖息环境也遭到人为破坏。几年间,管理处搜获了上百个偷猎的铁夹,捣毁陷阱数十个。“保护区周边都是海,而且和几个村相连。”陈健和告诉记者,敞开式的保护区环境让偷猎者有很多可以下手的地方。

老陈说,猕猴模仿人时很聪明,但容易上坏人的当。从前,有个捕杀猴子的人心生毒计,拿个猪笼,让一小孩在猪笼内钻进钻出,又躺在笼内吃番薯。结果,一只猴子模仿小孩钻进了捕杀者装有机关的笼子,成了死囚……

“这些都是野猴,以前从来没有和人打过交道”,陈健和说。为了让这些“永久居民”野蛮生长,逐步恢复猕猴的种群数量,1998年开始,保护区管理处实行“招猴工程”,通过科研,了解猕猴的生活习性和行为习惯等。

保护区成立后,经过加大巡查管护和宣传力度,实行有效的科学保护措施,附近的群众保护猕猴的意识得到加强,偷猎者大大减少,猕猴王国“猴丁”也兴旺了起来,猕猴从原来的不到500只增加到了现在的20多个种群2000多只。

联手科研 谜团待解

“相信未来上川岛猕猴的栖息环境将得到更好保护。”毕业于新疆农业大学的保护区林业工程师陈志强介绍,近年来,保护区邀约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等高校专家编制了总体规划,建成了一个集自然保护、科研科普、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生态经济型模范式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整体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都朝着良性方向发展,部分地区的生态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陈志强说,上川岛虽然不大,但经过20多年的管护,天然生态系统得到恢复,改善了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使食物链变得丰富,为各类动物的繁衍创造了基础条件,已经形成了海岛独特的生物链,穿山甲、野猪、苍鹭、巨蜥、小灵猫、大壁虎等珍贵野生动物在岛上时常可见,单是蝴蝶就有100多种。

近年来,保护区为了使动植物资源、生态资源得到更好保护,立足高起点,开展科研调查,对猕猴进行多样点、多层次连续跟踪、监测,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制定监测计划。为了有效开展监测,保护区建立了猕猴监测点,每年坚持巡山不少于230天,14个区域每年最少要监测一次,每完成一个区域的巡山监测都记录在案,较好地掌握了猕猴的生活特性,包括发情期、哺乳期、治病防疫等,了解了猕猴数量、猴群的变化等情况。

为了深入调研猕猴复杂的社会结构与行为模式,华南濒危动植物研究所的专家结合生物、环境、人文等因素对其的综合影响,采用田野调研方式,观察、记录、分析猕猴的行为。他们惊奇地发现,栖息在上川岛的猕猴,是广东省现有猴类种群中血缘最纯、生物价值最高的,具有相当高的研究价值。

专家同时发现,在上川岛猕猴自然保护区中的猕猴,有一种十分罕见的行为:有时伴着跳跃,他们会咬着自己的手臂。科研人员初步猜测,这是一种威胁、警示的行为,表达了个体的不满与气愤。

“这种行为在别处几乎不可见。”陈志强透露,上川岛的猕猴中大多数个体都有这样的行为,这种行为从何而起?它又是如何传播的?科研人员正就此对该岛猕猴进行深入研究。

制定规划 切实保护

上川岛位于南海,最高峰海拔100多米,原始次生林茂密,人迹罕至。为什么在远离大陆的海岛上,猕猴能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繁衍生息,它们从何而来,又葬身何处?

“这些猕猴从一出生就在战斗的烽火中,与天敌斗,与同伴斗,也与猎杀者斗。”保护区负责科研宣教的洪军告诉记者,尽管没有史料记载上川岛猕猴的来历,但当地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大约在唐朝,一艘从越南来的商船载着几只猴子前往唐朝都城。在经过上川岛海面时遭遇大风浪,翻了船,猴子们借助船板登上了上川岛。

洪军说,此说法虽没得到考证,但在该岛周边的下川岛、台山等地都未发现猕猴,“在上川岛上,蟒蛇和老鹰是猕猴真正的杀手”。据悉,这么多年来,工作人员在保护区内至今没有发现过猕猴的尸体甚至骨头,“许多谜团有待破解”。

“除把猕猴当作主要保护对象外,保护区还开展了生物多样性科研活动。”保护区副主任谭伟光介绍,为系统了解上川岛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多样性及其分布,该区采用样地法、红外感应自动照相法和查询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对兽类、鸟类、两栖类和爬行类进行了调查。

据统计,保护区共记录到陆生野生脊椎动物15目47科114种。其中,兽类3目3科4种,鸟类10目32科88种,爬行类1目5科8种。

中科院华南植物研究所调查统计发现,保护区内植物种类繁多,有110个科250多个属1000多种,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的罗汉松、桫椤、土沉香、兜兰等。

谭伟光表示,保护区位于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对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筑牢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屏障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广东台山上川岛猕猴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20-2029年)已编制完成并实施。在规划期内,保护区将通过科学系统的保护、管理、科研、宣教,使亚热带常绿季雨林森林生态系统、各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特别是猕猴及其生境得到更全面的保护,实现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社区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

江门自然资源

青岛自然保护区旅游琅琊台旅游攻略

(AAAA)

千古名胜琅琊台位于青岛市黄岛区西南海滨,海拔183.4米,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经认定的迄今已知的地面上遗迹尚存的我国最早的观象台遗址。

琅琊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西周初年,齐国开国君主姜太公作八神,将掌管春夏秋冬变化更替的季节之神四时主立在琅琊台上;越王勾践在琅琊台起观台以望东海,还在台上会盟诸侯;秦始皇三次登琅琊台,一住数月,乐不思归,亲自督工修筑琅琊台,在台顶立刻石颂伟业;徐福从琅琊台下起航东渡出海寻找长生不老之药,成为中华航海第一人;后来的汉武帝等众多帝王和历代学者文人多次登临琅琊台访古探幽。

琅琊台三面临海,与蕴奇耸秀的群山和俨如画屏的岛屿相携相望,琅琊台上空的云经常变幻出龙飞龙舞的景象,台下龙湾的海浪常常呈现出万千银龙奔腾聚会的壮观场面,令海内外游人叹为观止。

琅琊台风景名胜区

旅游贴士:

门票:50元/人

推荐路线:景区西门—游客中心—琅琊文化陈列馆—跺脚沟—徐福殿—龙王殿—云梯—观龙阁—陶管—秦兵马俑布阵馆—御路(未开放,遥望)—琅琊刻石—群雕—夯土层保护亭—琅琊刻石亭—望越楼-返程。

交通:青岛市民可以乘坐隧道5、6、7、8路公交,至灵山卫公交枢纽站换乘306路在终点站西海岸汽车总站下车,然后换乘501路即可到达琅琊台风景区。外地游客可以途经沈海高速、204国道、日东高速公路、青岛滨海公路等主要干道按交通指示到达景区。

转载请附带本文地址:

伶仃洋的湾区双璧,聆听海岛的故事——广东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

2017年13号台风“天鸽”、2018年22号台风“山竹”在广东珠海沿海、广东江门沿海登陆,对沿岸交通设施、房屋建筑造成了巨大破坏。

2018年22号台风“山竹”于9月16日登陆中国大陆,淇澳岛所在地区风速预计达到60-70km/h ©脚爬客/制图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在台风登陆点附近有一个小岛,岛上构造简单的堤坝几乎没有被损毁,停靠在这边的舟船也逃过一劫。

小小岛屿如何抵抗大风大浪,小岛“居民”如何躲避狂风暴雨,这一切的奥秘都要从一片海上森林说起。

01

水底下的森林

在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东北部13公里处,珠江口内西侧有一方小岛,名为淇澳岛,全岛面积23.8平方公里,却建设起了一个总面积约51平方公里的自然保护区。

等等,这个面积是不是有点问题?怎么保护区面积比岛的面积还要多出一倍以上?

这是因为保护区的保护对象主要是红树林湿地及鸟类。

海滩鹭鸟群飞©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 何克宏/摄

《 国际湿地公约》里对湿地的定义为: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也就是说,以淇澳岛为中心,在附近有一大片区域虽然有时会淹没在海水中,不计入岛屿面积,却是具有保护意义的湿地。

淇澳岛及珠海淇澳红树林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分布对比示意© 脚爬客/制图

走近这片湿地,当潮水袭来,生长在海边的树林有时会被海水完全淹没,形成一片海底森林,在半透明的海水下,这片森林郁郁葱葱,又显得光怪陆离。

退潮时保护区内的红树根部露出水面©©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

这片依海而生的海上森林被称作“红树林”,它们正是淇澳岛能安稳度过台风天气的一大屏障。早年间,沿海地区的人们发现红树能够很好的抗击风浪,又称它们为浪树。

红树林能够在海水中生存,并且顽强地抗击风浪的奥秘,就藏在其与众不同的根系和“红树”的名字之中。

红树的“红”

红树,严格来说不是某一种树,并且外表看起来也不是红色的。

红树林是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即潮涨潮落之间的滩涂地带),受周期性海水浸淹的木本植物群落统称。

潮汐影响下(加速后)的沿海湿地示意©脚爬客/制图 潮汐是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形成的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白天称潮,夜间称汐,一般每日涨落两次。

全世界红树林的树种种类约有55种,其中淇澳岛红树林植物就有约30种,是国内红树植物种类最多的红树林之一,这些红树植物,看似相同,实际大不一样。

潮间带植物分布示意图©脚爬客/制图 淇澳岛平均高潮线与平均低潮线数据参考于雷振胜, 李玫, 廖宝文. 珠海淇澳红树林湿地生物多样性现状及保护[J].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08, 24(5):56-60.

红树植物可以分为真红树、半红树。真红树植物对环境要求较高,只能在潮间带环境生长繁殖,在陆地环境不能够繁殖。

而半红树植物适应能力就比较强,既能在潮间带生存,又能在陆地环境中自然繁殖,一般分布在大潮时才偶然被海水浸到的陆缘潮带。

中国原生红树植物种类分类©脚爬客/制图 参考自杨盛昌,陆文勋,邹祯,等. 中国红树林湿地:分布、种类组成及其保护[J]. 亚热带植物科学,2017,46(4):301-310.

淇澳岛上生活的红树植物中,秋茄和老鼠簕等16种就属于真红树,而银叶树、水黄皮等12种则属于半红树。

多数红树植物体内含有大量单宁,单宁遇到空气会被氧化变红,把它从树皮中提炼出来可用做红色染料,所以发现这一现象的人们称这类树木为:红树。

杨叶肖槿的断截面变红©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 “红树(mangrove)”一词源于葡萄牙语 mangue 和西班牙语 mangle,是对美洲印第安人泰诺(Taino)语“红树植物染料”的音译。

不过红树的“红”不只是染色所用,事实上,它正是红树植物能在海水环境中生存的一大关键。

单宁是一种具有收敛性、味涩、略带酸性的无定性芳香族化合物,含量较高时会相应降低植物的适口性(不好吃)。 树皮中的单宁,以其糟糕的口感(想想没成熟的果实的味道),让红树植物被多数动物的食谱“开除”,能够安安静静地生长。

并且,红树植物中的单宁具有一定的抑菌、聚盐抗盐、吸收紫外线的能力,在热带的海水边缘,这些特性能够很好地帮助红树生存繁衍。

“倒着长”的根

如果走到淇澳岛的红树林之中,你会发现地面上有各种各样奇怪的植物组织,有的还能看出来是根系,而有的则长得像是扎在水里的树枝,光秃秃的没有叶子,生长得十分密集,有点像刺猬的刺。

无瓣海桑的呼吸根©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

其实,这些都是红树植物的根系。

红树植物生长的地方多是淤泥较多的滩涂,土壤环境细致而缺氧,同时还受到周期性潮汐海水的浸渍和冲击,这就要求根系不仅要为植物争取呼吸空间,还要具备抵抗风浪冲击的固着作用。

银叶树的板状根©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 刘昭宇/摄

所以,红树植物很少会生长一心往地下深扎的直根,而是生长靠近地表耐泥埋的水平缆状根和表面根,以及扩大固着能力的板状根和拱状支柱根,部分植物也有皮孔可用于呼吸。

呼吸根的几种类型©脚爬客/制图 插画仅供示意,具体形态以实际植物为准

在海水淹没时间较长的区域,红树植物则分化出了从枝上向下垂的气根和在地面横走的膝状或垂直向上的笋状、指状呼吸根。

这些根系不仅是红树植物吸收营养和进行呼吸的重要器官,也有研究推论:部分红树植物根分泌物的化感作用对一些藻类可能有抑制作用。这对于海水污染治理及赤潮的抑制治理等问题有重要生态意义。

注: 化感作用一般指异株克生,即植物、细菌、真菌以及藻类的次生代谢产物对农业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生物的生长发育产生的有益和有害影响,主要表现为 抑制和促进现象 。

“胎生”?“胎生”!

一般来说,高温、高湿、低氧的环境,不适合植物种子萌发。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的淇澳岛,其长期被海浪漫浸的滩涂之上,几乎是大多数陆生植物的“死地”。

不过也正是因为其他陆生植物的缺席,这里成为了红树植物的天堂,胎生就是它们的“法宝”。

保护区内挂满胎生苗的秋茄树©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

和哺乳动物的胎生有些类似,红树的种子成熟后,不经过休眠或短暂休眠,会直接在母体上萌发,这一现象被称为“胎生”。

而红树植物的胎生一般也分为两种: 显胎生和隐胎生。

简单来说,显胎生是果实还在枝头上的时候,种子的胚轴就突破表皮长成幼苗,随时准备落地生根,而隐胎生则是藏在果皮内部悄悄发育,等待着时机。

秋茄的显胎生现象©脚爬客/制图 插画仅供示意,具体形态及过程以实际植物为准

如果落地姿势不够标准,或是碰上海浪席卷,这些幼苗们则会随波漂流,他们有长达数月的时间去遇见下一个合适的家园。

海洋固碳库

红树林不仅能够净化海水,吸收污染物,降低海水富营养化程度,防范赤潮发生,还是海洋固碳的排头兵。

上游河流和海洋潮汐共同作用下,给红树林所在的海岸河口带来了大量外源性碳,这些碳被红树林捕获,并积累在红树林沉积物中。

滨海湿地的储碳机制示意图©脚爬客/制图 DOC:溶解有机碳;DIC:溶解无机碳;POC:颗粒有机碳 参考于王法明,唐剑武,叶思源,等. 中国滨海湿地的蓝色碳汇功能及碳中和对策[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36(3):241-251.

滩涂的缺氧环境,导致根系和凋落物在沉积后分解速度慢,给碳埋藏创造了理想条件,而红树林也就成为了天然的海洋固碳库。据研究指出,全球红树林每年的碳储量可达3400万吨,相当于热带山地森林的五倍。

红树林,在21世纪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

2020年9月,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郑重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中国红树林分布及世界红树林面积变化 © 脚爬客/制图 参考自杨盛昌,陆文勋,邹祯,等. 中国红树林湿地:分布、种类组成及其保护[J]. 亚热带植物科学,2017,46(4):301-310.

为了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一宏伟目标,2021年,以红树林为主的“蓝碳生态系统”,凭借其在固碳、维持海洋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成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关键。

淇澳岛的红树林,与这片土地的命运,紧紧相连。

02

伶仃洋重绽的绿色辉光

红树植物具有着强大的适应能力和对生态的保护能力,默默扎根一方水土,庇护一方生灵,却也因其低调不起眼的外表,曾被当做荒地滩涂进行处理。

根据记载,1984年淇澳岛112.2公顷的红树林在1997年统计时减少到了32公顷,而入侵的外来物种——互花米草,面积则增至两百余公顷。

互花米草©脚爬客/制图 插画仅供示意,具体形态以实际植物为准

红树林不仅只是防护风浪的一道屏障,它们是一个相对脆弱的生态系统中关键的一环,包括其中生活的各种水鸟和滩涂上的海洋生物。

它具有高生产率、高归还率、高分解率的特点,是河口海湾生态系重要的第一性生产量贡献者,为林区动物、微生物提供食物和营养来源,也为鸟类、昆虫、鱼虾、藻菌提供栖息繁衍场所,并构成复杂的食物网关系。

红树林生态系统示意图©脚爬客/制图 食物链关系仅供参考

当红树林的面积大幅度缩减之后,湿地生态开始失衡,不仅让动植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破坏,并且台风与海浪的破坏力再无遏制……

随着全社会生态保护共识逐渐形成,全国各地一个个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动植物、地质遗迹、自然生态等开展了保护,广东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正是这个阶段中,诞生于珠江三角洲的两枚新星。

广东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 地理区位图©脚爬客/制图

人们通过对淇澳红树林进行保护,并引种扩种速生红树植物无瓣海桑、海桑,压制互花米草的生长和蔓延,最终将红树林面积由32公顷增加到500公顷。

如何利用生物治理生物©脚爬客/制图 参与于廖宝文, 郑松发, 陈玉军,等. 运用无瓣海桑控制互花米草入侵及恢复红树林生态的方法:, CN101253855A[P]. 2008.

红树林面积恢复后,保护区管理处重点开展系列措施,防治有害生物,清理滩涂垃圾,对红树林生态系统进行持续的保护和修复。

红树林巡护航道©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 珠江出海口水污染较严重,但根据保护区2017年的水质监测数据显示,DO(衡量水体的自净能力)向海端达到Ⅰ类标准,林内可达到Ⅱ类标准;COD、BOD(衡量水体的生物降解能力)向海端达到Ⅱ类标准,近海端达到Ⅲ类标准;且没有受到重金属污染。

自2016年开始,连续六年开展“清风行动”,打击违法渔业生产行为,清除非法放置的鱼笼渔网、竹具等,海岸绿了、水变清了、鸟回来了、鱼虾回来了。

与此同时,保护区通过开展滨海湿地生态修复示范项目,实施重点海岸滩涂修复、生物多样性栖息地修复和生物多样性基础调查等项目,建立智能化的“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系统”,用人类的力量,让淇澳岛更美好。

反嘴鹬群©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 孙争争/摄

如今的淇澳岛,重新变得郁郁葱葱,其丰富而健康的红树林湿地上重新出现了一片森林,据近些年的观鸟记录,10月至次年4月候鸟季,可以看到成千上万只鸥类、鹬类、鸭类等冬候鸟以及鹭鸟在此栖息觅食,极为壮观。

黑脸琵鹭©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 何克宏/摄

濒危鸟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也是淇澳岛的常客,2014年首次发现它们在珠海淇澳岛栖息。2019-2021年,每年都有观测记录,最多时达20只。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群©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 何克宏/摄

而在看似风平浪静的淇澳岛滩涂上、海面下,生活有多种底栖动物和鱼类,形成了一片“波澜壮阔”的动物世界。

广东弹涂鱼©脚爬客/制图 手绘仅供参考,具体形态以实际动物为准

凭借淇澳岛出众的自然禀赋和生态保育的卓越成效,保护区大力发展自然教育和科学普及宣传,吸引广大公众走进保护区,亲近自然、了解自然、学习自然。

科普栈道©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

让我们拉高视线,看望伶仃洋的另一个方向,离淇澳岛80km处,由担杆岛、二洲岛两座小岛组成的担杆岛猕猴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和诠释着不同于大陆的海岛生态。

广东省珠海市大约有146个岛屿,但大多数岛屿面积较小,大于1000h㎡的仅有8个,担杆岛是其中目前人类干扰最少的岛屿,其上基本都被各种植被覆盖,生活有大量野生动物,尤以猕猴众多,像极了位于东胜神州海外的花果山。

担杆航拍照©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 罗海威/摄

担杆岛是我国南部重要的猕猴种群栖息地,是国内研究猕猴原生地和发展史的重要基地,经过多年的保护,猕猴数量从1989年的不足300只,发展到现在的近2000只。

担杆岛猕猴©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 刘昭宇/摄

得益于良好的生态保护,担杆岛上的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保护区范围内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粘木、土沉香(白木香)等,以及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蟒蛇、白腹海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岩鹭等。

生活在担杆岛上的罗汉松适应了海岛的环境,成为了一片独特的景观,它们扎根在丘陵坡地,越是海风强劲、土壤层薄,就越是显得苍劲古拙,生机澎湃。

与淇澳岛相比,担杆岛的海湾和海蚀地貌更为明显和出色,十多处大小港湾,或小巧,或深邃,无不明澈。

担杆岛海湾©图虫

组成岛屿的主要岩石是花岗岩,经过长期的物理风化和各种外力侵蚀作用,形成了堆垒的石蛋,陡峭的山峰与深谷、岩岸,往往出现60°以上倾角的悬崖。

日复一日的海浪,则将沿岸的岩石雕琢成了千奇百怪的形状,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柱、海蚀蘑菇……

海蚀地貌示意图©脚爬客/制图 即海水运动对沿岸陆地侵蚀破坏所形成的地貌。

登临海岛,脚下是绿荫,远方是碧蓝,感悟这片大地与海洋蓬勃而出的生命力。

此处,曾满是蓝色的荒芜,是人们的努力,让绿色的生命再次绽放,并将以更加珍视的态度,去守护它们。

03

尾声

这片从海洋中升起的森林,在台风和海浪中庇护着一方小小的天地,其独特的生态模式和重要的生态价值让这座小岛在大海之上也不觉渺小。

淇澳岛与担杆岛共同组成了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在珠江三角洲一带,江河吐珠,氤氲着自然的辉光。

淇澳晚霞©图虫

它们浮于碧波之上,相互守望,保护着红树林湿地、鸟类、猕猴、珍稀植物及海岛生态环境,让这一片大海不会显得寂寥。

海洋总是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似乎没有什么东西能在这里永恒,一切都是变化的,随时准备启程和开始新的生命。淇澳岛和担杆岛也将继续在这海浪之中,孕育着自然的下一个故事。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法明, 唐剑武, 叶思源,等. 中国滨海湿地的蓝色碳汇功能及碳中和对策[J]. 中国科学院院刊, 36(3):11.

[2] Coastal wetlands excel at storing carbon: New analysis supports mangrove forests, tidal marshes and seagrass meadows as effective climate buffers (2017)

[3] 廖宝文, 郑松发, 陈玉军, 李玫, 管伟, & 苏润鸿等. (2008). 运用无瓣海桑控制互花米草入侵及恢复红树林生态的方法. CN101253855A.

[4]王树功, 黎夏, 周永章,等. 珠江口淇澳岛红树林湿地变化及调控对策研究[J]. 湿地科学, 2005, 3(001):13-20.

[5]胡懿凯, 朱宁华, 廖宝文,等. 淇澳岛不同恢复类型红树林碳密度及固碳速率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9, 039(012):101-107.

[6]彭逸生, 王晓兰, 陈桂珠,等. 珠海淇澳岛冬季的鸟类群落[J]. 生态学杂志, 2008, 27(003):391-396.

[7]彭辉武, 李钊, 李瑞良,等. 珠海淇澳岛红树林对重金属吸附能力的研究[J]. 林业科技通讯, 2013, 000(009):15-19.

[8]闫中正, 王文卿, 黄伟滨. 红树胎生现象及其对潮间带生境适应性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 2004(10):2317-2323.

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