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库姆运河旅游攻略-卡拉库姆运河必玩景点

辛有志
卡拉库姆运河

卡拉库姆运河是一项由中亚的阿姆河取水到卡拉库姆沙漠的灌溉供水工程,横跨土库曼斯坦南部国境,全长1375公里,输水量为每年13立方公里。1954年开工,1988年落成,建成后为棉花种植和该国首都阿什哈巴德提供用水,但同时有50%的水损耗于沿线,形成了一系列的湖泊,提升了地下水水位。

卡拉库姆运河主要功能在于农业灌溉,共受益1500万亩耕地,新垦750万亩耕地,改艮2.25亿亩牧场;让成百万牧民结束游牧生活,将畜牧业推向新的水平。它向土库曼斯坦居民提供生活和工业用水,使克拉-伏斯克、涅比特-达格等石油天然气田得到大规模开发,一座座工业新城矗立在荒漠之上。航运之利自不必说,从此土库曼东西之间有了航道快捷方式,里海和咸海之间可通过运河相连。

乘快艇航行在卡拉库姆运河上,只见两岸绿树丛丛,往日的沙原变成棉田和瓜果园,草地上放牧着大群牛羊。土库曼首都阿什哈巴德,过去吃水靠凿并,生活艰难,1962年送来运河水后,市内街道、广场绿树成荫,出现了许多花园、草坪、喷泉,市郊甚至有了水库和游泳池。运河通过的克尔基、巴伊拉姆-阿里、德詹等城市,都发生了类似的变化,形成适宜人们生活的小气候,“花园城市”的理想成了现实。

Qaraqum Canal

必去理由: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景点所在大洲: 亚洲【Asia】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土库曼斯坦[Turkmenistan]

景点所在省、州:阿哈尔州 [Ahal Province]

运河智库 | 隋唐大运河汴河是隋炀帝和宋徽宗的悲剧之河

作者介绍

牛士中,安徽临泉人。文学学士,法学硕士,媒体撰稿人,文化学者。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宿州市隋唐大运河研究会会员,宿州市白居易研究会理事。在《今古传奇》《名家名作》《华东理工大学周报》《江淮时报》《新安晚报》《拂晓报》《阜阳日报》及《新安晚报网》《天下时报》《百度头条号》《皖人春秋作家群》等报刊网络上发表散文、诗歌、小说、书评、人物专访、文史文章等五十余万字;在《中国劳动保障报》《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农村经济与科技》《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等期刊及论文集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参与地方文化研究著作三部。

自隋大业元年(605)隋炀帝开凿通济渠,至宋高宗绍兴九年(1139年)、金熙宗天睿二年(1139)前后,汴河淤塞失去航运功能,作为隋唐大运河重要组成部分,汴河沟通了黄河、淮河与长江三大水系,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因为它是中国南北交通大动脉的必经之河,是南北物质交流和政治经济互补融合的关键渠道。

纵观隋唐大运河存续年代和历史功能,我们可以发现其功能效力主要体现在大唐北宋,当然在隋朝就已显现端倪,其中有些功能贯穿整个汴河通航期,有些功能显现朝代特色。探讨安徽段汴河功能价值基本能体现隋唐大运河功能特点,本文主要从史志记载、文人诗文以及现代考古几方面来研究安徽段汴河在满足统治者穷奢极欲和好大喜功自我需要方面的功能价值,以一观隋唐大运河的总体功能之一斑。

通济渠汴河以及其他运渠的开通,在当时极不发达和极不舒适陆路交通之外,提供了另外一种方便舒适的交通选择。“炀帝大业元年,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又引河通于淮海,自是天下利于转输。”(《通典》卷十“漕运”》)在方便舒适的转输方式成为现实选择情况下,统治者膨胀的内心欲望借汴河等运渠得以释放。

隋炀帝是为了满足感官欲求还是为了客观上沟通南北、加强中央集权,人们观点不一,有部分声音认为客观上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各地物质交流,但多偏向隋炀帝穷奢极欲、巡幸江南之享受欲求,有关史志记载也无形中暴露了隋炀帝的内心想法。

“大业元年三月辛亥(三月二十一日),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庚申(四月初一日),遣黄门侍郎王弘、上仪同于士澄往江南采木,造龙舟、凤甗、黄龙、赤舰、楼船等数万艘。” ([唐]令狐德棻、长孙无忌、魏征等撰,隋书,帝纪第三炀帝上)

隋炀帝于大业元年三月二十一日开凿通济渠,其后仅十天就派遣黄门侍郎王弘、上仪同(即上仪同大将军、上仪同三司简称)于士澄到江南采办巨木,营造龙舟、凤甗(音yǎn) 、黄龙、赤舰、楼船等,数量达到数万艘。四个半月后,即大业元年八月壬寅(十四日),隋炀帝兴师动众,浩浩荡荡,乘坐龙舟,率领内宫众多女人及一众官员幸游扬州。

“八月壬寅(十四日),上御龙舟,幸江都。以左武卫大将军郭衍为前军,右武卫大将军李景为后军。文武官五品已上给楼船,九品已上给黄蔑。舳舻相接,二百余里。”([唐]令狐德棻、长孙无忌、魏征等撰,隋书,帝纪第三炀帝上)

船船相接,竟然长达二百多里,可见,隋炀帝游幸江都(今扬州)排场之大,场面之盛,而皇家及文武百官之用度又是一笔浩大的支出,相比修建通济渠所造成的百姓疾苦与伤亡及民力透支更是有过之无不及。

这样耗费民力透支民心的游幸活动隋炀帝爱此不疲,“(大业)六年春三月癸亥,幸江都宫。”([唐]令狐德棻、长孙无忌、魏征等 撰,隋书,帝纪第三炀帝上)“七年春二月乙亥,上自江都御龙舟入通济渠,遂幸于涿郡。”([唐]令狐德棻、长孙无忌、魏征等 撰,隋书,帝纪第三炀帝上)

隋炀帝将沿通济渠游幸活动当成家常便饭,不惜劳民伤财,置江山社稷于不顾,通济渠终成隋朝灭亡之河。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隋炀帝幸江都途径东都(今洛阳),大醉赋诗:“徒有归飞心,无复因风力”,美人吟诵再三,隋炀帝“泣下沾襟,侍御者莫不欷歔”。至江都,复作五言诗:“求归不得去,真成遭个春。鸟声争劝酒,梅花笑杀人”。([唐]令狐德棻、长孙无忌、魏征等撰,隋书,卷二十二志第十七五行上)天下乱象已成,汴河为叛军阻断,隋炀帝再也没有机会回到长安了。人之将死,其言也哀,“十二年春正月甲子,幸江都宫,”(隋书,卷四帝纪第四炀帝下)隋炀帝在江南繁华地迎来他生命终结之际是否想到他曾经的疯狂和远离他视为草芥的子民?

隋唐大运河之开挖,多出于隋炀帝个人骄奢淫逸和游幸之需要,这种开挖消极倾向居于主导因素,不能淡化。作为隋唐大运河之重要组成部分的安徽段两岸人们经受苦难可谓深重,至今两岸尚有相关传说故事以及相关考古印痕,诉说着曾经的历史风霜。

而在北宋,前中期统治者对汴河漕运极其重视,及时疏浚与管理,保障了汴河漕运的顺畅,对于维持其封建统治起了关键作用。而北宋末,统治阶级利用汴河满足私欲则造成北宋民心凋零以至走向灭亡,最终导致隋唐大运河之汴河的废弃湮灭。

“自古人君玩物而丧志,纵欲而败度,鲜不亡者,徽宗甚焉”,(宋史,本纪第二十二,徽宗四)徽宗皇帝听信权臣方士谗言,在东京开封之东北建艮岳以改善都城之风水,为彰显艮岳之皇家苑囿气派,广收天下花竹奇石,兴起“花石纲”,挤占汴河漕运渠道,“自政和(七年,1117)讫靖康(1126-1127),积累十余年,四方花竹奇石,悉聚于斯,楼台亭馆,虽略如前所记,而月增日益,殆不可以数计。”(宋史,志第三十八地理一,京城京畿路京东路京西路)

上有所好,下必投其所好。“徽宗颇垂意花石,(蔡)京讽(朱)勔语其父,密取浙中珍异以进。初致黄杨三本,帝嘉之。后岁岁增加,然岁率不过再三贡,贡物裁五七品。至政和中始极盛,舳舻相衔于淮、汴,号‘花石纲’,置应奉局于苏,指取内帑如囊中物,每取以数十百万计。延福宫、艮岳成,奇卉异植充牣其中。勔擢至防御使,东南部刺史、郡守多出其门。”(宋史,列传第二百二十九佞幸,朱勔)蔡京为讨好徽宗,暗中授意朱勔及其父,将江南珍异通过淮河、汴渠运至京师开封,到政和年间盛况空前,以至舟船相接,形成漕运专项——花石纲,还在苏州设置应奉局,专营花石纲,并借机套取国库金银无数,同时,“家本贱微,庸于人”的朱勔竟得以升迁,东南部郡守多为其亲近之人。

朱勔极力讨好徽宗,在江南及汴河上横行无忌,天下人敢怒不敢言。“尝得太湖石,高四丈,载以巨舰,役夫数千人,所经州县,有拆水门、桥梁,凿城垣以过者。既至,赐名‘神运昭功石’。截诸道粮饷纲,旁罗商船,揭所贡暴其上,篙工、柁师倚势贪横,陵轹州县,道路相视以目。”花石纲横行汴河,拆水门,凿城墙,甚至破坏粮饷运送,任意征用商船,严重骚扰汴河交通。然而多行不义必自毙,朱勔终于迎来当头一棒。陈遘(gòu),字享伯,性情耿介,孝道友好,为人宽厚,忠于职守,徽钦时期朝廷重臣。“朝廷方督纲饷,运渠壅涩,遘使决吕城、陈公两塘达于渠。漕路甫通,而朱勔花石纲塞道,官舟不得行。遘捕系其人,而上章自劾。帝为黥勔人,进遘徽猷阁待制。”(宋史,列传第二百六忠义二,陈遘) 时任发运使的陈遘,费尽心机引水疏通漕路,输送军饷,而气焰嚣张的朱勔打着皇帝的旗号满载花石纲拥堵汴河,陈遘的官船不能通过,本来与蔡京之流针锋相对的陈遘,逮捕朱勔,并向徽宗请罪。徽宗不仅没有责怪陈遘,还提升其官阶,并对朱勔处以黥面之刑。然而,徽宗此时的似有所悟已经迟了,暴乱反抗之势风起云涌,北方草原民族的强势碾压已无力翻转。

作为北宋花石纲遗迹,宿州市灵璧县娄庄镇古汴河两岸大石,则是汴河花石纲运的有力证明。

南宋乾道五年(1169)十二月二日,跟随舅父汪大猷使金贺正旦的楼钥途径灵璧,见“(灵壁汴河)两岸皆竒石,近灵壁东岸(虞姬墓在古汴河西岸,汴河出灵城后渐而转向东南,笔者注)尤多,皆宣政花石纲所遗也。”([宋]楼钥撰,北行日録上,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攻媿集卷一百十一)此时距北宋操办花石纲仅四十多年,楼钥所见所言,应该确实可信。无独有偶,其在诗文集《攻媿集》卷一中有诗佐证:

灵壁道傍怪石

饱闻兹山产奇石,东南宝之如尺璧。

谁知狼藉乱如麻,往往嵌空类鑱刻。

长安东南万岁山,搜抉珍怪穷人间。

汴流一舸载数辈,径上艮岳增孱颜。

当时巧匠斲(zhuó)山骨,寘(zhì,安排,放置,同“置”。)之河干高突兀。

干戈动地胡尘飞,坐使奇材成弃物。

君不见黄金横带号神韵,不数台城拜三品。

只今零落荒草中,万古凄凉有遗恨。

木人漂漂不如土,坐阅兴亡知几许。

行人沉叹马不前,石虽不言恐能语。

诗中提及万岁山、艮岳、汴流等北宋典型风物,更提到灵璧奇石,徽宗金带披挂灵璧奇石而动之往事,金灭北宋,以及流露出北宋亡国后显赫一时的花石纲之奇石沉寂荒草间的凄凉和感伤。

其后,明朝灵璧娄庄人王守谦亦在《楼子庄大石及两岸奇石记》言:“楼子庄东半里许,岸南有大石屹立。高一丈,厚居三分之一,俗传以为神物诞也。石以东,两岸奇石相续。尾其后,有刻‘丁邑戊君’字者,则知为灵璧凤凰山所产,而朱勔所领故物,偶遗于此者耳”,([清]吴嵩,顾勤墉,纂修,康熙《灵壁县志》卷八,艺文志)从石上刻字“当地县城武姓人所献”及文中描述,朱勔运送花石纲与陈遘相遇被抓,应该与灵壁古汴河两岸花石纲遗石联系不大,即灵璧古汴河两岸遗石未必是陈遘捕系朱勔并将其所运花石纲奇石掀翻至古汴两岸之奇石。灵璧古汴河两岸奇石可能是当地承担的花石纲之一部分,挖之于当地山上而运送至汴河两岸,以便运送花石纲船只来搬运,至于遗留汴河两岸,乃因诸如徽宗醒悟冷落花石及朱勔等时事变故原因不再搬运而遗留。从此还可知道,灵璧汴河两岸“花石纲”遗石,应该采运于古汴河南北两岸,如南岸楼子庄之齐眉山、窑山、龙山、虎山等山,北岸凤凰山、磬云山、九顶山等山。

至于日常杂用之物,统治阶级更是不厌其精,竭尽民力,通过汴河从南方运送至京,满足穷奢极欲的生活。这可以从现代考古发掘出土文物而见一斑。在淮北, 1999年、2012年柳孜遗址两次发掘近3000平米,除出土唐代沉船8艘、宋代沉船1艘外,河道出土唐宋时期瓷器、陶器、石器、骨器、铜器、铁器等文物7000余件。2010年在濉溪大隅口和百善老街发掘河道约200平方米,出土唐宋瓷器数十件。在宿州, 2006年,市区西关步行街发掘运河遗址600平方米,出土唐宋瓷器、陶器、铜器、铁器、骨器、石器、琉璃器、玉器等各类文物标本1400余件。2007年,宿州市环城河老城区发掘运河遗址500平方米,出土隋唐宋元陶瓷器2300余件。在灵璧,娄庄镇二墩子运河遗址,发掘面积约300平米,出土瓷器、陶器、骨器、石器、铁器、铜器等文物200余件及大量瓷片。2015年,在娄庄镇小田庄运河遗址,发掘面积约1600平米,出土瓷器(占出土文物70%)、陶器、铜器、铁器、骨器、石器等文物300余件。在泗县段, 2012年,分别在泗县曹苗、邓庄、刘圩、马铺、朱桥、宗庄6地对运河遗址发掘,出土唐宋陶瓷器等大量文物。隋唐大运河遗址安徽段仅仅发掘极小部分面积,就出土大量隋唐北宋文物,这一方面显示隋唐大运河通航期船运繁忙,另一方面反映运河南北物质交流的频繁。如果说,众多物品为普通人家日用,那么更多一部分则为贵族阶层使用,可想而知,对于封建统治者而言,作为贡品通过运河运送的瓷器、金器、铜器、丝绸等奢侈用品更是不可胜数。

汴河,从满足封建统治者私欲意义上讲,是隋炀帝和宋徽宗的悲剧之河。他们不恤民力,个体主义膨胀,将一条关涉国计民生的汴河当成自己肆意个人喜好的池塘,终酿成旷古苦果而为后世扼腕长叹。

参考文献:

1. 《通典》卷十《漕运》;

2. 唐·令狐德棻、长孙无忌、魏征等,《隋书·帝纪第三炀帝》;

3. 《宋史·本纪第二十二·徽宗四》;

4. 《宋史·志第三十八地理一·京城京畿路京东路京西路》;

5. 《宋史·列传第二百二十九佞幸·朱勔》;

6. 《宋史·列传第二百六忠义二·陈遘》;

7. (宋)楼钥:《北行日録》,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攻媿集》(卷一百十一);

8. 明朝灵璧人王守谦《楼子庄大石及两岸奇石记》,[清]吴嵩、顾勤墉,康熙《灵壁县志》卷八,《艺文志》;

9.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泗县文物局、灵璧县文物管理所:《泗县、灵璧段运河考古发掘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年11月第一版;

10.全国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政协安徽省宿州市委员会:《运河名城宿州》,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7月第一版;

11.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濉溪县文物事业管理局、淮北市博物馆编著,主编宫希成,《柳孜运河遗址第二次考古发掘报告》(上中下三册),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2017年3月第一版;

12.,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濉溪县文物事业管理局、淮北市博物馆编著,主编宫希成、闫红,《汴水蕴物华——柳孜运河遗址出土文物》,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2017年3月第一版;

13.杨建华:淮北柳孜隋唐运河遗址出土的古陶瓷研究概述,《文物鉴定与鉴赏》,2014年第九期,第14-19页。

来源:运河网

实习编辑 王伟

制作 曹宇

责编 肖东

审稿 晖军

津彩行大运(5)|大运河拉来的静海火车站

从高空俯视,在静海这片平原上,大运河、京沪铁路、104国道(旧线)延伸出三条平行线,其间夹杂的区域,是静海区人文历史最集中的地方,千年古城西钓台、百年老站静海站都在其中。

百年静海站

在京津冀骑行圈,这三条平行线是网红打卡地。

暮光收短,蝉声渐弱,秋味正浓,骑手张健沿着104国道由南向北,一路骑一路拍。

在104国道沿线的陈官屯镇打尖时,张健听说距离镇中心不远的西钓台村有座2000多年的古城,他决定随记者一起探个究竟。

深埋地下的一里方城

西钓台是静海区陈官屯镇最富传奇的一个村庄,因为这里关联着一个尽人皆知的神话传说:当年姜太公就是在这里钓鱼的,这个说法无法考证,但“钓台”两个字就足以吸引人们的目光。

而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西钓台古城深埋地下2米等待揭开神秘面纱,让传奇赋予了历史的厚重感。

西钓台村口是一座仿古牌坊,乡村公路两旁的玉米秸秆笔直得像是欢迎游客的仪仗队。村边的空地上,有正在扬场的村民。

向村民打听得知,古城就在村子西北角大约400米处的一片农田地里。在一排住宅后面,矗立着一块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石碑四周是一片耕地,找不到古城的踪影。

西钓台古城文保碑

据村里老人回忆,新中国成立之初,地里还有约1米高的隆起土堆,后来随着周边农田的耕种和开发,土堆逐渐消失了,曾有村民耕地时发现过陶器残片。

关于这座古城的身世,有诸多说法。

据史料记载,汉高祖五年也就是公元前202年,在当时的静海境内第一次建起了县城,也就是东平舒县城。有专家认为,这座古城有可能是史书记载的汉代东平舒城。

《静海县志》也有记载:“钓台村西北……有古城之垣,久废。城址或隐或现,宛然可寻。”对于古城的身世,《静海县志》并未给出定论。

西钓台古城遗址

1979年,天津市文物处组织20多名钻探人员和有关专家对古城进行了长达一个多月的钻探考察。最后确认古城四边各为500米左右,并各有城门,符合战国至汉代一里方城的说法。

水利工程为古城让路

从高空俯瞰古城,平直的港团河道在西钓台村边画了一个“几”字。

静海区文化馆原馆长孙德民曾参与古城发掘,他解释说,1983年,静海要修建一条连接黑龙港河和团泊水库的引河—港团河,按照规划这条河穿古城而过,这就意味着古城将被破坏。当时孙德民四处奔走,经过与市文物处和相关部门多方协调,才让港团河为古城改道,最终有了那个“几”字。

尽管工程绕道,但在施工中还是发现了很多文物,为了抢救文物,市文物处、县文化馆几乎所有人员扑到工地上,陶器残片、古砖、古墓葬群等百余件文物陆续被发掘出来,极大丰富了静海地区的历史遗存。

2014年,大运河畔的陈官屯镇要建大运河博物馆,孙德民成为主要策划者之一。

当年发掘的古砖、部分陶器残片成为博物馆重点陈列展品,而一张黑白照片被放在了博物馆显眼位置,这张照片记录的是1983年古城发掘的场景,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次对古城的大规模发掘的记录。

百年老站的“承受之重”

2000多年的历史积淀和人类活动遗迹,留给世人太多的遐想,层层黄土遮盖的古城总能勾起人们的好奇。

和古城相比,113岁的静海火车站老站房,从年龄上看是“小辈”,却能让人更直观地触摸历史。

从西钓台古城一路向北到静海城区,和104国道并肩的是京沪铁路,铁路边矗立着一座德式风格的二层小楼,楼两边各有一座单层建筑,背后是一个长方形小院,这就是静海站老站房。

静海站老站房一角

据相关资料记载,1908年,津浦铁路(现京沪铁路)铺设到静海时,修建了这座站房。

“七七事变”后,日军占领平津,沿津浦铁路长驱南下。革命先辈曾在静海一带抗击日军,掩护着铁路机车、车辆和大批难民沿津浦铁路通过静海站南撤。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驻守在静海站的日军在静海站第一站台上列队向中国抗日军民缴械投降。

30多年前,郝建行入职静海火车站,在他印象中,当年的老站房是静海城区的最高点,站在老站房二楼能一眼望到西侧的运河大堤。

1963年发洪水时,洪水几乎与铁路平齐,很多人涌向老站房,坐火车南下躲避洪水。

1978年,新站房在老站房北侧修建,老站房不再办理客运业务,专做静海站的办公场所。

从老站房门前经过的郝建行

郝建行曾住在老站房二楼宿舍,那时候冬天取暖的煤球都要靠人背上二楼,每次背煤球时,木楼梯的咯吱声都会被拉长。

如今,老站房已是天津文物保护单位。

大运河拉来的火车站

黏劲儿十足的三合土牢牢吸附着红砖,不给风沙雨雪侵蚀的机会;外墙上欧式路灯依旧能发出金黄的光;木质楼梯的咯吱声和火车撞击铁轨的声音混合在一起,奏响着百年交响乐。

孙德民当年收集了一些老站房的资料。

据资料记载,老站房由德国人设计,主体工程是中国人自己建造的。孙德民说,老站房的建造离不开一位传奇铁路工程师沈琪。沈琪是静海人,在铁路建设方面与詹天佑齐名,他和詹天佑一起参与了京张铁路施工建设,表现出了高超的智慧。

津浦铁路和静海站的建设耗费了沈琪大量精力,在津浦铁路动工时,外国工程师提出了“德国修南段,中国修北段”的建议。这明显是一个难题,南段多平原,陆路、水陆交通发达,便于原材料运输。北段多滩涂,还要穿越丘陵和山地,按照当时的条件,修建难度非常大。

沈琪不顾环境险恶和财政困难,担任津浦铁路南北段总稽查及会办。北段铁路建设速度快、质量高、耗费低,静海站老站房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修建的。

孙德民说,老站房的大部分建筑材料和道砟都要从南方运输。当年没有柏油路,走土路运大件,一旦遭遇降雨就要中断,因此通过大运河水路运输是最便捷的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老站房就是大运河拉来的。

见证铁路大发展

守着老站房30多年,郝建行见证了我国铁路的大发展时代。

他刚刚参加工作时,铁路上跑的是蒸汽机车,郝建行“最怕”火车进出站,机车启动时冒出大量浓烟,烟柱可达四五层楼高,机车过后郝建行身上经常落一身烟灰,在外值守的铁路工人都有被烟灰迷眼的经历。

郝建行诉说着他和老站房的故事

后来内燃机车逐渐取代了蒸汽机车,烟灰虽然小多了,可内燃机嗡嗡的声响,远在几百米外就能听到。再后来,内燃机车换成了电力机车,从此告别了烟灰和噪音。十多年前,和谐号动车以超过200公里/小时的车速驶过静海站,给郝建行留下了惊艳的十几秒钟印记。

如今,大部分动车在新建的京沪高铁上运行,静海站所在的京沪铁路以普速绿皮列车和货运列车为主,静海站的铁路人也搬离了老站房。经过一番修缮,焕然一新的老站房即将作为展览馆,向后人诉说着百年铁路的沧桑巨变。

一列绿皮火车停靠静海站

又一列绿皮列车进站,郝建行依旧站在岗亭里挥动着旗子守护着列车运行安全。(王曾 侯沐伟 肖越 王琼琼 杜恩泽 谌宏光)

来源:津云

见习策划 桂艳 延晨

实习编辑 王伟

制作 曹宇

责编 肖东

审稿 晖军

宁河运河美食街开街 津郊夜市序幕拉开

夜幕降临,景观灯亮起,伴随优美的歌舞演出音乐声,宁河运河美食街于5月31日晚正式开街运营,成为我市涉农区首个专门打造的夜间经济项目。来自当地的居民和外埠游客纷纷涌入380米长的运河美食街。

宁河运河美食街位于蓟运河畔的芦台镇桥北新区,共设有对口支援、宁河风味、西北风味、东南美食、东北风味、华北风味、西南美食等7个各300多平方米的美食厅和15个移动售货亭,容纳商户100余户。试运营一周内,该美食街天天火爆,游客摩肩接踵,客流量达几十万人次。

对口支援厅专门引入新疆和田夜市12 家商户来此经营,并为其提供冷库,存储从新疆空运来的食材。“我们店主要卖新疆红柳烤肉、烤饸子等特色美食。没想到来逛美食街的人真多,一天的营业额1万元左右,比在家乡多挣一倍多。感觉大家都喜欢吃新疆美食,特别开心。”来自和田的经营者阿依图兰告诉记者,区政府帮他们安排了住宿,有空调、有食堂,让他们在此经营特别安心。

宁河区商务局副局长徐向来介绍,“宁河运河美食街将突出打造以‘食’为主的街区。街区两侧原有105个商铺正在提升改造中,将引进酒吧、茶吧、音乐吧等特色休闲场馆,同时还引进国内餐饮老字号、非遗产品等集中展示。街区中央搭建的舞台,每天有新疆和田的歌舞团和本地的群众舞蹈队进行表演。为便于群众来美食街休闲享受,专门配备了一台餐厨垃圾转运车,开通了571路、572路免费公交车,并设置了150个停车位。”

来源:天津日报

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