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华盖旅游攻略-青铜华盖必玩景点

爱旅游
青铜华盖

贝尔尼雕制的青铜华盖由4根螺旋形铜柱支撑着,足足有5层楼房高那么高,如果站的距离过近的话,想要拍摄一张青铜华盖的全景图都很困难。华盖前面的半圆形栏杆上永远点燃着99盏长明灯,而下方则是宗座祭坛和圣彼得的坟墓,只有教皇才可以在这座祭坛上,面对东升的旭日,当着朝圣者举行弥撒。青铜华盖的制造过程历时9年,从1624到1633,用了6200多斤铁,典型的17世纪的风格。

教皇祭坛的四个角上,有45米的高大壁柱4根,每根柱脚下部均有一座巨大的雕像屹立在四块坚硬的大理石上,塑造的是隆吉诺、艾丽娜、维罗尼卡和安德列阿等圣人形象,也是出於大雕刻家贝尔尼尼之手。坛上是圣彼得宝座,报左上方的彩色玻璃上,一只和平鸽在天使的伴随下向下飞翔。在金色华盖顶部也有一只和平鸽。

盖州境内竟然存在这么多的青铜时代城址

古代的两河流域、古埃及、中国和印度,在公元前4 000—公元前3 000年之间都进入铜石并用时代。人类的阶级社会代替了原始氏族社会,拉开了文明时代的帷幕。盖州发现的青铜时代城址多在山地和丘陵,似乎那地方适合那一时期人类的生存,适合人们的藏匿与游击,至少山城和墓葬的遗址很多都留在那里。

饽饽山在盖州的归州镇。浮渡河流过山脚,古人喜欢选择山体的缓坡临近河流的地方居住。饽饽山是一处青铜时代的遗址,三面环山,开口向西,面向西海。在这个周围环山的高台平地遗址发现了红褐色夹砂陶片和素面的平底陶器,发现有石斧、石矛和石的棍棒头。通体磨光的石斧是磨制石器的代表器:青石短身扁体,两面磨刃。石矛也是通体磨光,两面正中磨成柱脊,矛刃薄而且锐利。棍棒头虽有残破,但可看出当初磨制的很细致。棍棒头周身圆形,外刃锋利,中间有孔,孔径陡直光滑。

团山遗址位于九垅地乡正红旗村,这里的陶罐和陶鬲均为夹砂红褐色或黑色。陶鬲这种古代炊器在新石器时代出现,在青铜时代也继续流行。形状是侈口、圆腹,底部为三个袋状足,使用时在三个袋状足下直接燃火煮食。鬲多为夹砂陶,胎质坚硬器壁较厚。而陈屯乡义勇村遗址出土的陶罐多是夹滑石或者夹细砂的褐陶。器物的口沿处施堆纹,器身也是素面,器形多以筒形罐为主,当是处于商周到春秋时期的器物。

盖州青铜时代的城址与居住址是紧密联系的,有时它们是一体的,有时,居住址要游离出城址,大多是在认为比较安定的时期游离。游离出的人们不会走的太远,他们怕被群体抛弃,战火不断的年代谁都需要群体,没有群体将一事无成。

山城是依山设险的建筑,山地是首选。牌坊村那处被叫做高丽城山的城址,并不是高句?丽山城,而是青铜时代的城址。城址在什字街乡的一个山巅。山城的山高,所以视野就开阔。城内有一口井,是城内人的生活保障。有一条支流叫侯家河,从山北静静流入碧流河,城的生气油然而生。城内的面积为东西长50米,南北宽25米,城西高于城东,但城内相对平坦。城西的石崖陡峭似壁,高几十米,这省略了城墙的砌筑,北面虽然也有陡壁,但却有石筑的城墙设险,与东南两面石筑城墙连接。为了加强东面的防守,外面又加筑了两道城墙,第一道城墙长约70米,高2.5米,基宽3.6米,上宽1.6米;第二道墙长45米,宽与高都为2.5米。整个石墙全部为花岗岩自然石块与人工稍有加工的石块混合砌筑而成。砌筑城墙的石块一般为长1米,宽40厘米,高20厘米。石城建有一门,向东开在东南角上,门宽1.3米,现残高也有1.3米,顶部已不存,故无法知道门的形状。城内原有用砾石铺的坡状地面,在土层中发现了与牌坊村石棚中相似的夹砂红陶和夹砂褐陶陶片。在城的北角、东南角上各建有一圆形瞭望台,便于瞭望。山城秀美与雄伟、险峻与清幽,一切都那么自然地交融。天地悠悠,苍劲辽远。即便这局部坍塌、局部湮没在杂草树丛中的古城残垣,还是自然真实,也更有着沧桑的韵味。那残破、古旧的石块绵延于崇山峻岭山巅之上,荒凉不事雕琢的自然美,更叫人感受到那金戈铁马的千年不屈风骨。

石城是用加工过的石块砌筑而成,很难想象得出加工的过程是多么繁重。在那个缺少金属的年代,加工过程只能靠群体的体力,用一块石块撞击另一块石块。加工一块石块要付出巨大的体力,而付出的体力是为了在战争中使生命得以保障,财产不受到损失。把这些石块垒砌起来,中间没有粘合的物质,只填充一些碎小的石片,力图使它们牢固地叠压在一起而不松散,以此来划分出城内与城外。

人们选择在陡峭的山巅之上建筑山城,这与上古时期人的社会生存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私有制社会出现,强悍的部族为了更多的占有社会财富,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就要掠夺其他部族的土地、人口和物资财富来壮大自己,战争就势必成为了这种欲求的手段。人们为了防御这样时常发生的战乱,在那个冷兵器时代,山城就成为了最好的防御体系。在这样的易守难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山城面前,许多战乱掠夺都可以使抵御变得轻松,所以山城就成了山地民族的不二选择。当然,那时的人们也不总是常年生活在山城中,和平时期还是生产、生活在地势较平坦并临近水源的山下,只是战争来临时才会进入山城防御。盖州青铜时代的城址与居住址是紧密联系的,山城和居住址是一个群体两处不同地点的居住地。

鹤阳寺山山城位于盖州西团山乡境内,西去渤海辽东湾仅数里之遥,在一马平川的平原之上,鹤羊山犹显突兀耸立。山的顶部有用大块的巨石围建的城墙,环绕着整座山巅,城内发现有夹砂红陶片、石斧、石箭镞等遗物。虽然经几千年的风雨和后来人的破坏,大部分城墙都以坍塌,但巨大城墙石上厚厚的苔藓、巨大的石磨盘、被风雨侵蚀的人工凿就的石臼窝,都在述说着那个时代的沧桑。

洪洞农民盖房发现青铜器!考古队连挖5个月后,懊悔不已……

永凝堡遗址,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城东北5公里永凝堡村。共发现灰坑20个,墓葬56座。有22座墓经过发掘清理。这些墓多为西周时期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出土的随葬品主要是铜器、陶器、玉石器、骨、蚌贝器等。青铜器800余件,陶器43件。依据对墓葬形制及随葬器物的组合、形制、纹饰的分析,这批墓葬的年代当为西周,可大致分为早、中、晚三期。

就在1980年3月份的时候,永凝堡的一个名叫杨月兴的农民,找了几个同村的人准备一起盖自家的房子,就在房子的那块土地里,居然挖出了疑似青铜器之类的物件。虽然杨月兴文化程度可能不太高,但是他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知道这很可能是很久以前的物件,于是立马报告了当地的考古研究中心。

考古专家在得知消息之后,立刻赶赴现场,经过初步判断应该是古代的青铜器,考古队大喜。这件事也引起了考古队的强烈重视,经过政府申请发掘的指令通过之后,在当年的6月到10月,考古队疯狂连挖了这5个月,发现了大量的墓穴,经过科学的碳14可以检测出,该发现的年代应该是西周时期的。其文化特征与天马-曲村遗址西周时期的文化遗存完全一致。

而时间到了1995年前后,一些盗墓者开始猖獗起来。有住在永凝堡的村民给公安部门反映,说是堡子里半夜总是有咚咚放炮的声音,可能是古董贩子在盗墓了。于是,公安部门的几名干警到一个洞口,大声询问里面有没有人,见很久都没人答应,就说没人现在就把洞给填了。洞里的人才急匆匆地说有人有人,盗墓者只能束手就擒了。考古队得知有大量盗墓者盗墓这消息之后,懊悔不已,称自己来迟了。

于是,在1996年,经过了相关政府部门的批准,决定再次对这个永凝堡遗址进行抢救性的挖掘,一直到1997年才正式结束。而这次挖掘的古墓比永凝堡中的其他古墓规模都大,一般的深12米,坑口长3米、宽4米,而这个深13米,坑口长8米、宽7米。这次挖掘出的古墓不仅规模比一般的大,而且墓道上还有殉葬者,由此可以判断出这个古墓的主人不是普通人。永凝堡遗址考古发掘解决了洪洞史前的历史疑问,解决了商周时期的分界与古杨国建国的问题。

本文来源于网络,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如有侵权,联系平台删除。

中华石鼓园旁,青铜器博物院下,藏着宝鸡特色小吃最多的老街

本地资讯创作者,旅游领域创作者

陈仓老街位于宝鸡市中部渭河南岸,中华石鼓园旁,是一条具有宝鸡特色的老街,因宝鸡古称“陈仓”而得名。

不过老街一点儿不老,都是新建的五颜六色的民国风格建筑,靠近河流的地方,还建了观光步行道,很适合夜晚逛街。

在老街的入口处,造有一座宝鸡车站,站前还陈列着一辆绿皮火车,用来唤醒人们对于宝鸡往事的回忆。现代的宝鸡,也的确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

进入老街,中间是土黄的石板路,两侧是新铺的青砖,新旧结合,让人瞬间有了强烈的时代感。两侧的院落、楼宇各自代表着宝鸡不同区域的文化,里面还有各地的特产。

古街中最吸引人的莫过于美食一条街,长约五百米的街道,挤满了各色美食馆,仅仅是面馆都有十几家,有油泼面、驴蹄子面、烧肉面皮、麻叶、扯面等等,色香味俱全,令人垂涎欲滴。

这里建有休闲广场,放了不少娱乐设施,特别适合携家带口的周末来游玩。

古街西南就是非常值得一逛的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宝鸡是青铜之乡,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比如众人皆知的“何尊”。酒足饭饱之后,再到博物馆徜徉历史,无疑是一件乐事。

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