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加因神庙旅游攻略-哈加因神庙必玩景点

搜狐叔叔
哈加因神庙

哈加因神庙是位于马耳他岛上的一个巨石神庙建筑,始建于大约公元前3600年到公元前3200年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建筑群。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哈加因神庙和马耳他岛上的其他四个巨石宗教建筑一起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哈加因神庙于1839年出土,在马尔他群岛这些巨石文明神庙中,它的风格有一些不同:这里所有石块都用石灰岩石所组成,大小石块排放工整,切割面也相当平准,而且在岩石表面有许多装饰,代表了那个时代的艺术水平。一位曾于1946年到1957年出任英国伦敦大学考古学院主任戈登先生(Vere Gordon Childe)曾写到:我游遍了地中海地区所有的史前遗迹,从美索不达米亚到埃及、希腊、瑞士等,但我从没见过比哈加因神庙更古老的地方。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历经几千年风雨沧桑,今天哈加因神庙已经有些风化和剥落,2009年,当地已经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Hargar Qim

必去理由:世界上最古老的寺庙之一

景点所在大洲: 欧洲【Europe】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马耳他[Malta]

景点所在省、州:马耳他岛 [Malta Island]

景点所在城市:可仁笛 [Qrendi]

湖北这座古寺庙火了!原因无它,实在太神奇!

朋友圈被湖北这个神秘古建筑刷屏了!它还火到了国外!内部真容终于曝光了.

最近,在我大湖北,有一座神秘的古建筑彻底火了!它是长江江面上的唯一寺庙,经过700多年的历史,在水流湍急、洪水不断的长江中,却依然屹立不倒,令人非常震撼!它,就是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阁”的鄂州观音阁。

不仅如此,这座“坚强阁”还在全球爆红!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旗下短视频平台Great Big Story(GBS)拍摄的鄂州观音阁,引起了各国网友的关注。这段只有一分多钟的视频在海外社交媒体发布不久,就获得了16万次点击,4000多个“赞”。

鄂州观音阁坐落在长江里的一块大礁石上,在雨季,它的地基被淹没在水中。这栋古建筑看起来就像漂浮在水面上

700多年里,它经历了无数次洪水的洗礼,仍岿然不动地“站”在长江水中,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人在建筑上的精湛技艺和智慧。遗憾的是,随着观音阁成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当地政府为保证观音阁不受损,关闭了市民登陆参观。

古人长江中建阁楼可能为了导航,鄂州市小东门外长江中,有一座巨礁,蜿蜒如龙,名叫“龙蟠矶”。在龙蟠矶上有一栋建筑被称为观音阁。其实,早在清朝时期,观音阁便已扬名在外。清朝诗人姜愃在《龙蟠晓渡》诗中如此写道:“峭壁起江心,层台水面浮。岂堪龙久卧,但见石长留。云影轻帆处,桡声夜渡头。问津何处是,一柱砥中流。”

现在观音阁的模样就是元代时期的样子,虽然经历过700多年的历史,但地基和主体建筑仍然是元代那个时候留下来的。古人建庙宇,一般都选取在风景优美的山中,为何要在长江上建一座庙呢?

鄂州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在华容、蒲团、燕矶、太和、涂家垴等地,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10处、夏商时代遗址20多处。西周中期,鄂王熊红在境内西南(今属大冶市)修筑鄂王城。周夷王时,鄂州为楚国的重要封邑、军事重镇和经济中心。

到了元代,这里商贸繁荣,长江船运发达,但江中有一处礁石,夜晚行船可能会触礁。为了保证行船安全,古人便在此建起了庙宇,提醒过往船只。

室内排水系统体现古人智慧,观音阁坐东朝西,逆水而立。沿着青石台阶登上观音阁观景平台,在西面大门处,有一面“U”型的墙体,与观音阁融为一体。

这是一道挡水墙,保护观音阁主体免遭洪水冲击。观音阁长24米,宽10米,高14米,基座厚1米余,以长60公分、宽20公分、高25公分的条石垒成,总面积419平方米。阁身以青砖砌就,是典型的木框架结构亭阁式建筑,与阁下的龙蟠矶绝妙地融为一体,有巧夺天工之妙。观音阁分一亭三殿二楼,在观景台旁边的防水墙一侧,便是观澜亭。站亭上,能俯瞰滔滔江流。进入观音阁内,是东方朔殿。传说在长江发洪水之际,东方朔用神力不让江中的神鳌和蛟龙兴风作浪,因此,民间供奉东方朔的神像镇水平妖,是一种扬善惩恶祈望太平的美好民意。进门左侧的墙角处,有一个长方形的洞口,约30厘米长、20厘米宽,呈“L”字型。这是观音阁的排水系统,该处是整栋阁楼的最低处,一旦淹水,退潮时这个洞口便能很快将洪水排出。

中间的大殿为观音殿,供奉有观音菩萨画像。早在上世纪80年代前,民间每逢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和九月十九传说是观音菩萨的生日、成道日和涅磐日,上阁进香者不远千里纷纷而来。

最后一重大殿便是老君殿,在与观音邻处有一个天井,天井的旁边有一口古井,打开井盖寒气逼人,幽深莫测。这口古井十分神奇,长江枯水季节,井水竟常常高出水面数丈。但近几年,该古井却不知为何突然干涸了。汛期一过,它又威镇江心!

观音阁为何供奉着佛教观音的佛像,同时还供奉着太上老君和八仙等道教神像呢?这是观音阁与其它寺庙不一样,在宋代时,这里只供奉佛教观音,随着时间的发展,后人认为道教能震妖邪,遂将太上老君和八仙请进了观音阁,后来将东方朔也请进了阁内。

整个观音阁依石而建,地基牢固,加上建筑本身是红石青砖砌就,不怕水泡,所以700多年来,它饱经洪灾,却巍然不倒。

观音阁设防水位是23.5米,警戒水位是25.3米,保证水位是28.2米。但近百年来,观音阁未发生过超过保证水位的现象。1998年洪水,观音阁超过警戒水位达到27.23米,一楼三重大殿全部被淹,洪水将二楼纯阳楼的窗户都泡进了江中,此次洪水导致老君殿背面的一面木质结构的墙体受损。

而观音阁浸泡最严重的一次是1954年,水位仅距保证水位只差0.55米,观音阁险遭灭顶之灾。在三峡大坝建成前,观音阁每年都会遭到洪水浸泡,自大坝建成后,淹水现象得到了缓解。但每年三重大殿依然还是会遭到洪水浸泡,去年大殿被淹1米左右。

每到汛潮,水漫楼阁,只剩高层窗口,甚至只剩那檐牙、龙吻、中亭在浩淼长江水之中。汛期一过,水落石出,它又横空出世,威镇江心。

附观音阁大事记:

宋代:“观音阁”系宋代题名,原建有小寺。

元代:元至正五年(1341年)武昌县邑达鲁噶齐铁山(蒙古族人)垒石成台,建成蟠龙矶寺,此为今天所见的观音阁前身。

明代:弘治元年(1488年)初,僧人觉寿对观音阁进行了募修。

清代:

嘉靖六年(1527年)春被毁,武昌知县许穑卿率幕僚登临蟠龙矶称,“武昌之奇观,不可没此”叮嘱僧人觉寿的徒弟宗洪与鄂之诸大夫元溪、陈銮等集资重修,并增建了纯阳楼和观澜亭。

嘉靖十年冬(1531年),新任知县李宗旸率幕僚修葺。

同治三年(1864年)八月,文化殿大学士钦差大臣湖广总督官文(满族人)驻节黄州,偶望武昌江心有小岛曰蟠龙矶,获知为武昌八景之一,登岛写下了“龙蟠晓渡”四字,并捐资千金,嘱邑大夫王家璧重修勒石于门楣。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水灾比道光已酉年(1849年)更严重,怪风三昼夜,恶浪飞数丈,横捣阁之墙壁,梁栋殿宇边房随浪而逝。水退后,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寺主持李元科与鄂之居士郑履中合力向民绅商募资重修。

民国:民国二十年(1931年),大水比道光已酉年之水小三尺,栋崩椽塌,寸木片瓦无存,适逢木商陈芝生乘木排顺流东下,搁浅于矶头,推不能进,挽不能退,乃捐洋数千,杉木60根,主持张庆义会同地方绅士等重新修缮。

新中国建立后:

1954年,又遭百年不遇洪水,阁被冲毁成断壁残垣,后在鄂城县人民政府领导下重修。

1982年至1985年,国家文物局、鄂州市政府拨款重修观音阁,于1985年重新对民从开放。

1992年,观音阁被湖北省政府颂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7月,夏讯到来,洪水猛涨,水势超过了1954年大水,阁东南台基崩塌一半,部分门窗被巨浪卷走,水退后,鄂州市博物馆进行了修复,并重新购置渡船,进行严格管理。

1998年9月,观音阁遭遇洪水,部分设施被毁,省文物局拨款进行了维修。

2001年,鄂州市成立观音阁管理处,隶属于鄂州市博物馆,对观音阁实施有效管理。

2002年,鄂州市博物馆筹集资金修缮观音阁。

2006年6月12日,观音阁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2008年12月10日,国家文物局下达《关于鄂州观音阁文物保护工程勘测设计方案的批复》原则上同意鄂州市所报和方案,由省文物局核准实施。

2015年3月18日至5月18日,国家文物局拨付专项保护经费,首次科学、规范地对观音阁建筑本体进行大修。

2016年7月,观音阁遭洪水受损,同年12月,鄂州市博物馆完成了修缮工作。

2017年3月7日,观音阁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建筑本体维修和灾后维修,通过湖北省文物局验收,完成船“龙蟠号” 试 航、交接,人员配备到位,持证上岗 。

2019年,鄂州市文物局在观音阁四周和室内均安装了数十处摄像头,实时对此处进行监控。原来“万里长江第一阁”如此雄伟壮观,对古人的想象力和工匠精神真是惊为叹止!这样的鄂州观音阁,你会想去吗?

湖北楚匠坊古建吊顶,来自古建之乡——大冶,主营彩绘吊顶,寺庙天花,广泛应用在寺庙、道观、祠堂、酒店、会所等。它以创荆楚典范,仿古精品为口号,继承古人的匠艺精神,做仿古文化的推进者。

康熙御笔加持,这家神庙从此有了金字招牌

封建年代的帝君,大都信奉神灵。为了江山永固,皇位稳定,他们十分看重祭祀,尤其祭祀岳镇海渎。南海神庙虽在南方,离京城遥远,但在四海中属最大,居大清海外贸易之魁首。因此,从康熙年代起,就十分重视御祭南海神。史载,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最少十二次祭祀南海神。

清朝初年,郑成功等政治势力一直矢志反清复明,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长期依靠海上力量与清朝周旋,并多次在沿海袭击清军,清政府于是就一直厉行闭关政策,实行海禁,不许片帆入海,同时颁“迁界令”,强迫沿海民众内迁。但即使在这样的海禁政策下,南海神祭祀也并没有中断。

康熙四年(1665年)秋天,平南王尚可喜等捐资翻修南海神庙竣工,康熙遣太常寺官员祭祀南海神庙,祈“四海不扬波”,希望南海神保佑大清江山永固。

▲ 南海神庙祭祀活动至今依然每年进行。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清政府平定了西南王吴三桂反叛,解决了心头大患,同年御令礼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杨正中祭祀南海神,以谢神恩庇佑。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接受福建总督姚启圣的建议,趁台湾郑氏内乱,决定用武力收复台湾,并任命郑成功的旧部施琅为水师提督,负责攻台指挥。当年夏天全歼郑氏主力。是年农历8月13日,郑氏投降,台湾回归,其后,康熙亲巡泰山,遣官巡祭四海,南海神庙也在巡祭之中。两年后,康熙一度取消海禁,建立了江、浙、闽、粤四个海关,其中以粤海关为大。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南巡回到北京,适逢五十大寿,京城张灯结彩,一派祥和,万民为其祝寿。康熙心情特好,立即下令祭祀五岳四海,尤其重视南海神庙的祭祀,亲笔写了“万里波澄”四个大字,制成金匾,赐给南海神庙,并御赐庙号为“波罗庙”。后特遣户部右侍郎范承烈负责将“万里波澄”御匾护送到广州,代祭祀南海神。

▲ 民众在南海神庙祭海仪式上抬着康熙御笔万里波澄碑。

范承烈和广州及番禺的地方官员,选了良辰吉日悬挂“御匾”。悬匾之日,广州全城轰动,范承烈与地方官身着盛装,各地民众扶老携幼到神庙观看悬挂在大殿中央的御匾,领略康熙御笔的风采。

康熙写“万里波澄”御匾用的是刚劲、端庄的正楷汉字,玉玺也用汉文玉玺,金匾无一满文。万里波澄取的是一帆风顺,波澄万里之意,除了伏波护航的祈愿,又何曾不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社稷稳固的祈愿呢!

为了感谢皇帝宠幸的恩典,更是为了让康熙的御匾昭示神州内外,范承烈与陪祭官布政使佟毓秀派人把康熙手迹“万里波澄”四个大字精心临摹下来,特选一方巨大的黑碑石,请刻工将其刻于碑石上。然后在庙头门的东侧建了座二层八角十六柱的亭子,把刻好的碑石竖立在亭内,底下由“赑屃”(读“必细”音)背着。

▲ 重修的万里波澄碑。注:石碑下面长得像乌龟样子的动物并不是乌龟,它叫“赑屃”,亦作“赑欓”。传说“赑屃”是龙王九子之一,它喜文字,力大善负重。

这块万里波澄碑又叫康熙碑,碑是御碑,亭子就叫御碑亭了。由于御碑亭建在珠江边,万国过往的民船和商船都能看见“万里波澄”四个大字,因此“万里波澄”碑就成了伏海护航的标志建筑。

▲ 重建的御碑亭。

令人遗憾的是这方珍贵的御碑和碑亭都毁于1960年代,现在大家看到的御碑是1986年南海神庙大修重建时根据原样尺寸翻刻的。御碑亭由黄埔区文广新局于2012年7月29日在原址开工重建。重建的南海神庙御碑亭,高9米,直径6米,八角须弥座作地台,二层(第二层为虚层),16柱。每层都是八角,三铺双下昂,如意檐板,黄色吊瓦,蓝珠顶,壮实的大柱,莲花托斗拱,亭底中部铺砌阶砖,其余砌麻石,显得富丽堂皇,又稳重庄严。

------------------------------------------------------

声明:本文编撰推送属非商业行为,如涉及著作权问题,请著作权人或著作权持有人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3461003623@qq.com(本QQ为工作号,不加好友),我们将妥善处理。转载请注明转自“黄埔文化遗产”(ID:hpwhyc)。

南方也祀北方之神?美轮美奂的古庙告诉你原因

北帝,全称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又有玄天、玄天上帝、武大帝、真武大帝、北极大帝、北极佑圣真君、开天大帝、元武神等称,俗称上帝公、上帝爷或帝爷公。北帝为统理北方、统领所有水族的道教民间神祇,为水神,又称黑帝。

北帝庙为供奉北帝的庙宇,亦有真武庙、玉虚宫、玄天宫、北极殿等众多名称,多散布于珠江三角洲一带,台湾地区亦有建庙。传说北帝拥有消灾解难,治水御火及延年益寿的神力,故颇受拥戴。

南方人拜北帝

北帝本是统管北方的神明,黄埔和其他南方地区百姓拜北帝是因为当时民众相信北方五行属水,“南方的水,由北方来”。

黄埔为沿海地区,当地百姓依海生存,出海捕鱼,靠海谋生。北帝为水神,位于水源之上,奉祀北帝,则为祈求他控制水源多寡,使水流向南方,促进农业、渔业、海上贸易畅顺。故此,黄埔百姓既祭拜赤帝——南海洪圣大王(即洪圣爷),又供奉黑帝——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即北帝)。

广东最早开设的北帝庙则于佛山,称为“祖庙”,意思为北帝庙之始祖。清《广东新语》记载,“吾粤名真武宫,以南海佛山镇之祠为大,称曰祖庙。其像被发不冠,服帝服而建玄旗,一金剑竖前,一龟一蛇蟠结左右。”

北帝古庙

位于黄埔萝岗街塘头村的北帝古庙,始建于明代,曾多次重修。坐北朝南。庙前为一石砌地坪,占地面积400余平方米。全庙面宽18.7米,深两进18.75米,占地面积351平方米。头门博古脊雕塑图案非常精美,人字封火山墙,雕花封檐板。青砖石脚墙。

美轮美奂,多图来袭!

主间头门正面阔三间11.7米,深两间6.5米,九架。正面六级石砌台阶,左右有“静趣”和“洁香”两侧殿,各宽3.5米。

主殿前廊檐下六级台阶,檐口两条石柱,虾公梁上各有一石雕狮子、驼峰,两侧砖雕墀头保存完好。

石门夹,门上石额刻“北帝古庙”四字,门口石刻对联“北极奠安南天高拱 塘溪始派萝峤群宗”。

入门有一屏风门,上有一匾刻“祥光普照”四字。两侧墙壁镶有雍正、乾隆、嘉庆、咸丰、民国等多块重修碑。

头门后天井宽5.7米,深3.25米。两廊各宽3.25米,深3米,四架卷棚顶。

后殿面阁三间11.7米,深三间9米,龙船脊十三架。檐口两条石柱,中间四条金柱,正面供奉北帝神,东面墙壁挂有多副对联。

两侧殿各宽3.5米,深两进18.15米,占地面积62.6平方米。

后进深9米,前出四架轩廊,十三架。

北帝古庙现保持完好,香火鼎盛。2005年9月,公布为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

声明:本文编撰推送属非商业行为,如涉及著作权问题,请著作权人或著作权持有人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3461003623@qq.com(本QQ为工作号,不加好友),我们将妥善处理。转载请注明转自“黄埔文化遗产”(ID:hpwhyc)。

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