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基督教会崇文门堂旅游攻略-北京基督教会崇文门堂必玩景点

丁磊猪猪
北京基督教会崇文门堂

北京基督教会崇文门堂,始建于1870年,是美国卫理公会(美以美会)在北京乃至整个华北地区建立的第一所礼拜堂。当时名为亚斯立堂.为纪念美以美会第一位赴南美洲传教的Asbury主教。教堂最初建成时,外观和现在一样,只是规模比较小,仅能容纳四五百人聚会。随着教会信徒人数的不断增加,1880年卫理公会在原址重建教堂,1882年新堂落成。该堂于1900年夏,在义和团运动中被焚毁,1902年清政府拨款重建亚斯立堂,于1904年春建成。此即今天的这座礼拜堂。

当时亚斯立堂除拥有教堂及办公室、牧师住宅(均在后沟胡同2号、3号)外,还有孝顺胡同1至2号房产,崇内大街43号楼房及三块墓地。随着教会各项工作的开展,卫理公会又在礼拜堂周围相继建成同仁医院、妇婴医院,汇文幼儿园、汇文小学、汇文中学、慕贞女中、护士学校,以及汇文大学(后合并于燕京大学)、汇文神学院(后改名北京神学院)等。

解放初,上述原教会办的医院、学校皆由政府接管改为公立。1958年夏,北京市各教会实行联合礼拜,亚斯立堂暂停活动,礼拜堂及附属房屋由北京市第13女子中学(原慕贞女中,后改为第125中学)占用,礼拜堂被当作学校的礼堂。“文革”期间,堂内各种设备破损十分严重,面目全非。1982年春,北京市政府贯彻落实宗教政策,在有关部门的协助下,经多方交涉,在付给125中学两万元人民币后,经大规模整修,亚斯立堂正式更名为北京基督教会崇文门堂,并于当年圣诞节重新恢复聚会活动。

崇文门堂建筑风格别具特色。整座教堂占地面积为8246平方米,堂内分为正、副两堂,正堂设有四百多个座位,副堂有三百多个座位,中间有可以上下活动的闸板相隔,既可分开,亦可联用。礼拜堂呈圆形,整体为木制双层伞形结构,建筑风格极为独特别致。1990年,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8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拨款人民币480万元,重新修缮了礼拜堂及其附属房屋。礼拜堂玻璃更换成了教会传统的彩绘玻璃,椅子更换为礼拜专用的长条木椅,附属房也进行了翻建。2002年12月22日举行了“崇文门堂复堂20周年暨修缮复堂感恩礼拜”。2004年正值崇文门堂建堂100周年,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下,崇文门堂举行了一系列的庆祝活动。

崇文门教堂是北京市目前最古老的一座基督教新教教堂,也是一所涉外的教堂,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曾经接待过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克林顿,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乔治•凯瑞博士;著名布道家葛培理牧师也曾经多次来访。每个主日都有外国使馆的官员、国外信徒来此做礼拜,经常有国际教会间的交流活动。

地址:北京崇文门内后沟胡同丁2号

电话:86-10-65133549,65242193

开放时间

每个礼拜日早7:00,8:30,10:30以及晚上19:00有四堂礼拜,下午1:30有朝语聚会

每个礼拜二晚上7:00有查经聚会

礼拜三晚7:00有传福音初信栽培聚会和朝语祷告会

礼拜四上午(9:00有祷告聚会

礼拜五上午9:00有姊妹聚会,晚上6:30有青年聚会

天津基督教会仓门口堂,见证爱国教会的百年沧桑

在天津繁华的老城厢鼓楼东侧,鳞次栉比的商铺之间,矗立着一座古老的教堂,这就是天津基督教会仓门口堂,它是华北地区第一座由华人自立、自养、自传的“三自”爱国教会,百年来在传道授业、蒙养赈济和近代历次爱国运动中均有突出表现。

教堂很有年代的感觉,静静的矗立在闹市之间,很容易错过。出于好奇,进去参观过一次,福音比较浅显易懂,里边的义工和教会人员都很虔诚,非常亲和。

教堂内部很像老电影里教堂的场景,里边的信徒都很谦和虔诚,很多人在里边祷告。

基督教会仓门口堂整体建筑坐北朝南,有大门、侧房和圣堂等建筑,教会成立时圣堂临街而建,随着教会日益壮大,乃于1934年对圣堂进行了重新翻建,移至教会后部。圣堂为二层楼高近代宗教建筑,青砖尖顶,瓦楞铁屋顶,造型别致,可容纳四百余人听经,教堂房屋建筑全部为砖木结构,门窗高大。

基督教会仓门口堂见证了爱国教会的百年沧桑,不管在什么年代,信仰都是支持我们奋斗前行的力量。在和平年代,我们也应该给自己一个信仰,坚守做人的底线,努力的向着阳光的、美好的未来努力,不管是基督、佛祖还是共产主义,都提倡爱和自由,爱是人类情感活动的基础,自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心的自由、情感的自由、财富的自由、精神的自由……还不自由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

厦门新街礼拜堂:中国第一座基督教堂

导读:帝国主义列强靠大炮打开中国的大门,而基督教传入厦门,靠的却是传道士锲而不舍的工作。新街礼拜堂建之前,厦门没有教堂,第一个到厦门的雅裨理传教士,就到露天演讲,四处奔波。从1842年到1844年底他因病回国,厦门尚未有一人入教。

有史以来,宗教都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厦门,作为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打上了鲜明的西方宗教文化印迹。

我游览过巴黎圣母院,也参观过科隆大教堂,比起这类著名的教堂来说,厦门新街礼拜堂也许不值一提,但是,它是中国第一座基督教堂,为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敕为“中华第一圣堂”。1982年厦门市人民政府公布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如果你来到厦门中山路,不妨从中华电影院对面的小巷走几步,拐进台光街,一睹它的丰采。

这是一座仿西腊的西式建筑,砖石结构,主楼面阔16米,花岗岩石阶通至堂前廊台,廊台上巍然矗立六根科林斯柱。白色圆柱支撑三角形山墙,山墙上镶嵌一块椭圆形大理石匾,上面镌刻着鎏金的文字:“敬拜真神/大主宰之堂/AD1848”。楼顶上建有穹顶钟楼,钟楼上耸立红色十字架。

第一个把基督教带进厦门的是美国归正教牧师雅裨理,他于1842年来到厦门。1844年,英国伦敦会牧师施约翰、养为霖也来厦门。美国归正教波罗满、罗啻牧师来厦与雅裨理共事。1850年,英国长老会牧师用雅各、宾为霖接踵而来。为创建新街礼拜堂,波罗满回美国募捐了3000美元。教堂建成后,波罗满牧师到香港购买大钟,乘帆船返厦途中,因海难而死。原先教堂,系砖木结构,规模较小。1933年维修与扩建,历时两年,花费白银32000多两。

帝国主义列强靠大炮打开中国的大门,而基督教传入厦门,靠的却是传道士锲而不舍的工作。新街礼拜堂建之前,厦门没有教堂,第一个到厦门的雅裨理传教士,就到露天演讲,四处奔波。从1842年到1844年底他因病回国,厦门尚未有一人入教。

1846年雅氏在美国病逝,当时的厦门,在他同事的努力下,也只有两位老人入教。伦敦公教会传教士在厦门布道四年,入教者也只有两人。

为了传播基督教,传教士除了组织教会和建教堂,还办学校、医院、慈善、出版等事业。据高令印、郑梦星、苏明同、李启贤、常家祜编著的《厦门宗教》一书统计,他们创办的学校有:英华书院、怀仁女学、养元小学、福民小学、澄碧中学和寻源中学、毓德女子小学和中学、幼儿园和怀德幼师、主光小学、闽南职业中学、田尾妇女福音学院、教孺园、美华学校、闽南神学院。他们办的医院有:救世医院、保赤医院。他们还组织婢女救拔团,办难童学校、“怜儿童”等慈善事业。他们创办圣教书局,办了《闽南圣会报》、《道南报》、《鼓浪周刊》、《闽南圣诗》、《白话字》、《辅德季刊》、《石生杂志》和《鹭江报》等。显而易见,教会很注意宗教宣传,同时,注意办社会公益事业,以事为促传教。苦心经营,至1927年,厦门区会已拥有基督徒近3000人、堂会18个、支会15个。

目前,厦门的基督教信徒已有一万多人,各教会长老执事177人,除了新街礼拜堂外,还有竹树脚礼拜堂、三一堂等。其中,三一堂是鼓浪屿近现代代表性建筑之一,西欧教堂风格,希腊十字型平面,外观庄严对称,屋顶八角形钟楼,金色十字架。堂内十分宽敞,可容千人集会。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认真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基督教教堂积极开展对外宗教文化交流,海内外颇有影响。

我家和新街礼拜堂只隔不宽的中山路,我在八楼顶散步,可见新街礼拜堂的钟楼和十字架。每逢星期天上午八点钟,钟楼便敲响悠扬的钟声,把我的思绪带得很远。我是无神论者,偶尔,儿时姨母婆苦口婆心向我讲《圣经》故事的情景会清晰地浮现在眼前,让我懂得,什么叫虔诚,什么是信仰。

文化记忆|衡敦壮:车辐山的庙宇和基督教会

车辐山境内信奉佛教历史较长。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智公和尚(一说为“志公”,生活于南北朝时期)在熊耳山建白云寺。后境内多处建有寺庙,其中有车辐山村的火神庙、家堂庙,望母山后的关帝庙,埠上村的兴隆寺等。庙中都住有僧或尼,供奉香火。部分庙宇在建国前就已损坏,如白云寺、兴隆寺,车辐山的火神庙等。另有一些建国后做了学校或公益设施,如望母山后的关帝庙,官厢村的庙,车辐山的家堂庙。后逐渐拆除或改建,1990年代后均已无存。

外庙:也叫火神庙。位于车辐山村圩东南(今职业中专处)建有庙堂,有大殿三间,东西配房各三间,皆是石草结构。院内有数筒碑碣,院外有数亩园地。一位梁姓僧人看庙。该庙为香火庙,村人称为‘外庙’。建国前,过了春节,这里便搭台唱戏,连唱数日。乡会也在这里烧香、玩会、撤纸。车辐山古庙会皆在这里开市交易。建国后,庙被拆除,仅有庙台子,今已无踪迹。

梁氏家堂庙:即车辐山村内的梁氏祠堂。在中心小学院内西北角。1970年代拆除。建国前,由梁氏雇用尼姑看守。第一代尼姑法号觉理,建国前病故。二代法号龙云,建国后还俗嫁人。三代尼1957年还俗嫁人。看庙尼人平时看守庙堂,梁氏喜殡事常来此给祖宗牌位烧纸进香,皆由尼人引进,烧纸进香时,尼人敲罄祈祷。龙云法师也曾为丧家做些吹鼓、超度亡灵等法事。她们的生活主要依靠梁氏捐给她们的林地收入,在村西有一块约十来亩田地,曰“老和尚”林,即为她们的林地,觉理法师便葬于此。

熊耳山白云寺:建于南北朝时期,由韩佛寺西庙智公和尚所建,承建者为潘庄村潘某。建大殿三间,堂屋三间,门楼一间,青石院墙,寺庙造型美观。1925年前,此庙保存完好,1928年,土匪靳广居躲在此寺,将寺破坏。民国28年秋冬, 日军修复台赵铁路,拆毁院墙和五间门面房,后仅存碎石一堆。

望母山后关帝庙:位于山南村望母山后,清末由赵木匠投资兴建。庙堂为四合院,坐南朝北。前左右各三间房,均泥瓦结构,中间一大门,门两边各有石鼓一面。中间东西厢房各三间,泥瓦结构。后有三间大殿,砖瓦结构,殿内供奉关公、关平、周仓等塑像。庙堂兴盛时,有僧人十来个,主持法号觉林。建国后庙堂作了山后小学校,文革初期“破四旧”时大殿被拆除,关公、关平、周仓等塑像被师生砸坏。1980年代,山后小学迁入新址,庙堂原房舍改为民居,后经多次改建,原房舍已不复存也。

另外车辐山镇域内还有官厢庙,埠上村兴隆寺等庙宇。下面就车辐山镇基督教和其堂号设施、教徒发展、圣事活动及教会管理、资金来源及运作等方面作简要介绍。

1982年,邳县“三自”爱委会成员梁隆业牧师,来车辐山村传教。教堂设在村民梁传镇家中,时有信徒200多人。1986年,教会在车辐山截水沟南岸坡下,建教堂6间,1990年代末,又扩建4间,共十间大教堂,宽10米,内径300平方米,并配有舞台,音响,有连椅100多条,可容纳教徒1000多人。除大教堂外,还有配房20多间,占地总面积3.8亩。礼拜日,全镇信徒都要集中到车辐山教堂,为方便路远信徒做礼拜,2008年后,又先后建立了陈庄、黄楼、衡瓦房、王庄、王湾子、梁王城六个传经站。除梁王城房舍为租借的外,其余均为教会自建或购买的礼拜用房,每处4—10间不等。除王庄有教徒80人外,其余各站都有150—200人左右。至2010年全镇共有传经站7处,家庭聚会点90多处,受洗信徒已发展到2400多人。

关于圣事活动,信徒平时礼拜多在附近的传经站进行。遇到圣诞节、耶稣“受难日”、“复活节”、“吃圣餐”、“考洗”等重大圣事活动时,仍在车辐山教堂进行。每周一、三、五、日晚,信徒们在传经站或小聚会点里诵经,唱赞美诗等。周日上午去传经站诵经、讲道、唱诗、祈祷,或作荣人益神见证等。村民入教,需一至二年听道学习,再经“受洗”也称“考洗”之后,方可成为正式信徒。受洗时,须由上级圣职人员牧师或长老主持。讲解传授《圣经》经文,均由上级“三自爱委会”安排圣职人员前来讲授。

车辐山镇教会,全称为“车辐山镇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属邳州市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领导和指导,约五年换届一次。教会设组长二至三人,成员四至五人。组长和成员对教会的教务、财务、唱诗班、剧组和走访、安全等事务又各有分工。根据“自治、自传、自养”的三自原则,各传经站、聚会点自实行自治包干管理。教会的资金来源,主要靠信徒们的捐赠收入,每年约有六、七万元。收入的大部分多用于教堂的建设,日常活动经费,水电费等,另一部分用于扶贫济困,敬老助残等慈善事业。1985年向非洲灾区捐款200元,1991年向我国水灾地区捐款600元,1992年向我国南方水灾区捐款700元,1994年向希望工程捐款400元,2008年向四川地震灾区捐款5000元。教会每年要为30—40户贫困家庭每户发放30元救济金。逢年过节到敬老院慰问五保老人。给村庄铺设出行道路,资助邻边教会建教堂。信徒们平时也经常自发组织对有困难者捐款捐物资助,信徒之间互助等。

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