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简介(张爱玲简绍一下)

同程走走

张爱玲的生平简介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本名张煐。1920年0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张爱玲的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

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1943至1944年,创作和发表了《沉香屑·之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小说。

1995年09月08日,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终年75岁,死因为动脉硬化心血管病。

扩展资料:

文学成就

张爱玲简绍一下

1、简介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原籍河北省唐山市,原名张煐。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一幢没落贵族府邸。

作品主要有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2、文学特点

1)作品中蕴藏着悲凉情怀

张爱玲的小说,无论结局是好是坏都给人以一种悲凉的感觉。张爱玲文笔冷静,小说常用第三人称即“他”来描写,以一种全知的视角来叙述,小说中虽然没有掺杂太多作者个人的情感,但是感情基调悲凉。如《倾城之恋》中的开头写道“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故事——不问也罢!”结尾虽然白流苏如愿以偿嫁给了范柳原,但是作者却冷眼说道“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了。”“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以及呼应开头的胡琴声又响起。战争的混乱使白流苏认识到人的生命在大动荡中微不足道,所有关于爱情的实验到头来都经不过乱世的冲击,白流苏范柳原不过的婚姻,不过是两个战乱中的人对未来的迷茫对生命难以把握的结局。这一切实际上都反应了一种个人情绪:大限来临的惶恐和个人的迷失。 再如《金锁记》中一开头从月亮写起,“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比眼前的月亮大、白、圆;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来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着凄凉。”小说中的曹七巧用“三十年来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然而'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人还没完——完不了。”

2)喜用比喻反讽等手法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更大的一个特色就是大量的运用比喻,对照、反讽、色彩描写等手。

如在《沉香屑—之一炉香》里她曾写到“薇龙那天穿着一件磁青薄绸旗袍,给他那双绿眼睛一看,她觉得她的手臂像热腾腾的牛奶似的,从青色的壶里倒了出来,管也管不住,整个的自己全泼出来了”。这是一段以热牛奶比喻女人臂膊之洁白美丽的绝妙描写。这样的描写既通过读者的视觉来让人感受到乔琪的色迷心窍、蠢蠢欲动的形象,又表现了薇龙的竭力自持却又虚荣不能自拔的心态。

在《金锁记》里,她写道:“她到了窗前,揭开了那边上缀有小绒球的墨绿样式窗帘,季泽正在弄堂里往外走,长衫搭在肩上,清甜的风像一群白鸽子钻进他的纺绸裤缝里去了,哪儿都钻到了,飘飘拍着翅子。”这是人物处于阴沉压抑的环境中,爱情终归破灭的情境。没有大段的铺张描写和渲染,文字精练动人,却将那种伤感表现的非常深入,自然灵动。

3)作品主题多描写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张爱玲自称:“我甚至只是写男女之间的小事情,我的作品里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我以为人在恋爱的时候是比在战争或革命的时候更素朴也更放肆的。”

不管是张爱玲的小说还是散文都是描述那个时代的人们和生活,如《倾城之恋》描写了白流苏在离婚后,因为受不了家里人的不停给她闲气受想通过嫁给范柳原改变现状,最终如愿以偿的故事。《红玫瑰与白玫瑰》通过讲述振保的情史来展示两性之间对恋爱和婚姻的差别。《色戒》是关于王佳芝通过美人计意图杀害汉奸易先生,最后却发现自己爱上了易先生,而放走了他自己却惨遭杀害。

张爱玲的散文虽然不如小说成就高,但是其中的名篇《中国的日夜》通过一个 *** 的视角描写周遭的一切。其它作品如《谈音乐》、《谈舞蹈》、《自己的文章》描写的是关于某种事情的看法,但是张爱玲的散文很“散”即使看是议论文的文章,如上面所说的几篇,也没有一个固定的主题和中心,让人感觉全是作者信手拈来。

张爱玲生平简介如何?

张爱玲简介 (1)简历

生于1920年9月30日,(比鲁迅小39岁,比老舍小21岁,比曹禺小10岁),卒于1995年(终年75岁),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原名张英

祖父张佩纶是清末的著名大臣,祖母是李鸿章之女

父亲属于遗少型的少爷,母亲是新式女性

3岁时随父母生活在天津,并开始爬在母亲床上跟着母亲背诵唐诗

父亲娶姨太太后,母亲与姑姑一起出洋

后因姨太太打父亲,被族人赶走

(2)少年时代

1926年(6岁)入私塾,在读诗背经的同时,开始写小说,之一部小说写一个家庭悲剧,第二部小说是关于一个女郎失恋自杀的故事,还写过一篇类似乌托邦的小说,名为《快乐村》

1927年(7岁)随家回到上海,不久,母亲回国

跟着母亲学画画、钢琴和英文

她自己曾大言不惭地说:“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九岁时,我踌躇着不知道应当选择音乐或美术作我终身的事业

看了一张描写穷困的画家的影片后,我哭了一场,决定做一个钢琴家,在富丽堂皇的音乐厅里演奏

”(后来,张爱玲笔下的女人都是怕穷的,为了不过穷日子,在当时女性无路可走的情况下,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婚姻作为自己的奋斗方式和目标

)1929年(9岁)入小学,报名时母亲一时踌躇,觉得“张英”不够响亮,“胡乱译两个字”,取名“张爱玲”

后来,她在《必也正名乎》一文中说:“我自己有一个恶俗不堪的名字,明知其俗而不打算换一个……”其原因就在于对母亲送她上学的珍贵回忆

跟着母亲读老舍发表在《小说月报》上的《二马》,并从此喜欢上老舍的小说

后父母协议离婚,父亲再娶,母亲再次出洋

父亲和后母都吸 *** ,家里总是云雾弥漫

1931年(11岁)秋,入上海圣玛利亚女子中学,住校,很少回家

时有习作(包括中文和英文)刊载于学校的校刊《凤藻》上,并不时有读书评论等文章见于校外的《国光》等报刊杂志

1934年(14岁)曾以现代社会为背景写过小说《摩登红楼梦》

1937年(17岁)夏天毕业,母亲再次回国

向父亲提出留要求,遭拒绝,后母借此冲张爱玲冲突,父亲发威将张爱玲禁闭在家中,病在床上几乎丧命,姑姑来劝也被打伤

后逃到母亲家中,不久弟弟也跟着逃出,被母亲劝回

1938年(18岁)考取英国伦敦大学,因战事未能前往

(3)初露头角

1939年(19岁)秋,改入香港大学文学系,不久,在《西风》月刊上发表她的处女作《天才梦》(散文)

1942年(22岁),因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大学停办,未能毕业,与终生好友炎樱同船返回上海

后报考上海圣约翰大学,却因“国文不及格”而未被录取

于是,开始为《泰吾士报》和《20世纪》等英文杂志撰稿

(4)一鸣惊人

1943年(23岁,与曹禺10年前“一鸣惊人”时同岁),开始在《紫罗兰》、《万象》、《杂志》、《天地》、《古今》等各种类型的刊物上大量发表小说和散文

1943-1944年,是张爱玲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年份

1943年,她在周瘦娟主编的《紫罗兰》上发表了《沉香屑:之一炉香》后,一发而不可收,在这两年的时间里,她创作和发表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小说和散文,包括小说《沉香屑:之一炉香》(1943年4月)、《沉香屑:第二炉香》(1943年5月)、《茉莉香片》(1943年6月)、《心经》(1943年7月)、《封锁》(1943年8月)、《倾城之恋》(1943年9月)《金锁记》(1943年10月)、《琉璃瓦》(1943年10月)、《年青的时候》(1944年1月)、《花凋》(1944年2月)、《鸿鸾禧》(1944年5月)、《红玫瑰与白玫瑰》(1944年6月)、《桂花蒸 阿小悲秋》(1944年9月)、《等》(1944年11月),以及散文《到底是上海人》、《洋人看京戏及其他》、《更衣记》、《公寓生活记趣》、《烬余录》、《谈女人》、《论写作》、《有女同车》、《自己的文章》、《私语》、《谈画》、《谈音乐》等

1944年5月,著名翻译家傅雷以“迅雨”的笔名发表了当时最重要的评论文章《论张爱玲的小说》,同年8月,张爱玲出版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小说集《传奇》,同年11月,她又出版了她一生中最重要性散文集《流言》

这一年,张爱玲与才子胡兰成举行了婚礼,完成了她的之一次婚姻,由好友炎樱证婚

不幸的是,这次婚姻只维持了两年

(5)转瞬即逝

1945年2月,张爱玲与苏青这两位当时上海最负盛名的女作家接受记者采访,就“女人、家庭、婚姻”等问题展开的对谈,仿佛成了她的最后辉煌

抗战胜利,她已经很少有作品问世

1947年,开始“触电”,创作了电影剧本《太太万岁》和《不了情》,但已无“沦陷时期”的风头

上海解放后,她仍然还在创作,1951年,以“梁京”的笔名发表了长篇小说《十八春》,被看作是她创作生涯的“回光反照”

张爱玲是谁?

一、张爱玲是——中国现代作家,原籍河北省唐山市,原名张煐。

二、张爱玲简介: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原籍河北省唐山市,原名张煐。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一幢没落贵族府邸。

作品主要有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代表作品: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等。

1944年张爱玲结识胡兰成与之交往。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9月8日,适逢中秋节,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因动脉硬化心血管病而去世,终年75岁,被发现的时候她已经过世一个星期。9月30日,生前好友为她举行了追悼会,追悼会后,骨灰被撒入太平洋。

三、人物评价:

1961年,夏志清在其英文代表作《中国现代小说史》,作者发掘并论证了张爱玲、张天翼、钱钟书、沈从文等重要作家的文学史地位,影响深远,尤其对张爱玲倍加推崇。张爱玲一直被认为是通俗小说家,在批评家眼里她“不登大雅之堂”,但夏志清在小说史中给予张爱玲的篇幅比鲁迅的还要多上一倍,他甚至认为张爱玲的《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凤凰网)

张爱玲当然是不世出的天才,她的文字风格很有趣,像是绕过了五四时期的文学,直接从《红楼梦》、《金瓶梅》那一脉下来的,张爱玲的小说语言更纯粹,是正宗的中文,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诣其实很深。(当代著名作家白先勇)

唯有小说才是张爱玲的意义。所以,认识的结果就是,将张爱玲从小说中攫出来,然后再还给小说。(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王安忆)

有关张爱玲的生平介绍

张爱玲生平 1922年9月30日出生於上海,原名张煐

父亲张延重,母亲黄素莹

祖父张佩纶,祖母李菊耦是李鸿章的女儿

外公黄宗炎,外祖母是姨太太小名莹

1922迁居天津

1924年开始接受私塾教育,夏天母亲与姑姑结伴到英国留学

1928年由天津搬回上海,母亲回国

1930年张煐进美国国会办的黄氏小学,插班六年级,正式改名张爱玲

父母离婚,母亲赴法国

1931年下半年张爱玲进入上海圣玛利亚女校读中学

1932年首次发表短篇小说《不幸的她》

1934年父亲再婚

1936年母亲回国

1937年张爱玲中学毕业,参加出国留学考试

1938年张爱玲参加伦敦大学远东区入学考试,之一名成绩考取,但因二战而改投香港大学

1941年香港沦陷,学校停办

1942年张爱玲与好友炎樱回到上海,就读圣约翰大学,但中途辍学,开始正式的文学创作,卖文为生

1943年发表《倾城之恋》和《金锁记》等作品,并结识周瘦鹃、柯灵、苏青

张爱玲文学创作的黄金期到来,并一直持续到1952年离开大陆之前

1944年2月与胡兰成之一次见面,8月9月间与其结婚

(详细情况请看胡兰成写的《今生今世》) 1945年抗战胜利

1947年张爱玲与胡兰成离婚

1948年母亲正式迁居英国

1950年-1952年张爱玲写出了最为成功的长篇小说《十八春》

1952年移居香港

1953年父亲因肺癌去世

1955年离港赴美

1956年2月张爱玲在美国结识剧作家赖雅,同年8月,在纽约与赖雅结婚

1957年母亲在英国去世

1958年张爱玲在美国加州专事写作

1961年张爱玲由美国飞回港台,搜集写作资料并写剧本

1966年张爱玲成为迈阿密大学住校作家

1967年赖雅去世

张爱玲到麻州剑桥的德雷克里芙女子学院作住校作家,翻译《海上花》

1968年张爱玲把《十八春》改写为《半生缘》,《海上花》英文本译毕,张爱玲在港台东山再起

1969年张爱玲到柏克莱加州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任职

1972年移居洛杉矶

1994年获《时报》特别成就奖

1995年9月8日逝於洛杉矶公寓,享年七十四岁

骨灰火化,撒入大海

张爱玲简介:张爱玲代表作盘点及生平资料一览

张爱玲简介: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本名张瑛。1920年0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张爱玲简介之名字由来

张爱玲原名张瑛,在她十岁的时候,母亲把她送进黄氏小学六年级插班就读。在填写入学证的时候,因为“张瑛”这两个字不响亮,母亲想了一会,说“暂且把英文名字胡乱译两个字罢”。于是就用了“ailing”(意为生病的;身体不舒服的)这个词描述她当时的心情。

于是之后张瑛改名“张爱玲”,而张爱玲母亲随意乱取的名字,后来响彻了整个文坛。

张爱玲简介之代表作

张爱玲代表作《倾城之恋》,发表于《杂志》第11卷6—7期,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

张爱玲代表作《金锁记》,张爱玲1943年所作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像疯子一样被折磨了30年,在欲望的压迫下,形成了病态的性格,葬送儿女的幸福。

张爱玲代表作《红玫瑰与白玫瑰》,收录了张爱玲于一九四四年至一九四七年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包括《年轻的时候》《花凋》等十余部作品。

张爱玲代表作《半生缘》,是张爱玲的之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一九五一年结稿,后来张爱玲旅美期间,进行改写,删掉了一些略带政治色彩的结尾,改名为《半生缘》。

张爱玲代表作《小团圆》,是张爱玲最为神秘的作品,从1970年代开始创作至去世前一直未能完成,在之前手稿也从未曝光,仅有好友宋淇、台湾皇冠文化集团社长平鑫涛等少数人看过手稿。《小团圆》可以看作是张爱玲本人自传性的小说,她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蓝本,用文学的手法叙述了传奇一生。

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