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城隍庙旅游攻略-潍坊城隍庙必玩景点

小伊伊
潍坊城隍庙

城隍庙位于潍城区城关街道城隍庙街北侧。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成化二年(1466年)知县祝茂、县丞张杰倡召重修,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知县郑板桥又倡捐大修,并于庙前添建戏楼一座。庙设正殿、寝宫、两穿(侧)廊、两庑、过厅等。正殿内有城隍爷泥塑,悬郑板桥书“惟德是辅”大匾。正殿后是寝宫,有城隍爷木雕像,厢房内塑城隍奶奶卧像。正殿前为过厅和甬道,另有东西两穿廊及两庑,两庑内有传说中的十殿阎罗王等塑像。院内有乾隆十四年(1749年)《永禁烟行经记》碑和乾隆十七年(1752年)《新修城隍庙》碑,碑文皆为郑板桥书。城隍庙门前,东西各有中军亭(楼),亭外跨街有两座木牌坊(又称牌楼),上嵌横匾,东题“福绥黎庶”,西书“保障金汤”。庙前越街建一广场,可容数百人,广场南端戏楼隔广场与城隍庙大门南北对峙,戏楼面北朝庙,正中悬挂郑板桥所书“神之听之”匾额。1949年前城隍庙两庑泥塑被毁掉,继戏楼又毁。后庙内神像全毁,正殿及殿后寝宫尚存。1982年曾对破旧砖墙加以修葺。2008年由文物管理部门筹资对塌陷及破损严重的几处进行了抢救性维修。

其他地区城隍均为孤身,而这里的城隍却有妻室,曰“卧奶奶”。传说清朝末年,有一次城隍出巡(民间每年农历五月初一举办的大型活动),人们用轿子抬着木雕城隍周游至潍城西南关时,一少女见轿中城隍向她微笑致意,遂大恐卧病,不久身亡。时有人认为这少女是去阴间做了城隍夫人。因此,便在城隍庙内增塑了城隍夫人像,卧于炕上。

1980年,城隍庙被定为潍坊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城隍庙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潍城区史志办

品质潍坊在行动,潍坊市潍城区城关街道城隍庙南区旧城改造显担当

11月12日,潍坊市潍城区城隍庙南区征迁集中签约进入第四天,征迁工作突飞猛进、形势喜人。

大清早,签约兑付处就开始忙碌起来:望留街道的高雪莲、姜官伟一路小跑,忙着办理相关手续;乐埠山征迁三组的程卫栋、王安国、季会敏、季开杰、曲瑞丽陪同居民沈先生办理签约兑付手续。

据悉,沈先生现在与儿子儿媳一起住在帝景苑,家庭条件一般。他认为现在和儿子住在一起,既拥挤又不方便,打算利用征迁补偿金买新房子,和老伴一起搬出儿子家。刚接触时,他比较抵触,认为评估价过低,补偿金额买不到新房子,不签协议。针对这种情况,程卫栋和小组成员不厌其烦,每天到他家做工作,讲解拆迁政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不但沈先生签订协议,而且带动他五弟也签订了协议。

在办理相关手续的过程中,乐埠山的工作人员及时跟进,全程陪同办理签约兑付、房产注销等手续,并且帮着他搬家。房产注销时,结婚证上沈先生老伴的名字出现了同音不同字的情况,包靠人员又帮着到民政局开具了相关证明。乐埠山征迁三组认真细致的工作得到了沈先生的高度认可,他说:“你们工作也不容易,将来这里建设好了,你们可立了大功!有时间到我家喝茶,以后我们就是朋友了。”

程卫栋说:“参与征迁工作以来,我们晚上11点之后回家是常事。虽然很辛苦,但是大家毫无怨言。”

主动担当、主动作为,奉献一线是城隍庙旧城改造征迁干部的真实写照。军埠口包靠干部陈延华、张利利、刘汉同、王格胜、步永德、周曰飞和城隍庙社区的罗静芸,早上8点半入户,促膝长谈,一直到晚上11点多,3号楼的楼长终于签约。城关街道征迁干部王玉芝说:“征迁工作启动以来,我们打破工作常态,起早贪黑、加班加点是工作常态。”军埠口包靠干部马永有、孙文齐早上6点多一点就到了包靠户家中……

潍坊城隍庙开始大修 力求恢复古庙原貌

潍坊城隍庙在每一个老潍县人的心里,都有特殊的印记。这座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古建筑坐落于 潍城区城关街道城隍庙街以北、北门大街以东、向阳路以西,历史上曾热闹非凡、香火鼎盛,后来荒凉的模样让人唏嘘。为保护我市这一重要文化遗产,潍城区启动对它的修缮工程,力求恢复古庙原貌。4月13日,记者在现场看到,几十名工人正在对古庙进行修缮。

城隍庙正在大修,四周围起围挡市民无法参观

4月13日,记者来到城隍庙看到,这里正在封闭施工,外面围着围挡,市民无法进入参观。与之前破败的城隍庙不同,如今城隍庙的主体框架已建起,前后共有三座大型建筑,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

城隍是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神祇,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 老潍县的城隍庙可追溯的历史更久。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三年(1370年)规定州、府、县祭祀城隍神, 潍县遂建起城隍庙,原占地超2700平方米,临街有屋三间,中间是庙门,左右两间均有塑马。门前左右有中军亭,跨街东西各有木牌坊,上悬横匾,东书“福绥黎庶”,西书“保障金汤”。

今年八十多岁的丁先生家住城隍庙社区。他说,据传原先进入城隍庙门后,有影壁墙,正中是甬道,东西两侧是廊房。廊房内有传说中的十八层地狱,有青面獠牙的小鬼和锯解、挖眼等酷刑泥塑像群,形象逼真,阴森可怖。再往前走,有过厅三间,然后到正殿大院。大殿端坐着城隍爷泥塑像,白面长须,官袍乌纱。再往后是后殿,殿中有城隍爷木雕像。后殿厢房中有泥塑少妇,侧身睡在炕台上,盖着红绫被,人称“卧奶奶”,是城隍爷的夫人。

当天,记者在城隍庙里走访看到,城隍庙主要的建筑主体还在,但西廊房有缺失,内部塑像不在,正殿内的城隍爷泥塑像、后殿的木雕像等不见了,也没有了塑马、中军亭。

浪漫传说引人遐想,名小吃让城隍庙声名远扬

当天,记者站在这座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古院中,看着青瓦红门,脑海中浮现出这座古庙辉煌时期的场景。

潍坊城隍庙是山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潍坊重要的文化遗迹。据史料记载,清朝时期,城隍庙与潍县衙门比邻而建。县衙设在城中心大十字路口以北,两侧有两条大街,左侧是胡家牌坊街,内有分管军事的武衙门;右侧是城隍庙大街,街中心便是城隍庙。

当时的城隍庙,庙宇雄伟高大,是老潍县的标志性建筑。农历正月庆新春、五月初一至初五,这里都会举办庙会,老百姓求雨、祈福、消灾,也会来这里祭祀。

而在有关城隍爷的传说中,“卧奶奶”的故事是潍县独有的。据传,有一次城隍爷出巡到西南关,一女子在门前观看,看到轿子里的城隍爷在对她笑,动了春心,相思而亡。其家人便在庙内塑了“卧奶奶”像。这个奇异的传说为潍县城隍庙增添了浪漫色彩。

更让潍县城隍庙声名远扬的是著名小吃——城隍庙 肉火烧。清末民初,城隍庙街上云集了一批肉火烧铺子,他们用原始的土炉子,烤出香喷喷的肉火烧,让人沉醉。2010年,城隍庙肉火烧制作技艺被列为潍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八方闻名。如今城隍庙肉火烧已是闻名全国的潍坊美食名片。

城隍庙碑被誉为“三绝碑”,是国家一级文物

说起潍县城隍庙,就不得不提 郑板桥。据史料记载,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时任潍县县令的郑板桥发起倡议,带头捐款重修城隍庙,并亲自撰文书写《新修城隍庙碑记》,令其门人司徒文膏镌刻于石,以记其事。《新修城隍庙碑记》思想价值极高,文中,郑板桥以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阐述了无神论观点,这在当时无疑是非常超前的思想。

据记载,这块城隍庙碑高1.9米,碑额为郑板桥独创的“六分半书”体,艺术价值非常高。碑文计20行,905字,通体为楷书。该碑因“文佳、书好、刻精”而被世人誉为“三绝碑”。郑板桥本人对此碑也很满意,曾在《刘柳村册子》中写道:“潍县城隍庙碑最佳,惜其拓本少尔。”

郑板桥新修后的城隍庙,东西两廊比原先高三尺,殿厦、寝室、神像、钟鼓重新加固粉刷,并在城隍庙大门外新建戏楼一座。郑板桥还亲自为戏楼撰写了两副对联,其一曰:“仪凤箫韶,遥想当年节奏;文衣康乐,休夸后代淫哇”;其二曰:“切齿慢嫌前半本,平情只在局终头”。中间横匾分别为“神之听之”和“惟德是辅”。寓道德教化于楹联之中,用心良苦。

郑板桥这次对城隍庙的修缮,将这座古庙推上一个新的高度。可以说当时的城隍庙较为完整地记录了明、清建筑形制,是研究山东东部地区明、清建筑的重要实例。那块城隍庙碑现安放在市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郑板桥纪念馆内存有潍县城隍庙碑记拓片真迹。

这是历史上第三次大修,力求恢复古庙原貌

据了解,潍城区启动的此次修缮,是城隍庙历史上的第三次大修。第一次大修在明成化二年(1466年),由县丞张杰主持。第二次大修即是在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由县令郑板桥主持。后来,由于战乱等原因,城隍庙逐渐破败,不复当年模样。

近年来,为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潍城区相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在2014年编制了《潍城城隍庙保护方案》,潍城区文化和旅游局2017年11月至2018年6月进行了城隍庙文物本体修缮工程、2019年组织实施了城隍庙消防工程。

今年,潍城区又启动城隍庙的修缮保护和展陈工程。如恢复城隍庙庭院内的整体设计,假山、碎石、石碑、匾额等力求恢复原貌。全部完成后,还将进入布陈阶段,将诸如城隍爷、“卧奶奶”等塑像陈列其中,并将原有的各类陈列补充完整,力求修旧如初,恢复城隍庙原貌。

在现场负责施工的专家介绍,此次修缮城隍庙,将恢复古庙西耳房,整修大殿与后殿之间的院落地面,恢复几处旧房亭,恢复东庑、古庙院墙、月台和古庙甬道,并在古庙前建一处广场。修缮完毕后,能基本恢复古时城隍庙的大致模样。

城隍庙社区居民张先生说,前些年城隍庙破败不堪,到处是断壁残垣。“那时只能凭借古人留下来的文字和传说来想象城隍庙的旧日辉煌。近几年,潍城区开始修缮城隍庙,很让人欣慰。”张先生说,希望通过此次修缮,还原旧时城隍庙的模样,为后人留下念想,传承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

追忆潍坊“城隍庙肉火烧一条街”的历史现象

1992年至2012年,潍坊市曾出现过“城隍庙火烧辉煌二十年”的现象。该现象承载了潍坊市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成果新气象。潍县首富家的饭食,变成了普通百姓的早餐。城隍庙肉火烧,大饱了老百姓的口福,成为了古老城市的一张亮丽名片……

欲罢不能的三鲜肉火烧

原始的土炉子

肉火烧的诱惑极具有穿透力!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潍坊市的肉火烧曾一度消失。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肉火烧重新浮出水面。1991年城隍庙居委会主任王宝荣邀请火烧匠王金城承包居委会火烧铺。王金城(1932-2014),东北关人氏,12岁跟着姐夫张玉成学打火烧。16岁在玄家下崖打火烧。潍县十几种火烧样样精通。他与老伴孙秀兰、女儿王丽英三人承包了城隍庙路北的火烧铺子。前面三间营业,后面作为宿舍。院子里打上棚子,街上摆上条几,吃肉火烧,佐以咸粘粥、豆腐脑。王金城将原来的花椒肉火烧改进为三鲜肉火烧,味道更加鲜美,深受消费者的好评,“城隍庙火烧”名声大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享用肉火烧的人越来越多。

此时,城隍庙街像一块磁铁,吸引众多打火烧的匠人一起涌向了城隍庙街,在同一条街上同卖一种食品。这些人中有:潍城人徐晓燕、昌乐人胡吉芹、潍城槐埠人卞友刚、潍城西门里于衍华。王金城老人高风亮节,对同行们的到来表示欢迎,经常与同行们传授切磋技艺,共谋发展。2001年,城隍庙火烧持续升温,顾客暴增,早上排起了二三十人的队伍,排队时间多达半小时之久。于是,王金城在原来两支火烧炉子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支炉子。人多的时候,三支炉子同时开打……

王金城的女儿王丽英经过十年的磨砺,完全掌握了打火烧的技术。2002年7月开始独立门户,在城隍庙街西首的北门大街上开起了火烧铺子。由于技术过硬,同样顾客盈门。王丽英店在早上高峰时,也开启了三支火烧炉子。2007年,王金城到国家工商总局办理了“老潍县城隍庙”商标注册。王金城的两个儿子王安泰、王安和也投身到火烧铺的工作之中来。此时,百米长的城隍庙街上,肉火烧铺子增加到6家,火烧炉子9支。每天早上,吃肉火烧的人流如织,路边停满了小轿车,从此有了“城隍庙肉火烧一条街”的称谓。

这一切,造就了城隍庙火烧二十年的辉煌,承载了我市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成果新气象。潍县首富家的饭食,变成了普通百姓的早餐。城隍庙肉火烧,大饱了老百姓的口福,成为了古老城市的一张亮丽名片。

2012年4月,城隍庙街进行旧城改造,王金城先生所开的城隍庙火烧铺停业。“老潍县城隍庙”的商标注册持有人由王金城过户给女儿王丽英,城隍庙火烧的大旗由王丽英擎起。为了保持老味道,她仍然坚持用原始的土炉子加工火烧,新的历史由王丽英与她的同仁们在续写中……

每天早上城隍庙街上停满了轿车,人们到此吃肉火烧成为一种时尚!

不论你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大家要上几个肉火烧,再来一碗豆腐脑或咸粘粥,马扎一坐吃起来,享受人间美味!

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潍坊市政府授予城隍庙火烧铺为“潍坊老字号”的称谓,这是赋予了城隍庙火烧铺一种更高的责任与担当。潍坊名小吃肉火烧一定保持原汁原味,在全市肉火烧行业中真正当好排头兵的角色。将潍坊肉火烧打造成为国家级著名品牌,争创“中华名小吃”的最高荣誉。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潍县乡贤丁善宝,乐善好施,泽被苍生。他开发了坊子煤矿,修建了北方园林明珠十笏园,创作了大量的诗存,发明了精典小吃肉火烧……十笏园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单位,潍县肉火烧必将会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享受这一美食奇葩。

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