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护舍利塔旅游攻略-龙护舍利塔必玩景点

伊秀妹妹
龙护舍利塔

龙护舍利塔

龙护舍利塔又名孝泉舍利塔,位于孝泉镇三孝园内,始建于汉代,隋大业初仅存塔基,元顺帝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安西府人赵文德发愿修塔,修至七层终止,其第赵文礼续修六层,于至正十三年告竣。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481年)僧宝印改置琉璃宝顶,故又称“龙护舍利琉璃宝塔”,该塔建于两层台座之上,为密檐式四方砖塔,外形十三层,高37米,塔檐四角挂有铜铃,塔内有盘旋阶梯可登至十一层,清乾隆、嘉庆、民国年间均作过大型维修,塔前存有清代建成的藏经楼一幢。

孝泉舍利塔是四川省现存唯一的一座元代砖塔,它是研究四川砖塔演变过程的重要实物佐证。

保护范围:东至塔基东缘外延9米(三孝园东围墙),南至老德绵公路,西至塔基西缘外延10米(西围墙),北至塔基北缘外延10米(北围墙)。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向东外延15米,向南外延10米,向西外延50米,向北外延50米。

人口普查 | 舍利塔街道舍利塔社区到塔湾新家园敬老院开展人口普查

为进一步落实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相关工作,舍利塔街道舍利塔社区认真贯彻执行上级文件要求,全员行动,化整为零,有条不紊地开展 普查工作。

舍利塔社区管辖范围内的塔湾新家园敬老院是人口普查工作的一个重点区域,针对这一情况,社区书记李媛伟与敬老院负责人多次沟通,争取人员的理解和全力配合,为人口普查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经沟通了解,目前敬老院共有老人200余人,负责人提供的名单中没有记录户口地址,这给普查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时间短,任务重,李书记当即决定对能自理的老人展开现场登记,对表达不清楚的老人集中人力开展档案与人员比对工作,确保人口普查工作重点区域顺利完成。

来源: 舍利塔社区

监制:曹蕾

编辑:王洋

山西竟有舍利塔?!在山西,由南向北排列着五座舍利塔,你看过吗?

有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塔的建造,佛经记载,阿育王继位后成,为报佛恩聚佛祖真身舍利八万四千粒,建塔八万四千座。震旦(即中国)有十九座。这十九座塔,其中部分塔因倒掉、修缮、迁移等原因,相继发现了弥足珍贵的佛祖舍利及大批珍贵的供养物。

永济莺莺塔

十九座塔中,有五座在我们山西。分别是:建于十六国时期的河东蒲坂塔(今永济莺莺塔)、建于北周的晋州霍山南塔(今洪洞广胜寺塔)、建于北齐的代州城东古塔(在代县城)、建于隋代的井州净明寺塔(在太原市晋源区)和建于隋代的并州榆社县塔(在晋中市榆社县)。

洪洞广胜寺塔

幸运的是.山西五塔,虽经千年风雨,其间几次重修,但至今保存完好,所以塔中所埋之物,数百年来从未示人。只是在碑记中有所记述。其实;就佛学价值和历史价值而言.山西五塔可以说是文物大省皇冠上的明珠。

代县阿育王塔

山西佛祖真身五塔,价值连城。自建成之日起,保护佛陀舍利的职责就落到了五寺高僧的头上。在封建年代,高僧们对佛舍利的存在讳莫如深,甚至采取瞒天过海、移花接木的办法,隐瞒降低人们对佛舍利的关注和兴趣。比如人们谈及莺莺塔、飞虹塔时,议论最多的是男欢女爱的西厢记和价值极高的的明代琉璃构件,而对国之重宝佛陀舍利一无所知。久而久之,后来人甚至包括一些僧侣和学者,对真身五塔都缺乏全面的了解,以至于遗落民间无人识。这种被动、低调的保护办法,直接导致个别佛塔任由风雨剥蚀,备受冷落。如坐落在太原市晋源区古城营村的阿育王塔,周围的其它寺庙建筑早已不复存在,只有孤塔独自挺立风雨中,满目疮痍,破败不堪,随时有倒塌的危险。

同样是佛祖其身塔,陕西法门寺塔因在风雨中倒掉,佛舍利横空出世,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国家斥巨资重建保护。同时此地也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每年给当地政府带来数千万元的收入。而我们山西五塔,因未发生过劫难,佛陀舍利至今长眠地下。世人知之甚少,文化学者缺乏了解,三宝弟子讳莫如深,旅游界不屑一顾,所以山西五塔直到现在处于古老的被动维持、低调保护的状态。

平定天宁寺双塔丨平定建造舍利塔(西塔)的原由

在北宋初期的平定,刚刚被大宋从北汉的版图内夺回。鉴于平定境内多有险关隘道,以及在山西中东部的战略地位,被宋王朝设置成“军”的行政单位,与“州”和“府”同处于一个行政级别。平定军统领平定、乐平(今昔阳)两县。最高行政长官称为“知军事”,任命权直属当时的皇帝宋太宗赵光义。

根据地宫中《大宋平定军葬舍利佛骨塔铭并序》石碑的记载:平定县西丹回村地名焦山,或曰是山有舍利,……不期,格于天聪倏下明诏,知军事东头供奉官临海谭公,名曰延德,稵奉纶言,登山寻访……。大意是:平定县西丹回村,地名被称为焦山,有人说:这山上有舍利,皇帝忽然颁下诏书由平定知军事谭延德去焦山寻找舍利……。这一段文字是平定境内有舍利的最早文字记载。在这里,我们有两个疑问:第一,这个舍利山的舍利来源于何处?为什么皇上知道此山有舍利?第二,西丹回村在什么地方?是现在的哪个村子?经过平定文物局多方考证,西丹回村就是现在平定东面的西回村。村中至今还立有石碑为证。而村内的居民都知道本村有一个叫舍利山的地方。由此看来,地宫中出土的石碑上所载的“焦山”很可能就是西回的舍利山。但舍利又是来源于什么地方呢?谭延德派教练使董洵带领军士从西回的舍利山居然“寻”回来伍万颗,可见山上不止伍万颗。在这儿,我们不得不提到大宋乾德四年(公元966年),北宋王朝建立刚刚六年,战争的硝烟仍在迷漫,太祖赵匡胤就派遣高僧行勤等157人前往印度求法取经,如此庞大的求法队伍在印度有什么收获?他们最直接的目地是什么?他们是否从印度带回了数量可观的佛舍利?由于资料的缺失,我们不敢妄加断言。现只能推测太祖、太宗兄弟二人崇信佛教,当有借助佛法之力取得军事上胜利的考虑,这是太宗兄弟亲近佛教的主要原因。平定又是大宋攻占北汉的首下之区,所以很有可能将神圣的舍利暗藏于西回村,借以安定、巩固平定这一战略要冲,为下一步军事计划作安排。公元995年,太宗明确指定平定地方官寻求舍利,并且“倏下明诏”命平定地方官“任便收葬”,规模盛大。石碑中载有“瞻实相,励勤行之志,广大教化,可得名乎?”再次提到“勤行”和尚,可以肯定当时的社会背景与宋代初期十分相像,印度、行勤、舍利、西回这几个词语有怎样的联系?是一个关键。当然收葬舍利佛骨建造佛塔,是太宗亲政22年之后的事,此时离公元966年已过去29年,这时北汉早已在16年前灭亡,大宋的敌人已是北方的契丹辽国。也许太宗正是为下一步全力从辽国手中收复燕云十六州作充分的准备,从而再一次借助宗教的力量大展宏图。尽管太宗两年后在征讨契丹的战场上受伤继而病故,没有完成统一大业,但这种政治态势还是非常必要的。

地宫中出土的石碑,全文六百余字,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历史信息。

综上所述,在公元995年,平定城里建造舍利塔(西塔)已经成为平定军知军事谭延德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政治工程。因此派教练使董淘带人完成这项任务。将找到伍万颗珍珠状的舍利,送至官府。出土的石碑铭文中没有提到在什么地方“挖”,是在僧人的葬墓之地,还是其它什么机关暗道里?碑上没有说明。撰写碑文的人是平定军的“通判”吴表征,他是平定军中仅次于谭延德的重要官员,他本人是应当知道舍利的出处的,但因太宗皇上对此事态度较为神秘,亲自过问,因此吴表征本人也不敢在碑文中详述原由。

平定军的官府取回秘藏的舍利公开建塔安葬之事,振动了黄河以北河朔地区的官民百姓,大家纷纷来到平定访求、赎买舍利,人们摩肩接踵,布满道路,人数多得难已计数。公元995年(至道元年)正月二十三日,平定城中的官吏、僧徒、士民百姓,在谭延德的指挥下,备办了盛大的宗教仪式,将舍利佛骨迎接到天宁寺的前身寿宁寺,焚香燃灯加以供养。当日午时,在寿宁寺(这是天宁寺前身寺院的名称)正南面的天空中出现了五彩祥云,一连三日,奇观不断,引得城内相观者人山人海,盛况空前。

二月十五,是释加牟尼涅槃之日,在寿宁寺西南十步余的地点选定为建造舍利塔的位置,从此,工程正式启动,并将此事撰写成碑文刊刻于石碑上记录这次重大事件,希望这件大事即使遇到“谷变陵迁”这样巨大的变化也不至于失传于后世之人。

作者罗巍(左1)正在现场记录地宫的结构和尺寸。

天宁寺双塔中的西塔,正是当年谭延德主持修建的舍利塔,塔高21米,共计4层(实际是明4暗5),除3层外,各层均有券洞。塔内空心,用木板隔成5层,形成外观4层,内部5层的特有格局。外表用砖砌斗拱、砖砌假门窗等仿实的手法,精心砌筑了当时被看成庞然大物的舍利塔,这在平定的建筑史上和文化史上都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历史事件。

来源:《阳泉古建筑纵横》

康琨琳罗巍 著 手绘插图:罗岩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精彩内容